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臨近,香港媒體熱鬧起來。
候選特首唐英年被曝住宅地下違建兩百多平方米,房屋署上門檢視,媒體租吊臂車拍攝。這件事還未落定,媒體又登唐英年與一名女子的“親密合照”,且曝疑為唐英年與一女子的情書三封。
唐英年雖然繼續(xù)參選,但感慨負面新聞“既狠且辣”,希望“特首選舉重回正軌”,比拼經(jīng)驗、理念和政綱。而調查顯示唐英年民望迅速下跌,他所稱的“市民亦為過火、低劣的手法而感到心寒”,應該說未能得到香港民情的足夠支持。
市民對唐英年寸縷不放的審視,顯然超過了對選戰(zhàn)的“手法”的關切。記者對私人庭院內部情形進行高空拍攝,并非常舉,甚至有違限度,然而公眾人物的隱私有限,一個志在成為特別行政區(qū)長官的公眾人物,隱私更是降到了最低程度。既然當事人只作擠牙膏式的回應,吊車上場也就無人稱為過當了。
2012年香港特首選戰(zhàn),是1997年以來第一次競爭性選舉。雖然這次選舉并非普選,而是由12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投票,然而勁爆程度已經(jīng)遠遠超過既往。
權力以競爭性方式產生,總能激發(fā)更多的公共事務討論,總能使候任者得到更全面的審視,總能形成更大的全民政治熱情,總能產生真正的凝聚力和基本共識。哪怕不是一人一票,競爭性選舉也比程儀式投票要有活力得多。
深陷負面新聞的唐英年仍然斗志滿懷,并獲相當數(shù)量選舉委員會委員的提名,得以成為正式候選人。而社會輿論方面,唐英年也面臨市民、黨團、媒體的失望之情,乃至諷刺奚落,勸告退選的聲音也間而有之。
去年,唐英年陷入婚外情傳聞,從“不予回應”到終于面對公眾,表示“有過缺失,深感愧疚”,親手“拆彈”,輿論平息,表明人們并非不能放過政治人物的過失,而是不能容許政治人物含混和隱瞞過失的行為。唐英年再陷不利輿論之中,固非選途之幸,但若能坦陳情由,獲取諒解,無論選舉結果如何,亦足以作為一個人格和品行可被接受的政治人物。
由此,就可以了解競爭性選舉越是透明,候選人越是受到“既狠且辣”的挑剔,為何不會越是形成社會的“比濫”示范效應,反而增進了社會的道德是非感,塑造社會成員更加坦率和大度的人格氣質。
反之,帷幕密張的權力拔擢模式,不管如何標舉公道,總不免陷入臺面上佳話頻傳、臺面下陰招重重的局面,直至流入私門請謁和宦以賄成的不堪境地,導致整個社會流行陰柔取媚、倨傲凌虐、口不言衷、行違其言的人格,進而道德瓦解,是非顛覆,二丑得益,直道隱沒。
對于唐英年、梁振英這樣的公眾人物、曾任官員來說,在一個正常的社會里,輿論其實在基本面上不存在“友好”,而只存在挑剔。批評不自由,贊美無意義;沒有挑剔公眾人物的自由,贊美就淪為溜須,而體諒其辛勞或苦衷就是濫情。去年,現(xiàn)任特首曾蔭權和教育局長孫明揚、環(huán)境局副局長潘潔已經(jīng)陷入僭建風波;2007年港府廣播處長朱培慶被拍到出入夜店,有美相伴,被港府要求“盡快離職”。近期,特首曾蔭權又因深圳低價租樓和接受富豪款待被媒體報道,受到立法會質詢。沒有公眾人物能夠免于媒體的尋隙式追蹤,沒有官員能夠免于媒體和體制吹毛求疵般的督責。
“既然走下去,要知蜀道難”,這是一家港媒對唐英年堅持參選所作的社評題目。這與其說針對現(xiàn)時的唐英年,不如說是針對所有的參選者。這甚至可以視為對一切政治人物的告示。在現(xiàn)代政治條件下,一個人的政治道路之難,不在于密室交易之難、私門干進之難、暗手殺器之難,而在于要面對責難、質詢、挑剔和隱私無存的現(xiàn)實,而且沒有苦衷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