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佳
(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 吉林 長春 130117)
近幾年,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簡稱“新課改”)逐步在我國各地展開實施。伴隨而起的有關影響新課改課程實施因素的問題也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注意。作為教育工作和課程實施的直接承擔者,教師在整個課程改革和實施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宏觀的課改政策和課程實施綱領需要教師這個環(huán)節(jié)加以細化,通過具體而微的展示納入到教學整體中去實施,并最終成為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個體的行之有效的具體知識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好比一臺玉米粉碎機器,在將大顆粒的玉米進行粉末狀的細化粉碎之后,通過蓬頭分流成不同的方向,給予接受者多元需求的信息。
一般而言,課程的決策實施與三個方面因素密切相關:課程決策者、教育學者和來自教育實踐中的教師。三者的分工各不相同,具有明顯區(qū)隔性。課程決策者多從政治意義上看待課程實施,制定戰(zhàn)略方針性的課程實施計劃,他們認識到并強調其重要性,卻很少顧及到實際運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與問題。教育學者是提供建議和信息的指導者,他們分析各種方案與措施,總結得失,解釋失誤,卻對實施中的特殊要求了解最少也最沒有興趣。教師是課程實施最直接的承擔者,不僅課程實施與他們的切身利益相關,而且他們對實施中的問題最有發(fā)言權。由此可以看出,作為課程實施上層系統(tǒng)中的課程決策者和教育學者幾乎處于一種統(tǒng)領全局、高屋建瓴的地位對整個課程實施的過程給予理論和綱領性的決策和指導,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整體觀是不完全的,至少在實踐過程中,位于課程實施上層系統(tǒng)的決策和指導多關注課程實施之前的理論建構,卻對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教育下層工作者的問題反饋重視不夠,導致課程實施計劃往往具有理想化的前瞻意識,卻對計劃實施過程中各方相關因素的控制和管理缺乏切實有效的機制保障。同時,作為課程實施最終受益的學生而言,其長期被動缺席則無疑影響了課程實施的整體性以及多元主體的參與程度,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欠缺理性和非完整性的思路。因此,建立一種相關因素全面介入的基于課程實施的教育系統(tǒng)中的良好對話和溝通則機制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所在。
基于此,筆者提出“課程實施中的三重雙向反饋/溝通系統(tǒng)”這個概念。這種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具體而微的,它針對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與之相關的課程實施上層決策者、課程實施者、課程接受者三主體出發(fā),通過有序建立三者之間的雙向反饋系統(tǒng),即課程實施上層決策者和課程實施者之間的雙向反饋、課程實施者和課程接受者之間的雙向反饋以及課程實施上層決策者和課程接受者之間的雙向反饋(如圖1所示),來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課程實施溝通過程和管理機制。
圖1 三重雙向反饋/溝通系統(tǒng)
良性的溝通是信息得以在各主體間順暢到達的保證,這種信息的流動是建立在及時性和互逆性基礎之上的。教育系統(tǒng)是一個龐大的多主體的信息流動系統(tǒng),良好的信息互通和傳達是保持這個系統(tǒng)正常有效運行的前提和保障。在這個溝通系統(tǒng)中,教師的重要性非但沒有被削弱,反而大大增強了。教師不再只是課程實施上層決策者權威底下的普通參與者,而是被提升到可以與之進行雙向溝通的平等地位。這種平等地位建立在課程實施的具體框架里面,通過系統(tǒng)中任意兩個元素的雙向溝通,使系統(tǒng)中任意兩者之間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看做是平等關系,做到平等的溝通,并最終通過完善和使系統(tǒng)達到平衡,從而使課程實施獲得最佳效果。
在這里,教師作為“上通下達”的橋梁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在課程實施中應該具備的態(tài)度和能力成為衡量這種橋梁作用能否起作用的關鍵標準。三重雙向反饋機制的優(yōu)越性在于,教師可以在任意階段——課程實施計劃前、中、后——對課程實施計劃中遇到的問題同上層系統(tǒng)進行必要的溝通,以確保溝通在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和全過程中的及時性和推動力。同時,教師的態(tài)度和能力對于學生能否獲得預定的知識傳遞也起到關鍵作用,這個過程不僅需要教師通過將“大顆玉米”進行“粉碎”并有針對的進行“有方向性的播散”,同時借助雙向反饋系統(tǒng),學生也可以同教師在具體教學工作方向、方法上進行溝通從而提供新的解決思路,并促進課程實施的順利進行。
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想使處于教育最底層的接受者同上層決策者建立聯系是不可能的。然而,雙向溝通系統(tǒng)則完全超越了這個界定,它幫助學生直接同課程決策者建立聯系,借助這種“直通云霄”的互動溝通,課程決策者無需“微服”便可實現“私訪”,從教育的最終目的終端那里獲取未經加工的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并通過個案收集整理,形成系統(tǒng)分類的抽象整合,最終為課程實施的進程和方向性調整提供有力的參考。
當然,除了這種直接溝通以外,課程決策者也可以像以往那樣通過教師獲取間接“民情”表達。這種間接溝通的優(yōu)勢在于,所有的問題和信息都經過較高程度的整合,具備一定系統(tǒng)性和典型性,對于重點問題的厘清以及快速解決大有裨益。但是,這種溝通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客觀地忽視某些細節(jié)以及同教師主觀能力關聯度較高的局限。但令人欣喜的是,這些弊端恰好可以在直接溝通中得到彌補,直接溝通和間接溝通各司其職,互為補充,共同致力于雙向溝通系統(tǒng)中各要素的制約和平衡。
當然,這種反饋/溝通系統(tǒng)的建立除了要有系統(tǒng)內部相關因素的參與,其實現的渠道和路徑則需要依賴一定的外部條件,如互聯網技術、溝通操作平臺以及透明、公正的第三方監(jiān)管系統(tǒng)等,以保證系統(tǒng)得以有效地和高速地運行。
總之,教育工作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課程實施最終的目的是使人得到全面發(fā)展,為社會輸送有用人才。離開了任何一個參與因素,課程實施都將是不完整的,所以有必要在全面考慮積極參與者的基礎上形成一套完整且有效的溝通機制,以保證課程實施的暢通運行。很顯然,決策制定者,教師,學生,三者缺一不可,唯有三者達到一種平衡關系,整個課程實施方能達到平衡。
[1]曹霞.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分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1,107-108.
[2]謝利民,楊喜鳳.透析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OL].http://www.pep.com.cn/kcs/kcyj/kcll/kcsj/201008/t20100824_707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