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季珍,武峻新,程伯瑛
(山西省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蔬菜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2)
殼聚糖用稀酸溶解后形成的溶液可用于種子包衣[1-5],而萘乙酸(α-萘乙酸)是一種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對蔬菜作物具有促進細胞分裂與擴大、增強抗逆性、誘發(fā)不定根等作用,而且對人、畜低毒,易溶于熱水(微溶于冷水)、乙酸等溶劑中[6-7]。本試驗研究萘乙酸和0.177 mm 食品級殼聚糖(簡稱殼聚糖)等包衣大白菜種子后,對田間出苗率的影響,以便篩選出萘乙酸作為種衣劑較適宜的濃度。
供試大白菜種子為太原二青B 粒徑等級種子。試驗所用儀器及試劑包括:燒杯,移液管,種子盒,天平1(分度值:0.01 g),天平2(分度值:0.01 mg),36%乙酸,紙袋,鋁箔袋,白瓷盤,pH 試紙,殼聚糖,萘乙酸(98%,化學(xué)純,上海曹楊第二中學(xué)化工廠)。
1.2.1 萘乙酸的定性與母液配制 (1)定性。觀察萘乙酸在乙酸、熱水中的溶解性與殼聚糖的成膜性、包衣性、穩(wěn)定性等,以便為下一步試驗提供依據(jù)。(2)母液配制。稱萘乙酸20.4 mg(合純萘乙酸20 mg)放入燒杯中,加1.0%乙酸溶液約22 mL,待萘乙酸完全溶解后稱質(zhì)量并減去燒杯質(zhì)量(均用天平2),即為萘乙酸母液質(zhì)量22.918 0 g,該萘乙酸母液質(zhì)量濃度為0.873 mg/mL。
1.2.2 萘乙酸殼聚糖包衣種子試驗
1.2.2.1 試驗內(nèi)容 2004 年進行2 組試驗。每組試驗種一塊試驗地,設(shè)5 個處理,每處理設(shè)4 次重復(fù),每個重復(fù)種一個小區(qū);每個處理用種子10 g,殼聚糖3.4 mg,種液比為30∶1,用萘乙酸母液與1.0%乙酸混合液(或萘乙酸母液或1.0%乙酸溶液)0.34 mL 溶解殼聚糖后包衣種子(普通對照除外)。(1)第1 組試驗。處理1.用萘乙酸母液0.34 mL(每10 g 種子萘乙酸用量為0.297 mg。其余同);處理2.用萘乙酸母液0.29 mL(0.253 mg),1.0%乙酸溶液0.05 mL;處理3. 用萘乙酸母液0.24 mL(0.210 mg),1.0%乙酸溶液0.10 mL;處理4.用萘乙酸母液0.19 mL(0.166 mg),1.0%乙酸溶液0.15 mL;處理5.用1.0%乙酸溶液0.34 mL作包衣對照。(2)第2 組試驗。處理1.用萘乙酸母液0.14 mL(0.122 mg),1.0%乙酸溶液0.20 mL;處理2.用萘乙酸母液0.09 mL(0.079 mg),1.0%乙酸溶液0.25 mL;處理3.用萘乙酸母液0.04 mL(0.035 mg),1.0%乙酸溶液0.30 mL;處理4.用萘乙酸母液0.01 mL(0.009 mg),1.0%乙酸溶液0.33 mL;處理5.用干種子作普通對照。
1.2.2.2 操作步驟 (1)用天平1 稱10 份種子,每份10 g,分別放入種子盒內(nèi)備用;用天平2 稱9 份殼聚糖,每份3.4 mg,分別放入標有處理號的燒杯中,并放入干燥器中備用。(2)從干燥器中取出有殼聚糖的9 個燒杯,按試驗要求,用移液管量取一定量的萘乙酸母液分別加入相應(yīng)編號的燒杯中,再用另一支移液管量取一定量1.0%乙酸溶液分別加入相應(yīng)編號的燒杯中,使每一個燒杯中的萘乙酸母液與1.0%乙酸混合液(或萘乙酸母液或1.0%乙酸溶液)為0.34 mL,過20 min左右,待殼聚糖完全溶解后,溶液呈完全透明黏稠狀,再往每一個燒杯中加入10 g 種子,并輪流用小藥勺攪拌,直到包衣種子互不粘連在一起時,把每一個燒杯中的包衣種子倒入標有相應(yīng)處理號的白瓷盤內(nèi)晾干。2004 年用紙袋及鋁箔袋貯存,2005 年田間播種,播種和出苗數(shù)調(diào)查可參照程伯瑛等[8]方法進行。
(1)取少量萘乙酸放入燒杯中,加入1.0%乙酸溶液,乙酸溶液中出現(xiàn)呈小絲粒狀的懸浮物,在室溫下(22 ℃)放置40 min 左右(期間不斷用手搖動燒杯),乙酸溶液中仍出現(xiàn)小絲粒狀懸浮物,將燒杯放在電爐上略加熱(燒杯放在手心有點熱意即可)后,乙酸溶液中的小絲粒狀懸浮物溶解,溶液呈透明狀。然后將燒杯放在試驗臺上,并在燒杯上蓋一玻璃片,待玻璃片下面出現(xiàn)水蒸氣的凝結(jié)物,用pH 試紙測定,水蒸氣凝結(jié)物的pH 值為4,呈酸性,說明加熱能使乙酸蒸發(fā)出來;繼續(xù)放置180 min,萘乙酸與乙酸混合液仍呈透明狀,再往該混合液中加入少量殼聚糖,用手搖動燒杯,約20 min 后,殼聚糖完全溶解,3 種物質(zhì)的混和液呈透明黏稠狀;再過60 min,將少量混和液倒在一玻璃片上,測其pH 值為4。放置3 d 后,燒杯中的混和液仍呈透明黏稠狀,玻璃片上的少量混和液已干,呈薄膜狀,膜內(nèi)有小顆粒物,但薄膜不易刮起。(2)稱0.020 4 g 萘乙酸放入燒杯中,加入1.0%乙酸溶液12 mL,在室溫下萘乙酸不易溶解,略加熱后萘乙酸溶解,但萘乙酸與乙酸的混合液放置到室溫時,又出現(xiàn)沉淀物,再加入蒸餾水12 mL,略加熱后萘乙酸又溶解,放置到室溫時無沉淀物出現(xiàn)。
同日,用蒸餾水重復(fù)(2)過程,其結(jié)果相同。說明萘乙酸、殼聚糖、乙酸這3 種物質(zhì)之間不發(fā)生沉淀反應(yīng),但萘乙酸溶解時間較長,加上用量又少,不容易稱準,若用蒸餾水溶解萘乙酸,則在使用過程中乙酸用量又不好掌握。為了避免在溶解過程中加熱造成乙酸損失,所以提前用稀乙酸溶解萘乙酸,配制成萘乙酸母液,用于殼聚糖包衣種子。
2.2.1 第1 組試驗 從表1 可以看出,2004 年用4 個較高濃度萘乙酸殼聚糖混合液包衣處理的出苗勢(率)在48.5%~55.5%之間,高于包衣對照的出苗勢(率)45.5%~45.8%,而且出土幼苗生長正常,無藥害。因在包衣種子的試驗田間,黃條跳甲、小菜蛾幼蟲、菜葉蜂幼蟲等害蟲咬食出土幼苗的子葉及心葉,故不能按常規(guī)間隔天數(shù)調(diào)查出苗勢(率)。2005 年用紙袋貯存1 a 后,從出苗勢來看,只有處理3 的出苗勢(45.8%)高于包衣對照的出苗勢(40.8%);從出苗率來看,處理3(48.8%) 和處理4(43.5%) 均高于包衣對照(42.8%);用鋁箔袋貯存1 a 后,各包衣處理的出苗勢(40.8%~44.8%)和出苗率(42.5%~46.3%)均高于包衣對照的出苗勢(37.5%)和出苗率(40.5%)。貯存1 a 后的包衣種子,幼苗均生長正常,無藥害。每10 g 種子用0.297~0.166 mg 的萘乙酸與適量殼聚糖包衣后的出苗勢和出苗率較好。播后7 d 的出苗數(shù),紙袋貯存為501 株,鋁箔袋貯存為538 株,鋁箔袋貯存效果略優(yōu)于紙袋貯存。
表1 2004—2005 年第1 組萘乙酸殼聚糖包衣種子田間出苗調(diào)查
2.2.2 第2 組試驗 從表2 可以看出,2004 年用4 個較低濃度萘乙酸殼聚糖混合液包衣處理的出苗勢在50.3%~54.5%之間,均高于普通對照的出苗勢(49.5%);從出苗率來看,只有處理1(54.0%) 和處理4(55.0%) 略高于普通對照(53.0%),而且幼苗均生長正常,無藥害。不能按常規(guī)間隔天數(shù)調(diào)查出苗勢(率)的原因同2.2.1。2005 年用紙袋貯存1 a 后,只有處理3 的出苗勢(51.5%)和出苗率(54.8%)高于普通對照的出苗勢(49.8%)和出苗率(53.5%)。2005 年用鋁箔袋貯存1 a 后,處理1、處理2 和處理3 的出苗勢(38.8%~46.5%)和出苗率(41.3%~50.5%)均高于普通對照的出苗勢(36.5%) 和出苗率(40.5%),而且幼苗均生長正常,無藥害。每10 g種子用0.122~0.035 mg 的萘乙酸與適量殼聚糖包衣后的出苗勢和出苗率均較高。播后7 d 紙袋貯存的出苗數(shù)為603 株,鋁箔袋貯存的出苗數(shù)為560 株,說明鋁箔袋貯存效果不如紙袋。
表2 2004—2005 年第2 組萘乙酸殼聚糖包衣種子田間出苗調(diào)查
初試表明,萘乙酸、0.177 mm 食品級殼聚糖、乙酸3 種藥劑之間不發(fā)生沉淀反應(yīng),具有很好的成膜性,可用于大白菜種子包衣。
2 a 的試驗表明,用8 個不同濃度萘乙酸加0.177 mm 食品級殼聚糖混合液包衣太原二青B粒徑等級種子,當(dāng)年播種后出苗效果高于拌種對照或普通對照的出苗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種子的抗逆性,出土幼苗生長正常,無藥害。但考慮到包衣種子在貯存1 a 后的出苗效果,每10 g種子可選用0.035~0.297 mg 的萘乙酸與適量0.177 mm 食品級殼聚糖包衣大白菜種子。
本試驗萘乙酸用量高低相差幾十倍,表明其用量選擇范圍較寬。萘乙酸對大白菜植株的長期作用以及與其他微量元素共同作用還有待研究。
在貯存1 a 后,第1 組試驗中鋁箔袋貯存效果略優(yōu)于紙袋。第2 組試驗中紙袋貯存效果略優(yōu)于鋁箔袋。但總計紙袋貯存的出苗數(shù)為1 104株,鋁箔袋貯存的出苗數(shù)為1 098 株,說明鋁箔袋貯存效果與紙袋貯存效果相近。
[1]黃麗萍,劉宗明.甲殼質(zhì)、殼聚糖在農(nóng)業(yè)上的應(yīng)用[J].遼寧農(nóng)業(yè)科學(xué),1999(6):18-21.
[2]趙蕾,汪天虹.幾丁質(zhì)、殼聚糖在植物保護中的研究與應(yīng)用進展[J].植物保護,1999,25(1):43-44.
[3]張敏恒,鄧忠賢,徐江.甲殼質(zhì)在農(nóng)業(yè)上的開發(fā)及應(yīng)用[J].農(nóng)藥,2001,40(4):3-5.
[4]覃志英,盛家榮,陳超球.殼聚糖的加工技術(shù)及應(yīng)用[J].農(nóng)牧產(chǎn)品開發(fā),1999(9):3-5.
[5]樊明濤,陳錦屏,姜麗.殼聚糖涂膜對甜椒和黃瓜的貯藏效應(yīng)[J].中國果品研究,1999(4):12-14.
[6]化學(xué)工業(yè)出版社.化工產(chǎn)品手冊:農(nóng)用化學(xué)品[M].3 版.北京:化學(xué)工業(yè)出版社,1999:323-324.
[7]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蔬菜研究所.中國蔬菜栽培學(xué)[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7:207-208.
[8]程伯瑛,程季珍,武峻新.不同粒徑大白菜種子的部分生物特性研究[J].山西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11,39(2):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