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一年生云南松苗木優(yōu)良性狀評價效果的時間效應

    2012-12-28 03:23:19李根前許玉蘭呂學輝蔡年輝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 2012年2期
    關(guān)鍵詞:云南松苗高性狀

    魏 巍, 李根前, 許玉蘭,2, 陳 詩, 呂學輝, 蔡年輝

    (1.西南林業(yè)大學 西南山地森林保育與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云南 昆明 650224;2.北京林業(yè)大學, 北京 100083)

    一年生云南松苗木優(yōu)良性狀評價效果的時間效應

    魏 巍1, 李根前1, 許玉蘭1,2, 陳 詩1, 呂學輝1, 蔡年輝1

    (1.西南林業(yè)大學 西南山地森林保育與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云南 昆明 650224;2.北京林業(yè)大學, 北京 100083)

    以生長周期為1 a的云南松實生苗定株苗高、地徑動態(tài)生長量數(shù)據(jù)為基礎(chǔ),在不同時間對兩個性狀進行優(yōu)良程度評價,以7個基本指標和1個綜合指標判斷不同時間優(yōu)良性狀評價的效果,并總結(jié)評價效果在時間序列上的變化規(guī)律,分析兩個性狀在生長過程中的最佳評價時間點。結(jié)果表明:(1)在不同時間對苗高和地徑的優(yōu)良程度進行評價,判斷其效果的7個基本指標皆有一定程度的變化規(guī)律。(2)構(gòu)建綜合指標可以直觀體現(xiàn)評價效果隨時間的變化趨勢,據(jù)此趨勢初步確定苗高最佳評價效果的時間范圍在157~187 d,地徑最佳時間范圍在235~265 d。(3)通過與生長過程偶聯(lián)分析發(fā)現(xiàn):分別在t1、t0、t2三個生長特征點進行苗高、地徑評價,其最終性狀皆因評價時間不同而產(chǎn)生差異:H(t1)=8.821~9.024 cm,H(t0)=9.987~10.193 cm,H(t2)=10.435~10.476 cm;D(t1)=5.122~5.225 mm,D(t0)=5.187~ 5.280 mm,D(t2)=5.590~5.842 mm。(4)苗高、地徑的最佳評價時間點皆在各自的生長后期,但兩性狀的生長特征點以及最佳評價時間點并不同步,苗高最佳評價的時間點在t2=150 d后,而地徑在t2=211 d后。

    苗木質(zhì)量;評價效果;最佳時間;云南松;生長期;早期選擇

    苗木是人工造林的物質(zhì)基礎(chǔ),使用性狀優(yōu)良的苗木造林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及造林后的林木生產(chǎn)力[1-3]。為了準確可靠的評價苗木質(zhì)量的優(yōu)劣,國內(nèi)外學者針對苗木質(zhì)量的定義和類型,適用于不同樹種、不同用途的苗木質(zhì)量評價指標以及各類指標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進行了長期廣泛的研究,并深入探討了苗木質(zhì)量評價在預測林分生長表現(xiàn)中的重要作用[4-6]。能體現(xiàn)苗木質(zhì)量優(yōu)劣的指標可分為形態(tài)指標、生理指標、活力指標三個方面,而各類指標包含的具體內(nèi)容更為繁雜,如:苗高、地徑、苗木重量、含水量、礦質(zhì)營養(yǎng)、根生長潛力等[7]。作為生物活體,苗木各種指標隨著其生長發(fā)育會不斷分化。因此,應根據(jù)苗木質(zhì)量各指標在特定生長期的分化特點對苗木質(zhì)量進行控制和評價,以提高苗木質(zhì)量評價工作的可靠性[8-9]。

    同時,在林木遺傳改良的研究中,朱之悌、馬常耕等專家也指出基于“早-晚期相關(guān)”這一林木生長型式的穩(wěn)定性,在苗期進行家系和個體優(yōu)良性狀的選擇在一定程度提高了林木的遺傳增益[10-11]。對苗木選優(yōu)是在其性狀存在變異的基礎(chǔ)上進行,林木生長期內(nèi)各種目的性狀的變異特性同樣決定了不同時期的選擇效果[12-13]。這與苗木質(zhì)量評價指標分化特性影響評價效果的原理是一致的。以往研究表明,林木的苗期生長性狀或者長期生長性狀都體現(xiàn)出一定的周期性[14-15]。由林木生長周期性引起的早—晚期表型相關(guān)度變化和變異特性變化,導致選擇風險的存在且影響選擇的可靠性[16]。

    本研究對象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因其生長迅速、適應性強、耐干旱瘠薄等優(yōu)良特性,作為我國西南地區(qū)人工造林的重要樹種。該樹種占其主要分布區(qū)云南省全省林地面積52%、林地蓄積量32%,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17-19]。一直以來,針對云南松的遺傳改良[20],苗木培育[21]和優(yōu)良林分營造[22-23]工作及研究受到了極大重視,而以上皆離不開在特定生長周期對云南松某種性狀的評價和選擇。因此,了解評價效果在特定生長周期的變化規(guī)律,對于縮短苗木的選育周期,更快捷有效測定苗木質(zhì)量,提高造林質(zhì)量以及降低經(jīng)營和研究成本具有特殊意義。

    鑒于長期以來云南松造林大多使用根據(jù)苗高、地徑分級后的百日苗[19、24],兩指標在生產(chǎn)上的可操作性,且苗高、地徑在生長過程中存在異速生長現(xiàn)象[25]三個實際因素。本研究以1 a為一個完整的生長周期,對云南松實生苗苗高和地徑兩個不同形態(tài)指標進行動態(tài)評價,探索生長周期內(nèi)其評價效果在不同生長階段的變化規(guī)律,試提出最佳的評價時間,以期為云南松苗木質(zhì)量評價的可靠性和科學性提供依據(jù)。并以1a生長周期為例,揭示時間變化對苗木性狀分化以及性狀評價(選擇)效果不可忽視的影響。

    1 研究區(qū)概況

    試驗地設(shè)置在西南林業(yè)大學資源學院格林溫室,位于東經(jīng) 102°45′41″,北緯 25°04′00″,海拔1 945 m,屬北亞熱帶半濕潤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7℃、絕對最低溫-9℃、絕對最高溫32.5℃。年降水量700~1 100 mm,年平均相對濕度68.2%。

    2 材料和方法

    2.1 試驗群體的構(gòu)建

    試驗群體從一年生云南松半同胞家系苗木中隨機抽取而構(gòu)建,苗木培育設(shè)置3次重復,每重復4 480株,株行距皆為5 cm。苗高評價的試驗群體每重復隨機抽取并標記440株,共計1 320株。地徑試驗群體每重復隨機抽取并標記200株,共計600株。種子來源于云南省楚雄州白馬河林場云南松母樹林的20個成年單株。千粒重15.03 g,場圃發(fā)芽勢47.34%、發(fā)芽率89.81%。于2010年5月9日播種,種子催芽、營養(yǎng)土配置、消毒和苗期管理等均按照常規(guī)方法進行。苗高試驗群體保存率98.26%,地徑試驗群體保存率99.17%。

    2.2 試驗群體的評價性狀采集

    試驗群體的生長量數(shù)據(jù)獲取采用定期每木檢尺法。第一次苗高測量在大部分苗木幼嫩真葉開始萌發(fā)時,即2010年6月15日(播種后第37 d),之后每隔10d對苗高進行測量,至2010年12月12日(播種后第217 d)結(jié)束,此時苗高生長已經(jīng)減緩甚至停止。調(diào)查期共180 d,苗高數(shù)據(jù)共計19次。大部分幼苗出土時開始第一次地徑定株測量,即2010年5月23日(播種后第15 d)。在調(diào)查期內(nèi)的前100 d,每隔50 d測定一次樣株地徑,之后每隔30 d測定一次,直至2011年1月28日(播種后第265 d)結(jié)束,此時地徑生長已有減緩趨勢。調(diào)查期共250 d,地徑數(shù)據(jù)共計8次。

    2.3 研究方法

    2.3.1 目的性狀的評價方法

    以最小30 d為時間間隔,對不同時間目的性狀的生長量進行優(yōu)良程度排序。并以5%固定入選率為標準,提取出排序信息和對應的生長量數(shù)據(jù)(即:不同時間苗高入選優(yōu)良苗木數(shù)皆為65株,地徑入選苗木數(shù)皆為30株),并標定已選優(yōu)的苗木跟蹤調(diào)查其生長量在晚期的優(yōu)良度排序,作為研究優(yōu)良性狀評價中不同時間對其效果影響的基礎(chǔ)信息。

    2.3.2 評價效果的基本指標

    借鑒林木早期選擇效果的研究[26-27],本文以選優(yōu)苗木晚期生長性狀、早-晚期表型相關(guān)系數(shù)Rjm、選擇效率E、選擇差S、選擇強度i、選擇實際增益G’、選優(yōu)成功率P 7個指標作為評定不同時間評價效果的基本指標。各指標的計算方法和定義如下:

    (1) 選優(yōu)苗木晚期生長性狀A:A=(a1+a2+…+an)/n。式中,a為選優(yōu)苗木個體生長性狀,n為選優(yōu)苗木數(shù)量(苗高n為65株,地徑n為30株)。

    (2) 選擇性狀的早-晚期表型相關(guān)系數(shù)Rjm:Rjm=covjm/σjσm。式中,covjm為早-晚期表型協(xié)方差;σj和σm分別為早、晚期表型標準差。

    (3) 選擇效率E:E=RjmTm/Tj。式中,Tj為早期評價時間;Tm為晚期對照時間(本文苗高性狀的Tm為217d,地徑性狀的Tm為265d)。

    (5) 選擇強度 i:i=S/σm。

    (7) 選優(yōu)正確率P:P=N’/N。式中,N為試驗群體中5%固定入選率的苗木數(shù)量(苗高性狀N為65株,地徑性狀N為30株);N’為經(jīng)Tj時進行評價且排序后,在Tm時苗高排名仍在前65名(地徑為30名)的苗木數(shù)量。

    2.3.3 評價效果的綜合指標

    為能綜合的評定不同時間的評價效果,根據(jù)模糊數(shù)學隸屬函數(shù)評價理論構(gòu)建了一個綜合指標D[28]。7個基本指標dn的隸屬度Dn=(dnk-dnmin)/(dnmax-dnmin)。式中,dnk為第n個指標的實際值,dnmin為第n個指標的最小值,dnmax為第n個指標的最大值。評價效果綜合指標D=(D1+D2+…+D7)/7),綜合指標范圍為0≤D≤1,其值越大表明評價效果越好,反之效果越差。

    2.3.4 試驗群體生長進程及參數(shù)的計算

    試驗群體生長進程的擬合選用普遍符合植物生長的Logistic增長模型,其表達式為:y=k/(1+ea-bt)。式中,y為試驗群體苗高、地徑生長量;t為苗木生長時間;k、a、b為生長參數(shù)。k、a、b的值在DPS7.05統(tǒng)計分析平臺上運用麥夸特法(Marquardt)計算所得[29]。

    對上式進行三階求導,可得到Logistic生長曲線上瞬時斜率連續(xù)變化最強的兩個時間點,即生長拐點:t1=(a-1.317)/b,t2=(a+1.317)/b。t1之前為生長前期,t2之后為生長后期,t1~t2為速生期。

    以上所有數(shù)據(jù)計算分析使用了Eхcel 2003、SPSS13.0和DPS7.05統(tǒng)計軟件。

    3 結(jié)果與分析

    3.1 苗高評價效果的時間效應

    3.1.1 基本指標的時間效應

    如表1所示:根據(jù)不同評價時間選優(yōu)苗木高性狀在晚期的表現(xiàn)可知,評價時間越往后選優(yōu)苗木的苗高越大,經(jīng)S-N-K多重比較結(jié)果顯示,127 d之后評價、選優(yōu)的4批苗木苗高顯著高于在37 d、67 d和97 d選優(yōu)的3批苗木。苗高性狀的早-晚期相關(guān)系數(shù)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提高,127 d以后達到高度相關(guān),非參數(shù)檢驗結(jié)果顯示,相關(guān)程度在97 d時達到顯著水平,127 d之后達極顯著水平,這表明苗高性狀的早-晚期表現(xiàn)隨早-晚間隔期的縮短而變得更加密切。選擇效率則隨評價時間的推后而降低,37 d的選擇效率為217 d的2倍以上。選優(yōu)苗木高性狀與試驗群體高性狀的差距(選擇差),隨評價時間推后而變大,217 d進行評價的苗木選擇差為37 d的近5倍。隨著評價時間的推后,選優(yōu)苗木高出試驗群體標準差的比值(即選擇強度)也在增加,37 d選優(yōu)苗木高性狀僅大于試驗群體苗高平均值0.537倍標準差,217 d時的選優(yōu)苗木則大于群體平均值2.538倍標準差。在37 d選優(yōu)的苗木里選擇實際增益僅為12.4%,而217 d選優(yōu)的苗木則上升到58.4%。評價時間不同也會影響苗木晚期高性狀的排名,評價時間過早很大程度降低了選優(yōu)的正確率,造成錯選現(xiàn)象。37 d時選優(yōu)的苗木,在晚期僅有3株排名在前65名,選優(yōu)正確率低于5%;評價時間在157 d以后的選優(yōu)苗木,其選優(yōu)正確率可達85%以上,錯選苗木低于10株;187 d之后進行評價,選優(yōu)正確率為100%。

    表1 不同時間苗高評價效果的基本指標?Table 1 Basic indexes for seedling height evaluation effects at different time

    3.1.2 綜合指標的時間效應

    模糊評價是一種能對受多種因素影響的事物做出更全面、更綜合評價的有效決策方法。匯集了7個基本指標隸屬度的綜合指標,更清晰的反應了時間不同對評價效果的影響情況。如圖1所示,127 d之前進行苗高評價,評價效果隨時間推移而大幅提高,但其綜合指標最大時(127 d)仍低于0.80。在127 d后進行苗高評價,其效果繼續(xù)提高,187 d時評價效果最佳。但與127 d之前的變化相比,在157 d后進行評價,其效果的提高幅度已變得很小,綜合指標數(shù)值基本處于同等水平,介于0.86~0.88之間。綜上所述,一年生云南松高性狀的最佳評價時間應在157~187 d。

    圖1 不同時間苗高評價效果的綜合指標Fig. 1 Comprehensive indexes for seedling height evaluation effects at different time

    3.1.3 苗高最佳評價時間與生長過程偶聯(lián)以及反演驗證

    根據(jù)試驗群體苗期高生長情況獲得其logistic生長模型及生長參數(shù)(見表2),從其生長的三個不同時期劃分界限可知:苗高性狀最佳評價時間在該性狀的生長后期,且靠近生長減速點t2=150 d。如在生長前期與速生期進行苗高評價,其效果均不如生長后期。

    表2 試驗群體苗期的高生長模型及參數(shù)Table 2 Growth model and parameters of seedling height

    由于logistic生長模型具有“快-慢-快”的生長節(jié)律,其時間序列上的動態(tài)變化相似于評價效果綜合指標D隨時間而變化的規(guī)律。因此以試驗群體的全部苗高動態(tài)生長量數(shù)據(jù)為驗證材料,采用固定入選率(p)法和固定選擇強度(i)法兩種慣用選優(yōu)方法,在最接近苗高logistic模型特征點的三個時間(87d、117d、157d),對苗高性狀進行選優(yōu),并跟蹤提取出入選苗木高性狀的動態(tài)變化。以此反演驗證不同生長階段進行苗高評價的效果及選優(yōu)苗木全生長期的表現(xiàn)。如圖2所示:固定入選率法在3個時間點進行評價的苗木高性狀,在全生長期內(nèi)的生長趨勢基本一致,但中后期性狀產(chǎn)生一定程度分離。經(jīng)S-N-K多重比較可知,t1時進行評價的苗木最終苗高顯著小于在t0、t2時進行評價的苗木,其高度依次為8.821 cm、9.987 cm、10.476 cm;t2時評價的苗木最終苗高大于t0評價的苗木,但相互間的差異不顯著。通過固定選擇強度法反演驗證的結(jié)果與固定入選率法相似,即t0、t2時評價的最終苗高顯著高于t1時評價的苗木,其高度依次為10.435 cm、10.193 cm、9.024 cm。

    圖2 不同評價時間的苗高表現(xiàn)Fig. 2 Growth process of seedling height evaluated at different time

    3.2 地徑評價效果的時間效應

    3.2.1 基本指標的時間效應

    如表3所示:評價時間越往后選優(yōu)苗木的地徑越大,經(jīng)S-N-K多重比較結(jié)果顯示,235 d之后評價、選優(yōu)的2批苗木地徑顯著高于之前的6批苗木。地徑早-晚期相關(guān)系數(shù)隨時間后移而提高,175 d之后達高度相關(guān),65 d的相關(guān)性達顯著水平,115 d之后達極顯著水平。選擇效率隨評價時間的推后而降低,15 d的選擇效率為265d的10.426倍,但115 d之后選擇效率的下降幅度較小,為1.471~1.000。選擇差隨評價時間推后而變大,265 d選優(yōu)苗木的選擇差比15 d的高0.77 mm。選擇強度也隨著評價時間的推后而增加,15 d選優(yōu)苗木地徑僅大于實驗群體平均地徑1.313倍標準差,235 d后選優(yōu)的苗木地徑則大于群體平均值2倍以上標準差。15 d選優(yōu)的苗木選擇實際增益為32.5%,到265 d時,其實際增益上升至53.4%。評價時間影響了選優(yōu)苗木地徑性狀的晚期排名,評價時間越早選優(yōu)正確率越低。15 d的選優(yōu)苗木,僅有9株在晚期排名前30,正確率為30.0%;到235 d以后其選優(yōu)正確率達85%以上,錯選數(shù)低于5株。

    表3 不同時間地徑評價效果的基本指標Table 3 Basic indexes for basal diameters evaluation effects at different time

    3.1.2 綜合指標的時間效應

    如圖2所示,地徑評價效果綜合指標的時間變化,為近似“S”型的走勢。15~115 d進行評價,其效果很差且變化不大;115~235 d的評價效果隨時間推移而明顯提高,但235 d之前的綜合指標均不超過0.60,最大僅為0.54(205 d);235 d后進行地徑評價,其綜合指標升至0.80以上,265 d時效果最佳,235 d次之,綜合指標的變化介于0.80~0.86之間。綜上所述,一年生云南松地徑的最佳評價時間應在235~265 d的范圍。

    圖3 不同時間地徑評價效果的綜合指標Fig. 3 Comprehensive indexes for basal diameters evaluation effects at different time

    3.1.3 地徑最佳評價時間與生長過程的偶聯(lián)以及反演驗證

    苗期實驗群體的地徑logistic生長模型及其參數(shù)見表3,從三個不同生長期的劃分界限可知:地徑性狀最佳評價時間與苗高一樣也在生長后期,且還晚于生長減速點t2(211 d)至少24 d。

    表4 實驗群體苗期的地徑生長進程Table 4 Growth model and parameters of basal diameters

    以試驗群體的全部地徑動態(tài)生長數(shù)據(jù)為材料,分別在最接近地徑logistic模型三個特征點的時間(145 d、175 d、235 d),對地徑性狀進行選優(yōu),并跟蹤提取出入選苗木的地徑動態(tài)變化。不同生長階段進行地徑評價的效果及其在全生長期的表現(xiàn),如圖4所示:采用固定入選率法在三個時間點進行評優(yōu)的苗木,其地徑在全生長期內(nèi)的生長趨勢基本一致,但后期性狀產(chǎn)生一定程度分離。經(jīng)S-N-K多重比較可知,145 d、175 d時進行評價的苗木最終地徑均顯著小于235 d時進行評價的苗木,其地徑依次為5.122 mm、5.187 mm、5.590 mm。通過固定選擇強度法反演驗證的結(jié)果與固定入選率法相似,即在235 d時評優(yōu)的最終地徑顯著大于145 d、175 d時評優(yōu)的苗木,其地徑依次為5.225 mm、5.280 mm、5.842 mm。

    圖4 不同評價時間的地徑表現(xiàn)Fig. 4 Growth process of basal diameters evaluated at different time

    4 結(jié)論與討論

    (1) 云南松實生苗生長一年的周期中,采用正向選優(yōu)法在不同時間對苗高和地徑兩個典型形態(tài)指標進行優(yōu)良程度評價并排序,通過跟蹤其在調(diào)查末期的優(yōu)良程度表現(xiàn)。利用苗木晚期生長量、選擇強度、選優(yōu)正確率等7個基本指標,從不同的側(cè)重點分析判斷了不同時間的苗木優(yōu)良性狀評價效果,發(fā)現(xiàn)除選擇效率E之外,其余6個基本指標均顯示選擇效果隨時間的推移而增強。從“選擇效率E=RjmTm/Tj”的計算公式來看,無論是針對早期選擇的研究,還是僅限于本文,變量“Rjm”僅在0~1的范圍,對指標的變化影響甚微。而“Tm/Tj”最小為1,最大時均遠大于1,由此可見此指標主要以“時間早晚”作為效果好壞的依據(jù),且意義為選擇或評價的時間越早選擇效果越好[30]。鑒于單一指標難以全面的判斷評價苗木優(yōu)良性狀效果最佳的時間,建議盡量采用多指標對評價效果進行客觀描述。

    (2) 為了更全面、更直觀的體現(xiàn)評價效果的優(yōu)劣,本研究嘗試基于模糊評價匯集了7個基本指標而構(gòu)建出1個綜合指標,更清晰的反應了時間不同對評價效果的影響情況[28]。但實際操作中還可以根據(jù)評價目標的不同,對基本指標的數(shù)目和類型做相應增減,也可以增加重要指標在綜合指數(shù)中的權(quán)重,構(gòu)建適合實際生產(chǎn)的綜合評價指標。本研究構(gòu)建的綜合指標基本體現(xiàn)了一年生的生長周期內(nèi)不同時間對苗木優(yōu)良性狀進行評價的效果及其變化規(guī)律。據(jù)此趨勢,能初步確定苗高最佳評價效果的時間范圍在157~187 d,地徑最佳評價時間范圍在235~265 d。

    (3) 分析綜合指標與生長過程的偶聯(lián)性,并以常用的p法和i法分別在兩性狀生長過程中的三個特征時間t1、t0、t2進行評價優(yōu)良程度的反演和驗證,結(jié)果表明:t2=150 d、t0=120 d時評價的苗高其晚期性狀顯著高于t1=89 d時評價的苗木,t1=141 d、t0=176時進行評價的苗木地徑其最終生長量均顯著小于t2=211 d時進行評價的苗木。此結(jié)論與綜合指標法顯示的苗木性狀評價最佳時間一致,即苗高最佳評價時間在苗木生長過程的中后期,地徑最佳評價時間在生長后期。但值得注意的是,兩性狀的生長特征點以及最佳評價時間點并非同步,苗高的t2=150 d,而地徑t2=211 d,說明苗高、地徑的生長表現(xiàn)了異速現(xiàn)象,導致兩性狀分化程度在時間上的動態(tài)差異[25]。因此,在苗木質(zhì)量多指標評價和多優(yōu)良性狀選擇時,應當把各指標和性狀在時間上的變異規(guī)律及差異作為確定其最佳考察時間的重要因素[9-10、14]。

    [1] 馬常耕.世界苗木質(zhì)量研究的進展和趨勢[J].世界林業(yè)研究,1995, 8(2): 8-16.

    [2] 劉 勇.苗木質(zhì)量調(diào)控理論與技術(shù)[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1999.

    [3] 劉 勇.中國北方主要針葉造林樹種苗木質(zhì)量研究(Ⅳ)-苗木形態(tài)與造林成活及初期生長關(guān)系[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1995, 17(4): 16-21.

    [4] 孫慧彥,劉 勇,馬履一,等.長白落葉松苗木質(zhì)量與造林效果關(guān)系的比較[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 2009, 31(6): 176-180.

    [5] 劉 勇.苗木質(zhì)量評價的研究現(xiàn)狀與趨勢[J].世界林業(yè)研究,1991, (3): 62-67.

    [6] Sutton R F. Planting stock quality, root growth capacity, and field performance of three boreal conifers [J]. N. Z. J. For. Sei., 1980,10(1): 54-71.

    [7] 沈國舫.森林培育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2002.

    [8] 莊 猛.同季節(jié)紅葉桃與紫葉李光合作用及相關(guān)生理特性的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 2005.

    [9] 孫慧彥.長白落葉松苗木質(zhì)量動態(tài)評價與施肥技術(shù)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1.

    [10] 馬常耕.世界林木遺傳改良研究水平與趨勢[J].世界林業(yè)研究, 1991, 4(1): 85-87.

    [11] 朱之悌.樹木的無性繁殖與無性系育種[J].林業(yè)科學, 1986,22(3): 280-289.

    [12] 陳曉陽,沈熙環(huán).林木育種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 陳伯望,沈熙環(huán).油松生長性狀早期選擇的研究[J].林業(yè)科學, 1992, 28(5): 450-455.

    [14] 鄭仁華,楊宗武,施季森,等.福建柏優(yōu)樹子代苗期性狀遺傳變異和生長節(jié)律研究[J].林業(yè)科學, 2003, 39(1): 179-183.

    [15] 孫曉梅,張守攻,周德義,等.落葉松種間及種內(nèi)和種間雜種家系間的物候變異與早期選擇[J].林業(yè)科學, 2008, 44(1): 77-84.

    [16] 魏鑒章,李國鋒,李建祥,等.21世紀樹木引種及早期選擇風險[J].河南林業(yè)科技, 1994, 44(2): 22-24.

    [17] 中國森林編輯委員會.中國森林(第2卷):針葉林[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1999.

    [18] 云南森林編寫委員會.云南森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6.

    [19] 金振洲,彭 鑒.云南松[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4.

    [20] 黃永祥,蔡年輝,李根前.云南松遺傳改良研究進展及育種策略[J].陜西林業(yè)科技, 2008, (1): 11-14.

    [21] 舒筱武,鄭 畹,李思廣,等.云南松壯苗培育與幼林生長相關(guān)性的研究[J].云南林業(yè)科技, 2000, 93(4):1-9.

    [22] 李蓮芳,韓明躍,段 輝,等.苗齡差異對云南松人工幼林林木造林當年生長影響的研究[J].西部林業(yè)科學, 2009, 38(1): 8-14.

    [23] 何文慶,衛(wèi) 銀.石屏小白得林區(qū)云南松工程造林成效初析[J].云南林業(yè)科技, 2000, 92(3): 16-21.

    [24] 云南省林業(yè)廳. DB53/T249-2008林木育苗技術(shù)規(guī)程[S]昆明:云南省質(zhì)量技術(shù)監(jiān)督局, 2008.

    [25] 江 洪,林鴻榮.云南松異速生長現(xiàn)象的初步研究[J].林業(yè)科學,1984, 20(1):80-83.

    [26] 楊培華,郭俊榮,謝 斌,等.油松生長早期選擇的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 1997, 12(1): 17-22.

    [27] 王秋玉,楊書文,劉桂豐,等.紅皮云杉早期選擇的初步研究[J].東北林業(yè)木學學報, 1991, 19(育種???: 167-171.

    [28] 袁嘉祖,馮晉臣.模糊數(shù)學及其在林業(yè)中的應用[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1988.

    [29] 唐啟義,馮明光.實用統(tǒng)計分析及其DPS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2.

    [30] 鄭 畹,舒筱武,馮 弦.云南松優(yōu)良種源生長量早期選擇的研究[J]云南林業(yè)科技, 1998,84(3): 12-17.

    Time effect of evaluation result of excellent characters of Pinus yunnanensis seedling

    WEI Wei1, LI Gen-qian1*, XU Yu-lan1,2, CHEN Shi1, Lü Xue-hui1, CAI Nian-hui1
    (1. Key Laboratory for Forest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Use in the Southwest Mountains of China, Ministry of Education,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China; 2.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Based on dynamic data of seedling height and basal diameters growth of one-year Pinus yunnanensis, the eхcellent degree of two characters at different time were evaluated, the evaluation effects of two characters by 7 basic indeхes and 1 comprehensive indeх were judged, the variation of evaluation effects in the time serie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optimal time points of evaluation of two characters in the growth proces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eхcellent degree of seedling height and basal diameters at different time were evaluated, all the variations of 7 basic indeхes that were used to evaluated the eхcellent degree showed certain orderliness. (2)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ed indeх could directly embody the changing trend of evaluation effects with time series.Accordingly, the optimal time range of seedling height evaluation was preliminarily determined to be 157~187 days, the optimal time range of basal diameters evaluation to be 235~265 days. (3) The evaluation effects coupled with the growth process, and it was foun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evaluating seedling height and basal diameters at three time points, of the final eхcellent degrees of t0, t1, t2,there were differences being as follows: H(t1)=8.821~9.024 cm,H(t0)=9.987~10.193 cm, H(t2)=10.435~10.476 cm;D(t1)=5.122~ 5.225 mm,D(t0)=5.187~5.280 mm, D(t2)=5.590~5.842 mm. (4) The optimal time points of evaluation of the two characters were occurred during the late-growing stage respectively, whereas the feature points of growth and the optimal time points of evaluation were not synchronization.The optimal point of seedling high evaluation was after t2=150 days, and that of the basal diameters was after t2=211 d.

    nursery stock quality; evaluation effect; optimal time; Pinus yunnanensis; growing stage; early selection

    2011-07-12

    云南省教育廳重大專項項目(ZD2009003B);云南省教育廳基金項目(2010Z042);云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0CD065)資助

    魏 巍(1986—),男,云南石屏人,碩士,主要從事森林培育研究;E-mail:646710969@qq.com

    李根前(1960—),男, 教授, 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森林培育學與森林生態(tài)學研究;電話0871-3863213;E-mail: lgq@swfc.edu.cn

    S723.1+3

    A

    1673-923X(2012)02-0042-07

    [本文編校:羅 列]

    猜你喜歡
    云南松苗高性狀
    幼年茶樹如何定型修剪
    云南松正交膠合木膠合工藝探索?
    寶鐸草的性狀及顯微鑒定研究
    烤煙井窖式移栽不同苗高對煙株生長發(fā)育及產(chǎn)質(zhì)量的影響
    河南省刺槐優(yōu)良無性系引種篩選試驗
    云南松天然更新幼苗和幼樹期的生長動態(tài)分析
    云南松及其變種栽培與適應性研究進展
    香椿嫁接技術(shù)研究
    9種常用中藥材的性狀真?zhèn)舞b別
    廣西細葉云南松森林資源動態(tài)分析
    海阳市| 板桥市| 铁力市| 漠河县| 宜宾县| 浮梁县| 河北省| 稻城县| 古田县| 深水埗区| 五原县| 榆林市| 象州县| 秦安县| 连城县| 达孜县| 海盐县| 弥渡县| 凤台县| 昭觉县| 临西县| 始兴县| 噶尔县| 闵行区| 徐闻县| 阜新| 敖汉旗| 原平市| 将乐县| 宜春市| 博爱县| 康定县| 双柏县| 青神县| 两当县| 光泽县| 古浪县| 仁怀市| 民丰县| 长沙市| 怀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