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芝蘭
國家社科基金是我國目前唯一的國家級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助基金,面向高校等五大系統研究機構,設23個學科規(guī)劃評審小組以及3個單列學科,分重大、年度等六個類別資助體系。鑒于國家社科基金的高級別、寬覆蓋和前瞻性,蘊含有學術評價功能,正被社會科學界視作衡量地區(qū)、機構、研究者科研實力、水平和學術地位的顯性指標。誠如皮埃爾·布爾迪厄指出“社會科學提出的每一個命題都可以而且應該被反用到社會學家自己身上”[1],目前研究者基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對1999年前各學科生產力的總體分布、生產力布局以及各省的科研生產力狀況作深入分析[2],對立項項目統計并分析1993-2004年間立項項目的學科與地區(qū)分布,反映各地區(qū)的社會科學生產力[3],對江蘇等省立項進行統計并分析其社會科學競爭力[4]。通過國家社科基金立項項目分析為反觀學術生產競爭力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思路,并因其經同行評議專家按照規(guī)定程序評審遴選,更具科學性、公正性,因而透過這一視角考察社會科學生產力兼?zhèn)淇尚行院秃侠硇?。本文在借鑒已有的國家社科基金立項項目統計和分析的基礎上,從立項數量、類別、機構等對安徽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進行統計分析,以考察安徽省近年的社會科學競爭力??紤]到3個單列學科立項的特殊性以及年度項目的普遍性,因而截取2000-2012年間23個學科的年度項目進行統計分析,為今后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提供參考借鑒。統計數據來源于全國哲學社科規(guī)劃辦公布的歷年資助項目。
表1 安徽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量及比例表
2000-2012年間,安徽省國家社科基金立項446項,占同期國家社科基金立項的2.18%。縱向來看,安徽省國家社科基金各年立項數量呈明顯上升態(tài)勢,由13項增至89項,數量變動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2000-2004年間,立項數量略高于10項;2005-2008年間,立項數量保持在20-40之間;2009-2012年間,立項數量均在50項之上。立項數量的上升還不足以完全說明安徽省社會科學競爭力的強弱趨勢,尚需通過安徽省各年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在同期所占比例以及與其他省市比較來加以進一步說明。安徽社科基金立各年項數所占比例在1%-3%之間,所占比重相對較低,2007年之前,安徽省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所占比例均低于2%。自2007年起,安徽省國家社科科學競爭力有較為明顯提升,其在同期的比例保持在2%以上(表1)。安徽省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量在全國處于中游位置,高于多數西北部省份,而低于北京以及東中部省份。2009年安徽省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量在全國的排序最高,而2004年排序最低。與相鄰省份相比,遠遠落后于湖北、江蘇,也同樣落后于山東、浙江、河南,前期的立項數量和江西基本持平,但近兩年江西高立項數量使得其在總量已經超越安徽(表2)
表2 國家社科基金各地區(qū)年度分布表
2000-2012年間,安徽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覆蓋所有學科,但學科間分布不均,中國文學、應用經濟、經濟理論、中國歷史、哲學等5個學科研究優(yōu)勢明顯,共計立項233項,占安徽省立項數量的52.2%;而宗教學、民族問題、國際問題、考古學等學科的研究薄弱,均只有2-3項。由于國家社科基金各學科立項數量差異較大,還需從其在本學科立項數量的比例來進一步考察,安徽省中國文學立項數量在該學科立項中所占比例最高,達4%。除此之外,經濟理論、中國歷史、馬克思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所占比例較高,而國際問題、民族問題、宗教學所占比例較低。綜合立項數量和立項比例來看,中國文學、經濟理論、中國歷史的研究實力具有一定競爭力,而國際問題、民族問題、宗教學無論是立項數量還是在立項比例上均處于劣勢,研究實力有待提升(表3)。
表3 2000-2012年間安徽省各學科立項數量及比例
表4 安徽省國家社科基金立項類別分布
446項安徽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僅獲得4項重點項目,占安徽省立項總數的0.9%,一般項目占67.9%,青年立項項目占30.5%,自籌立項項目占0.7%。重點資助立項的比例低于同期的國家社科基金的4.8%,重點資助體現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需求的應用對策研究課題,學術研究前沿、具有理論創(chuàng)新價值的基礎理論研究課題,低重點項目立項率表明安徽省在此基礎上的科研競爭實力偏弱。2007年之前青年項目立項比例低于同期的國家社科基金青年立項比例,自2007年起青年項目立項比例明顯提高,青年立項項目比例高于或基本持平于同期國家社科基金青年立項項目的比例,符合國家社科基金向青年學者傾斜的資助方針,也表明安徽省青年人才研究隊伍正在成長,開始扮演著安徽省社科研究的生力軍,為安徽省后續(xù)的人文社會科學工作儲備研究人才。
共35個機構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其中26家為高等院校,另外9家為社科院、黨校、軍隊等其他單位。立項機構分布呈現:1.高等院校成為安徽省社會科學研究的主要機構。高等院校系統立項比例為 89.9%,高于 1993-2007 年湖北省的 80.2%[5],高于“十五”期間高校立項數量占總數的 75.11%[6](表 5)。高等院校作為安徽省社會科學研究的陣地轉移效應明顯且趨向于集中態(tài)勢,高等院校立項所占比例從61.5%增至95.5%。2.立項機構范圍廣泛。除少數幾所本科院校外,多數省內高等院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立項,傳統以理工、醫(yī)學研究見長的院校、新建本科院校開始注重和參與到人文社會社會科學研究中來。3.機構間研究實力差異明顯。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以及安徽財經大學3家機構合計承擔60.8%的項目,成為安徽省社會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表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涵蓋領域廣泛,學科選題紛繁復雜,但從安徽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名稱來看,仍可發(fā)現選題的兩大規(guī)律性特征。
表5 安徽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系統分布
圍繞三農問題研究是其一大熱點,有59項基金項目選題涉及到“農業(yè)、農村、農民”,學科范圍涵蓋應用經濟和經濟理論、法學、社會學等學科,應驗了三農問題不僅是個經濟問題、法律問題,更是個社會問題,具體主題涉及到鄉(xiāng)村治理、農村人居環(huán)境、農村經濟體制、農村社會保障、農村土地流轉、農村專業(yè)合作社、農村現代化的文化創(chuàng)新、農村基層組織、農村流通商品質量監(jiān)控、農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農村勞動力轉移等;農業(yè)產業(yè)、農村稅費改革、農業(yè)補貼、農村金融、農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等;農民工子女教育、農民工黨員隊伍建設、農民工回流、農民工市民化、農民工社會認同、農民增收、農民合作行為、農民土地權利、新生代農民工利益、農民結構等。對于三農問題研究的熱衷與安徽作為一個農業(yè)大省的省情密切相關,在新農村建設、城鄉(xiāng)統籌、農民工市民化等社會背景下如何運用經濟、法律等手段以保障農業(yè)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村繁榮,理應成為安徽省社科研究人員認真凝練的課題。
表6 安徽省立項10項以上的機構分布
55項基金項目以安徽省的人文、社會、經濟等為研究對象,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主要涉及哲學、歷史學、文學、經濟學等學科。包括對徽州歷史文化、安徽人物思想、淮河流域經濟變遷、皖南和江淮地區(qū)商周青銅器整理挖掘、安徽方言研究、、包括安徽在內的中部地區(qū)經濟崛起機制研究。這與安徽活躍的思想流派、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精深的徽學遺產不無關系,因而繼續(xù)深掘徽州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尋找徽商精神,借中部崛起之機實現安徽經濟發(fā)展是現在也是未來一段時間研究的熱點和重點領域。
伴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總量的增長,安徽省立項數量保持穩(wěn)定增長態(tài)勢,立項比例明顯提升,位次排序有所前移;中國文學、經濟理論、中國歷史等學科表現出了較強的競爭力;青年項目立項所占比重增長較快,安徽省青年研究人才隊伍正在成長,將為安徽省社會科學研究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學術后備人才保障;研究機構和人員的參與積極性日趨活躍,主導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得以展現;結合省情和安徽省文化、歷史的特征性選題突出。
安徽省立項數量所占比例較低,安徽省社會科學研究的整體實力在全國處于中游水平,立項數量與相鄰省份之間差距明顯;國際問題、民族問題、宗教學等學科研究存在劣勢;受重點資助項目比例偏低;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集中度過高,社科院、黨校等其他研究機構的參與度走低,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以及??圃盒I形磳崿F突破。
[1]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M].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92.
[2]蔡曙山.對我國社會科學生產力現狀的分析[J].學術界,2000(1).
[3]鳳元杰,范全青.國家社科基金立項項目的學科與地區(qū)分布研究[J].學術界,2005(3).
[4]林萍.江蘇省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生產力分布研究——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為視角[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5]呂國光.湖北省社會科學競爭力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課題的視角[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6]劉彥慶.“十五”期間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計量學研究[J].現代情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