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不是小事
《歐洲洗浴文化史》
(德)克勞斯·克萊默等著/江帆等譯/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洗澡成為文化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兒,有多少物事從遠久以前走來,慢慢就提升了歷史價值。這本《歐洲洗浴文化史》圖文并茂,為“洗澡那些事兒”排了個分門別類的歷史發(fā)展劇本,依照它在腦海中上演澡盆、馬桶、面盆、噴淋頭等變身的鬧騰故事。
如果沒有作者的“小題大做”,也許我們只會覺得家里的左熱右冷的水龍頭、抽水馬桶和浴缸都是理所當然的存在。19世紀的英國浴缸可是銅制的,光鮮耀眼;一個叫阿歷克賽·庫明的鐘表匠首次考慮到用存水彎管作防臭閉鎖裝置來設計馬桶;人立在平底澡盆里,讓另一人在頭頂擠水沖身,是家用噴頭的“前身”。原來,衛(wèi)生間里的林林總總也都有豐富曲折的發(fā)展歷程。
但這本書的主旨可不是在于告訴大家怎樣的馬桶是最高級的。它要述說人們從不洗澡到洗澡,以及對于洗澡的重要性的認識的觀念變遷。16世紀,歐洲頒布宗教法令禁止沐浴,因為皮膚與水的接觸會利于病菌通過毛細孔進入人體,傳播病毒。另外,公共浴室、暢游河流的男女接觸也被視為敗壞道德、破壞教規(guī)。稍顯漫長的黑暗時代過去,與啟蒙大師盧梭“回歸大自然”的思想沾邊兒,人們覺得以粉撲、香水等掩蓋異味是背離自然、刻意做作的表現(xiàn),適時洗濯身體才是貼合本性需要的。盧梭的“回歸”還有以更高明的文明來克服現(xiàn)有文明缺陷的意味,這也似乎預言了其后沐浴事業(yè)的大放光彩。
洗浴依賴水。水的消耗每天發(fā)生,水通過近城河流、地面水井和水管等供給給人們,可是排污直接又通過溝渠進入河川湖泊,只靠水的動力循環(huán)來自凈。19世紀科學意義和社會意義上的巨大進步,是有了供水和出水的合理系統(tǒng)。進水方面,水塔和蒸汽動力水泵組成的大型給水網(wǎng)可以對水進行凈化處理,保證用水安全;出水方面,馬桶和排污管令個人生活環(huán)境不再臭氣環(huán)繞,霍亂細菌的肆虐推進了城市下水道工程的建設,連帶著廢水處理裝置也發(fā)展起來。
清潔的水在沐浴歷程之初得來不易,如果放水在大盆中采取盆浴的方式洗澡,浪費巨大,且不太衛(wèi)生和便利。淋浴應勢而大力發(fā)展和推廣。其實,古老的古埃及壁畫和古希臘花瓶彩畫就已惟妙惟肖地記載了人們的淋浴形象。那時還沒有自動裝置,需要靠人力潑水,或打水儲入水罐分流至各個噴頭。所幸,我們趕上了噴頭式淋浴的今天,節(jié)水、舒適、可獨立操作。而且有了冷熱可調(diào)節(jié)的變溫享受!
沐浴文化是努力迎合人類最本真需要的產(chǎn)物。當人類漸立廉恥規(guī)矩,不再肯于自然中寬衣解帶、公開沐浴,澡堂和私人浴室就成了必需品,沐浴文化也開始以設備工藝技術為濃墨重彩的大頭部分?,F(xiàn)在,沐浴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群來說已經(jīng)成為了每日不可不做的習慣,人們愿意花很多心思在浴室設計上。浴室面積的從小到大體現(xiàn)了人們重視程度的遞增,因為浴室得塞下精心購置的衛(wèi)浴家具——浴缸、沖淋間、馬桶、面池、鏡子、壁櫥等。浴室從專司清潔身體的地方,變成了舒緩情緒、卸下重壓的靈修區(qū)域。
幻想一下,你躺在滿是泡沫的浴缸里,斜上方柔美的燈光打在臉上有些暖意,不遠處的熏香淡雅,還有隱約鳴響在耳邊的情歌,這難道只是一件平常事嗎?這完全就是細致到毛孔的感官享受!
(文/淺 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