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 林
如何對待失意者,更考驗體育精神
□ 曹 林
奧運開始的這幾天,成為話題中心和爭議焦點的不是冠軍們,而是那些失意選手。獲得射擊銅牌的喻丹,在冠軍易思玲被媒體圍追的背景中默默離開;17歲的小將周俊三次挺舉全部失敗,媒體以《女舉霸主最恥辱一敗》來報道此事。
這些場景勾起了新華社記者一次悲涼的回憶:曾經,在一間縣賓館會議室,幾十名記者、體育局官員圍著山村里接來的一對年邁的奧運選手父母。當奧運選手奪獎牌無望后,剎那間只留下年邁的父母,以及一騎絕塵的悲涼,甚至都沒有人送老人回家。
悲涼的不僅是選手的父母,不僅是目睹世態(tài)炎涼的記者,更有公眾。當我們在關注奧運金牌榜上每天變換的數字時,如何對待奧運賽場上的那些失意者,甚為重要。奧運雖然追求“更高更快更強”,但對待失意者的態(tài)度,更考驗著我們的氣度和體育精神。
很多中國人對待奧運和金牌的態(tài)度,源于冷戰(zhàn)時所宣傳的“體育是和平年代的戰(zhàn)爭”。是戰(zhàn)爭的規(guī)則,時至今日,不少人仍然以戰(zhàn)爭中“你死我活”的對抗心態(tài)理解競技體育,對沒有拿到金牌的選手,充滿歧視。
回歸理性和尊重,首先要去除這種戰(zhàn)爭心態(tài)。體育是體育,戰(zhàn)爭是戰(zhàn)爭,體育場上沒有失敗者。
無法回避,競技體育的舞臺上,沒有拿到金牌和名次,是會失意和失落的。然而,競技體育,既然有競爭,比的是技藝,必然有輸贏,贏者揚眉吐氣,輸者會失意——體育比賽的刺激和魅力,正在于這種勝負的激烈對抗。越有對抗性,便越有觀賞性,越能贏得觀眾,金牌的“含金量”也越高。這需要參加競技體育的選手,能接受這套游戲規(guī)則,贏得起,也要輸得起。
奧運賽場上的失意者,需要的不是憐憫和同情,而是尊重。正像因以“恥辱”這樣的字眼羞辱過小將周俊的《都市快報》在公開的道歉信中所說:17歲的你的同齡人,或許還在暑假的被窩中,等待爸媽烹制的美味佳肴。我們有過17歲,但已經不再17歲。想當年,我們可能因為生活中的丁點挫折,已淚流滿面——這個年齡,能夠走上奧運這個平臺,并且竭盡全力,尊重比賽規(guī)則,就足以贏得尊重了。體育比賽的結果可能是殘酷的,但奉獻了精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展現了精彩的自我,就足夠受到尊重。
為什么我們對待奧運失意者的態(tài)度是那么的冰冷,除了“體育是和平年代的戰(zhàn)爭”的觀念誤導外,更有一個制造冷漠的鏈條。很多地方的相關部門,把拿金牌當成一個巨大的政績工程來做。當金牌過多與體育不相關的事物聯系在一起的時候,與地方和形象和領導的面子捆綁在一起,與國家的榮耀感和民族的自豪感聯系在一起,失意者似乎就成了罪人。當地方官員眼中只有金牌時,當無法借他們裝點自己的政績時,自然會前后兩重天。
只有卸去附加在奧運之上與體育無關的沉重負擔后,公眾才會更理性、更寬容、更溫情地對待失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