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wèi)
在數學教學中,應用題教學是重中之重,學生學起來難度也特別大。為了提高應用題教學的質量,使每個學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所學知識,我常常采用畫線段圖的方法幫助學生弄清題意,理解數量關系,尋找解題思路。線段圖以線段的長短來表示事物數量的多少,以線段之間的關系反映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雖然比客觀事物抽象一些,但卻比數字、語言直觀形象得多。畫線段圖是解決數學問題時常用的一種思考策略,它能將題中蘊含的抽象數量關系以直觀形象的方式表達出來,幫助學生分析數量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對學生進行線段圖的基本功訓練,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教師示范畫線段圖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跟著教師一步一步來畫,找數量關系,也可以先由教師示范畫,再讓學生仿照重畫一遍。學生也可邊畫邊講,或互相講解。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畫圖方法后,教師再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畫,然后讓學生講清這樣畫圖的道理,可自己講,也可分組合作講,教師進行適當點撥。教師一定要讓學生體會用線段圖解題的直觀與形象,體會線段圖的簡潔、方便、易理解的特點,以提高應用線段圖的自覺性、主動性。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我是怎樣結合題意畫線段圖,怎樣在圖上表示“條件”和“問題”,怎樣運用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例如六年級上冊有這樣一道題:人心臟跳動的次數隨年齡的增長而變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鐘約75次,嬰兒每分鐘心跳的次數比青少年多4/5,求嬰兒每分鐘心跳多少次?當學生對題目內容、條件、問題初步了解之后,我是這樣邊講解邊畫圖的:首先,明確這道題是把哪個量看作單位“1”,然后就先畫出一條線段表示單位“1”,即青少年心跳的次數。如圖:
接著問學生:如果嬰兒的心跳次數與青少年心跳次數一樣多,那么怎樣畫出一條線段表示嬰兒心跳的次數?學生回答:應在表示青少年心跳次數的那條線段下畫出一條同樣長的線段,以表示嬰兒心跳的次數。但這道題中,嬰兒每分鐘心跳的次數比青少年多4/5,所以線段圖不能一樣長。這4/5以什么為標準,畫多長呢?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應把表示青少年心跳次數的那條線段平均分成5份,再量出它的四份接畫在表示嬰兒心跳次數的那條線段上,標出它比青少年心跳次數多4/5,再標出要求的問題。如圖:
通過教師的示范和講解,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在對線段圖畫法的討論中,不斷聯(lián)系已有經驗,去體會、分析題中數量之間的關系。這種對于數量之間關系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獲得的,所以解決問題時學生會感覺很輕松,講起解法頭頭是道,學習興趣也會增加。
二、看線段圖編應用題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的發(fā)展是以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為前提的。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用線段圖來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幫助學生開闊思路,發(fā)展智力,更好地理解應用題。例如,我設計了一組練習題,訓練學生看圖編題并列式的能力。這一組訓練是從單式線段開始,再由淺入深地過渡到復雜的雙式線段。首先,讓學生觀察線段圖,再說出“已知什么,求什么”,明確題中給的條件和所求的問題,真正理解圖意。其次,根據自己的理解,編出相應的應用題并解答。通過這一系列的訓練,使學生了解問題與條件、條件與條件的關系,明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三、畫線段圖解決分數乘除法應用題
有這樣一道題:一堆煤,上午運走它的2/7,下午運走的比余下的1/3還多6噸,最后剩下14噸,這堆煤原有多少噸?這道應用題,如果運用線段圖來分析,對于學生來說就非常好理解了。如圖:
通過看圖,可以輕而易舉地列出算式:(14+6)÷〔1-2/7-(1-2/7)×1/3〕。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用線段圖輔助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可以提高解題的正確率,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線段圖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實用性,借助線段圖分析理解分數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可以化抽象的語言為具體形象的圖形,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進行多種形式的畫圖、看圖訓練,學生如果掌握了這一基本功,不管遇到多么復雜的應用題,都能自己動手、開動腦筋,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體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