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江衛(wèi)
(榆林市第一醫(yī)院骨科,陜西 榆林 719000)
肱骨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是指肱骨干與肱骨髁交界處所發(fā)生的骨折。肱骨干軸線與肱骨髁軸線之間存在30°~50°的前傾角,為骨密質與骨松質交界處,屬于容易發(fā)生肱骨髁上骨折的重要解剖因素。兒童期,肱骨下端存在骨骺,若骨折線累及骺板,極可能影響骨骺的發(fā)育,致使發(fā)育出現畸形,導致肘內翻或肘外翻畸形。肱骨髁上骨折好發(fā)于10歲以下兒童,發(fā)病率占肘部骨折的50% ~60%,以4~10歲發(fā)病率最高,約占90%[1]。治療方式選擇不當容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攣縮[2],目前尚無任何一種單獨的治療方法適用于所有兒童肱骨髁上骨折[3],因而倍受臨床關注。通過觀察我院2008-9~2010-8門急診收治的小兒肱骨髁上骨折42例,并對治療結果作以下分析。
男33例,女9例。年齡3~14歲,平均年齡9.1歲。均有明顯外傷史,體格檢查有肘部疼痛、腫脹、畸形、壓痛和功能障礙。伸直型39例,屈曲型3例。受傷就診時間為1 h~3 d,84%就診時間在12 h以內。左側40例,右側2例。均為閉合性骨折,伴橈神經損傷者1例,伴正中神經損傷者3例,伴尺神經損傷者5例。
1.2.1 手法復位及手術治療選擇 對于就診時間早,局部腫脹輕,不合并血管神經損傷者采用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術治療。對于失去手法復位時機,或合并血管神經損傷以及手法復位失敗者給予手術治療。其中手法復位29例,約占69%。手術治療13例,約占31%;
1.2.2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復位 局部麻醉下,屈肘約50°、前臂中立位時,沿前臂縱軸牽引。首先糾正橈側或尺側移位。復位時注意恢復肱骨下端的前傾角和肘部的提攜角。將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用石膏托固定于屈曲位置,即過度屈曲位,前臂保持在旋后位,三角巾懸吊。術后即復查肘關節(jié)正側位片,2周后門診復查。
1.2.3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復位 手法復位的原則與方法與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相同。采用伸肘位緩慢牽引,手法復位,伸肘位石膏托固定7~10d后,改為肘關節(jié)屈曲40°左右石膏外固定,4~6周后開始主動練習肘關節(jié)屈伸活動。
1.2.4 手術治療 手術均采用全麻。入路采用肘后外側或肘后正中切口,注意保護尺神經,暴露骨折斷端后,行解剖復位,選用兩枚克氏針,予肱骨內外髁交叉固定骨折斷端。包扎后石膏外固定于肘關節(jié)屈曲80°~90°位。長臂石膏固定3~4周,去除克氏針,行功能鍛煉。
優(yōu):無疼痛,外形正常,功能恢復,攜帶角接近正常,X線檢查骨折對位、對線滿意(對位超過2/3),骨折端有骨痂形成;良:無疼痛,功能恢復,攜帶角消失但未發(fā)生肘內翻畸形,X線檢查骨折對位、對線滿意(對位超過1/2),骨折端有骨痂形成;差:無疼痛,功能接近正常,但發(fā)生肘內翻畸形,X線檢查骨折對位、對線略差,骨折遠端有旋轉及骨折塊向尺側傾斜。
全部42例患者均得到隨訪,隨訪時間開始治療后3~6月。其中手術治療13例均為優(yōu)。手法復位優(yōu)23例,良5例,差1例。
肱骨髁至肱骨干之間,為肱骨弧度和前后厚度的移行部位,是肱骨脆弱的部位,外傷后容易導致骨折,在兒童肘部骨折中最為常見。Ogden將肱骨髁上骨折分四型:屈曲型;純伸直型;伸直外展型;伸直內收型。伸直外展型治療較容易,發(fā)生肘內翻率低,而伸直內收型大多為斜形骨折線,合并內側粉碎骨折,肘內翻發(fā)生率較高,約1/3左右[4]。常規(guī)骨折類型分為:伸直型和屈曲型兩大類。臨床上以伸直型較多見,約占95%左右,兩種類型的骨折均可合并血管、神經,正中神經和肱動脈損傷。血管損傷大多原因為骨折移位后的擠壓,或局部軟組織腫脹壓迫,單純的壓迫一般骨折復位后即可糾正,恢復后不影響遠端血供,軟組織腫脹劇烈引起的壓迫也可通過固定得到一定恢復。同時要注意防止筋膜室綜合征發(fā)生,如血管被刺傷則應行手術切開,注意探查修復損傷血管。復位肱骨髁上骨折,解剖復位并不是最主要的,功能復位則必須要求側方傾斜移位及旋轉畸形矯正。而向內、外后方移位,復位后沒有成角可以接受,隨著兒童生長發(fā)育,畸形可以得到矯正[5]。功能復位的成人標準是:①成角有生理弧度的骨干,與弧度同方向10°以內成角是允許的,②短縮在下肢1~2 cm以內,上肢允許稍多一點,③側方移位肱骨、股骨在關節(jié)運動軸一致的平面上可1/3以內的側方移位,尺橈骨可有1/3以內的側方移位,脛骨盡可能無側方移位,④旋轉上肢骨干允許10~15°以內的旋轉移位,⑤關節(jié)內骨折要求達到解剖復位[6]。一般情況下通過手法牽引復位可達到功能復位要求,但部分重疊、移位較大者和組織挫傷嚴重的,肘關節(jié)腫脹厲害,反復多次手法復位反而增加了神經血管損傷機會,致使骨折端變圓鈍,即使復位也難以保持穩(wěn)定,更為重要的是關節(jié)囊及腱膜經過骨折端反復摩擦刺激和干擾產生新的挫傷,形成組織粘連,結果導致骨折對位不理想,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會受到影響。因此在手法復位時,通過C型臂透視下經皮撬撥輔助復位骨折,極大程度地提高骨折復位的成功率,同時避免了反復多次的復位過程。復位成功后經皮克氏針固定,進一步增加了穩(wěn)定性,而且較好地糾正旋轉及側方傾斜。因骨折復位后克氏針固定,石膏外固定時我們采用于中立位石膏托外固定,存在以下優(yōu)點:①避免過度屈曲肘關節(jié),減小肘部軟組織對局部血液循環(huán)的影響。②有助于更好地觀察橈動脈搏動,減少前臂筋膜室綜合征及缺血性肌攣縮的發(fā)生率。③縮短石膏外固定的時間,可早期進行患肢功能鍛練。復位肱骨髁上骨折時還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①注意糾正旋轉畸形,特別在尺偏型骨折可能加重肘內翻,在復位骨折時經皮撬撥有助于效糾正旋轉畸形,復位后常規(guī)攝正側位X線片,必要時拍健側X片對比。②肱骨髁上骨折愈合后容易出現肘內翻畸形,為防止發(fā)生這種現象,復位時應有意識地將肱骨髁上骨折線的橈側行嵌插固定,同時向家屬交待將來肘內翻的可能性。③嚴格掌握復位指征,合并嚴重多發(fā)傷時避免勉強復位;肢體劇烈腫脹時避免勉強復位;復位不成功時避免強行反復復位;合并明確神經、血管損傷時不要強行復位。④經皮穿克氏針時注意長度,避免過長或過短,要將針尾折彎,過長容易刺傷軟組織甚至損傷神經血管,日后影響鍛練,過短則會使骨折失去穩(wěn)定性。⑤注意觀察患兒肢體在復位前后的疼痛、蒼白、發(fā)紺、無脈、末梢血運等癥狀體征的改善情況,如與復位前變化不大或進一步加重則需及時行手術探查。
[1]吉士俊,潘少川,王繼孟.小兒骨科學[M].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513.
[2]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8:490.
[3]Piggot J,Graham HK,McCoy GF.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treatment by straight lateral traction.J Bone Joint Surg[Br]1986;68-B:577-83.
[4]吉士俊,潘少川,王繼孟,主編.小兒骨科學[M].第1版.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514-518.
[5]潘少川,編著.小兒矯形外科學[M].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298.
[6]胡廣編著.創(chuàng)傷骨科診治失誤對策[M].第1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