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
一、教師的素質是滲透德育的基礎
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組織者,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發(fā)揮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作用,沒有高素質的教師是不行的。首先,歷史教師必須是合格的“人師”。一要“有心”,對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充分、深刻的認識;二要“有德”,會做人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會做人的學生。其次,歷史教師必須是合格的“行師”。一要“有識”,要具有扎實、系統(tǒng)、廣博的歷史專業(yè)基礎知識;二要“有能”,能熟練掌握教育科學知識和教學技能,還要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坝行摹薄ⅰ坝械隆?、“有識”、“有能”構成了歷史教師的整體素質,缺一不可。而具備這一素質的教師才能在教學中用真摯的情感和高超的教學技能傳授知識,使學生和教師產(chǎn)生強烈的思想共鳴,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
二、正視歷史、實事求是滲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
在德育滲透中,我們應強調以真為本。一切虛假的、不客觀的見解是不能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的,還有可能適得其反。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我們首先要教會學生正視本民族的歷史。例如,我們必須認識到中華民族對世界發(fā)展作出卓越貢獻的同時,也吸收了其他國家與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在近代,中國社會全面落后,西方的入侵固然是根本原因所在,但近代中國制度落后、政治腐敗、思想保守也是落后挨打的重要因素,不承認這一點是無法使學生信服的。其次要做到實事求是。在日常教學中,要堅持全面地、一分為二地看問題的原則,主張公平合理地評價歷史。例如,講中國近代史時,我們要使學生認識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同時也必須承認在封建落后的近代中國,西方的入侵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chǎn)方式和科學技術,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的進步。評價人物也是如此。秦始皇是暴君,但是他并吞六國,一統(tǒng)華夏,功不可沒……全面、客觀地看問題是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只有對歷史現(xiàn)象作出公正、全面的評價,我們的歷史教育才能有說服力。
三、全面多彩的內容是滲透德育的載體
1.重視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源遠流長,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歷史沃土,內容十分豐富。我們應重視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充分發(fā)掘德育滲透的內容,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內容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①忠心報國,勇赴國難。這一美德的行為表現(xiàn)是把民族和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如南宋的岳飛從青少年起就有“精忠報國”之志。②為國而忘家,公而忘私。這一美德的本質就是把“天下為公”作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范仲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中國共產(chǎn)黨堅持“為人民服務”等。③文明禮貌,仁者愛人。我國是禮儀之邦,尊重人、關心人、幫助人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又一個鮮明特征,如名醫(yī)扁鵲周游列國,為民治病,就表現(xiàn)了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2.重視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
歷史教材中有很多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幾千年來,在國家興衰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無數(shù)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不惜以身報國。屈原自沉汨羅,以身“死國”;蘇武牧羊,威武不屈;岳飛“仰天長嘯”,屈死風波亭;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開眼看世界”;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在他們身上體現(xiàn)出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教師應結合青少年思想活躍的特點,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堅定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信心。
在教學中,我們還應使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tǒng)治,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前赴后繼、浴血奮戰(zhàn)的精神和業(yè)績,從而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3.重視鄉(xiāng)土歷史教育
我校地處有光榮傳統(tǒng)的歷史古城愛輝鎮(zhèn)境內,鄉(xiāng)土歷史是對學生進行愛家鄉(xiāng)、愛祖國教育的具體生動的素材。歷史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鄉(xiāng)土歷史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進行鄉(xiāng)土歷史教學,可以把愛國斗爭講近了,把愛國人物講親了,使學生的思想感情與家鄉(xiāng)、祖國聯(lián)系得更切實,更緊密。學習鄉(xiāng)土歷史往往使學生激動不已,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自然會在心中潛滋暗長,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4.重視時代精神教育
歷史是過去的事,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的歷史”。諸如,我們可以從陳獨秀開展五四新文化運動,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活動中,去傳承并充實“勇于競爭,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從毛澤東創(chuàng)立指導中國革命的思想體系,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創(chuàng)舉中,去繼承并充實“思想開拓、不斷進取”的精神;從商鞅、王安石、康有為的變法中,去傳承并充實“大膽變法,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等。這些精神適合當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具有時代氣息。我們在歷史教學中如果能發(fā)掘與利用這些德育資源,就會增強學生的社會親合力,把上述行為規(guī)則逐漸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行為準則。
四、科學有效的方法是德育滲透的推進劑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及有關歷史資料,逐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捕捉觀點和信息,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可以采用正面誘導法,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從具體、生動的歷史材料中悟出真諦。如針對學生中的高消費現(xiàn)象,可講述隋文帝提倡節(jié)儉、隋景帝愛惜谷物的事例,啟發(fā)學生認真思考,自覺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其次,可以利用情感熏陶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具體生動的歷史材料或實物,輔之以充滿情感色彩的語言去引起學生的共鳴。如通過講述戚繼光蕩平倭寇、林則徐虎門銷煙、魯迅棄醫(yī)從文、張自忠盡忠報國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跡,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報國情感。再次,可以運用直觀教學法。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圖表、影視,參觀、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等手段,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印象,使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教育。
(責任編輯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