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菲
(欽州中醫(yī)醫(yī)院藥劑科,廣西 欽州 535000)
痰熱清注射液是由黃芩、熊膽粉、山羊角、金銀花、連翹等五味中藥制成的中藥注射劑。具有清熱、解毒、化痰等功效,用于風濕肺熱屬痰熱阻肺癥,證見發(fā)熱、咳嗽、咯痰不爽、口渴、舌紅、苔黃等。該藥目前主要用于肺炎早期、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等上呼吸系統(tǒng)感染的治療。近年來,隨著該藥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其不良反應(ADR)病例報道有所增多,有些反應甚至較為嚴重。為探討其ADR發(fā)生的一般規(guī)律和特點,筆者通過檢索文獻,對其ADR進行了調查分析,旨在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檢索《萬方數(shù)據(jù)醫(yī)藥信息系統(tǒng)》和《中國醫(yī)院數(shù)字圖書館CHKD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2000年至2011年期間有關痰熱清注射液致ADR的報道,經剔除同一病例在不同期刊內重復報道和綜述性的文獻后,共查閱到相關文獻18篇,共計40例。
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對以上40例ADR病例文獻報道按所涉及的患者性別、年齡、原患疾病、既往過敏史、藥品用法及用量、ADR出現(xiàn)時間和轉歸情況、ADR臨床癥狀等情況等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
在所收集到的36例ADR病例中,男性20例(50.00%),女性20例(50.00%),性別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年齡最小者3歲,最大者71歲,年齡>50歲者19例(47.50%)。不同年齡患者性別構成情況詳見表1。
表1 各年齡組不同病例數(shù)及性別構成比
40例ADR病例中,患咽喉腫痛、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最多,共有32例(80.00%);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5例(12.50%),急性腸胃炎2例(5.00%),文中未提及不詳者1例。
報道中提及既往無藥物或食物過敏史者7例(17.55%),有過敏史者2例(5.00%),文中未提及過敏史者則達31例(占77.50%)。
36例患者均為靜脈滴注,其中以5%葡萄糖注射液為稀釋液的有33例(82.50%);以0.9%氯化鈉注射液稀液的有6例(15.00%);以10%葡萄糖注射液為稀釋液的有1例(2.50%)。11例(37.50%)用法詳細交代病例中單用痰熱清注射液,23例(57.50%)為痰熱清注射液與抗菌藥物聯(lián)用,6例不詳。
在27例ADR中,靜脈滴注給藥出現(xiàn)ADR最快為首次使用的5min內即出現(xiàn)[1,2],最遲為連續(xù)用藥至第2天后發(fā)生[3,4];其中有28例在靜滴過程中的30 min內發(fā)生(66.67%),提示痰熱清注射液所致ADR為主要為首用即發(fā)型。詳見表2。
痰熱清注射液所致ADR類型與臨床表現(xiàn)較為簡單,主要表現(xiàn)為變態(tài)反應、心血管系統(tǒng)癥狀(心慌、房顫等)和消化系統(tǒng)癥狀(惡心、嘔吐),詳見表3。
所有發(fā)生ADR的患者,經立即停藥,進行及時搶救、對癥治療及相應治療后均能治愈恢復。這說明痰熱清所致的ADR只要發(fā)現(xiàn)及時,是可以治愈的,就連嚴重的過敏性休克,只要搶救及時、措施得當,亦可成功。
表2 ADR發(fā)生的時間分布
表3 ADR類型、涉及系統(tǒng)及主要臨床表現(xiàn)
痰熱清注射液所致ADR與性別沒有顯著性關系;多發(fā)生于50歲以上的患者,這可能與該年齡段人群自身生理特點有關,因為老年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臟器功能減退,藥效閾值變窄,對藥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不同于青壯年,易發(fā)生藥物蓄積而引起ADR,提示臨床應重點觀察該類人群用藥時的反應。
36例ADR病例中大部分為咽喉腫痛、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患者,這與痰熱清注射液主要適應癥為呼吸系統(tǒng)感染等疾病有關,該類患者用藥頻率較高,發(fā)生ADR的幾率也高。藥效學試驗表明痰熱清注射液有抗菌、抗病毒作用,這種雙重抗感染的作用是一般抗菌藥物所不具備的,為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治療開辟了新途徑[5]。
3.3.1 與輸液配伍的關系
由于痰熱清注射液是由黃芩、熊膽粉、山羊角、金銀花、連翹等五味中藥制成的中藥注射劑,其成分復雜,內含苷類、黃酮類及未除盡的鞣質、蛋白質等,多以膠體狀態(tài)存在于藥液中。當與輸液配伍時容易因pH值、溶解度等的改變而析出,從而導致沉淀、不溶性微粒的增加。因此痰熱清注射液在輸液中的穩(wěn)定性,對于保持痰熱清注射液的質量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實驗證明[6],痰熱清注射液與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是最穩(wěn)定的,因此建議臨床使用痰熱清注射液輸液時,選擇5%葡萄糖注射液作為稀釋液,適宜的濃度為痰熱清注射液20mL溶于500mL、5%葡萄糖注射液當中。
3.3.2 與其他藥物聯(lián)合用藥的關系
痰熱清注射液pH為7.0~8.0,呈弱堿性,不宜與酸性藥物混合使用。痰熱清注射液與氨基糖苷類[7,8]、喹諾酮類[9,10]、頭孢菌素類[11]、大環(huán)內酯類在配伍禁忌。因此,痰熱清注射液應單獨溶于稀釋液中靜脈滴注,在與多組藥物相互續(xù)接靜脈滴注時,應盡量避免配伍禁忌的藥物以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
由表2可見,ADR多在靜滴過程中的30 min內發(fā)生(66.67%),提示痰熱清注射液所致ADR主要為首用即發(fā)型,提醒臨床應重點觀察用藥過程中前30min內的反應。
主要表現(xiàn)為變態(tài)反應和心血管系統(tǒng)癥狀,變態(tài)反應34例(92.50%),一般表現(xiàn)為面部或全身皮膚潮紅、皮膚瘙癢、皮疹等反應;較為嚴重的有3例喉頭水腫,3例出現(xiàn)過敏性休克應引起重視。
中藥注射劑的質量是引發(fā)ADR的原因之一。藥物的微粒含量、溶解性及穩(wěn)定性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有直接影響;由于滅菌不合格,細菌產生新的代謝產物,包括內毒素等有害物質;加入的助溶劑、增溶劑等添加劑;這些都是產生熱源物質和致熱物質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制劑質量至關重要。
痰熱清注射液由黃芩、金銀花、連翹等五味中藥制成,每味中藥又含有多種成分,而且本身多為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多肽、多糖等,它們既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應性。如金銀花中含有綠原酸和異綠原酸,不僅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又具有致敏原的作用,可引起變態(tài)反應。
痰熱清注射液所致ADR臨床表現(xiàn)較為簡單,以變態(tài)反應為主,最為常見,嚴重可出現(xiàn)過敏性休克。因此,應嚴格掌握痰熱清注射液的適應癥、禁忌癥和用藥注意事項:①在臨床診療中一定要遵守中醫(yī)藥“辯證施治”的治療法則,嚴格掌握痰熱清注射液的適應癥,避免盲目用藥;②應用痰熱清注射液前,應詳細詢問患者藥物過敏史,對痰熱清注射液過敏者禁用,對有其他藥物過敏史者則慎用;③應用痰熱清注射液前,應仔細檢查藥瓶是否有瓶蓋漏氣、瓶體是否有裂縫,藥液是否有異常,發(fā)現(xiàn)藥液渾濁或有沉淀物不得使用,看清生產日期和有效期;④嚴格按說明書上要求的用法用量應用,靜脈滴注痰熱清注射液的濃度不能過高,以10~20mL痰熱清注射液用250~500mL、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為宜;⑤掌握好痰熱清注射液的配伍禁忌,不得和其他藥物混合滴注,如合并用藥,在與頭孢菌素類、大環(huán)內酯類、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等存在配伍禁忌的藥物聯(lián)合使用時,在換藥前需先沖洗輸液管,以免藥物相互作用產生的不良反應;⑥靜脈滴注時滴速不宜過快,成人一般每分種不超過60滴為宜,初始滴速最好控制在每分鐘20~30滴,穩(wěn)定后再調整為每分鐘40~60滴,老年患者及兒童視年齡及機體情況而定;⑦應密切觀察患者給藥過程中前30min的臨床反應,尤其注意嚴重的過敏反應,做好救助準備;⑧ADR一旦發(fā)生,應立即停藥,使用抗過敏藥、糖皮質激素或者腎上腺素、多巴胺等搶救藥,必要時采取吸氧等措施,早發(fā)現(xiàn)、早處理,是防治嚴重ADR發(fā)生的關鍵。
痰熱清注射液是一種安全、有效的中藥抗感染藥物,根據(jù)文獻檢索,其ADR文獻報道還是比較少的,但在使用過程中仍需密切觀察,以防止嚴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1]劉心路,方香淑.靜脈滴注痰熱清注射液引起的過敏反應1例報告[J].吉林醫(yī)學,2005,26(11):1204.
[2]王慶峰,杜舒婷.痰熱清致重癥多形紅斑型藥疹1例[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7):1668.
[3]朱立勤,白玫,李敬永,等.痰熱清注射液治療呼吸系統(tǒng)感染的Meta分析[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 2008,28(6):464-467.
[4]楊曉敏.痰熱清注射液配伍輸液的微粒觀察[J].中成藥,2006,28(3):462-463.
[5]匡春艷.硫酸阿米卡星與痰熱清可能存在配伍禁忌[J].山西醫(yī)藥雜志(下半月刊),2008,37(2):110.
[6]申利萍,張雁雁.加替沙星與痰熱清存在配伍禁忌[J].護理研究,2006,20(8):2224.
[7]蔡建英.痰熱清與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存在配伍禁忌[J].臨床合理用藥,2009,2(1):11.
[8]崔桂英,劉婷.注射用白霉素與痰熱清、炎琥寧之間的配伍禁忌[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06,4(12):21.
[9]王秋月.疑痰熱清注射液致過敏性休克1例[J].首都醫(yī)藥,2008,15(10):45.
[10]李洪杰,張劍,程連房.痰熱清注射液致過敏性休克1例[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1,30(22):34.
[11]張龍英.痰熱清注射液致過敏性休克1例[J].醫(yī)療裝備,2011,25(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