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平潭綜合管溝模板臺車施工應用,介紹綜合管溝施工中的創(chuàng)新工法。
關鍵詞:綜合管溝 模板臺車 施工技術
0 引言
綜合管溝,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綜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市政、電力、通訊、燃氣、給排水等各種管線集于一體,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jiān)測系統(tǒng),實施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設計、統(tǒng)一建設和管理。綜合管溝的推廣,在我們國內進行的還不是很多,還有很多不成熟的環(huán)節(jié)。由中鐵一局自主研究開發(fā)的綜合管溝模板臺車施工工法,為該領域施工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新方法。
1 工程概況
平潭綜合實驗區(qū),壇西大道綜合管溝內收納的市政管線有:110kV及220kV高壓電纜、10kV中壓電纜、通信電纜、給水管道、中水管以及直飲水管,其中中水管和直飲水管為預留管位。管溝采用矩形箱涵的結構形式,分為綜合倉和電力倉。綜合倉,凈空尺寸4.9×3.2m,電力倉,凈空尺寸2.2×3.2m。
2 模板臺車施工
2.1 臺車構造 模板臺車長度設計為20.4m,每端預留施工平臺。模板臺車分內模板臺架和外模板臺架,主要由軌道系統(tǒng)、走形系統(tǒng)、臺架主體、液壓系統(tǒng)、支撐系統(tǒng)、模板及背勒等部分組成。如圖:
■
2.1.1 軌道系統(tǒng) 模板臺架軌道由[100槽鋼拼裝組成,槽鋼安裝時槽口向上,滑動輪安裝在槽內,起限位作用,槽鋼連接縫處焊接形成整體。
2.1.2 走形系統(tǒng) 臺車走形系統(tǒng)由走形輪、轉動軸、電機組成,臺車需要移動至下一工作面時,僅需要預先鋪設好軌道,開動電機,即可勻速前進至下一階段。
2.1.3 臺架系統(tǒng) 模板臺架的主架體結構由槽鋼組合而成,主架體設計成矩形帶斜撐結構,能夠節(jié)約空間,合理分配受力。
2.1.4 液壓系統(tǒng) 液壓系統(tǒng)由液壓千斤頂及桿件組成,主要用于模板的就位和退出,底部液壓千斤頂用于主臺車的升降就位,側墻模板自動液壓千斤頂用于模板體系就位及退出,液壓千斤頂采用同步自動液壓千斤頂,由主操控臺控制。
2.1.5 支撐系統(tǒng) 支撐系統(tǒng)由主臺架支撐件和側模板支撐件組成,主臺架支撐件位于臺架底部橫梁上,在底部液壓千斤頂將臺架升起就位后落下底部支撐桿件進行臺架支撐,主要用于承受豎向混凝土荷載和臺架自重荷載。側模板由側模液壓千斤頂頂推就位后通過手動調節(jié)桿進行調節(jié),保證各支撐桿件同步受力。
2.1.6 模板及背勒 模板面板采用ULMA Enkoform V-100墻體模板系統(tǒng),由芬蘭進口維薩板、木工字梁及鋼圍檀(背楞)組合而成。豎向設對拉系統(tǒng),以抵抗混凝土側壓力。SAP2000建模計算,模板最不利變形僅為3mm。
2.2 臺車拼裝 結構底板砼強度達到要求后,由專人負責拼裝臺車系統(tǒng),先進行內模系統(tǒng)安裝(用時4.5天),邊墻及頂板鋼筋綁扎完成后,進行外模安裝(用時0.5天),臺車整體鎖定定型(用時0.5天),驗收合格,進行砼澆筑。后續(xù)施工,模板臺車僅正常滑移。
2.3 施工效率對比
■
以上數(shù)據(jù)明顯看出,模板臺車在循環(huán)使用中效率大大提高。由于臺車整體完整性,后續(xù)循環(huán)省略了模板安裝等工序,僅需要正常滑移和校正模板,然后鎖定。
3 結語
3.1 臺車法拼裝簡單、輕便,整體性好。臺架主要桿件統(tǒng)一按標準尺寸設計,拼裝簡單,可操作性強;模板系統(tǒng)采用木質結構,大大減輕臺車自重,手動操作難度大幅減低;臺車整體連接由螺栓和銷釘進行連接,連接完成后形成整體,各部位可同時操作。
3.2 臺車法清理、滑移方便,施工效率高,模板面板采用木質膠合板,退模后容易清理,二次使用影響??;模板臺車第一次拼裝完成后,在下一階段施工時只對支撐桿件進行拆除,模板退出后直接滑移至下一階段,拼裝滑移速度快,大大提高施工速度。
3.3 臺車法有效提高質量,模板臺架及模板系統(tǒng)為整體式,定位后能有效保證結構尺寸,整體模板變形小,能夠有效保證混凝土外觀質量。
3.4 臺車法施工安全性高,臺架在牽引時臺架主體部分不需要拆除,空間內不需要操作人員,降低安全風險;主體臺架就位后頂面及側面形成閉合,不存在上下交叉作業(yè),降低了安全隱患。
3.5 模板臺車可利用性高,由于使用的均為標準件,工程結束后,臺車模板可以改作承臺施工。
參考文獻:
[1]季秀華,張麗麗.淺談供水管線并網(wǎng)施工中常見問題[J].科技與企業(yè),2012(18).
[2]張濤.市政給水工程的槽溝回填施工技術探討[J].建設科技, 2012(17).
[3]潘凌霄.淺談市政給排水管道施工質量控制措施[J].中國新技術新產(chǎn)品,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