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天文
(江蘇省邳州市宿羊山中心衛(wèi)生院,江蘇 邳州 221354)
乳腺小葉增生癥屬慢性乳腺病,是乳腺小葉良性增生性疾病,一般不發(fā)生癌變,但有關資料報道,大約有3%~10%的慢性乳腺病患者可能發(fā)生癌變。對該病進行早期有效的正確治療是阻止其癌變的關鍵措施。可一般的以生物干預的單一療法卻很難獲得明顯的療效。筆者憑多年臨床經(jīng)驗,探索“全科綜合療法”治療乳腺小葉增生癥,從而為乳腺小葉增生癥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jù)。
本次乳腺小葉增生癥患者174例,均為2006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就診的門診病例,全為女性,年齡26~56歲,病程6個月~12年,全部病例均經(jīng)過二級以上醫(yī)院理化檢查,排除了乳癌及乳房肉瘤。以上患者分為“全科綜合療法”組(56例)以及中西藥結合療法組(60例)和針灸與中頻電療療法組(58例)
1.2.1 “全科綜合療法”:是以立體多維的服務模式綜合臨床多科技術手法為一體的新型治療方法,其中包括中西藥結合療法;醫(yī)學心理學療法;針灸與中頻電療療法。具體內容如下:中西藥結合療法:復合維生素B片+他莫昔芬(TAM)+消腫散結片。每3個月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禁食辛辣油膩食物;暢情志忌抑郁)。醫(yī)學心理學療法:以常規(guī)的醫(yī)學心理學診療方法找出患者抑郁的心結;以適當?shù)募记勺屍浒l(fā)泄郁積的不良情緒障礙‘糾正錯誤的思想認識;促進患者搞好人際關系(以上療法要循序漸進地多次進行,每天一次約30,min,每療程1~3個月)。針灸與中頻電療療法:針法以陽明經(jīng)經(jīng)穴為主,毫針刺用捻轉補瀉,處方:屋翳、膻中足三里、肝俞、太沖、血海、三陰交。肝郁者予瀉法,血虛者予補法。每周三次,每十次為一個療程。同時,每天用中頻電療儀進行乳房局部電療。處方波型以正弦波、等幅波、方波、鋸齒波為主,配合其它波型交替使用。輕癥每天一次,每次1~2遍;重癥每天二次,每次2~3遍,每3個月為1個療程。
數(shù)據(jù)錄入采用Excel2003,用SPSS15.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χ2檢驗進行比較。
“全科綜合療法”組治療56例,有效5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4.6%;中西藥結合療法組治療60例,有效20例,無效40例,總有效率33.3%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59,P<0.05),見表1。
表1 “全科綜合療法”和中西藥結合療法組的療效比較
“全科綜合療法組”治療56例,有效5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4.6%;針灸與中頻電療療法組治療58例,有效23例,無效35例,總有效率39.7%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5.83,P<0.05),見表2。
表2 “全科綜合療法”和針灸與中頻電療療法組的療效比較
近些年來,中西醫(yī)學理論對乳腺小葉增生癥的病因病機有了比較一致的認識。西醫(yī)學認為,人的精神因素的影響導致了內分泌功能的紊亂,進而致使雌激素與孕激素的比例失衡,且乳腺是雌激素、孕激素和催乳素的靶器官,當雌激素過盛時,即可出現(xiàn)乳腺實質增生過度甚至惡變。中醫(yī)學認為,該病乃情志抑郁而引起,肝主情志,肝氣郁結而情志失暢,通過經(jīng)絡導致乳腺增生,久之而成頑疾。尤其是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念認為,人與自然界的環(huán)境為一個整體,相互影響,現(xiàn)代的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認為,人是生物的人、心理的人也是社會的人。社會因素影響著人的心理變化,進而影響著人的生理變化。在治療方法上即要有生物醫(yī)學方面的也要有心理醫(yī)學方面的。通過臨床實踐可看出,對乳腺小葉增生的治療僅僅用生物醫(yī)學干預的單一療法已顯出明顯的不足來。筆者采取的“全科綜合療法”即是以全科醫(yī)學的基本概念與特征為指導思想,綜合臨床多科醫(yī)療技術手法為一體而同時并用的新型療法。這就突破了單一的生物醫(yī)學層面,具有立體多維的服務模式。多法并用,其療效有相加作用,各法優(yōu)點能互補其不足,療程時間較長而除病較為徹底。尤其是醫(yī)學心理學的介入治療起到了消除病因的關鍵作用,釜底抽薪方能治病除根,因而療效顯著。縱觀治療全程,“全科綜合療法”有其多法并用、身心同治、標本兼顧、療程時足、除病徹底等優(yōu)點,故能效若桴鼓也。通過臨床實踐可以看出,“全科綜合療法”治療乳腺小葉增生癥等常見病多發(fā)病效果明顯,作為在基層提供基層醫(yī)療服務的全科醫(yī)生而言,值得大力推廣和應用[1-3]。
[1]王天佑.乳房疾病[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69-70.
[2]李德新,劉藎文,劉淑馨,等.中醫(yī)基礎理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5.
[4]張日新,居曉靖,柯世懷,等.醫(yī)學心理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