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 土木建筑工程學院 朱曉娟
西安文理學院 旅游與環(huán)境系 孫 婧
1.有機種植產品的環(huán)境與質量有待提高。CSA 模式是農戶與社區(qū)成員在相互信賴的基礎上自愿發(fā)展的,沒有建立相關權威機構的認證。有機種植確定的相關指標依靠農戶自覺完成。如有機蔬菜生產基地邊界與常規(guī)生產地塊之間設置8~10 米緩沖帶或物理障礙物。由常規(guī)生產轉型有機生產的地塊要有2年時間轉換期,在轉換期間必須完全按有機生產要求操作,轉換期過后生產的蔬菜才可作為有機蔬菜等。調研發(fā)現,絕大多數的農戶均能滿足有機蔬菜生產基地應遠離城區(qū)、工礦區(qū)、交通主干線、工業(yè)污染源、生活垃圾場等要求,但還有部分農戶有機蔬菜基地附近有交通線存在,對產品質量有一定影響;部分農戶的生產基地達不到要求,其中,38%的農戶生產基地與常規(guī)農業(yè)用地之間的緩沖帶甚至不足5米,50%的農戶的轉換期達不到2年標準。
2.生產過程缺乏高技術含量的指導。目前,鄭州市的CSA模式農戶在生產技術上較為隨意,會依據自身喜好特長、所能承受工作量或經濟能力選擇栽培方法。調查發(fā)現,種植有機蔬菜之前經過專門指導培訓的農戶不足2%,生產過程中,大部分農戶都是自己查閱相關資料或者向其他農戶學習,甚至還有11%的農戶根本沒有經過任何學習。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農戶的文化程度低、生產分散和小規(guī)模化等。生產過程中,農民對病蟲害等問題希望得到有效的專業(yè)指導,但這種有針對性的培訓和新技術推廣非常少。與常規(guī)農業(yè)對病蟲草害控制不同,有機蔬菜生產過程中禁止使用所有的化學合成農藥和基因工程技術生產的產品,現有的生產技術雖有一定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但只限于企業(yè)內部經驗總結,沒有形成科學的系統化技術,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不力。
3.模式單一,管理松散。調研發(fā)現,鄭州市以及周邊地市個別蔬菜生產基地的組織生產模式比較先進,但大型有機蔬菜產業(yè)基地只能起到引導和帶動作用,并不能代表整個蔬菜產業(yè)。目前,鄭州市較為知名和規(guī)范的有機蔬菜基地主要有:新鄭君源有機農場,黃河灘天源有機蔬菜基地等,大部分有機蔬菜生產單位以較為分散的蔬菜專業(yè)村和菜場的形式存在。菜場基本上以個體經營為主,組織生產模式單一,管理制度不完善,沒有自主品牌。而蔬菜專業(yè)村目前仍存在標準化農田建設緩慢和配套工作推進難等問題,組織化程度低,沒有統一的生產布局,大部分是獨家獨戶的小農生產,大公司進行統一收購,部分農戶自產自銷,組織化程度低,抗風險能力差。
1.個體特征。經濟收入、年齡、職業(yè)結構、居住位置成為參與CSA 模式的主要影響因素。調查分析發(fā)現,居住在近郊區(qū)40%的市民愿意參與。經濟收入越高,參與的意愿越強烈,其中月收入在5 000~10 000元的群體中有32.6%的人愿意參加。55~60歲年齡段愿意參加CSA 模式的占20.8%。影響這個年齡段的群體參與的因素主要在于其對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和個人的經濟收入,離退休人員更加希望體驗這種模式,既增加了退休后的生活樂趣,同時也是對綠色有機蔬菜的認可,更加重視自身的身體健康。居住地的遠近也影響了某些消費者加入CSA 模式的興趣。
2.消費者對有機產品的質量和價格的接受程度。消費者對有機產品的認識與接受是影響這類產品推廣的主要因素。我國目前還沒有有機食品國家標準,出口產品多采用進口標準。即使在生產過程中每個步驟都遵循有機農產品的操作,但沒有明確的認證標準,不能貼上農業(yè)部認證的標簽,就不能稱為有機農產品。沒有統一認證標準,必然會導致有機農產品市場魚目混雜,消費者也根本難以分辨,降低了有機農產品的競爭力,減少了市場份額。生產者為了讓消費者接受產品,前期需要投入相當一部分資金的進行宣傳,這樣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而且延長了雙方建立信任機制的時間,降低了生產者的前期回報率,影響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CSA模式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它提供無污染、品質高、口味好、純天然的有機農產品。全國各地有機農產品消費能力不同,但銷售價格卻大體相當,比普通價格高出3~7倍。有機食品價格較高,限制了部分消費群體,使得消費者暫時集中在高收入群體當中。調查發(fā)現,CSA 農場的主要消費群體是那些高學歷、高工資、能夠接受有機生活理念的群體。
3.CSA 模式本身的特性影響。CSA 模式的發(fā)展不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和支持,還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CSA 模式跟國內綠色農業(yè)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更多強調的是消費者和農民共同分擔風險和收益,即消費者訂菜預先支付一年或更多的蔬菜費用,承擔一定的風險,違背了大多數消費者的傳統觀念和消費心理,這種模式短期內不會被大眾群體接受,目前在一定程度上是中高端小眾化的消費模式。
CSA模式中配送產品時間和種類有一定局限性。調查中發(fā)現,人們希望蔬菜的配送頻率為1 周3 次或2 次,其百分比為22.3%和68.4%。大多數有機農場采用1次/周的配送方式,蔬菜的保鮮成為消費者關注的問題。但如果小分量多次配送,交通、人力成本太大,影響農產品的價格。另外,農場提供的有機農產品的種類、數量有限,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需要從市場上購買其他的農產品,以滿足日常生活需要。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合理引導發(fā)展方向。發(fā)展社區(qū)支持農業(yè)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過程,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導。國家在2013年1號文件中明確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yè)主體將得到更多國家補貼資金。各級政府應加大資金補貼、傾斜土地政策,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改革認證體制,降低認證成本和門檻。政府應有專門機構對有機蔬菜生產基地進行檢查、監(jiān)督。定期對基地的土、水、氣及環(huán)境進行檢測,對有機蔬菜的生產過程進行監(jiān)督、檢測。當地政府鼓勵農場和企業(yè)結合自身制定行業(yè)標準,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確實做到安全、健康、環(huán)保。樹立品牌意識,打造自有品牌,提高服務質量。除了經濟補貼和政策傾斜,政府部門還應為農戶建立暢通的市場信息,定期進行生產技術培訓,降低生產資料和認證成本,支持社區(qū)農業(yè)模式健康有序發(fā)展。
2.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服務質量。加強產品質量和市場監(jiān)督管理。加強對農場的經營管理的學習,更新觀念,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提高農場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盡可能規(guī)避生產的不確定性。農場應當在成本允許的前提下,盡可能提供品種齊全的農產品,為消費者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滿足消費者對配送時間、配送周期等的要求。積極主動與消費者溝通,了解消費趨向,及時向消費者反映農場作物生長狀況。
3.大力推廣技術培訓,增強宣傳力度。對農戶使用簡單易懂的專業(yè)技術培訓方法,邀請技術精湛的傳統老農民言傳身教,大力推進示范農戶,以點帶面的方式進行推廣。同時,政府應充分利用成功的有機蔬菜生產企業(yè)進行示范,促成有機生產基地與農戶之間的互動和合作。除技術培訓,還要對農民進行誠信教育。CSA模式本身是基于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要避免生產者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投機取巧,降低農產品的品質。加大對CSA 模式的宣傳,使廣大消費者對CSA 模式充分認識,政府、管理部門及媒體要充分利用多種形式,宣傳有機農產品的概念、意義、特點及有關知識,并且將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與有機農產品的特點及差別,詳細地介紹給消費者,使消費者能夠分清3者的差異。同時,要加強對國內外有機農業(yè)、有機食品方面信息的搜集、綜合及發(fā)布工作,指導CSA模式的有序發(fā)展。
綜上,頻頻爆發(fā)的食品安全事件和環(huán)境污染事件引起了全社會對于食品生產安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視。CSA推行有機食物生產及健康生活方式,為消費者尋找安全食物和保護環(huán)境的同時帶動當地農民發(fā)展訂單農業(yè),增強城鄉(xiāng)互動,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隨著人們觀念的更新,這種模式會在大范圍內被人們接受,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