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三聚氰胺奶粉“主產(chǎn)地”被“問責”的官員,已經(jīng)全線“復出”了。看來,體制修復自己的“傷痕”,比醫(yī)學對付“大頭娃娃”和“結石患者”容易得多。三聚氰胺奶的受害者——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可憐的孩子們還在漫長的受難過程中,官員們已經(jīng)放下包袱,輕裝上陣,重新走上為人民服務的崗位了。
其實,誰都沒有說過被“問責”就不能“復出”。也沒有文件規(guī)定,涉及這樣的問題,相關官員就得被逐出廟堂。人們對他們的“復出”感到詫異,那是因為心理期待跟官方操作的錯位和反差。而在官方的邏輯上,今日的“復出”,跟當初被任命應該是同樣的理由?,F(xiàn)在公眾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础皬统觥保哺敵醪恢浪麄優(yōu)槭裁幢蝗蚊粯幼匀弧?br/> 今年兩會期間,河北省就回答過這個問題(3月8日京華時報《三鹿事件問題官員復出是正常的》)。黨和國家任用干部程序嚴格,根據(jù)其處分日期和他本人的表現(xiàn),安排新工作,“任用干部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看一時一事,還要發(fā)揮他的長處和特點?!?改革最終是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和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使大家有施展才能的舞臺?!叭故录^去好幾年了,一些同志受到處分,現(xiàn)在安排工作是正常的”。
不難理解,不獨是三聚氰胺事件的“問題官員”,所有類似的“問責”與“復出”,都符合以上所說的原則,這是中國官場的普適價值。
一般地觀察是,一個官員如果不是輸在官場內部游戲,或者內部的意外,不是官場內部不再見容于他,而是因為出了點為公眾所知的情況,需要“回避”一下一時難免的輿論,而被“問責”的話,那是注定要“復出”的。這與其說是“問責”,不如說是“保護”。
《南方周末》曾經(jīng)做過一期報道,調查了舉國皆知的達到了自焚、跳樓、直接掩埋等級別的拆遷命案,被“問責”的相關官員,一年半載以后,都無一例外地“復出”了。要知道,這些事件不僅全國人民盯著,還有悲慘的家屬時刻不放過他們。上級部門在操作這類游戲的時候,也考慮了影響,足夠低調,但最終總是成功地保護了相關干部的積極性。
其他一些沒有具體的公民反對的阻力,只有一點道德名聲上的障礙的,那就更好操作了。例如,近日湖北某縣新任命了一位政協(xié)副主席,此前,此人在做副縣長時,有日記記載與當?shù)仄髽I(yè)老板同情婦的不堪情節(jié)傳世,那情操之低級敗壞,在當?shù)貞撌羌矣鲬魰缘狞S色笑話。這樣的人,也不離不棄,從“實職”到“虛職”地“回避”一下,就算保護下來了。
中國沒有條件談“引咎辭職”?!耙獭焙汀皢栘煛钡囊馑挤謩e很大。上面那位副縣長如果不再任政協(xié)副主席,我們可以稱為因為道德壓力而“引咎辭職”(事實上,該副縣長的日記還透露了貪污與受賄,但橫向比較,這已經(jīng)不算什么)。當然,其前提是在道德崩潰之前。
而什么叫“問責”,中國真有“問責”一事嗎?如果官員是向公眾負責的,那么,他們應該被公眾“問責”。但是,公眾憑什么問?沒有渠道,沒有可能?,F(xiàn)在中國媒體上據(jù)說的向官員“問責”,是指官方向官員“問責”。因為誰賦予你權力,你就應該被誰“問責”。
我愿意相信,即便“問責”等于暫時的“回避”, 也是一個有難度的決定。哪怕是轉年就換一身馬甲重返官場,畢竟也不是同一回事,需要好好安慰的。
連“責任”都不是決定官員去留的最高原則,官場到底要敬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