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雙蕾 陳文輝 張望之 何智勇 唐愛華
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主要與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和/或胰島素分泌障礙有關,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常并發(fā)大血管、微血管及血栓性疾病。研究表明,血液高凝狀態(tài)與糖尿病慢性血管病變關系十分密切[1]。而慢性炎癥及纖溶系統(tǒng)功能失調在糖尿病慢性血管病變中具有重要作用[2、3],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是血漿纖溶系統(tǒng)的主要抑制物,具有降低纖溶系統(tǒng)活性的作用。祖國醫(yī)學認為糖尿病屬“消渴”范疇,其發(fā)生以氣陰兩虛為本,燥熱津傷為標,氣陰兩虛,燥熱偏勝是其基本病因病機。筆者據(jù)其基本病因病機,確立益氣養(yǎng)陰清熱法為其基本治療方法,并結合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出益氣養(yǎng)陰清熱方。本研究主要觀察益氣養(yǎng)陰清熱方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RP、PAI-1的水平的影響,并探討2型糖尿病患者CRP、PAI-1的關系。
1.1 病例選擇 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參照“1999年WHO專家咨詢報告”。病例納入標準:年齡在35~60歲的初發(fā)糖尿病住院患者,未使用過任何一種降糖藥物,只經飲食、運動等控制血糖,血糖控制不滿意。排除標準:所有患者均排除嚴重感染、嚴重肝腎疾患及心功能不全、1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及其他內分泌疾病。
1.2 一般資料 200例病例均來自廣西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的住院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治療組106例,男56例,女50例,平均年齡(43.61±8.21)歲;對照組94例,男50例,女44例,平均年齡(44.57±7.38)歲,兩組年齡、性別比等方面,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基礎治療:包括飲食治療、運動治療、心理治療、同種類胰島素的應用等,治療組:在基礎治療的同時加服益氣養(yǎng)陰清熱方(生黃芪30g、淮山藥 30g、黃連 8g、地骨皮 15g、知母 20g、麥冬 15g、連翹20g等,江陰天江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的單味中藥濃縮顆粒劑,由藥劑科統(tǒng)一購入備用),每日1劑,連用4周;對照組:在基礎治療的同時加服吡格列酮片(北京太洋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0267,規(guī)格:30mg)30mg,每日1次,連用4周。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分別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空腹血糖、hsCRP、PAI-1。hsCRP使用上海申能的試劑盒,采用免疫比濁法,東芝120生化儀測定;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美國A&D公司)測定;空腹血糖采用己糖激酶法測定。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對兩組患者的各項檢測結果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治療前患者的PAI-1、hsCRP檢測結果用Pearson進行相關分析。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 見表1,兩組患者治療后血糖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1),而治療組治療后的血糖水平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
表1 治療前后兩組血糖水平的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血糖水平的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
組別 n 空腹血糖(mmol/L)餐后血糖(mmol/L)治療組 106 治療前8.46+1.43 13.83+3.37治療后 5.68+1.04* 6.78+1.18*對照組 94 治療前 8.61+1.52 13.47+2.74治療后 5.74+1.12* 7.08+1.27*
2.2 兩組治療前后hsCRP,PAI-1的變化 見表2,治療后兩組的hsCRP、PAI-1與治療前相比均有顯著下降(P<0.01),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的hsCRP、PAI-1水平下降更為明顯(P<0.01)。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sCRP、PAI-1變化的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sCRP、PAI-1變化的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1。
組別 n hsCRP(mg/L)PAI-1(mmol/L)治療組 106 治療前4.38+0.27 7.4+0.69治療后 2.34+0.13*△ 4.8+0.64*△對照組 94 治療前 4.47+0.31 7.2+0.76治療后 2.89+0.17* 5.8+0.80*
2.3 hsCRP、PAI-1的相關性分析 治療前PAI-1與hsCRP呈正相關(r=0.360,P=0.022),治療后PAI-1與 hsCRP呈正相關(r=0.379,P=0.016)。
血管并發(fā)癥作為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并發(fā)風險,一直是糖尿病防治的重點。研究證明,PAI-1可能是增加糖尿病患心肌梗塞等大血管病變的一個重要因子[4],同時PAI-1與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及糖尿病腎病等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密切相關[5]。PAI-1屬于絲氨酸抑制物家族的一員,它是一分子量52kD的單鏈糖蛋白,可與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或尿激酶纖溶酶原激活物發(fā)生不可逆的結合,導致此類纖溶酶原激活物的失活。因此它是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尿激酶纖溶酶原激活物的專一性、快速性有效生理抑制物,在體內纖溶與抗纖溶系統(tǒng)的平衡調節(jié)中起重要作用。同時研究發(fā)現(xiàn),PAI-1的過度表達和胰島素抵抗有關,而C反應蛋白等炎性因子在2型糖尿病及胰島素抵抗病理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6,7]。所以,在糖尿病發(fā)展過程中,PAI-1的表達和C反應蛋白的表達可能有相關性,而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無論在治療前或治療后,PAI-1與CRP均呈正相關關系。
糖尿病屬中醫(yī)“消渴”范疇,以口渴多飲,多食易饑,小便量多或有甜味,消瘦無力為基本臨床表現(xiàn)。消渴病論其發(fā)病,或因先天不足,素體陰虛,或因飲食不節(jié),嗜食肥甘,或因情志失調,或勞欲過度,不論因何而成,皆不外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病久則耗氣傷陰,氣陰兩虛,火旺于中。氣陰兩虛,燥熱偏勝是消渴發(fā)病的基本病機,益氣養(yǎng)陰清熱是該病的基本治法,臨床應用最廣。益氣養(yǎng)陰清熱方是筆者治療2型糖尿病的經驗方,該方由生黃芪、淮山藥、黃連、麥冬、連翹等組成,是益氣養(yǎng)陰清熱治法的具體體現(xiàn)。方中以黃芪、淮山藥為君,黃芪甘而微溫,入肺、脾經,具有補中益氣之用,淮山藥味甘,平補肺脾腎,具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之功,二者聯(lián)用,共湊益氣養(yǎng)陰之功;臣以黃連、地骨皮、知母、麥冬,其中,黃連味苦,寒,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地骨皮、知母、麥冬亦均有滋陰清熱的功效,對于陰虛內熱所致的燥熱煩渴癥有著較好的治療作用。使以炙甘草,性甘,平,歸脾、胃、心、肺經。益氣補中,調和藥性。全方共奏益氣養(yǎng)陰,清熱解毒之功。在2型糖尿病的前期臨床研究中,已證明益氣養(yǎng)陰清熱方能有效降低患者炎癥因子水平,而本次研究也發(fā)現(xiàn)該方可降低PAI-1水平。因此表明,益氣養(yǎng)陰清熱方可通過降低患者體內炎性因子水平及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水平,打破高血糖與炎性因子及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高水平間的惡性循環(huán),從而起到防治糖尿病及其血管并發(fā)癥的作用。
[1]劉澤霖,賀石林,李家增,等.血栓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
[2] CARR ME.Diabetes mellitus:A hypercoagulalle state[J] Diabetes Complications,2001,15(1):44 -54.
[3]陳亞鋒,韓其蔚,劉昌慧,等.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纖溶指標變化與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3,23(12):814-815.
[4]A.K.M.Tarikuz Zaman,M.B.B.S.,Christopher J.French,B.S.,David J.Schneider,M.D.,and Burton E.Sobel,M.D.The Impact of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1(PAI-1)on the Heart[J].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2009,234(3):246 -254.
[5]劉亞軍,嚴鐘德.TGF -β1、PAI-1與糖尿病腎?。跩].國外醫(yī)學:泌尿系統(tǒng)分冊,2000,20(3):107-109.
[6]Bertoni AG,Burke GL,Owusu JA,et al.Inflamma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the Multi- 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J].Diabetes Care.2010,33(4):804 -810.
[7]Wang Z,Hoy WE.C -reactive protein and the risk of developing type 2 diabetes in Aboriginal Australian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7,6(1):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