【摘 要】微生物發(fā)酵課程內容抽象,發(fā)酵過程長,機理復雜,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利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效率很低,針對這一問題,本文提出了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仿真教學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并對其優(yōu)勢和缺陷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仿真教學;微生物發(fā)酵;優(yōu)勢;缺陷
隨著高職教育觀念的改革,人們對課堂教學效率問題越來越重視,微生物發(fā)酵課程一個比較突出問題是教學內容抽象、復雜,單憑教師的語言表述為主的教學,學生很難理解。因此為了提高教學內容的表現力,使之具體化、鮮明化,采用仿真教學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仿真教學是近十年來發(fā)展起來的并且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的新方法。
一、仿真教學的優(yōu)勢
仿真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教學手段,更是未來智能化教育的基礎。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動手的機會。強大的交互性能,使得學生們可以自己動手設置各種實驗參數,并及時地得到結果,這在真實世界中往往是無法實現的,除此之外,還有如下優(yōu)點。(1)提高學習效率。實物仿真教學是具有綜合作用的教育手段,學生置身于仿真環(huán)境中,可以充分調動感覺,運動和思維,實驗證明,仿真教學比傳統(tǒng)教學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2)靈活地仿真各種真實情況。在仿真軟件中可以靈活地設置各種參數、模擬條件,就可以自如地模擬真實世界中的各種情況。(3)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仿真軟件一般都是獨立操作,獨立完成,并反復試驗自行設計的實驗方案,學生必須開動腦筋認真分析問題,從而才能準確地解決問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傳統(tǒng)的教學中,學生往往會等待教師給出正確答案。(4)開拓想象空間。仿真軟件的操作不存在限制,學生可以海闊天空地想象,進行各種各樣的設計,并迅速地通過仿真看到結果。這在傳統(tǒng)教學中是不可能實現的。(5)減輕教師的負擔。學生們主觀能動性的提高,就意味著教師可以騰出手來做更多的教學工作,或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工作。傳統(tǒng)教學中,一個教師往往要面對幾十位學生,無法跟蹤每個學生的全過程。(6)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通過仿真訓練,學生們充分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領域、應用前景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了對專業(yè)技術的認識,從而激發(fā)敬業(yè)精神。而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們掌握了一大堆知識,卻不知道如何應用,往往會對本專業(yè)有一種挫敗感,喪失從事本專業(yè)工作的興趣。(7)設定各種事故及極限運行狀態(tài)。通過仿真,可以了解真實世界中無法實現的參數、工藝、以及危險性操作,或者臨界條件。(8)自動評價功能。一般情況下,仿真軟件具有評價功能,可以給學生的每一次操作實時地評分,使學生們可以即時地了解自己的每一次操作的正確性或合理性。(9)安全性。所有的操作均不是現場實施,因此絕對不會帶來危險的后果。并且可以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通過計算機仿真,在虛擬世界中由于錯誤的操作而產生的安全事故,可以提高學生的警覺,分析故障原因,掌握排除故障的技巧。(10)成本低廉。一套仿真型的微生物發(fā)酵設備很貴,并且不可能每個同學都進行工藝的設計和試驗操作。相比之下,仿真軟件具有成本低廉的特點,因此越來越受到國內外高校、公司及工廠的重視,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
二、仿真教學的缺陷
仿真教學不可能仿真全部的微生物發(fā)酵過程,仿真教學軟件依賴程序設計者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由于設計者的考慮不周可能會影響仿真效果。實物仿真與真實的發(fā)酵過程也存在原材料、體積、發(fā)酵環(huán)境等因素的差別。計算機軟件仿真不能使同學們對發(fā)酵過程中發(fā)酵液和菌種物理狀態(tài)的變化有深刻的印象,也不能通過這些物理狀態(tài)的變化進行分析和判斷,可能導致學生知識的不完整性,這些都需要不斷加以改進。所以微生物發(fā)酵仿真教學與真正的發(fā)酵過程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總之,仿真教學是一種新的科學研究手段和教學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仿真教學程序設計者理論和實踐經驗更加豐富,仿真教學將會更加接近真實的過程。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會隨著技術的改進、價格的降低,微生物發(fā)酵課程仿真教學成為重要的教學方法,為高職微生物發(fā)酵課程的學習、教學和研究提供一個平臺,延展創(chuàng)新的想象空間,必將在未來的智能化教育領域中取得重大的發(fā)展,成為現代教育的基礎。
參 考 文 獻
[1]李興緯,邱曉剛.計算機仿真技術基礎[J].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2~23
[2]王維平等.多媒體仿真研究與發(fā)展[J].系統(tǒng)仿真學報.2002
[3]王曉楠,王仲海.虛擬現實技術及其應用[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02
[4]袁修干.人機工程計算機仿真[J].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5
[5]陳曉林.淺談數控加工仿真系統(tǒng)原理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大眾科技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