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玲
昆明市經開人民醫(yī)院,云南昆明 650102
眾所周知,手術室工作人員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都會經常性的觸及到患者的血液以及分泌物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注了患者身體被污染的可能性狀態(tài),同時手術室的工作人員在開展手術的過程中會直接接觸到一些相對鋒銳的利器(手術刀、剪刀以及注射器等),所以也常常會引發(fā)自身的感染以及相關的職業(yè)暴露損傷問題,對工作人員自身的身體以及心理都會造成極大的影響,為了盡量避免醫(yī)護工作人員可能出現(xiàn)的職業(yè)暴露問題,研究對該院自2010年6月—2011年6月期間醫(yī)護人員的相關資料情況進行回顧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隨機調查該院長期手術室工作的醫(yī)護人員61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51例。醫(yī)生17例,護理人員44例。年齡分布為22~47歲,平均年齡(31.2±2.7)歲。工作年限 2~5年 16人,5~10年30人,10年以上6人。
采用問卷式調查方法,隨機調查該院長期手術室工作的醫(yī)護人員。問卷統(tǒng)計醫(yī)護人員工作中暴露病原體、損傷情況、處理措施以及上報情況。
如表1,醫(yī)護人員對針頭以及刀片暴露最常見,但損傷后上報比例較低。對于飛濺的液體和患者抓咬傷上報率幾乎為0;如表2,醫(yī)護人員對暴露于乙肝、梅毒、HIV的患者上報率較高,達到100%,但對于呼吸道感染等其他感染疾病上報率較低。
表1 醫(yī)護人員損傷及上報情況
表2 醫(yī)護人員暴露于傳染性疾病及上報情況
3.1.1 物理性暴露 ①此類主要是銳器傷針刺傷,也是造成護士職業(yè)損傷的主要危險因素,同時還是HBV、HCV等20余種傳染性血源疾病的重要醫(yī)源性傳播途徑,有報道顯示[1],0.004mL污染HBV的血液足以使受傷者感染。②肌肉勞損傷害,醫(yī)護人員日常工作中負重操作較多,且操作對肌肉或骨骼壓力較大[2]。醫(yī)護人員由于負重引起脊柱損傷、腰骶部疼痛的概率較高。同時由于長期站立,下肢靜脈曲張也是常見職業(yè)病之一。③對于手術室醫(yī)護人員另一重要傷害來源于輻射,尤其是骨科手術后常使用X射線觀察復位情況。大多數護理人員放射防護知識和防護用具等缺乏易受到損傷。另外,手術時用來消毒的電離輻射或微波也可能導致護理人員出現(xiàn)白細胞減少等血液疾病。
3.1.2 化學性暴露①具有細胞毒性的試劑以及藥物時此類傷害中最常見的原因,大多數腫瘤化療藥物都具有細胞毒性。在注射器稀釋藥物、排氣、換液、拔針等操作都能接觸此類污染有致癌或致殘危險;②化學消毒劑,甲醛、戊二醛、過氧乙酸、臭氧等常規(guī)消毒試劑都有可能改變染色體結構或者引發(fā)氣促、咳嗽、鼻炎、哮喘等過敏反應,甚至頭痛、記憶障礙、不孕不育等中毒跡象。③麻醉藥品,手術室醫(yī)護人員長時間接觸麻醉病人,后者呼吸出乙醚等的麻醉藥物對胎兒影響較為大,可能造成流產或胎兒畸形,故懷孕的醫(yī)護人員必須有足夠重視[4]。④水銀制品。體溫計、血壓計等損壞后必須及時正確處理,防止水銀泄露。汞蒸氣對人體有一定神經毒性和腎毒性。
3.1.3 生物性暴露 主要是傳染性疾病,傳染源主要是通過呼吸道以及血液傳播的病原體。如病毒性或細菌性上呼吸道感染、開放性肺結核、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梅毒螺旋體等。傳播途徑主要是呼吸道分泌物,血液、體液等飛濺,刀片針頭等割傷或患者意外抓咬。
3.2.1 主觀原因 ①醫(yī)護人員主觀上防護意識不強,護理方法及觀念陳舊。在日常抽血、輸液、靜脈注射等操作中,未按照固定要求佩戴手套。存在怕麻煩、節(jié)省開支或僥幸心理等。同時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和護理管理也存在一定漏洞。②操作欠熟練,特別是在處理緊急情況或急診手術病人時,時間緊迫且患者自身狀態(tài)較差,或者年輕護士經驗匱乏,且護理防護制度不健全,沒有科學的操作指南,反復操作針頭折斷、扳彎,可能自身以及患者造成損傷。③心理因素,由于手術量大,操作頻繁可能出現(xiàn)焦急或不耐煩情緒,操作過程中護士操作規(guī)范,重復使用用過的手套、口罩、甚至針頭等。同時護理人員職業(yè)角色與多種生活角色的經常性沖突,常常處于應激狀態(tài)。工作中負面情緒較多,心理壓力超負荷,同時還不能得到患者和家屬的理解,甚至遭到漫罵和生命威脅等,這些都直接影響到護理人員的心理,不可能增加護理過程中的失誤和暴露傷害。
3.2.2 客觀原因 ①醫(yī)護人員配備不足,優(yōu)秀醫(yī)護人員缺乏長久以來存在,相對繁重的工作及壓力以及護士缺編都是阻礙增加護理人員數量的原因,且管理不科學,也使得勞動力不能合理使用。過多繁瑣而不必要的程序阻礙護理工作高效進行,從而增加醫(yī)護人員暴露傷害的可能性。②護理用品不足,為節(jié)省耗材并且保證無菌操作,手術室內很多用品必須反復消毒,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護理人員的職業(yè)暴露機會和時間。同時部分工作者很少穿防護服、戴護目鏡也增加了傷害可能性。③醫(yī)院管理問題,大量污染后的醫(yī)療用具不能及時處理,防護用具準備不到位,長時間排班接觸放射以及上報處理機制不完善都提高了職業(yè)暴露的發(fā)生率和危害性。
3.3.1 增強護理人員專業(yè)預防意識和教育 各級醫(yī)院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防御標準和體系,形成規(guī)范工作指南、防范制度[5]。定期進行培訓和教育,全面推廣標準預防,并把職業(yè)安全作為護理人員工作和晉升的考核內容。同時將減少職業(yè)暴露作為護理安全文化進行宣傳,營造良好的氛圍,提倡醫(yī)護人員互相學習互相提醒的保護意識。定期舉辦醫(yī)護人員心理健康安全講座,喚起其保護患者保護自我的意識,并且釋放工作中的壓力減少操作中不良情緒的干擾。建立醫(yī)護人員健康定期進行生理和心理疏導。
3.3.2 加大投資,完善管理 首先解決醫(yī)護人員緊缺的問題,增加編制提高待遇爭取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解決人力緊缺的問題。同時優(yōu)化醫(yī)護人員隊伍結構,減少不必要程序,合理利用人力資源,改進其工作環(huán)境。建立健全醫(yī)患糾紛的處理機制,減少糾紛患者與接診醫(yī)護人員直接接觸。加大對設備和護理用品的投資,完善防護措施[6]。
3.3.3 提高醫(yī)護人員工作規(guī)范 預防銳器和機械傷害,減少一次性物品的再次使用,使用過的針頭不能套回針帽。靜脈注射完畢拔出針頭后放回銳器盒內。對于已污染的針頭禁止用手分離污染物。輸液、穿刺失敗后再次操作必須更換針頭。患者意識不清或不合作時,需要多為醫(yī)護人員合作,防止針頭折斷。手術過程中,使用碗盤傳遞剪刀、手術刀等銳器。正確使用手套。當接觸感染患者血液、體液或排泄物時必須佩帶手套,及時檢查手套有無破口。發(fā)現(xiàn)手套破損必須及時更換或加套新的手套。正確掌握洗手步驟或規(guī)范,手術室醫(yī)護人員必須保證雙手比手腕手肘位置較高,反復沖洗至少3遍,用無菌毛巾按順序擦干手臂和雙手。洗過的雙手不能接觸任何污染物。必須嚴格按照“醫(yī)院消毒技術規(guī)范”嚴格進行各項操作。
3.3.4 正確處理暴露或損傷部位 對于無損傷的部位接觸污染的血液、體液或分泌物后必須用肥皂水和流動水反復沖洗,再使用75%的酒精擦洗。對于有破損的部位除使用2%碘酒和75%酒精反復消毒外,必要時注射疫苗、預防性用藥或定期檢查,排除窗口期可能。對于接診乙肝、艾滋病、梅毒患者必須及時上報,提醒其他醫(yī)護人員做好防御工作。
3.3.5 正確處理有毒、有害物品 對于醫(yī)療物品必須集中分類處理,尤其是傳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分類處理時穿隔離衣、隔離褲,戴紗布口罩外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戴聚乙烯手套后再戴一副乳膠手套,必要時穿圍裙。如果污物不慎濺在皮膚上或眼內,應立即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接觸有毒有害用品的用具、污物、一次性注射器、輸液器、廢藥瓶等,用后一律放置在專用垃圾袋中封閉處理,并注明標記。對于使用高錳酸鉀或臭氧消毒的手術室或物品必須開窗通氣,減少其對機體的損害。
[1] 潘孟昭.護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28-40.
[2] 張慶云.美國的護理科學學士教育[J].實用護理雜志,1996,12(10):479.
[3] 潘孟昭.美國護理碩士教育簡介[J].中華護理雜志,1993,28(8):447.
[4] 龐書勤,陳錦秀.日本國的大學護理教育[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3):239.
[5] 李榮.澳大利亞的大學護理教育[J].中華護理雜志,2001,37(1):72.
[6] 計會民.德國護理工作概況[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1999,18(9):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