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其貌不揚,身高不足五尺,但由其擔當總編修的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永樂大典》的問世,足以讓其名字彪炳千古。可是這位總編修在官場上就顯得十分悲催了,由于不懂官場上的職場謀略,最終一步步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成為了權(quán)力斗爭的犧牲品。
解縉剛剛?cè)氤癁楣贂r,正值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之時,胡惟庸案、李善長案、藍玉案等等牽連了十幾萬人,朱元璋把自己身邊的心腹大患們一個個送上了斷頭臺。眼見于此,不諳政事的解縉按耐不住了,兼濟天下的使命感讓這位后生有了給朱元璋上書勸誡的念頭。特別是朱元璋對其言道:“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這給解縉已莫大鼓勵。主子都說了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當臣子的自然是賣力了。
于是解縉給朱元璋上了萬言書,直言朱的種種過失,可想老朱作為一國之君竟被一毛頭小子責難,心里極為不舒服?;蛟S是殺戮太多了,老朱為了展示其仁厚的一面,終沒有向解縉開刀,并贊解縉是曠世奇才。不過緊接著老朱就命解縉的父親把解縉領(lǐng)回家了。并留下了“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后十年來,大用未晚也”的安慰話。于是解縉第一次為官就這樣結(jié)束了。與主子打交道,需懂得揣摩心里,主子喜歡什么,厭惡什么,必須得摸得一清二楚,提建議和批評要懂得適可而止,掌握好火候和分寸。而解縉自恃皇帝賞識,便說話口無遮攔,落得個丟官罷職,為其以后走向斷頭臺埋下了伏筆。
明成祖朱棣上臺后,或許是想顯示其寬德仁慈帝王之相,再次啟用解縉。并讓其擔任了《永樂大典》的編修,朱棣曾對身邊的大臣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想必解縉聽到此話可說是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了。
坐穩(wěn)天下之后,朱棣便將選擇接班人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在朱棣心里,次子朱高煦顯然是最佳人選,因為其與朱棣極為酷似,有文有武,而長子朱高熾則較為懦弱。不過朱棣顯然不敢輕易做這個決定,畢竟在皇位繼承問題上中國素來有“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幼”的傳統(tǒng)。于是朱棣召見了“不可一日少”的解縉,試探的問誰是最好的接班人,解縉不假思索的答道:“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鑒。”
解縉的這一回答于理來講,顯然是無錯的,不過解縉違背了皇帝的心意,這無疑在君與臣之間留下了一層隔膜。解縉忘了為官的一句信條:奴才只需做好本分事就可以了,主子的事千萬不要干涉更不能違背。正因如此,解縉的仕途也就走上了終點,在朱棣與朱高煦的共同導演下在永樂八年(1410)給解縉按了個私見太子“無人臣禮”的罪名,投入大獄。不過事情還沒有到此結(jié)束,到了永樂十三年(1415)明成祖的一句“縉猶在耶”把解縉送上了黃泉路,被錦衣衛(wèi)灌醉后活埋于雪中。一代博學大才就這樣結(jié)束了自己47歲的生命,而其親屬也被流放發(fā)配。當然解縉的死,并沒有使朱棣改變接班人,于是在明朝歷史上上演了兩幕叔叔奪侄子皇位的血腥悲劇。不過朱高煦顯然沒有其父的政治軍事手腕,最終敗在了明宣宗朱瞻基的手下。
論才學,解縉屬于NO1,論玩政治解縉實在是末流的末流,根本不懂在官場中的圓熟之道。只懂得一門心思說大實話,不顧場合,不考慮說話的對象,還滿以為這就是忠心耿耿的表現(xiàn)。豈不知領(lǐng)導最忌諱的就是下屬過于鋒芒畢露,張牙舞爪,不懂得規(guī)矩。如果能從解縉的為官之路中吸取一些教訓,對于每一個職場人如何在職場中打拼將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