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普拉 莫小敏
(高要市人民醫(yī)院兒科,廣東 肇慶 526040)
手足口病是一種全球性傳染病,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可經呼吸道、消化道合密切接觸等而發(fā)生感染,多見于學齡前兒童或嬰幼兒?;純褐饕R床表現為手足皮疹、口腔潰瘍[1]。我院采用柴銀口服液外用治療手足口病,取得了良好的輔助治療效果,現將結果分析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兒34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高要地區(qū)256例,肇慶市區(qū)84例。全部患兒中男性196例,女性144例。年齡6個月~5歲,平均年齡(3.28±1.25)歲;其中1歲以下患兒16例,高要地區(qū)14例,市區(qū)2例;1~5歲患兒280例,高要地區(qū)223例,市區(qū)57例;5歲以上患兒44例,高要地區(qū)38例,市區(qū)6例。同時排除合并腦膜炎、神經源性肺水腫、循環(huán)障礙等并發(fā)癥患兒。
全部患兒均符合衛(wèi)生部制定的《2008年手足口病預防指南》中的診斷標準[2],均有圓形或卵圓形皮疹,出現時為斑丘疹,后轉為皰疹。直徑2mm~5mm,分布于手、足、爪甲周圍、臀部、口腔等部位,其中口腔內皰疹破潰后形成小潰瘍?;純憾喟橛邪l(fā)熱、拒食、咽痛、納差、流涎等臨床表現。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全部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70例。兩組患兒從性別、年齡、病情、城鄉(xiāng)地區(qū)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全部患者均進行隔離,采用常規(guī)治療。給予靜脈滴注更昔洛韋注射液(濟南利民制藥有限責任公司,規(guī)格:5mL:0.25g,國藥準字H20051456)5mg/(kg·d);口服雙岐桿菌四聯(lián)活菌,1粒/次,3次/d,喜炎平1~5mL/Y/D。合并感染患兒及時應用抗生素;口腔潰瘍患處外用α-干擾素軟膏涂抹。高熱患兒口服布洛芬混懸液退熱[3]。觀察組患兒在此基礎上給予柴銀口服液(魯南厚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規(guī)格:20mL/支,國藥準字Z20010124)2支外用,倒入洗澡水中浸泡0.5h/d,或直接涂于患處。
連續(xù)治療5d,觀察并比較兩組患兒結痂時間和臨床療效的差異。
顯效:治療后患兒手、足、臀部和口腔內皰疹消失,發(fā)熱、流涎、咽痛等癥狀消失,可正常進食;有效:治療后患兒手、足、臀部和口腔內皰疹明顯減少,發(fā)熱、流涎、咽痛等癥狀減輕;無效:治療5d后臨床癥狀和體征未見緩解,甚至加重,發(fā)生并發(fā)癥[4]??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全部數據均錄入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兒結痂時間明顯較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結痂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結痂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images/BZ_166_175_833_1196_879.png對照組 5.32±1.24觀察組2.68±0.75*
治療后對照組患兒顯效57例,有效88例,無效25例,總有效率為85.29%;觀察組患兒顯效69例,有效94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5.88%。兩組患兒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明顯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數(%)]
手足口病一種多發(fā)于幼兒的急性傳染性疾病,常于氣候變化較大的季節(jié),如夏、秋季節(jié)流行,全年可散發(fā)流行。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主要為柯薩奇病毒A16,此外柯薩奇病毒A5-10、B5、ECHO病毒、EV71病毒等也可引起手足口病。病毒可經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膚接觸等途徑傳染,病毒不僅可通過血液進入人體,還可經淋巴和神經進入人體,通常潛伏期為2~7d。
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兒起病初期表現為發(fā)熱、頭痛、困倦、咳嗽、流涕、拒食等癥狀,之后出現皮膚和口腔黏膜損害?;純菏中?、足底、臀部出現圓形或卵圓形皮疹,大小不等,皮疹呈灰白色,周圍環(huán)繞炎性紅暈,一般不破潰??谇粌妊蕧{、咽腭弓、咽后壁、軟腭等處口腔黏膜出現皰疹,破潰后可形成糜爛面或潰瘍。大多患兒預后良好,在一周內均可痊愈。有研究發(fā)現,重癥手足口病與EV71病毒感染密切相關。EV71病毒有嗜神經性,感染后病情進展較迅速,一般在發(fā)病1~5d可出現無菌性腦膜炎、腦干腦炎、腦脊髓膜炎、神經源性肺水腫等并發(fā)癥,可引起患兒遺留后遺癥或死亡等嚴重后果[5]。目前西醫(yī)臨床以抗病毒、退熱、促進皰疹愈合等綜合對癥治療為主。
柴銀口服液以柴胡、金銀花、黃芩、葛根、荊芥、青蒿、連翹、桔梗、苦杏仁、薄荷、魚腥草等中藥材為主要藥物組成,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止咳之功效。臨床常內服,用于治療外感內熱之上呼吸道感染等癥。本研究將其外用,浸泡體表皮疹,是取其清熱、解毒之功效。方中柴胡、金銀花、黃芩、青蒿、連翹、魚腥草均可清熱解毒、抗炎;苦杏仁消癰排膿;薄荷可發(fā)散風熱、透疹。諸藥聯(lián)用,共祛表里上下之邪?,F代藥理研究發(fā)現,清熱解毒類中藥在炎性反應期,可有效消除炎性水腫、促使壞死組織脫落、修復潰瘍或創(chuàng)面;還可促進新生肉芽組織生長,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緩解或消除疼痛;同時可殺滅體表的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避免其造成感染,加重皰疹癥狀[6]。
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柴銀口服液外用治療手足口病,可以取得良好的輔助治療效果,且治療費用比較低廉,符合鄉(xiāng)鎮(zhèn)居民的經濟水平,是基層醫(yī)院的首選,值得推廣應用。
[1] 謝浩,王勛.手足口病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09,6(17):31-33.
[2] 衛(wèi)生部.2008年手足口病預防指南[S].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08,2(3):210.
[3] 劉乾生,張軍榮.中藥內服外用配合西藥治療手足口病46例[J].陜西中醫(yī),2009,30(10):1334-1335.
[4] 李升爐,聶正湘,彭忠平.痰熱清聯(lián)合連花清瘟膠囊治療小兒手足口病200例[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0,19(4):675-676.
[5] 白亮東.小兒手足口病的傳染、治療與預防[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31):67-68.
[6] 董翠紅,劉昌健.中藥外用治療小兒手足口病(普通型)112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yī)藥,2010,42(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