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到訪北流市北流鎮(zhèn)叢義小學(以下簡稱叢義小學)的人會發(fā)現,這所學校沒有一個垃圾桶,學生人手一個垃圾袋,定時帶到學校的垃圾車或校外垃圾處理點丟棄,校園在任何時候都是干干凈凈的;每當傍晚打水洗澡的時候,學生排隊長達幾十米,但沒有學生爭先恐后地插隊;課間學生上下樓梯,也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禮。自2009年以來,陸續(xù)有130批(次)來自岑溪、容縣、博白、陸川、北流市的教育參觀團到叢義小學參觀,大家對該校的管理秩序稱贊不已。這一切,得益于該校開展了3年多的特色德育。
以經典文化引領學生成長
2009年秋季學期,叢義小學盧春華、羅翠云兩位老師最先自發(fā)地在自己的班上引導學生誦讀《弟子規(guī)》。一個學期以后,兩個班學生的精神面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更加文明、守紀,許多性格孤僻的學生變得陽光開朗,沉溺網絡游戲的學生也不再去網吧。這種變化讓學校領導看到了一條學生特色德育的“光明大道”。于是,以“辦適合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為理念,叢義小學確立了“經典誦讀,明白事理,學習榜樣,立志成才”的德育工作思路,提出了“用文化的力量打造幸福校園”的口號。
2010年,叢義小學把《弟子規(guī)》和60首古詩文列為校本課程,在全校16個班級中推廣誦讀經典活動,在校內掀起了一個學習經典、領會經典、用好經典的小高潮。
學校從校園文化建設入手,著力培育學習經典文化的氛圍:建起60米長的經典文化墻,墻上張貼著《論語》《弟子規(guī)》等文化經典;擺放在校園各處的景觀石上,也刻上了經典名句。此外,學校還建起了展示師生才藝的80米長廊。從學校大環(huán)境,到每個班級、辦公室、宿舍、食堂、樓梯,校園里開始處處散發(fā)著濃郁的經典文化氣息。
為了引領師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叢義小學少先隊大隊部開展了以“做高品質的現代文明人”為主題的班隊活動。此外,每個班級開展以“學生自律、每天五問”為主題的自省活動,引導學生日行一善,日改一過;寄宿生開展“每周做好一件小事”的宿舍管理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導處開展“學校管理我當家”活動,培養(yǎng)學生在學校當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識;班級開展“一班一品”特色班風創(chuàng)建活動,在校園中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和良好的班風。以上主題教育活動,貫穿在學生日常生活的每一天,體現在學生學習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上,讓學生看得見,感受得到,天天有進步,時時有成就感。
在日常管理中滲透經典文化,形成了學校的辦學亮點——細節(jié)教育。概括起來,細節(jié)教育主要是堅持抓好學生的“三會”“三管好”教育。所謂“三會”,即會說話——說文明話,說讓別人溫暖舒心的話,見到師長主動問好;會敲門——進入別人房間或辦公室先敲門;會排隊——上下樓梯排隊走,放學排隊出校門,吃飯排隊,洗澡排隊,讓學生形成排隊意識,保持良好的秩序?!叭芎谩奔垂芎米约旱淖臁恢v粗話,不吃不衛(wèi)生的小食品;管好自己的手——不該出手的堅決不出手,如不偷竊、不打架、不破壞公物等,該出手的一定要出手,如出手幫助別人,出手撿起地上的廢紙等;管好自己的腳——不該去的地方堅決不去,如不去網吧、游戲廳等危險的地方,該去的地方則要多去,如多去圖書室、閱覽室、運動場等?!叭龝薄叭芎谩苯逃寣W生基本明白了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使他們形成了正確的是非觀念和道德意識。
為了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激勵學生在經典誦讀中不斷進步,完善自我,學校開展了一系列榜樣教育:每個學期對學生進行兩次“榜樣小能手”評選,對在經典誦讀中涌現出來的“小能手”給予紀律小能手、勞動小能手、背書小能手、體育小能手、書寫小能手等榮譽表彰,把他們的相片張貼在校園最顯眼的地方進行展示,使全校師生中掀起“找榜樣、學榜樣,爭榜樣”的良好風氣。
將經典誦讀常態(tài)化、制度化,通過“誦、說、唱、演、評、展”等形式開展誦讀活動,注重引導學生在誦讀中理解經典內容,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弟子規(guī)》,是叢義小學經典誦讀的特色。如該校每天早操前安排5分鐘,中午第四節(jié)前安排10分鐘誦讀《弟子規(guī)》和古詩文;每周五下午班隊活動時間,師生共同體會《弟子規(guī)》的含義,交流一周力行《弟子規(guī)》的事例、感想和收獲。有個學生在作文里寫道:“學習了《弟子規(guī)》,老師講解了詞句的含義,我認識到,里面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有很深的含意。比如我對‘身有傷,貽親憂’這一句體會很深。去年我爬樹不小心從樹上摔了下來,把腳摔傷了,不能走路。是爸爸帶我去拍片、換藥,每天送我上學。他一邊上班,一邊照顧我,是多么的辛苦啊!現在我懂得了要學會保護自己了,不再讓父母為我操心!”
叢義小學夯實經典文化教育的基礎,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強化經典育人的氛圍,漸漸形成了榜樣教育、經典誦讀、細節(jié)教育的辦學亮點,并讓學生在經典文化的氛圍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
“關愛工程”服務留守兒童
叢義小學是一所地處城鄉(xiāng)接合部的農村小學,學生多數是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他們的特點是流動性大,思想基礎、知識基礎參差不齊。叢義小學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實施“關愛”工程,突出服務學生、重點服務留守兒童的主題,為全體學生的健康成長撐起了一片愛的藍天。
針對留守兒童多數是單親監(jiān)管、隔代托管、親友托管的現狀,該校建立起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制度,采取定期集中培訓、個別交流談心的方式,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指導。如建立教師包班定點到人負責制,每位黨員教師幫扶3—5名留守兒童,要求做到“三多”(多與學生父母聯(lián)系、多與臨時監(jiān)護人聯(lián)系、多與留守兒童談心)“四知道”(知道學生父母去向、知道學生基本情況、知道臨時監(jiān)護人的情況、知道學生在校外的表現);建立“心靈導航室”,定期對全體學生召開心理健康輔導講座,同時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心理特征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傾聽留守兒童的心聲,幫助其認清自己身體上、智力上、人格上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消除情感障礙,確立適合自己的生活、學習目標,形成積極進取的學習態(tài)度;設立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定期向父母打電話,在他們和父母之間架起一座傳達親情的橋梁。心理健康指導,讓留守兒童理解了父母的艱辛,懂得了生活自理、學習自覺、行為自律,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
針對留守兒童親情的欠缺,叢義小學為留守兒童建立起一份信息檔案,內容包括留守兒童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身體狀況、病史、父母外出打工的地點及聯(lián)系方式、臨時監(jiān)護人等信息,并開展了“代理父母,親情彌補”活動,要求班主任自覺充當本班留守兒童的“代理父母”,對留守兒童做到“三優(yōu)先”,即學習優(yōu)先輔導,生活優(yōu)先關心,活動優(yōu)先安排。執(zhí)教六(3)班的教師石云鶴,為了讓留守兒童體驗到家庭的溫馨和關懷,常在節(jié)假日帶著留守兒童到自己的家中包餃子。李詩英、李艷老師則把留守兒童帶在自己的家里,讓他們與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一道成長。在校園內經常可以看到老師與留守兒童一起散步、打球、拉家常的情景。在一個留守兒童生病時,石云鶴老師還動員她的家人對生病留醫(yī)的學生日夜陪護,讓留守兒童感受到勝似親情的愛。
從2009年春季學期起,該校還把叢義社區(qū)和附近農村的留守兒童集中到學校寄宿辦學,讓留守兒童在學校里安全健康快樂地生活,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在學校寄宿設施原本一無所有的情況下,該校教師自己動手,完善寄宿辦學的硬件:新建教學樓1幢,加固維修B級教學樓1幢,建設校園文化長廊,硬化操場,完善體育設施、圖書室、活動室,改造食堂、浴室……為留守兒童營造出一個成長的“家園”。學校實行24小時值班跟蹤服務,將全校教師與寄宿管理按“五大塊、四個時間段”進行管理,強調責任分工到位、任務明確到位、組織紀律到位、評價監(jiān)督到位,形成了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處處管到位的工作機制。值班教師跟學生生活在一起,晚上要檢查學生的睡覺情況,蓋被子,關門窗;課余要組織留守兒童參加各種課外興趣活動,晚飯后組織學生看電視、看書、聊天、下棋、打球等,讓留守兒童在遠離父母的日子也能開心健康地成長。
叢義小學還堅持開展“五問教育”、“一班一品”主題教育、“星級班級”評比和寄宿生“每周做好一件小事”等主題活動,以文體活動為平臺,讓學生展示才華,體驗成功。如2009年以來該校舉辦有“夢想從這里起飛”“揚帆起航”“學習《弟子規(guī)》經典誦讀成果展示匯演”等大型文藝匯演和“校園紅歌流行風”歌詠比賽。此外,該校還構建了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定期召開學生家長會和座談會,經常與村委會聯(lián)系,了解校園周邊的動態(tài),確保學校周邊環(huán)境的安全和穩(wěn)定;開展感恩教育,“給遠方的父母打電話報平安”,利用書信比賽開展“獨立生活我能行”等主題活動,讓留守兒童與父母交流,學會感恩父母,感恩關懷自己的每一個人;加強安全防范,由黨員教師帶頭成立護校隊進行巡邏,確保校園周邊環(huán)境的安全穩(wěn)定;做好貧困留守兒童的資助工作,根據國家政策,對困難寄宿生實行生活補助,對特別困難的留守兒童,廣泛動員社會各界人士定點幫扶資助,讓留守兒童在學校安心學習,快樂生活,健康成長。
開展學生德育是一項蕩滌靈魂的工程,最困難的是堅持,最可貴的是扎實。在幾年的實踐中,叢義小學的特色德育開展得有聲有色,很好地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