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釋讀“七月流火”

      2012-11-12 16:00:54婁彥剛
      巢湖學院學報 2012年4期
      關鍵詞:流火歷法左傳

      婁彥剛

      (合肥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安徽 巢湖 238000)

      釋讀“七月流火”

      婁彥剛

      (合肥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安徽 巢湖 238000)

      關于“七月流火”的解釋,學術界存在爭議。文章試圖從表述方式、古代歷法、立論依據(jù)、詩的表現(xiàn)力和古代氣候等方面論述“大火星說”的不妥性。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個人的看法。

      流火;七月;古代歷法;氣候

      “七月流火”是《詩經(jīng)·豳風·七月》中的開頭詩句。幾年前這句詩曾一度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事情的緣起是:當年八月,首都一所有名高校的領導,在歡迎臺灣來賓的演講中,曾引用這句詩以表示天氣的炎熱和心情的熱烈。誰知,這一引用卻立時招來一片非議,說是“七月流火”“不是表示天氣炎熱,而是天氣逐漸轉(zhuǎn)涼”;說是“鼓吹國學的人錯用典故,真不應該”,等等。一時間,沸沸揚揚,不可開交。

      然而,那位校長真的鬧了笑話?“七月流火”真的就是“天氣逐漸轉(zhuǎn)涼”?為此,我開始重新閱讀《詩經(jīng)》,并查閱相關文獻,覺得“大火說”的疑點頗多;因之也就越覺得那位校長對“七月流火”的引用并沒有什么錯。故而,不揣淺陋,將心中的疑竇提出來,祈請方家教正。

      按照常理,農(nóng)歷七月,天氣逐漸轉(zhuǎn)涼,而不是熱得像火,這是不錯的。但“七月流火”是否就是如一些專家學者所說的那樣,這里的“火”,是天上“大火星”西流的“火”呢?我卻不敢茍同。理由是:

      第一,從表述方式,看其明顯的不妥性

      大火星說,把人們正常理解下的“流火”,倒過來說成是特殊意義上的“大火星西流”。這不僅從邏輯思維上來了個翻轉(zhuǎn),而且從漢語語法上也完全改變了原來的結構。即,把原動賓結構的“流火”,倒過來變成了主謂結構的“火流”。不僅如此,而且又多出了個詩句中所沒有的內(nèi)容——方位詞:“西”。這種注釋法,不知是我詮釋詩,還是詩為我詮釋?為了說明這一問題,這里不妨把我所知道的古籍中相關大火星等記載摘錄于后,以供比較。

      1、“火出而畢賦”(《左傳·昭公四年》)

      2、“火始昏見”(《左傳·昭公十七年》)

      3、“冬,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漢”(《左傳·昭公十七年》)

      (婁按:原傳注,孛,彗星也。大辰氏,房心之宿,即大火星也。)《爾雅·釋天》:“大火謂之大辰”。

      上述三例,在《左傳》中都是關于大火星的記敘。其中,1例主謂明確,易懂,毫不含混。2例不僅同樣明確,而且注明了大火星出現(xiàn)的時刻——黃昏。3例方位詞“西”及達到星漢處,也同樣標明,不含糊。三例中無一有特殊情況。

      如嫌三例不夠,請再看:

      4、“火中成軍” (《左傳·僖公五年》)

      5、“焞火中”(《左傳·僖公五年》)

      6、“火朝賣覿矣”(《國語·周禮·單子知陳必亡》)

      7、“歲在大火”(《國語·晉語四》)

      8、“主夏者,火昏中,可以種黍菽”。 (《史記正義》轉(zhuǎn)引《尚書考靈(光夭)yào》)

      9、“季夏之月,日,在柳?;?,火中。旦,奎中”。(《禮記·月令》)

      10、“日中,星鳥,以殷中春”。 (《史記·五帝本紀》)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史記·五帝本紀》)

      “夜中,星虛,以正中秋?!保ā妒酚洝の宓郾炯o》)

      “日短,星昴,以正中冬”。 (《史記·五帝本紀》)

      以上七例,又都無一例改變原有語法結構,顛倒過來,再添加什么方位詞、時間詞現(xiàn)象的。這難道還不說明問題么?

      這里,或許有人會說,“七月流火”是詩句。詩是可以打破常規(guī),改變?nèi)藗冋K季S定式的。那么,就請讓我們再來看看《詩經(jīng)》中其他關于星辰描述的句子,有沒有和“七月流火”類似的例證。

      1、“嘒彼小星,維參與昴。 ”(《詩·召南·小星》)

      2、“日出方中”,“日之夕矣”。(《詩·邶風·簡兮》)

      3、“綢繆束薪,三星在天”;“綢繆束芻,三星在隅”,“綢繆柬楚,三星在戶” (《詩·唐風·綢繆》)

      4、“日有食之,亦孔之醜” (《詩·小雅·十月之交》)

      5、“日居月諸,照臨下土”,“日居月諸,出自東方”,“日居月諸,下土是冒”。 (《詩·邶風·日月》)

      從中看出,《詩經(jīng)》中這些關于星辰的描寫,也和其他典籍一樣,不搞任何特異性。這不再一次說明,把“流火”當成“大火星西流說”,是靠不住的么?也就是說,“大火星西流說”,除了它本身“自訴”以外,找不到一個證人。

      第二,從古代歷法,看其明顯的差誤性

      “大火星西流說”之所以持這一論點,其基本理由就是,七月天氣已經(jīng)開始轉(zhuǎn)涼,而不是熱得像火。無疑,這是把詩中的七月,當作夏歷的孟秋之月的。但是,這里的“七月”,是否就是鐵定的夏歷(或稱農(nóng)歷)七月呢?我看未必。為了搞清這一問題,這里有必要先把古代的幾種主要歷法,做一點簡單介紹。我們知道,在我國古代有所謂“月建”的觀念,就是把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和十二個月份相配。通常以冬至所在的月份(夏歷十一月),配子,稱為建子之月。由此順推,十二月為建丑之月,(夏歷)正月為建寅之月,二月為建卯之月,直到十月為建亥之月,如此周而復始。但是,夏商周三代歷法不同。周代以建子之月(夏歷十一月)為歲首,殷歷以建丑之月(夏歷十二月)為歲首,夏以建寅之月(即后世所說的陰歷、農(nóng)歷)為歲首,而秦以十月為歲首。所以,司馬遷在《史記·歷書》中說:“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蓋三王之正若循環(huán),窮則反本。”而“秦正以十月,色尚黑”。漢初“故襲秦正朔服色”。直到漢武帝元封七年,才改為太初元年?!叭赵轮?,與夏正同”。所以,夏、商、周、秦的月令是不同的。其典籍所載,也各有差別。一般情況下,《春秋》、《孟子》多用周歷,《楚辭》和《呂氏春秋》較多用夏歷,《左傳》則周、夏歷并用。如《春秋·莊公七年》載:“秋,大水,無麥苗”。麥子,夏歷五月成熟收割。苗,“五稼之苗”,也是夏歷五、六月間長勢最旺盛之時。而《春秋》記載則說“秋,大水”,可知,這是指周歷。因為,周歷的秋季正是夏歷五、六月間,大水才將晚收麥子和其他莊稼沖毀、淹沒。還有,《孟子·梁惠王上》所說:“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也是用周歷。因為,夏歷五、六月間,正是禾苗最需要雨水時,所以發(fā)生旱情,才會枯死。有時,在《春秋》和《左傳》里,同一歷史事實,記載的時月也每有出入,甚至同是《左傳》一書所記,時月也互有同異。例如:《春秋隱公六年》載:“冬,宋人取長葛”,《左傳》則記為:“秋,宋人取長葛”;《春秋僖公五年》:“春,晉侯殺其世子申生”。《左傳》則記其事為:“僖公四年十二月”。可見,春秋戰(zhàn)國時歷法之不同和混用情況。為了便于比較,這里將夏、商、周三種歷法列表于后,以供參考。

      周、殷、夏三種歷法對照表

      了解了以上幾種歷法情況,這里,我首先要問,既然周王朝有它自己完整的歷法,哪有誕生于本朝本土上的詩篇,“七月”會不使用本朝歷法之理!對此,我剛舉例說明,春秋就是使周歷的。大家知道,“春秋”是身為魯國人的孔子所著述的一部魯國編年史。對于這樣一部重要史書,孔子都未用魯歷而用周歷,這豈不充分說明周歷在春秋時代的重要影響力?那么,身為同一個人的孔老夫子,所編訂的“詩三百”,其中摘錄的周朝自家的詩歌《七月》,反而會用事隔兩大朝代之前的歷法?這不是讓人無法理解么?為了進一步探討這一問題,下面,看《詩經(jīng)》“七月”是否是夏歷?

      其一,如果是夏歷,為什么古代夏歷八月發(fā)生的一次日食,《詩經(jīng)》中卻把它寫為十月?請看《詩·小雅·十月》:“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著名學者高亨先生在《詩經(jīng)今注》中注:“朔月,朱氏《集傳》作朔日。汲古閣毛氏本也作朔日(見阮氏??庇洠?。朔日,初一日。”“有,通又。據(jù)古歷學家推算,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日,日食。(周歷十月,等于夏八月。這次日食發(fā)生在公元前七七六年九月六日。)”原來,這個十月是周歷,不是夏歷。周歷和夏歷相差兩個月。因而,周歷十月,當為夏歷八月。我們知道,高亨先生是主張大火星說的。這里引用他的話要比別人更有說服力。

      其二,《七月》詩中的十月,如果是夏歷,為什么成了歲尾?《詩·豳風·七月》的主題,誠如高亨先生所說,是“敘寫”“西周時代豳地農(nóng)奴們在一年中的勞動過程和生活狀況”。既然是一年,又是夏歷,為什么詩中只寫了從四月到十月的七個月份,而不把它從一月到十二月寫完?再,既然是夏歷,又為什么不把養(yǎng)蠶之月寫成三月,而特地標明為“蠶月”?難道這里的三月,不是養(yǎng)蠶之月?或者三月不是夏歷?特別是,從詩里明顯看出,其中的十月是歲尾,十月歲尾是周歷,而不是夏歷。夏歷的歲尾是十二月。在時間上也恰好相差兩個月,(和上面“其一”例同)這是偶然嗎?

      其三,為什么夏歷五月間鳴叫的伯勞鳥,在詩中成為在七月鳴叫?(又是相差兩個月)

      這正好就是同一詩中和“七月流火”同樣的“七月”詩句。“七月鴂鳴,八月載績”。鴂是什么?《爾雅·釋鳥》:“鴂,伯勞也。 ”《說文》:“鴂,伯勞也?!_以夏至來,冬至去”?!断男≌罚何逶馒_則鳴?!对铝睢罚褐傧镍_始鳴。鄭注,鴂,博勞也。趙歧《孟子注》:“鴂,博勞也”。高亨先生《詩經(jīng)今注》也說:“鴂(jue 決),即鵜鴂,鳥名,又名伯勞,子規(guī),杜鵑”。這些注釋說得很清楚,子規(guī)(鴂或稱伯勞,杜鵑)鳥是夏至來,冬至去的。人們聽到它的鳴叫,當然是從“夏至來”(夏歷五月中旬前后)就開始的。《詩經(jīng)·七月》為什么不寫成“五月鳴鴂”,而寫為:“七月鳴鴂”?三國時魏人王肅就說:“七當為五。古‘五’字如‘七’?!彪y道同是“七月”,這里是夏歷五月,而“七月流火”的“七月”則說是夏歷七月,兩者如此矛盾,不是令人不可思議?這不又再次說明“七月流火”的“七月”,不是夏歷么?同樣,《詩·七月》中的“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與《月令》中的“命澤人納材葦”又完全相同。但是,時間上又差了兩個月。這又何解?

      再者,《詩·七月》中寫蟋蟀:“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对铝睢穮s是季夏六月:“溫風始至,蟋蟀居壁”。物候又相差兩三個月。還有,“八月斷壺”,如果夏歷八月才吃瓠子,豈不是早過時了。所有這些,我們一些堅持“大火星”西流說的先生為什么對它視而不見呢?平時大家不都贊同“以史證史,以詩正詩”是一條非常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么?為什么真在事實面前,卻又不承認了呢?

      第三,從立論基礎,看其無法克服的自相矛盾性

      我在第二個問題開頭就已指出,“大火說”的立論基礎,是“七月天氣開始轉(zhuǎn)涼”,這樣正好與“大火星西流”相對應吻合。表面看來,這種詮釋,似乎是把矛盾抹平了。但是,它卻同時又帶來一些新的更難解決的矛盾。這除了上面我已就表述方式和古代歷法等方面提出的外,這里,再特別強調(diào)兩點:

      其一,既然說“七月流火”是違反時令節(jié)氣,那么,“正(四)月繁霜”又當作何解?請看:

      《詩·小雅·正月》篇一開頭:“正月繁霜,我心憂傷”。對于這個“正月”,高亨先生在其《詩經(jīng)今注》中注:“正月,毛傳:‘正月,夏之四月’。 亨按:夏、殷、周三歷,正月多霜,都是正常。殷、周正月均不是夏之四月。經(jīng)文與傳文之‘正’均當作四,形似而誤。繁,多也?!边@就有點奇怪了。夏歷的春天,春暖花開,鶯歌燕舞;此時要下霜,就屬很不正常。更不要說,夏天已經(jīng)到來的四月,竟然多霜,這不是更反常嗎?為什么持大火說的人不懷疑它,卻偏偏對和六月相連的“七月流火”就產(chǎn)生懷疑,說它應該是大火星西流。那末,四月繁霜,又該是什么星在“流”,怎樣“流”?這恐怕是持“大火星西流說”者無法圓其說的。

      而尤為突出且?guī)Ц拘缘拿苁窍旅嬷c,即:

      其二,為什么“七月流火”,“十二月”也“流火”?這是和“四月繁霜”同類型,而又更加典型的事例?!傲骰稹睂Α傲骰稹?,時間上卻相差整整五個月。這又是怎么回事?

      請看下面文字:

      “《春秋》定公即位十五年,子哀公蔣立。哀公十二年冬十二月流火,非建戌之月也。是月也,螽。故《傳》曰:‘火伏而后蟄者伏,今猶西流,司歷過也?!娫唬骸咴铝骰稹!洞呵铩钒Ч次欢吣辍!?/p>

      上面這段話是東漢著名史學家、《漢書》的作者班固在其《漢書·律歷志》中說的。正是在這里,班固引用了“七月流火”詩句來說明他的“大火星西流”的歷法推算的。這是最早提出“大火說”的由來,也是后世贊同和堅持“大火說”者把它當作最重要的依據(jù)所在。但是,也正是在這段話中,這位史學家卻首先發(fā)現(xiàn)和提出《春秋》中記載的“十二月(也)流火”的事實,及其所表現(xiàn)出的迷茫。怎么?“冬十二月”也“流火”?而且發(fā)生了蝗蟲災,“司歷過也”。班固本來是想在古文獻中為他的《律歷志》找證據(jù),想不到卻找來了這對自相矛盾而又無法統(tǒng)一的“流火”。事實還不只于此?!洞呵铩分胁粌H記載:“哀公十二年冬十有二月螽?!倍?,“哀公十三年,冬十有二月螽”?!豆攘簜鳌愤€記載“哀公十六年,冬十有二月螽?!鼻昂笕巍岸隆卑l(fā)生蝗蟲災“流火”。班固只不過記了一次而已。這個事實是所有持“大火說”者諱莫如深的。這里,三次“冬十二月”“流火”?!岸隆钡奶鞖庠摬皇情_始轉(zhuǎn)涼,而是很冷了吧,為什么也會發(fā)生“火猶西流”的現(xiàn)象呢?它不是更令人不可思議么?由此可知,光憑書本零碎一句話來主觀認定“七月流火”就是“大火星西流”的說法是完全不能成立的嗎?(這里還請注意,《左傳》的原文是“火猶西流”不是仍然“流火”?!傲骰稹笔前喙虨閷穆蓺v志,才把“七月流火”詩句有意倒過來說的。其他人都不這樣。還有,如果絕對用漢時的歷法看,漢代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谷雨是在清明之前的。這不也有點怪么?)

      事實上,這三次“冬十二月螽”的“十二月”和“七月流火”的“七月”一樣,是周歷,不是夏歷。這不是筆者的主觀想像,而是前人早有論述。如清人毛奇齡就說:“傳云,螽者,蝗也。蝗至冬而終,故曰冬令。周十二月,夏為十月,雖不能為災,然冬尚有此,則以異,故書之?!庇秩缜褰馈度航?jīng)補義》:“季孫問諸仲尼夫子,謂火伏而后蟄者畢,今火猶西流,司歷過也,十三年又書,十二月又螽?!痹偃?,晉杜予傳言:“是歲是置潤而又不置,雖書十二月,實今之九月。司歷誤一月。九月之初,尚溫,故得有螽?!睆驮偃纾鳚h劉歆在其《七略》中進一步說:“周十二月,夏十月也?;鹦羌确?,蟄蟲皆畢。天之見變,因物類之宜,不得以螽,是歲再失潤矣?!蕚髟?,‘火猶西流,司歷過也’?!彼赃@些,無不說明“冬十二月”是“奉周正朔”的確鑿無疑性;也就進一步證明,把“七月流火”詩說成是“大火星西流”,“天氣逐漸轉(zhuǎn)涼”的根本不存在性。

      第四,從詩的表現(xiàn)力,看其對詩主題的削弱性

      這個問題,我首先要強調(diào)的是,“七月流火”是詩句,不是星象學上的名詞術語。是詩就要用詩的規(guī)則來測定;而不能偏離詩本題,來先入為主地空談大火星運行規(guī)律。據(jù)此,我們來看“大火星西流”說是強化了詩的主題,還是削弱了詩的表現(xiàn)力?這是一條界定真?zhèn)蔚闹匾炙畭H。

      我們知道《詩經(jīng)》是中國古代的第一部詩歌總集?!镀咴隆酚质恰对娊?jīng)》中的重要篇章。它反映了西周前期農(nóng)奴們一年的艱辛勞動和生活苦況。作為詩,它要求詩句的描寫要能突出詩的主題和強化它的表現(xiàn)力。凡有利于此的,就是好的詩句;凡不利詩的主題表達和削弱詩的表現(xiàn)力的,就是不好的或者是不妥的。據(jù)此,我們就來看是天氣炎熱得像火好呢,還是天氣逐漸轉(zhuǎn)涼好呢?很顯然,前者好,后者不好。農(nóng)奴們在天氣熱得像火燒的狀態(tài)下從事繁重體力勞動,要比天氣逐漸轉(zhuǎn)涼條件下勞動辛苦得多。正因如此,它才能和冬天狀態(tài)下的“無衣無褐,何以卒歲”的一夏一冬狀況相對應相補充,也才能和“嗟我婦子,入此室處”“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等描寫,相協(xié)調(diào)與相輔相成。如果把“無衣無褐”改為“穿上衣褐,可以卒歲”會怎么樣?而“大火星西流”說卻恰恰在這些重要方面消解它們,起著負面作用。這,難道不是客觀事實嗎?(附帶說一句,也正因為夏天火熱狀態(tài)下勞動的艱苦辛勞,唐代李紳的那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四句白話詩,才能千載感人,并長期被選入初中或小學課本。也正由此,《水滸》中“智取生辰綱”一回,唱的“赤日炎炎似火燒,田野禾苗半枯焦,農(nóng)夫心內(nèi)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的四句歌詞,也使人難忘。這就是夏天勞動格外辛苦的感染力所在,也是《七月》詩中三次之所以強調(diào)“七月流火”的真正意圖)。

      第五,從古代氣候看,熱得“流火”的可能性

      從以上四個方面闡述,已經(jīng)說明我對“七月流火”的看法。為明確起見,現(xiàn)扼要歸納如下:①“七月流火”之“七月”,不是夏歷,而是周歷;夏歷應為“五月流火”。②“流火”,也不是“大火星西流”的特指。它就是普通意義上的“熱得像火一樣”。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需要去尋求那種矛盾眾多而又對詩義產(chǎn)生負影響的所謂弦外之旨。我覺得,我們現(xiàn)在應當探求的是,產(chǎn)生《詩經(jīng)·七月》的年代,夏歷五月能不能熱得像火?

      為了解開這個問題,就需要對我國古代氣候做一點簡單考識。據(jù)我國著名氣候?qū)W家竺可楨先生的重要研究結論,我國近五千年來的氣候變化趨勢,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即,(一)約公元前3000年——約前1100年左右的溫暖時期;(二)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左右暖寒交錯期。其中,又分為幾個階段:1、從公元前11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的西周前期。我國氣候在長達幾百年的第一溫暖期之后,進入了第二個短暫的寒冷期。2、從公元前850年后到公元初的春秋戰(zhàn)國和秦西漢時期。我國又進入了第二個溫暖期。3、從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的東漢、三國時代,我國氣候又進入第二個寒冷期。4、從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的隋、唐到北宋初期,我國氣候又進入第三個溫暖期。(以下略)

      《詩經(jīng)》就是產(chǎn)生在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600年的500年左右時期。而《豳風·七月》篇正是產(chǎn)生于公元前1100-前1000年的周武王 (發(fā))時期。也就是說,《七月》詩正是我國古代氣候處于第一個溫暖期。(此點高亨先生也是贊同的。他在《七月》篇注中就說:“西周時氣候較現(xiàn)在暖,北方的正月便開始犂地”。)竺可楨先生還從考古學、文獻學等方面提出這樣一些重要證據(jù),在河南安陽的殷墟出土文物中,除獐、竹鼠外,還有象、水牛等遺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不少關于象的記載,如“今日其雨,只(獲)象”,“于癸亥眚象,易日”。據(jù)聞一多解釋,甲骨文中“眚”是打獵的意思。既然把象作為打獵對象,就說明不是由外地引進或人工飼養(yǎng)的,而是野生的自然分布的。古代文獻中 《呂氏春秋·古樂》也記載:“商人服象”,說明商人能夠馴養(yǎng)野象?!睹献印る墓隆芬灿校骸爸芄喑赏?,討紂伐奄”,“驅(qū)虎、豺、犀、象而遠之”。(婁按:“周公相成王”的成王,在位時為公元前1025年)。河南省古稱豫州。豫字,據(jù)胡厚宜解釋,就是一個人牽一頭象的標志。以上這些都是商代及周初有野象活動的證明。有象的事實,說明那時黃河流域氣候的溫暖和雨水充足。竺可楨先生論證,那時的年平均氣溫,要比現(xiàn)在正常年份高2℃左右,而冬季一月的平均溫度要多 3-5℃。

      除竺可楨先生提供的事例外,這里,我再提供幾個例證:①《春秋成公八年》:“二月無冰”。②《春秋》襄公五年:“二十八年春,無冰”。于此,《左傳》也同樣記載:“二十八年春,無冰”。按照夏歷,二月無冰,春天不結冰,這都是正常的。結果反而被史官認為是反常情況,載入史冊。這就說明那個“春”和“二月”是周歷,不是夏歷。周歷二月,正是夏歷十二月,最冷時節(jié)。所以結冰是司空見慣的。而不結冰了,才是特異的。這也證明那時氣候的變暖。還有(秦)“獻公丁酉年十六年冬,桃冬花”。(《史記·秦本紀》)。這已是公元前400年左右的事了。說明那時的氣候同樣是溫暖的。這些不都充份說明“七月流火”(實際是夏歷五月流火)不是“天氣轉(zhuǎn)涼了”而是“熱得很”的現(xiàn)象不足為怪么?前文提到的哀公十二年十三年和十六年三次,“螽”的現(xiàn)象,也是氣候溫暖的一種反映。

      為了進一步說明處于溫暖時期的夏歷五月,氣候確實是火熱的,我想引用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句來佐證。前面已交代,唐朝是我國古代氣候處于第三個溫暖期的時代。梅樹本來是亞熱帶生長的植物,但在《詩經(jīng)?秦風?終南》就明確寫著:“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的詩句。唐高宗時的永徽元年(650 年),總章二年(669)及儀鳳三年(678年)記載,國都長安冬季無冰無雪。唐玄宗(712年-755 年)及唐武宗(841-846 年)時期,都記錄著皇宮及南郊曲江池種有梅花和柑桔。唐玄宗的妃子江采蘋因其所居種滿梅花,而有梅妃之稱。由此可見,當時氣候的溫暖程度。正因如此,李白才在《梁甫吟》中寫下了“平頭奴子搖大扇,五月不熱疑清秋”的生動形象詩句。李白的詩句,是從“不熱”這一面來寫的。但,反過來不正說明五月熱得很么?你看,這些在室內(nèi)不干體力活的官吏和文人們,都熱得難受,自己搧扇仍解決不了問題,還要“平頭奴子”為他們搖大扇才能去暑送涼,這五月天氣何等炎熱?而那些在野外暴曬下辛苦勞動的農(nóng)夫們,其感覺怎樣呢,不真正是像火一樣灼熱烤人么?我覺得只有這樣理解“七月流火”,才能真正符合它是“農(nóng)夫之辭也”的本義,也才能和突出詩的表現(xiàn)力的精神相吻合,也更能和前面提到的一些問題不矛盾。不知我這個認識妥當否?

      [1]杜預.左傳(春秋經(jīng)傳集解上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左丘明.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司馬遷.史記[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4]班固.漢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5]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9.

      [6]高亨.詩經(jīng)今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7]竺可楨.竺可楨文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K203

      A

      1672-2868(2012)04-0083-06

      2011-05-15

      婁彥剛(1938-),男,安徽含山人。合肥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

      責任編輯:松 水

      猜你喜歡
      流火歷法左傳
      《左傳》“其無晉乎”補證
      江海學刊(2024年1期)2024-03-14 09:09:58
      遨游天地話歷法 穿越時空訪古臺
      軍事文摘(2023年20期)2023-10-31 08:43:18
      從走馬樓西漢簡歧異干支談漢初歷法混用問題
      《左傳》“攝官承乏”新解
      《左傳》疑難考辨一則
      《左傳》“譏失教也”句獻疑
      坐山
      在大樹下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學生天地(2016年23期)2016-05-17 05:47:12
      七月流火
      火花(2016年7期)2016-02-27 07:45:32
      金门县| 兖州市| 抚顺县| 乐陵市| 县级市| 青神县| 九龙城区| 贡嘎县| 龙井市| 泉州市| 衢州市| 夏津县| 金华市| 木兰县| 新巴尔虎右旗| 沂南县| 邵阳县| 祁阳县| 无锡市| 新平| 永昌县| 龙里县| 江口县| 桃江县| 浙江省| 新营市| 宝兴县| 尉氏县| 沭阳县| 益阳市| 那曲县| 武义县| 兴山县| 新平| 通辽市| 丹江口市| 尚义县| 浮梁县| 色达县| 永和县| 砀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