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杰
(四川省宜賓縣人民醫(yī)院,四川 宜賓 644600)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兒童和青少年,臨床上以發(fā)熱、咽喉痛、肝脾和淋巴結腫大、外周血中淋巴細胞增多并出現(xiàn)單核樣異型淋巴細胞等為其特征。由于其癥狀、體征的多樣化和不典型病例在臨床上逐漸增多,給診斷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我們采用更昔洛韋聯(lián)合干擾素治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對臨床效果進行比較,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07年2月至2011年10月于我院兒科住院治療的60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為研究對象,全部病例均符合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診斷標準,隨機將60例患兒分為分為A、B兩組,各30例。A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2~13歲,平均6.3歲,B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3~12歲,平均5.8歲。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咽峽炎、皮疹、淋巴結及肝脾腫大(表1)。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shù)有正常、增高或降低,淋巴細胞均升高,所有病例異型淋巴細胞均超過10%或EB病毒抗體陽性。A、B兩組患兒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癥狀與體征
A組采用更昔洛韋5mg/(kg?d)加入5%GS100m L靜滴,干擾素100~300萬單位肌注,qd。B組使用干擾素100~300萬單位肌注,qd。兩組均采用補充維生素及能量支持,高熱時予布洛芬混懸液退熱,肝功異常者予保肝治療。
痊愈:發(fā)熱、咽峽炎、皮疹、淋巴結及肝脾腫大等主要癥狀、體征消失或明顯緩解,客觀檢查指標恢復正?;蚧揪徑?;有效:上述癥狀、體征有所緩解,客觀檢查指標有所改善;無效:上述癥狀、體征和客觀檢查指標無改善或加劇。
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結果見表2。A組總有效率96.7%,B組總有效率9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9.34,P<0.05)。
表2 兩組療效比較
結果見表3。A組治療后發(fā)熱、咽峽炎、淋巴結及肝脾腫大總有效率分別為96.7%、96.3%、96.6%、90%,均優(yōu)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兒癥狀與體征改善比較
A組患兒的異型淋巴細胞好轉29例,1例無好轉,總有效率96.7%。B組患兒的異型淋巴細胞好轉27例,2例無好轉,1例加劇,總有效率90%。
兩組患兒在治療期間未發(fā)生嚴重的不良反應。A組患兒出現(xiàn)1例脫發(fā),2例嘔吐、食欲減退。B組患兒出現(xiàn)1例寒戰(zhàn)、發(fā)熱,1例出現(xiàn)嘔吐,1例出現(xiàn)皮疹。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易侵犯多組織多臟器,臨床表現(xiàn)多為發(fā)熱、咽峽炎、皮疹、淋巴結及肝脾腫大[1-3]。本病多呈自限性,病程2~4周,預后良好。一般不需特殊治療,主要采取對癥治療的方法。但個別患者可出現(xiàn)脾破裂,多器官系統(tǒng)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且EB病毒與兒童淋巴瘤、鼻咽癌直接相關。近年隨著此病發(fā)病率提高,尋找有效的治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藥物是必要的。
更昔洛韋又稱丙氧鳥苷,進入感染的細胞后被細胞的酶轉化成更昔洛韋—5'-三磷酸,后者與結合到病毒DNA聚合酶上的三磷酸脫氧鳥苷競爭而產生原發(fā)性抗病毒作用,這種抑制作用隨后又被代謝因子等增強而產生維持在感染細胞內的高濃度來選擇性抑制病毒復制。本文結果顯示更昔洛韋能有效的縮短發(fā)熱、咽峽炎改善、淋巴結及肝脾縮小時間,能縮短異型淋巴細胞恢復時間,與對照組有差異顯著性。
盡管更昔洛韋的不良反應報道較多,但本結果僅出現(xiàn)嘔吐、腹瀉及脫發(fā)癥狀,不良反應較輕微,臨床應用的安全性相對較好。由于本研究的病例較少,更昔洛韋的不良反應報道較多,因此在使用更昔洛韋的過程中滴注速度不宜過快,肝腎功能損害者應減量或慎用。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堂.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821-825.
[2]鄭玲玲,劉泉波,劉作義.兒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264例臨床分析[J].四川醫(yī)學,2002,21(9):790-792.
[3]李中躍,陳潔.兒童EB病毒感染例臨床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04,22(7):439-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