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飛 陸玲玲 倪正平
(江蘇省啟東肝癌研究所,啟東226200)
原發(fā)性肝癌(HCC)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是HBV感染高流行區(qū),70%~80%肝癌與HBV感染有關。HBV感染是我國HCC的重要致病因素,HBV與HCC的發(fā)生密切相關,由慢性乙型肝炎逐步發(fā)展成肝硬化,到最后發(fā)生癌變。為了進一步了解HCC與乙肝病毒標志物(HBV-M)的感染模式和HBV-DNA之間的相關性,本研究采用FQPCR法對258例肝癌患者血清標本進行了HBV-DNA定量檢測,同時進行HBV-M的檢測,結合臨床和實驗室資料,對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258例肝癌患者(符合2000年9月中國抗癌協(xié)會肝癌協(xié)會肝癌專業(yè)委員會修訂的《原發(fā)性肝癌臨床診斷與分期標準》),均為本所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住院及就診病人,并同時接受乙肝兩對半定量及HBV-DNA的檢測。其中有肝炎病史者219例(84.8%),肝硬化160例(62.0%)。
1.2 試劑和方法 (1)HBV-M檢測:ELISA法測定HBV-M,試劑購自上??迫A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2)HBV-DNA檢測:使用羅氏Light Cycler定量擴增儀,采用熒光定量PCR檢測,試劑由深圳匹基公司提供,結果判斷以病毒拷貝數(shù)小于500copy/ml為陰性。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進行組間HBV-DNA陽性率顯著性,采用兩樣本均數(shù)的t檢驗比較病毒拷貝數(shù)。陰性結果不納入平均值的統(tǒng)計。
表1 258例肝癌患者乙肝病毒血清學標志物模式與HBV-DNA檢測結果
原發(fā)性肝癌起病隱襲,癥狀、體征出現(xiàn)晚,就診時往往已屬中晚期,加之患者多伴有肝硬化,因此僅有約20%的患者能獲得手術治療的機會。中醫(yī)學認為,肝癌屬于“癥瘕”、“積聚”、“黃疸”、“肝積”等范疇。肝癌病機較為復雜,臨床上多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寒熱并存。正虛邪陷、正氣不足是其主要病理特點。正虛主要是指肝氣郁結,功能失調;邪實是指痰濕、瘀毒結聚[1]。
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急、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之一,并可導致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HBV-DNA的復制越來越被認為在肝病發(fā)展中起決定性作用,甚至認為與肝癌有直接關系[2]。研究發(fā)現(xiàn)HBV-DNA持續(xù)復制水平越高,發(fā)生肝癌的可能性越大[3-4]。
本研究中肝癌患者HBsAg陽性率高達93.40%,小三陽患者HBV-DNA陽性率為58.79%,HBV-DNA平均病毒含量為(4.75±2.05)×105(copy/ml),為低水平復制,說明HBeAb的存在并不表示患者體內沒有病毒復制。有學者認為,HBV基因中部分堿基的突變可導致血液中HBeAg呈陰性,此時HBeAg陰性并不意味著HBV的清除或復制水平減低,相反由于有HBV變異株的存在,小三陽患者體內HBV-DNA是否有活動性復制及水平如何,僅憑HBV-M是無法準確判斷的,必須進行HBV-DNA的定量檢測。本研究中大三陽組HBV-DNA載量高于小三陽組,表明HBeAg與HBV-DNA載量高度相關,是判斷HBV是否處于復制狀態(tài)及評價其傳染能力高低的指標。
綜上所述,肝癌的發(fā)生與HBV感染高度相關,從HBV感染到肝癌的過程中,常伴有e系統(tǒng)轉換,所以在肝癌發(fā)生后小三陽模式最常見。HBV感染人體后,HBV-M只反映病毒感染后引起機體免疫應答的狀況及轉歸過程。定量PCR檢測HBV-DNA在判斷體內HBV是否復制,復制的程度,HBV是否被清除方面均優(yōu)于HBV-M的檢測,值得臨床應用。
[1]侯恩存,陸運鑫.中藥聯(lián)合肝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原發(fā)性肝癌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29(3):225-227.
[2]黃耀煊.原發(fā)性肝細胞癌[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81.
[3]葉倩.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模式與病毒DNA載量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2(32):185-186.
[4]周儉.肝臟惡性腫瘤[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