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相銀 陳瑞生 張露露
▲王不留行植物圖
▲王不留行藥材
王不留行也稱王不留、麥藍菜,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有記載,歸屬于上品。按照現(xiàn)代植物理論,其屬于雙子葉植物石竹科植物麥藍菜的干燥成熟種子。據(jù)古醫(yī)學文獻記載,王不留行性苦,平。歸肝,胃經(jīng),活血通經(jīng),下乳消癰,利尿通淋的功效,針對于血瘀經(jīng)閉,痛經(jīng),難產(chǎn);產(chǎn)后乳汁不下,乳癰腫痛;熱淋,血淋等病癥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傳說王不留行這種藥是藥王邳彤發(fā)現(xiàn)的,具有很好的舒筋活血、通乳止痛的作用,可是它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
這還得從一個故事說起,王郎率兵追殺劉秀,黃昏時來到邳彤的家鄉(xiāng),揚言他們的主子是真正的漢室后裔,劉秀是冒充漢室的孽種,要老百姓給他們送飯送菜,并讓村民騰出房子給他們住。這村里的老百姓知道他們是禍亂天下的奸賊,就不做理會。天黑了,王郎見百姓還不把飯菜送來,不由心中火起,便帶人進村催要,走遍全村,家家關(guān)門閉戶,沒有一縷炊煙。王郎氣急敗壞,揚言要踏平村莊,斬盡殺絕。此時一參軍進諫道:“此地青紗帳起,樹草叢生,莊稼人藏在暗處,哪里去找。再說就是踏平村莊也解不了兵將的饑餓,不如趕緊離開此地。另作安頓,也好保存實力,追殺劉秀。”王郎聽了,才傳令離開了這個村莊。邳彤想到這段歷史,就給那草藥起了個名字叫“王不留行”,就是這個村子不留王莽、王郎食宿,借此讓人們記住“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該品呈球形,直徑約2mm。表面黑色,少數(shù)紅棕色,略有光澤,有細密顆粒狀突起,另有一淺色圓點狀腫臍及一淺溝。質(zhì)堅硬,斷面灰白色,角質(zhì)樣。無臭,味微澀苦。
王不留行炮制品稱為炒王不留行,即取凈王不留行,照清炒法炒至大多數(shù)爆開白花,炒炙后,有助于增強王不留行功效。
該品粉末淡灰褐色。種皮表皮細胞紅棕色或黃棕色,表面觀多角形或長多角形,直徑50~120μm,垂周壁增厚,星角狀或深波狀彎曲。種皮內(nèi)表皮細胞淡黃棕色,表面觀類方形、類長方形或多角形,垂周壁呈緊密的連珠狀增厚,表面可見網(wǎng)狀增厚紋理。胚乳細胞多角形、類方形或類長方形,胞腔內(nèi)充滿淀粉粒及糊粉粒。子葉細胞含有脂肪油滴,此外,也可以用色譜法鑒別真?zhèn)巍?/p>
《本草述》:王不留行,據(jù)其得名,似走而不守,其行血當與天名精同也。然細繹諸《本草》主治,覺有稍異,即《日華子》主血經(jīng)不勻及《別錄》難產(chǎn)二說,則應是和血而活之,與行血有殊,試觀方書治畜血,乃多用杜牛膝,而是物專動于諸淋,更可明其散滯以活血,非以潰決為事者也。但此味應入肝,肝固血臟,更司小水,故治淋不可少,且風臟即血臟,繹甄權(quán)治風毒、通血脈二語,乃見此味于厥陰尤切。
《本草新編》:王不留行,其性甚急,下行而不上行者也。凡病逆而上沖者用之可降,故可恃之以作臣使之用也。但其性過速,宜暫而不宜久,又不可不知也?;騿枺和醪涣粜兄上氯?,是亦可上行之物也。不知乳不能下而下之,畢竟是下行,而非上行也。上中焦有可下者,皆可下通,非止行于下焦而不行于上焦也。
《本草正義》:王不留行,惟熱結(jié)者為宜,《本經(jīng)》主金瘡止血,逐痛出刺《別錄》止心煩鼻衄,癰疽惡瘡,皆清火活血之用。除風痹者,風熱壅于經(jīng)絡也,而風寒寒濕非其治矣。惟《本經(jīng)》內(nèi)寒二字,殊不可解。李氏《綱目》引作內(nèi)塞,當即瀕湖所改,似非偽字。然別本皆作寒,是當存疑,不必強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