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載體,學好文言文,既是初中生考試的需要,也是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渠道。但經調查發(fā)現,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相當一部分中學生對文言文排斥,不愿意學習文言文,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硬著頭皮強迫自己學習。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社會的語言發(fā)展趨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雖然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作為書面語的時間不長,但是將來語言文化仍然會朝白話文這個方向發(fā)展下去,文言文將進一步失去生存空間,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基本上都是受全白話文教育,對古文言文的情感開始淡漠,更別期望出生在八十年代后、九十年代后和現在零零后的中學生能夠喜歡文言文,他們都是從小就習慣于白話文的表達方式,接觸到的語言、書籍幾乎都是白話文,這就決定了白話文的主流發(fā)展趨勢,文言文只能是越來越陌生。社會不會再重視文言文,學生自己就變得“心中無數”了,到底這文言文還重不重要,學生沒有了一個客觀的標準。一個沒有明確目標的學習是很難見成績的,這也是導致學生不喜歡文言文的一個原因。
二是文言文學習自身的原因。語言學習,特別是文言文學習費事費力,對本已課業(yè)繁重的中學生來說,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和產出并不成正比。社會的發(fā)展趨勢、現實生活中人們都不再追求是否具有對古典美的審美能力,是否具有閱讀、鑒賞、感悟悠久古文化的能力。社會不需要這樣的人,社會的競爭需要去培養(yǎng)更能適應社會的人,在此,摘錄幾句學生的評點,畢竟學生的話最能說明問題,“我想學,可用不上。”興趣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需要,沒有需要也就沒有了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沒有學習文言文的需要,就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社會的發(fā)展趨勢是學生不喜歡文言文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文言文具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記錄了浩瀚如煙海的文化典籍,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繼承這份遺產是繼承整個文化的前提。畢竟,中國的文字來源于古漢語,中國文化建構思想道德的大廈仍是建立在古文字的基礎上的,文言文作為古漢語的書面語與當時的口語一起傳承悠久的文化,現代的白話文,即使是白話文的書面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繼承了前代的口語、百姓語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前代的文化、思想道德和情感,卻在很大程度上無法理解、欣賞古文化的經典美,了解前代的主流意識。因為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前代書面語,也就是文言文來承載的。古文言文作為古漢語的一種書面語,它有許多基本的詞匯及基本的語法特點,至今仍支撐著現代漢語的大廈,它有許多有生命的東西,仍活躍在現代漢語之中,它并不是不合時代的“將死的語言”,只不過是以另一種形態(tài)隱藏于現代漢語之中。要想掌握好漢語這門語言,兼顧學一些文言文將會更好理解中國的文字,了解中國的文化。所以文言文學習是必須進行的,中學生有一定的文言文閱讀、書寫能力是有現實需要的,我們不能放棄文言文的學習。為此,筆者將自身多年文言文教學中獲得的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希望對文言文教學有所益助。
學好文言文要重視預習和復習
學習文言文不能只依靠老師講課,要重視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課前預習除了結合注釋或工具書疏通大意外,還應當深入進去,結合語境反復揣摩,同時做好批注,找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后做上標記,尤其是對那些與現代漢語不太一致的地方,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山柚W絡搜集相關資料,做好充分的準備。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首要途徑,在預習時反復讀課文、讀熟讀通,盡可能讀出作者的語氣、輕重、感情,做到正確流利、聲情并茂。聽課時認真聽老師講解,特別留心自己不會的知識,及時做好筆記,如果遇到自己不懂而老師又沒講到的知識,要敢問,真正學會弄懂。學過的知識容易遺忘,所以不要忘了及時復習。通過復習還可以鞏固學習成果,加深理解,為學新的知識奠定基礎。復習時態(tài)度要認真,有條件的可以自查、互查,如有疑問及時解決,切勿認為上課學過了已經都會了的想法。還要多寫、多練習,因為文中許多字句和現實生活的用法不一致,要做學習的有心人。
學好文言文要多讀、多背、多練
在文言文教學中,筆者努力讓學生做到“三多”。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要“以讀為主”,多誦讀可以培養(yǎng)語感,達到熟練閱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多讀不僅提倡讀課本,還應適當讀一些文言作品,如國學作品《論語》、《千字文》、《孟子》、《史記》等,以此拓寬自己的視野,陶冶自己的情操,增加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此外,古文很講究內在的韻律和節(jié)奏,反復誦讀可以充分領略作品的語言美,提高學習興趣。課后要求背誦的課文要一字不錯地背下來,并能正確默寫,包括標點符號,因為考試有用。通過背誦,讓學生熟悉文言文的語言習慣,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語感,這些古代的文化精華會使人一生受用。背誦文言文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幾種:想象成畫背誦法,如《小石潭記》、《記承天寺夜游》;分層分段背誦法,如《出師表》;遵循規(guī)律背誦法,如《陋室銘》、《愛蓮說》;提煉句意文意背誦法,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多讀多背對學習文言文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能持之以恒,你會發(fā)現自己在無形中體會了學習文言文的妙處,掌握了古人的用語習慣和遣詞造句的方法,閱讀文言文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培養(yǎng)起來了。多練是對多讀多背的延伸,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捷徑之一,練習時要注意積累做題方法,不僅要認真完成課后思考練習,而且要多做相關拓展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學好文言文要重視積累運用
歐陽修詩云:“學既積于心,猶木之敷榮。根本既堅好,蓊郁其干莖”(《贈學者》)。這首詩告訴我們,讀書做學問要靠長期積累。學習文言文更要學會積累、善于積累,積累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積累豐富的閱讀感悟等,所謂厚積薄發(fā)正是如此。例如:《岳陽樓記》寫“古仁人之心”,表現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情感。在進一步學習《醉翁亭記》、《捕蛇者說》之后,歐陽修的與民同樂、柳宗元的關注民生,便使學生對“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感悟入木三分;《晏子使楚》寫晏子在楚國受辱,但他以出色的辭令隨機應變、以不卑不亢的表現,維護了國家的尊嚴?!案褂性姇鴼庾匀A”就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積累貫通的境界。
一般來說,七年級初學時最好做到每課一歸納、單元一小結。歸納整理時可以從特殊字詞的注音、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重點語句及相關文學常識等方面進行,做到分類清晰,建議用雙色筆和一些特殊符號。學是為了用,通過品味感悟,讓文言文學習得更加有滋有味,學生獨特的審美情趣也讓文言文的內涵熠熠生輝。同時,學生也將優(yōu)秀的文化精髓汲取內化,學以致用,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在《岳陽樓記》中我們吟詠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偉大的政治抱負時,更應體味“先憂后樂”即“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現實意義。在《魚我所欲也》中我們高歌“舍生取義”的神圣時,更應感受歷代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難的意志。總之,文言文作品是中華古代精英文化的結晶,具有極為豐富的精神內涵,只要學生認真學習,不斷積累,學好文言文會變成一件輕松快樂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1]盧軍強.淺談提高初中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J].中國教育學刊,2011(31).
[2]蔣參花,任杰.淺談初中生如何學好文言文[J].科教創(chuàng)新,2011(08).
[3]劉亞萍.初中生文言文學習策略淺談[J].當代教育之窗,2012(06).
[4]邱文亮.淺談初中生學習文言文應具有的文言素養(yǎng)[J].語文天地,2010(09).
| 作者單位:周口市黃泛區(qū)農場初級中學
編校:宋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