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世紀末我國大力實施素質教育以來,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和普及。然而由于對音樂教育缺乏科學的認識,導致目前高校的音樂教育僅流于形式,教材編寫和教學內容也缺乏合理性,這嚴重阻礙了我國音樂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和音樂合格人才的培養(yǎng)。
關鍵詞:音樂教育;現(xiàn)狀
優(yōu)秀的音樂能夠跨越政治、經濟、文化的鴻溝,凈化人們的心靈,陶冶大眾情操,即使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群對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欣賞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音樂具有多種功能,它不僅能給人以聽覺上美的享受,還能給人以藝術的熏陶。鑒于此,現(xiàn)如今國內各大高校都在竭力發(fā)展、普及音樂教育,針對高校音樂教育的主要任務,我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學家張前先生曾指出“大學音樂教育的任務,是培養(yǎng)受教育者按照美的規(guī)律從事改造世界的各種社會活動,提高對各種美的形態(tài),包括藝術形態(tài)的審美能力,造就全社會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宏大隊伍”??梢?,音樂教育對于高校教育甚至整個社會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然而,縱觀我國當下高校音樂教育的現(xiàn)狀,卻存在諸多問題,令人擔憂。
音樂課程設置不合理
一般而言,大多數(shù)高校都會將音樂課程設置為選修課(音樂類院?;蛞魳穼I(yè)除外),而且在大學三年或四年的學習時間里,只有一個學期設置有音樂鑒賞課,且其課程設置僅為一周一節(jié)或兩周一節(jié),相對于其它課程來說,課程量安排過少。因此,在這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教師很難把一些音樂思想和對音樂的詮釋準確完整地傳授給學生,學生也很難把握住音樂的精華。如此,學生無法深入學習完整的音樂知識,也就無法真正認識、體味音樂的魅力,因而通過音樂教育陶冶學生的音樂情操,提高其音樂素質的做法也就成為了無稽之談。
教育理念落后
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國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都很注重理論性、知識性很強的學科教育,如語文、英語、數(shù)學、物理等。人們普遍認為這些學科才是對自身學習和工作有實際用途的,而對于音樂教育,人們大都抱有對其簡單了解即可的態(tài)度,認為其對日常工作不僅沒多大用途,反而會耽誤學習其它課程。這種落后的觀念使得高校對普通大學生的音樂教育不夠重視,致使音樂教育流于形式,音樂考試也只是走走形式。我們中國有句話叫做“上行下效”,既然社會和學校對音樂教育都不夠重視,那么教師的教學自然也會懈怠。所以現(xiàn)如今很多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只是簡單的給學生講授一些音樂理論知識,甚至有的老師只是給學生播放一些演唱會的視頻就草草結束了音樂教學課程。而在學期結束音樂考試時,只是讓學生隨便唱一首自己喜歡的歌曲,或者寫上幾百字對某首歌曲或某段音樂的感受就算通過。這種教學思想和方式也使學生誤認為音樂教育意義不大,再加上音樂教育只是一門選修課,更使得很多學生對音樂學習不重視,紛紛選擇翹課。如此,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便成為一句空話,提升民族音樂素養(yǎng)更是無從談起。
教育缺乏發(fā)展目標
明確清晰的目標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同樣的對于音樂教育來說也是如此。但非常遺憾的是,目前我國高校的音樂教育還缺乏明確的發(fā)展目標,大部分高校只是機械地依照國家教育法律法規(guī)來上這門課,根本沒有什么目標方向可言。這就使得高校的音樂教育顯得蒼白無力,對于一個根本沒有發(fā)展目標的教育課程來說,它就是折翼之鳥、涸轍之鮒。
音樂教育內容結構不合理
一方面,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大量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強烈刺激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這在音樂方面也不例外。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響,西方樂器和西方歌劇日益被人們接受,以至于在現(xiàn)代的大學音樂教育中,樂器演奏多以西方樂器為主,我國傳統(tǒng)的柳琴、琵琶、二胡等樂器漸漸被遺忘,取而代之的則是鋼琴、提琴等西方樂器,這不能不說是我國音樂教育的一大遺憾;另一方面,由于教師和學校不注重音樂教育,所以很多教師在對非音樂專業(yè)學生進行教學時,大多只針對當下大學生喜歡的流行歌曲做一下簡單介紹,而我國傳統(tǒng)音樂講究的虛、靜、空、遠和西方古典音樂的嚴謹、和諧則很少被提及。這兩方面不合理的教育結構都直接導致了學生的音樂知識面偏窄,對傳統(tǒng)樂器和經典音樂作品一知半解的局面。
鑒于此,高校必須采取措施,扭轉這種不良局面,重新塑造音樂在學生心中的地位,著力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和音樂素養(yǎng),為此,筆者提出了自己的幾點建議:
1.走出音樂教育的誤區(qū),強調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是行動的源泉,只有在思想上真正深入貫徹,行動上才會更加有力。因此,我們必須走出傳統(tǒng)音樂教育的誤區(qū),在思想深處真正將音樂教育重視起來。首先,要認識到音樂的魅力。音樂之所以能夠跨越國家、文化、民族、政治的鴻溝使全世界人民產生共鳴,就在于其優(yōu)美的旋律、動人的故事、深遠的意境,比如貝多芬的《歡樂頌》、莫扎特的《安魂曲》、中國的《梁?!返鹊取F浯?,要認識到音樂的重要作用。音樂不僅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人的藝術氣質,還能在特定情況下誘發(fā)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如蘇東坡在《赤壁賦》里提及聽到佛印那令人贊不絕口的簫聲寫出“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的贊美簫聲的經典詩句,倘使沒有佛印那令人回味無窮的音律,東坡又怎么寫出這令人拍案叫絕的詩句??梢?,音樂的魅力不僅在于它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還在于它能使欣賞者陶醉其中,誘發(fā)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靈感。
因此,當下高校必須轉變之前松弛的教育態(tài)度,真正意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切實把音樂教育落實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這就要具體做到:第一,學校要增加音樂課程的設置。高校應當把音樂教育視為一門嚴肅的、提升學生整體藝術文化素養(yǎng)的學科,在原有音樂課程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課程次數(shù),使教師能夠更加完整地講解音樂知識,學生接受到更為豐富的音樂教育。第二,教師應轉變原有的教學態(tài)度和方法。教師在音樂教學時,必須改變以往懈怠、漫不經心的教學態(tài)度,以一種嚴謹?shù)?、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音樂教學。在音樂教學時不但要給學生傳授一些基礎的音樂理論常識,講解一些歌唱技巧,還要能夠針對學生的不同興趣,以多種方式進行音樂教育,從而真正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升學生的音樂水平。第三,嚴格貫徹考試制度。以往的音樂考試,只要是學生交有答卷,教師不管其內容如何就使其通過,這樣表面上是不想為難學生,實際上是放縱學生。因此,高校必須嚴格貫徹考試制度,堅決杜絕抄襲、隨意的考試做法,使學生也能夠在思想上重視音樂教育,從而能夠真正的在日常音樂教育中學到音樂知識,提升自己的音樂文化水平,提高自己的歌唱技巧。第四,樹立音樂教育發(fā)展目標。高校可制定一個具體可行的音樂教育發(fā)展目標,堅持把改革的各項措施嚴格貫徹到實際教學中,并努力實現(xiàn)這個目標。
2.運用多種教育教學方法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學科,與傳統(tǒng)的學科有著很大區(qū)別,因此,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絕不能如其它學科的教學一樣拘泥于傳統(tǒng)的“我講你聽”的教學模式,必須采取多種教學方法,使得音樂教育富于特色,充滿音樂藝術教育的美感。比如,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音樂會,讓學生真正感受和體驗到余音繞梁的魅力,增加他們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播放一些音樂會或演唱會的視頻,并講解其中的特色,使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各種不同類型音樂之間的特色,提高他們的音樂文化素養(yǎng);組織學生開辦演唱會,在結束之后提出他們的不足之處并指出改進方法。以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從而促進學生音樂歌唱技巧的提升。另外,由于每個教師都具有自身的特色,所以教師也可以從自身做起,利用自己的性格優(yōu)勢和才藝特點,使個人的音樂教育風格不同于大眾,以自身人格魅力和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贏得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和尊重??傊?,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教育時,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加以個人的人格魅力和教學特色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把音樂教育深入到學生的思想中,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提高我國高校整體的音樂教育水平。
3.注意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音樂的魅力不只是存在于它優(yōu)美的旋律、磅礴的氣勢、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當中,也存在于其動人的故事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文情懷中??v觀我國經典音樂無一例外,例如《梁祝》,如果沒有梁山伯和祝英臺雙雙化蝶的凄美愛情故事,也就缺少了某種令我們?yōu)橹畡尤莸那殂?;《高山流水》如果沒有伯牙和子期的知音知遇之交,沒有伯牙斷弦之典故,也會失去某種令人癡迷的味道。所以,音樂教育絕不是簡單的音樂理論和技巧的教育,還包括音樂文化素養(yǎng)的教育。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時,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和歌唱技巧,在給學生講授某曲經典音樂作品時,還要給學生講解其中的歷史典故和人文故事,使學生能夠深深感受到音樂中的人文情懷,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獨到理解,進而提高自身的音樂文化素養(yǎng)。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音樂藝術氣氛
古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環(huán)境能夠對人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要想改變高校的音樂教育現(xiàn)狀,提升高校整體音樂水平,創(chuàng)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也是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高??梢怨膭顚W生組建不同風格的樂團,吸引音樂愛好者加入自己喜愛的樂團中,使音樂愛好者不僅可以和團友相互進行音樂上的交流,切磋歌唱技巧,還可以請一些專業(yè)的音樂教師作指導,點評各人的優(yōu)點和不足,進而促進學生之間的音樂交流,增加對音樂的認知。另外,學校也可以組織各種各樣的音樂比賽,如歌唱表演和樂器演奏方面的比賽,一方面通過比賽可以活躍校園文化氣氛,培養(yǎng)高校的音樂文化氛圍;另一方面也可以發(fā)掘優(yōu)秀的音樂人才,為其音樂發(fā)展之路點亮一盞燈。此外,還可以在校園廣播的內容里增加一些音樂文化常識的介紹和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的播放,使學生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受到音樂文化的熏陶,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音樂感知能力和對音樂的鑒賞力。
參考文獻:
[1]李艷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近況與對策[J].職業(yè)技術,2005.
[2]鐘啟泉.音樂教育展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3]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4]曹理.音樂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 作者單位:白城師范學院
編校:武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