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時代越來越多元化了,過日子也得趕潮流——未必每對伴侶都要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可以嘗試LAT (Living Apart Together,分開住的平行共存);各種半路夫妻、重組家庭的模式也比從前更開放;甚至有些子女與父母簽訂“自立”協議……反正全球家庭正積極轉型。
當然,無論你的家庭處于怎樣的形態(tài),家人間良性相處、擁有品質生活才是所有成員的期望。現在還等什么?趕快構建屬于自己的完美家庭模式吧!
模式1.精神分居
具體特征:生活上同進同出,精神上互不干涉。
流行指數:★★★★★
喬敏,34歲,IT公司人事部經理
婚前我希望找一個門當戶對有共同愛好,大家能促膝長談的伴侶。天知道夢想成真有多難,遇上老公后我喜歡他的人品、性格和他體貼的呵護。他是一個很好的生活伴侶,然而,他不會跟我談韓劇和言情小說。
我們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他愛動,喜歡運動、旅游、聚會聚餐。而我喜靜,除了工作以外基本就會窩在家里看書上網,或者有空時帶孩子出去轉轉,大多也是圖書館超市之類,他卻不喜歡,所以我們常常是分頭行動,然后回到家中一起分享各自的收獲與喜悅。
有時,我們也會給對方提一些意見,他常對我說:你應該多出去走一走,比如同學聚餐,短途旅游,要不太悶了。而我總是希望他應酬時能少喝點酒,或者能把煙徹底戒了。他總是點頭:給我時間,我會的。我總是搖頭:唉,我看你是沒那個恒心吧。
我們不會刻意去改變對方。家中有兩臺電腦,兩臺電視,兩個CD架,兩個書柜,兩個洗手間。我看文藝片,他看紀實片;我讀小說,他讀歷史;我聽流行樂,他聽爵士樂。對于他熱愛的圍棋,我一竅不通;對于我喜歡的植物,他連名字也記不住。
但我卻很喜歡如此近似分居的精神狀態(tài),并非對現實的妥協,并不是因為找不到那個唯一的心靈相通的人,才退而求其次。只是,婚姻的本質就是找個合適的生活伴侶,能相互照顧。
日常生活融為一體,可是,在精神上彼此獨立,這也算是一種婚內的距離美。生活久了,我不會對他在音樂會上睡著而耿耿于懷,也不會抱怨他花了太多錢在戶外裝備上,倒是很感激有兩種精神世界的互相補充與鼓勵,讓我們對抗現實生活的能量變得更強。
分享心得:
婚姻不是囚牢,更不是墳墓。簡單平凡的婚姻生活里,能做到相互尊重和信任,就足夠了。即
DmqXpAu4RjYoP+Pdj9i9tg==使已婚,我們依舊是“自由”的,我們誰也沒有變,誰也沒有丟,我們還屬于我們自己。
模式2.各找各媽
具體特征:你照顧你的父母,我負責我的家人。
流行指數:★★★★
楊心如,30歲,廣告公司公關主管
周末或節(jié)假日我的MSN簽名會換成:各回各家,各找各媽。有朋友分析這是典型的雙獨子女的無奈,其實,盡管我跟老公雙獨是真,但卻沒有無奈和不幸福感。
相反我們覺得這樣的模式很輕松。起初是因為太忙,遇到星期天一方要加班之類的情況自然抽不出時間陪父母,后來發(fā)覺即便兩人一起去對方父母家,本來隨意的一家人,突然變得禮貌起來,反而不自在。老公與我都是不愛受束縛的人,所以,大家還是各找各媽好了。
至于彼此龐大的家族成員,除了婚禮時見過一面,我們平常一概很少接觸。我媽生病住院,由我每晚去探望照看,他則負責打理家里的一切。緊接著他父母要辦養(yǎng)老,繁瑣的手續(xù)全交給他搞定,我不用跟著瞎操心。
只是偶爾我媽會覺得靠不上他什么,而婆婆也會認為我不夠熱心,不過無論如何,遇到一個大問題我們將它拆分為幾個小問題,各自負責幾個,這樣更容易解決。他不用摻和我的家事,我也不用刻意討好他的家人,各自管好自己的大后方,誰也不給誰添堵……我喜歡沒有太多牽絆的相處,這也更利于大家做到相安無事、和和睦睦。
分享心得:
“你嫁給了他,就等于嫁給了他全部社會關系的總和。”很多時候,問題不是出在他身上,而是出在他的某一個關系上。當兩個人所有的關系都互相交叉糾結,想一想頭都大!實行了各找各媽的模式,你可以不必常常出現在對方的家人面前,但在需要的時候,你依然是他們最可信任和依靠的人,還能避免兩個大家庭產生摩擦。
模式3.雙向自立
具體特征:父母與子女分開自立,各自對己負責。
流行指數:★★★
L·Rose,32歲,雜志社美編
《賴家王老五》是《欲望都市》的女主角薩拉·杰西卡·帕克拍的電影。這部電影其實是《欲望都市》其中一集的演繹加長版:女主角和男主角約會,正值纏綿之際,忽然撞見男方母親。事業(yè)成功、英俊瀟灑的男主角居然還是和父母同住在一起的!
不知道別人怎么看,反正我對啃老族有偏見,說好聽點子女長大跟父母同住是享受“袋鼠之家”的溫暖,說難聽點就是長久依賴父母懷抱的寄生蟲。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我會一結婚就跟老公搬出去單住。最難理解的是我前衛(wèi)地跟父母簽訂了一份看似沒有“人情味”的協議,協議內容分為兩部分:我承擔自立更生、培育未來小孩的責任,爸媽則要自己負擔他們的養(yǎng)老費和醫(yī)療費,無論生病還是自我生活料理,他們都要自己操辦。我在婚后也不用他們管,一切事務自己處理。
乍一看協議像親情決裂書,但實際上很符合中國家庭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模式。看看我們周圍,不少父母不堪子女重負,從生活照顧到經濟承擔,有些父母連養(yǎng)老費也用于兒女的婚房和出國蜜月游了!
而隨著老齡化社會的推進,許多中年子女也疲憊不堪,為了履行“孝”的義務,他們忙完工作,要照顧身體不好的父母,還要照顧年幼的孩子。
父母與子女都盡量自立自強,不給對方添麻煩,這其實是對傳統觀念的挑戰(zhàn)。我跟老公達成一致,明年若生孩子只請阿姨,不推給雙方父母帶。而我爸媽說,他們看好了鼓浪嶼的廈門養(yǎng)老院,風景很好。無疑,是他們默許了我的雙向自立的模式。
分享心得:
在國外,子女早早自立,父母老了主動選擇養(yǎng)老院,并且盡可能管理好自己的事務,不對子女過多依賴,也不過多以道德名義對子女施壓。而子女,不把一切麻煩和責任全推給老人,讓雙方都省心省力,也是兩代人與時俱進的開放做法。
模式4.重組丁克
具體特征:平日是夫妻,假日是前任家庭里的一份子。
流行指數:★★
楚瑤瑤,31歲,圖書管理員
我們都是二婚,而且各自都有孩子,只是孩子都隨之前的另一半生活。重組后原本可以再生,但我們決定不再要一個共同的孩子,在二婚里過起丁克的生活。
平日里,因為沒有孩子的牽絆,我們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情,閱讀、旅行,或者為各自的孩子做些什么。周末的時候,我們盡量和自己的孩子團聚,盡做父母的責任。這時候的我們,各自扮演原來的角色。
這樣的二婚家庭,也簡單也麻煩,因為沒有共同的孩子,在外人眼中,我們的關系依然脆弱,不夠其樂融融,但只有我們知道,我們想要個安靜的巢,療前場婚姻留下的傷。而且,對生命中的第一個孩子,我們有太多割舍不下的牽念。
由于他和前任之間有一個孩子的聯系,有許多共同的回憶可以分享,這是勝過我的籌碼。因此平常我對他的“假日一家親”不是完全聽之任之,會適當地參與,比如,和他一起帶孩子出去玩。不過,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只顧自己小孩的平行生活,偶爾主動要求一次交叉,算是穩(wěn)固我們的二人組合的砝碼。
分享心得:
重組家庭能在親情之外,再擁有自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們彼此都很感謝對方的前任幫助我們承擔起了撫養(yǎng)孩子的職責,不僅應該感謝我自己的前任,也應該感謝他的前任,謝謝她成全了我們二婚的自由、隨意。
模式5.U—home家庭
具體特征:出門如在家,網絡自動控制一切。
流行指數:★
夕子,37歲,上市公司董事
我們夫妻倆平常特別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近三百天在外面出差、開會,去世界各地和同行做交流,在家的時間少得可憐。不過家始終是我避風的港灣,是帶給我安全感的地方。
可是,出門在外久了,就會擔心有小偷闖進自己的家,我心想:如果有一個保安駐守在我家日夜站崗就好了;當我急匆匆地出門上班,我也會擔心自己是否關掉了水龍頭、煤氣,惶惶一日,心想:如果家里有一個24小時無休的保姆就好了……
老公笑我異想天開,可是,很快我們在西班牙的一次博覽會上發(fā)現了U—home家庭模式可以滿足我們。U是“ubiquitous”的縮寫,即無處不在之意。在家里,網絡可以自動控制所有帶電的設備;在外面,哪怕距家萬里,也能通過網絡、手機、電話,隨時隨地與家里的帶電設備對話,了解家電的運行狀況,進行遠程控制,還可以實現信息共享。
我們迫不及待地試用了。家門口設置了人臉識別系統,可提前輸入自己家人的臉部照片,當其他人來到你家門前試圖打開門的時候,系統會自動識別,并自動啟動門禁保護系統。就算我身在外地,也能隨時通過網絡了解家里的煤氣、水龍頭、家電的情況,并可通過智能煤氣閥關掉煤氣,通過智能水閥關掉水龍頭。
與老公未見面同樣可以通過網絡話機對講,高質量多角度的視頻方式不僅能聊天、通話,還可以審查對方身上的氣味,雖然無法觸摸,但彼此并不覺疏遠。在朋友眼中我們的家庭模式夠酷夠時尚,是高科技帶來的與眾不同,我卻感覺無論模式新舊,每段婚姻本質的幸福感應勝過表面形式。
分享心得:
一個人的家如果不安全,那么這個人就會遠離快樂、舒適、享受、幸福……所以,人們總會擔心家的安全。U—home家庭模式用不了多久就能給你重新樹立安全感,這個過程中,你們也盡可以利用網絡電子化,享受最深層次最高科技的靈魂溝通,擁有無與倫比的精神滿足。
責編/畢春暉
E—mail: bchaa@163.com
微博網址: http://weibo.com/b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