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畢業(yè)后不久就結了婚,可因為忙于事業(yè),29歲的李怡一直沒有把養(yǎng)育孩子納入計劃。隨著年齡慢慢增長,看著婆婆臉上越來越厚的陰云,經過一番思量后,李怡總算想通了,打算要個孩子。
看到李怡有了孕期反應,婆婆高興壞了。然而,李怡卻絲毫高興不起來,甚至有點兒淡淡的失落。想著自己在家里享受著國寶級待遇,在公司也總是得到特別照顧,看到自己從一個強者一下子“淪落”到處處讓人幫助呵護的地步,這讓自強的她心里特別不是滋味。
總算熬到了分娩的時間,婆婆和丈夫更是對李怡照顧得無微不至??吹狡牌懦商烀γβ德低虉雠埽皇且路m就是母嬰營養(yǎng)品,大袋小袋往家里提,李怡也并不太關心。
從醫(yī)院分娩回來后,除了喂奶,李怡沒有半點兒感覺到做了媽媽的忙碌與幸福。丈夫專門請了假照顧嬰兒,一有空就抱著他親他,就連寶寶睡覺了,他也會癡癡地看著陪著。而換尿布、哄睡覺這些原本要李怡親自動手的事也讓婆婆給“分憂”了。獨獨剩下喂奶這一項別人無可替代的事得由她完成。
沒幾天工夫,李怡就想,自己應該趁坐月子的大好時光和難得的空閑時間好好補習一些知識,彌補工作上的不足,以便在事業(yè)上有更長足的發(fā)展。于是,她每天上網搜信息、查資料,把書房當成了工作間。
看到李怡不顧產后身體虛弱,并且“不務正業(yè)”,丈夫不樂意了,勸她好好休息,多花些時間和精力在孩子身上,這樣有利于寶寶成長和增進親子關系。但李怡置若罔聞。一天,丈夫和婆婆外出采購回來,見寶寶餓得哭聲震天,而李怡卻在電腦前忙得不亦樂乎,丈夫就責怪她說:“你是怎么當媽的?孩子哭了不知道哄、餓了不給哺乳?!逼牌鸥抢L了臉,說:“你看看你,哪像個當媽的樣子,孩子出生快一個月了,在你懷里的時間可能還不足3天,我真懷疑你是天生母性不足。這世上哪有你這么做母親的?”
聽了丈夫和婆婆的責備,李怡很不服氣,爭辯說:“孩子不是剛醒嗎?你們不是一直照顧得好好的嗎?哭兩聲就犯得著上綱上線?”這次,夫妻倆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不愉快。
后來,李怡細細一想,雖然丈夫和婆婆的話尖銳了點兒,但還真是那么回事。都說做了母親的女性有天生的母性,把孩子視若珍寶,為什么自己卻絲毫沒有那種替寶寶擔驚受怕、愛意盈懷的感覺呢?自己真的是天生母性缺失、是個不合格的媽媽嗎?
專家觀點:雖說由于自然生產中母親經歷了太多的疼痛和掙扎,這種痛苦經歷可能抵消了一部分初為人母的喜悅,但卻不足以令女性遲遲愛不上自己的孩子。李怡這種“忽略”孩子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母性缺失”或“母性遲覺”,是指女性成為母親后,不能很快融入母親的角色當中,進而誘發(fā)強烈的罪惡感。這在傳統理念中是很少見到的,是當今社會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講究男女平等的現代社會,女性和男性一樣被賦予職責,女性正在從傳統的賢妻良母型向社會大眾化型轉變,無論是從早期教育還是成年后的社會角色都體現了出來:第一,男女要真正平等,女性就必須在社會能力上勝人一籌;第二,男女平等的教育讓這些新媽媽小時候玩的玩具從培養(yǎng)母性的洋娃娃換成了各種智力拼圖;第三,一些父母為了自己的事業(yè),不得不將孩子寄養(yǎng)在祖輩身邊,使女孩子缺乏對母愛的感性認識和母親的言傳身教……這些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代女性母性的發(fā)展,新媽媽“母性缺乏”或做了媽媽而母性還處在蟄伏期的現象也成了必然。這也是導致李怡一直把自己的位置確定在職場空間而不是一個母親角色的直接原因。
雖說女性的“母性缺失”是由于自己的成長經歷等原因造成的,但新媽媽也不必過于焦慮而認為自己不是個好媽媽。要想讓母性情懷盡快覺醒,最主要的還是多和孩子相處,比如多親吻、撫摸孩子,多觀察和記錄嬰孩的一舉一動等。這些都可以起到激發(fā)新媽媽母性盡快覺醒的作用。同時,新媽媽也可以有意識地多和自己的母親相處,讓母親多講講自己兒時與母親相處的甜美經歷,同樣也能給予自己母性的力量與溫柔,從而慢慢愛上自己的寶寶。總之,任何母親都不是真正缺乏偉大的母愛,在經過和孩子一段時間親密的朝夕相處后,大部分媽媽都會在母愛的感召下視自己的寶寶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