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文
(云南文山斗南錳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硯山 663101)
云南文山斗南錳礦是我國大中型錳礦之一,也是西南地區(qū)的主要錳礦基地。
斗南錳礦產于中三迭世晚期(拉丁尼克期)法郎組中,在三迭系中發(fā)現(xiàn)以褐錳礦為主的海湘原生沉積氧化錳礦,在國內還是第1次,本區(qū)法郎組主要由粉砂、泥巖類巖石組成夾少量石灰?guī)r,有兩個含錳礦層,下部錳礦層產于法郎組中下部“嘎科含主礦層亞段”(T2F41);中上部錳礦層產于法郎組中上部“白姑含主礦層亞段”(T2F52);礦區(qū)為一呈北東向展布的向斜構造,其中嘎科礦段位于向斜西部,揚起端附近,北翼地層較緩,南翼陡立并局部倒轉,斷層比較發(fā)育,構造屬中等偏復雜程度[1]。
嘎科南翼有一個較大的走向斷層(F29),壓性逆斷層,落差26~33 m,破碎帶由糜棱巖組成(破碎帶寬約0.18~2.93 m),在S-V中段F29斷層上盤礦體29號采場和下盤礦體29-1、30-1采場此段礦體受到F29斷層此生斷層F1、F2的影響形成礦體重疊。此段地質平面示意如圖1。
圖1 礦段地質平面
此段礦體為碳酸鹽褐錳礦,呈塊狀結構,直接頂板為厚0.2 m的含錳灰?guī)r、上一層為厚0.2 m的鮞狀泥巖不穩(wěn)固,易脫落;直接底板為厚0.2 m的灰綠色泥巖,下一層為疙瘩狀灰?guī)r,比較穩(wěn)固[2]。
斷層與層間滑動構造之間相互切割和限制,在地質構造變動中易產生滑動,尤其是在褶皺變形中,某些軟弱夾層為主滑面,伴隨著構造變動而滑動,產生層措構造,層滑構造是在層面,層組及層內中呈現(xiàn)的特殊構造形跡。受到側向水平擠壓應力作用的產物,水平的巖層受力形變彎曲,逐步形成各種類型的褶皺與斷層,礦體受到外力發(fā)生變形時通過層間滑動構造而彎曲成褶皺,順層斷層的層間滑動常引起巖層的破碎、形成各種次生斷層,并且比較復雜,受走向滑動斷層的影響,造成礦體重疊和缺失。走向滑動斷層與礦體的傾斜關系如表1[3]。
表1 走向滑動斷層與礦體的傾斜關系
1)在巷道中揭露的地質構造結合F29斷層的性質和上中段的礦體情況,大概推斷出盲礦體與斷層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圖2~3)。
圖2 29、29-1采場盲礦體推段剖面
圖3 30-1采場盲礦體推段剖面
2)利用原有的地質資料在S-V中段29-1號、29號采場和30-1號采場進行探礦。通過探礦圈定出礦體形態(tài)、規(guī)模、產狀及空間位置,礦體與地質構造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斷層的性質。
3)根據(jù)推斷剖面圖和脈內探礦中揭露的地質構造結合理論進行分析,在S-V中段巷道內合理布置脈外探礦上山,在脈外上山內布置石門,探明斷層與盲礦體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具體探礦見圖4~6。
此段礦體地質條件復雜,裂隙比較發(fā)育,有一個比較大的F29斷層,并且在F29斷層上、下盤都出現(xiàn)次生斷層和地質構造,靠近斷層處礦體表現(xiàn)為褶皺巨大彎轉,加上地下水的侵蝕,頂板比較差。F29斷層上下盤礦體與盲礦體之間的垂直距離比較近,斷層比較多,礦體破碎并且不成塊,礦石成透鏡體,增加了資源回收難度。
圖4 29、29-1采場盲礦探礦
圖5 30-1采場盲礦體探礦
圖6 采空區(qū)
礦呈交錯構造,礦層中間夾有一些黑色泥巖,離下盤礦體底板2~2.5 m處有一層0.2 m厚的標志層(泥質灰?guī)r),此標志層是找礦的重要依據(jù),礦體直接底板為0.2~0.3 m厚的綠色泥巖,中間為紫紅色角礫狀;礦體直接頂板為一層厚0.2~0.4 m厚的含錳灰?guī)r,上一層厚2~4 m的粉砂質泥巖,再上是 F斷層。斷層上盤礦體底板為疙瘩狀灰?guī)r,直接底板為黑色泥巖,礦體直接頂板為0.2 m厚的鮞狀泥巖,上一層為0.2~0.5 m厚的含錳灰?guī)r,在上一層為泥質粉砂巖(此層巖性比較厚),如下柱狀圖7。
圖7 礦層頂?shù)装逯鶢?/p>
通過探礦查明了盲礦體的賦存位置、形狀、規(guī)模、產狀、厚度及其變化規(guī)律;確定礦體的連續(xù)性;了解礦體內夾石規(guī)模和分布情況;圈定礦體的空間位置,探明盲礦體資源量為4 269 t,更多地回收了錳資源,對礦山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地應用現(xiàn)有的地質構造理論技術,集合生產探礦中出現(xiàn)的地質構造與礦體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利用斷層的性質與礦體的傾角關系尋找盲礦體的效果較好;并且資源儲量得到了合理開發(fā),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
1)由于基礎資料收集不齊,推斷礦體位置誤差較大,造成附加費用。
2)由于此段礦段地質構造復雜,第一次遇到此類的地質構造,因此對判斷斷層與礦體之間的關系存在些誤差。
3)由于受到地質構造的影響,礦體頂板比較差并且破碎,增加了探礦難度。
1)錳資源合理地得到了開發(fā)和利用,給企業(yè)帶來生存發(fā)展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合理利用了生態(tài)平衡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良好性、高效循環(huán)。礦山的生產效益,就是要使礦山的資源量達到平衡狀態(tài),不斷去尋找盲礦體,使錳自然資源得到合理的發(fā)展、利用和保護,促進資源和礦山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在企業(yè)的生產、生活中,如果資源受到損失,不去合理開發(fā)和生產探礦、不去探明礦體賦存情況、不去搞清楚礦區(qū)的地質構造,那企業(yè)的服務年限和長遠的經濟效益也難得到保障。因此,企業(yè)在生產中要愛惜資源,使資源平衡,力求做到既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又能獲得良好的生態(tài)效益。
2)通過此次探礦,對礦體與地質構造之間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取得了一些經驗,在今后生產中,要利用這次顯現(xiàn)的地質構造與礦體之間關系,尋找更多的盲礦體,提高企業(yè)的保有資源量。
[1]張力行,劉作銘,李得玄,等.云南省硯山縣斗南錳礦區(qū)嘎科、白姑礦段詳細勘探地質報告[R].昆明:云南省地質礦產局第二大隊,1979.
[2]徐九華,謝玉玲,李建平,等.地質學[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05.
[3]徐開禮,朱志澄.構造地質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