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合木吐拉·艾山
(和田師范??茖W校政史系 新疆和田 848000)
清末維吾爾族教育改革運動(二)
熱合木吐拉·艾山
(和田師范??茖W校政史系 新疆和田 848000)
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在我國開始了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在這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下,受影響的一些新疆維吾爾族資本家也開始學習內地,仿效歐洲教育,嘗試對原有的經(jīng)文學校教育進行改革。以“扎吉德”為名的教育改革,在北疆以伊寧為中心,在南疆以喀什噶爾為中心開展,既是近代維吾爾的教育運動,同時,也傳播了民族主義,特別是近代一些民族分裂主義分子的思想多源于此。本文以近些年來國內外學者最新成果為依據(jù),試對此時期維吾爾族開展的教育改革運動給予較全面的闡述。
清末;維吾爾族;教育;改革;運動
新疆位于我國西北部,是東西交通要道。從古代絲綢之路的繁榮到近代新航路的開辟,在我國內地和中亞以及更遠的西方國家之間起了紐帶作用。在我們中國沒有開放、沒有接受海洋文化之前,新疆是中國的門戶,我國的文化還純粹是大陸文化,中亞細亞地帶是我國文化交流的重鎮(zhèn)。近代以來,我國內地地區(qū)模仿日本,進而模仿英美興辦學校教育,從此海洋文化開始得到發(fā)展。新疆的維吾爾民族在發(fā)展原有文化的基礎上吸收東西方文化成果,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繁榮。
正如前面所述,在歐洲新式教育的刺激下,我國內地產(chǎn)生了“中體西用”教育改革思想,同時在新疆的西鄰—俄國韃靼人中產(chǎn)生了“扎吉德”教育改革思想。都旨在以歐洲式教育為基礎改革傳統(tǒng)教育。那時的新疆就是東西方教育思想交流薈萃之地,不可能不受到其一定的輻射和影響。但是更重要的是維吾爾社會自身上的條件已成熟。所以,新疆和中亞其他地區(qū)相比,較早地迎來了教育改革運動。早在19世紀70年代有過改革經(jīng)文學校的社會輿論和嘗試。在新疆尤其在喀什和伊寧開始出現(xiàn)附帶文化課的經(jīng)文學校。扎吉德教育對新疆維吾爾族教育的直接影響是維吾爾族在教育上具備一定社會基礎后即19世紀80年代末的事。因此,我認為對韃靼扎吉德教育思想傳來之前的新疆的教育運動進行探討是必要的。此時維吾爾族教育改革運動的倡導者是在新疆近代教育改革運動中貢獻突出的穆薩巴耶夫家族和伊寧的一些工商資本家。
穆薩阿吉(1809-1895)是新疆阿圖什人,少年時在喀什噶爾接受初等經(jīng)文教育,后來赴布哈拉接受高等經(jīng)文教育。他學問淵博,通曉阿拉伯語、波斯語和烏爾都語。從我國洋務運動得到靈感的穆薩阿吉積極從事國際商業(yè)活動,因多到俄國經(jīng)商,被稱為“穆薩巴耶夫”。[37]曾到麥加朝覲。[38]于1870年到德國經(jīng)商。[39]這過程中他親眼看到國外在興辦新式學校教育中所取得的成果并受到影響。他發(fā)現(xiàn)維吾爾社會現(xiàn)存經(jīng)文教育的缺陷,尤其是對經(jīng)文教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感到不滿。因此,他曾經(jīng)提出過邁德力斯教育應該引進科學內容的主張,受到封建保守勢力的阻礙和反對。他在喀什噶爾邁德力斯擔任穆達里斯時,聘請喀山、布哈拉、巴格達等地的宗教學者來喀什噶爾傳授外語、歷史、天文、算術、讀寫等課程,以豐富邁德力斯教學內容。[40]他啟蒙教育活動更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在其家開辦有3000多本書的書屋提供子弟和教徒們參考。[41]在經(jīng)文學校很難開設科學內容的條件下,穆薩阿吉的書屋在客觀上起了家庭世俗學校的作用,有助于培養(yǎng)其家族中具有改革開創(chuàng)精神的青年一代。從這個角度來說,他是維吾爾經(jīng)文教育改革運動的先驅者。穆薩阿吉的改革思想是否從韃靼改革家的思想得到靈感,目前沒有文獻資料可證明韃靼扎吉德教育是此時傳入新疆的。但是,不能排除對西部地區(qū)商業(yè)旅行的興趣促使了穆薩阿吉對其家鄉(xiāng)經(jīng)文教育改革的嘗試。
穆薩阿吉的教育改革思想對其子巴哈吾丁巴依(1851-1928)的影響很大。1870年,他在父親的支持下,嘗試對喀什噶爾“罕力克邁德力斯”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在原有科目的基礎上,還加上歷史、地理和算術等科目。[42]但是,他的嘗試受到保守勢力的反對。1873年,他在阿圖什依克沙克村開辦一所附帶文化課的學校。[43]這個學校也無法抵制當時社會迷信潮流的沖擊,被迫停止。
同一時期,在北疆的伊犁地區(qū)也開展維吾爾族經(jīng)文教育改革運動。這里有關經(jīng)文教育改革思想早在 19世紀 40年代就產(chǎn)生。那時從俄國喀山留學歸鄉(xiāng)的扎合迪、熱西鄧、曼蘇爾等人開始提倡邁德力斯要多開設科學內容,按照學生的年齡與水平分班施教等。1870年,巴哈吾丁在伊犁著名學者那斯爾·艾來木阿洪的主持下,推動拜圖拉清真寺所屬的經(jīng)文“學?!甭氏雀綆ч_設算術、語文、歷史、地理、體育、美術和詩歌等文化課程。但是,引起一些保守分子的反對。1875年,他出資在拜圖拉清真寺旁修建一所大禮堂和三個班的學校,除宗教內容外教授文化課程。[44]1880年,艾沙海力排和哈西爾海力排對伊寧市臥爾朵買里經(jīng)文學校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在原有的經(jīng)文內容中加進一些科學內容。在海努克鄉(xiāng)學習并掌握一定文化知識的啟蒙教育家穆罕穆德·巴拉提蘇菲·阿吉于 1885年前在現(xiàn)在海努克大清真寺的北面出資修建帶走廊的兩個班的學校,授課內容除了宗教外還有算術、品德、書法等科學內容。1902年,伊斯坎代爾·都萬伯克的資助下在老海努克買里的廣場上修建一所規(guī)模更大的帶走廊的由四個班和一個教室組成的學校,授課內容除了宗教外還有算術、品德、書法、察合臺文、歷史等科學內容。[45]
綜上所述,19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在新疆的喀什噶爾與伊犁地區(qū)發(fā)生經(jīng)文教育改革運動,改革的重點放在經(jīng)文學校應引進科學內容。改革的規(guī)模和影響不大,反復的嘗試大多情況下以失敗而告終。然而它卻揭示了陳腐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內容與發(fā)展近代化事業(yè)的尖銳矛盾,說明改革經(jīng)文教育、創(chuàng)辦新式學校已是刻不容緩的任務,成為維吾爾社會能否進步的關鍵。學校沖破了宗教束縛,開設了文化課,在民族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時代的發(fā)展,要求教育必須轉型,從而適應歷史的潮流,這也正是新疆維吾爾族教育發(fā)展的出路。我國內地蓬勃發(fā)展的新式教育,同時俄國韃靼人獲得成功的扎吉德教育,使新疆維吾爾族深感震動。尤其是在韃靼社會里,伊斯瑪儀·加斯普林斯基于 1884年在巴赫其薩萊創(chuàng)辦模范學校,實行班級授課制度,按音素教學法教讀寫的做法,向新疆維吾爾社會提供典范,并為其注入活力。因為,韃靼與維吾爾族的語言文化以及教育背景很接近,而且兩個民族同樣面臨改革傳統(tǒng)經(jīng)文教育的艱難問題。不過,韃靼人的蘇醒步伐先于維吾爾族。韃靼民族較早接觸歐洲教育,較早開始經(jīng)文教育改革運動,已找到適合穆斯林民族改革經(jīng)文教育的方法,并已產(chǎn)生了較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模式。加之,相對而來,韃靼人在新式教育急需的課本、大綱和課程表等方面已具備了良好的條件。這一切為維吾爾社會樹立了學習的榜樣。于是,19世紀 80年代末,在新疆開始出現(xiàn)按韃靼扎吉德教育模式運作的世俗學校。
全疆最早在伊犁產(chǎn)生扎吉德學校。這個學校由扎吉德教育在新疆維吾爾族中的第一個支持者—穆薩巴耶夫創(chuàng)辦。對此事件,喬治敦大學的學者 R·羅伯特這樣寫道:“穆薩巴耶夫家族看到伊犁河谷邊境貿易的潛力,1885年在伊犁與俄國交接的惠遠城建立一家有200工人的地方皮革加工廠。1888年的時候,他們覺得這個邊境城市也需要一個扎吉德學校了。”[46]而在維吾爾文文獻對此事件這樣記載:“1889年,伊寧創(chuàng)辦一所學校稱為伊寧‘玉賽音尼亞學校’,后改名為‘伊犁學校’”(地點大約在今友誼醫(yī)院對面)。[47]羅伯特提供的信息與維吾爾文獻中的記載基本對應。這個學校很有可能采用扎吉德教學方法施教的。除了穆薩巴耶夫外,在伊寧還有一位傳播扎吉德教育的核心人物—阿布都木塔阿力,是霍城縣人,于 1881年跟隨父母移民到七河地區(qū)。在賈爾肯特阿布杜熱合滿·大毛拉的學校掌握扎吉德教學法。1895年返回伊寧,并在艾拉巴依清真寺內給 40名學生代課,在教學中采用音素教學法,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讀寫。[48]扎吉德學校在伊寧首次成功的創(chuàng)辦對其他維吾爾聚居區(qū)的影響很大。
伊寧各居民區(qū)維吾爾和韃靼人創(chuàng)辦了規(guī)模不同的扎吉德學校。1890年,海力勒、買合甫爾等人在圖古爾庫爾克開辦有三個班的學校。后來在此位置上修建兩層有四個班的學校,聘用阿合買提等教師講授科學內容。[49]1900年,俄國喀山韃靼人凱西普爾·艾斯阿爾在伊寧的韃靼清真寺旁開辦一所學校,招收男女生,[50]按扎吉德方法施教。[51]1903年,坎吉庫姆在烏齊達爾瓦扎開辦一所帶有兩個班的學校,當年招收 50名學生。授課內容多為宗教附帶科學(現(xiàn)在伊寧市二中的前身)。到1911年,坎吉庫姆聘請來自俄國烏法的韃靼教師熱皮克及其夫人夏皮克代讀寫、算術、歷史等課,還有宗教內容,招男女兩個班。授課內容多為科學帶宗教。[52]1905年,海麗恰阿碧斯泰、艾努熱等教師將克孜爾庫爾克旁的兩間房子改成帶有三個班級的學校,在學校里按水平分級施教。[53]1906年,愛教育人士艾尼鄧巴依·帕合日鄧諾夫在烏茲別克清真寺對面建一所學校(現(xiàn)在伊寧市五中的前身)。1911年,該校擴建為四個班的學校。從此推動科學內容更多的講授。1909年,在布拉克達達木圖辦有一所學校。1910年,從埃及學成歸來的納素哈大毛拉在蘇達爾瓦扎清真寺旁開辦了世俗學校,自己代男班的課,夫人代了女班的課。1911年,拜希爾巴依在拜圖拉清真寺后面出資修建一所女子初等學校,配備女教師代課。[54]
伊寧的賈尕斯臺鄉(xiāng)和海努克鄉(xiāng)在扎吉德教育的興辦中占重要地位。1894年,俄國喀山來的教師伊明·艾買西在賈尕斯臺鄉(xiāng)色代買里開辦扎吉德學校,授課內容除了宗教外還有語言、讀寫、品德和算術等科目,開啟了新式教育的先河。伊明·艾買西去世后,從 1902年起,又一位俄國籍教師依米爾阿訇繼續(xù)代課。1905年,伊斯坎代爾·阿皮子在其家開辦帶有一個班的學校,聘請伊寧市的韃靼教師阿力普拉代課,授課內容全部科學內容包括俄語。到 1910年代,色代買里的學校發(fā)展成為帶有三個班和 50名學生的較正規(guī)學校。畢業(yè)于喀山大學的塔伊爾·伊明尼亞孜協(xié)助依米爾阿訇的教學。還有一位鄉(xiāng)約在玉素甫·米拉普之墓旁邊修建一所帶有三個班的學校,聘請阿拉木圖的米拉·毛拉代課,招收兩個班學生,授課內容有語言、算術、自然、地理、體育等課程,附帶宗教內容,培養(yǎng)四年級水平的一批青年。[55]1906年,在海努克鄉(xiāng)原有的兩所經(jīng)文學校聯(lián)合聘請俄國籍教師買許爾·托乎提阿洪代課。他按照從俄國帶來的系統(tǒng)科學大綱的要求改革學校的教學制度。從俄國喀山引進算術、書法、讀寫、歷史、地理、自然、體育和品德等科學內容,以豐富學校的教學內容(這些課本現(xiàn)保存在學校)。從而學校的教學被引導到扎吉德教育的道路。
北疆的塔城也較早產(chǎn)生扎吉德學校。根據(jù)哈里迪的記載,1899年 12月 15日在塔城創(chuàng)辦用“烏蘇爾·伊·扎吉德”運作的學校。[56]雖然在哈里迪的記載中沒提供創(chuàng)辦人身份的信息,但是這個學校由韃靼人創(chuàng)辦的可能性很大。因為,此時由于地理位置和商業(yè)貿易的需要相當數(shù)量的韃靼商人和知識分子住在塔城。
南疆喀什噶爾扎吉德學校的創(chuàng)辦時間晚于北疆的伊寧。雖然喀什噶爾較早受到扎吉德思想的影響,但是由于封建宗教保守勢力的影響仍然很強大,興辦新式教育很難得到群眾基礎??κ哺翣柕脑聦W校具體在何時創(chuàng)辦的問題是目前學術界爭論的熱點問題。根據(jù)作為目前較可靠的文獻—喀山韃靼人外力沙提供的報道,“玉山穆薩巴耶為了創(chuàng)辦扎吉德學校,于 1898年,出資選派阿不都克熱木赴奧倫堡的韃靼邁德力斯學習扎吉德方法。(在另外一個文獻中說:“穆薩巴耶開始的時候曾派人赴巴赫其薩萊學習扎吉德方法?!盵57]這個文獻產(chǎn)生一系列疑問,如穆薩巴耶派人中是否有另外一個早于阿不都克熱木赴巴赫其薩萊學習扎吉德方法的人?他何時去?何時返回?何地教書?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阿不都克熱木用一年多時間的學習后經(jīng)伊寧返回喀什噶爾”,[58]并被任命為“玉賽音尼亞學校”的校長。這個事件用維吾爾文文獻和口碑資料可證明。作者2010年1月 29日訪談依克沙克村“玉賽音尼亞學?!钡那叭涡iL,他是確定學校建校時間的見證人。名字叫卡伊木·吾魯克的這個人自1978年至1993年擔任該學校的校長,親自組織該校建校 100周年的慶祝活動。根據(jù)他的口碑資料,事前他組織人員全面深入地進行調研、訪談工作。在調研中他們意外發(fā)現(xiàn)著名維吾爾學者太杰力專為“玉賽音尼亞學?!苯ㄐ6鴮懙捻炘姷脑?。頌詩是伊斯蘭教歷1317年(相當于公元1899年)寫成的。這個時間與學校工程完成的時間基本對應。因為 1896年,玉山穆薩巴耶和巴哈吾丁穆薩巴耶兄弟二人遵照父親的遺囑,借修建“艾孜來提艾畢布艾加木麻扎”的時機,在麻扎對面開始修建一所新學校。學校工程于1899年間完成。[59]太杰力在其頌詩中,向為修建兩大建筑而留下遺囑的穆薩阿吉、以實際行動來完成任務的巴哈吾丁巴依和玉山巴依以及建筑打工師傅表示以詩歌形式的感謝。[60]根據(jù)上述資料可以推斷,喀什噶爾的扎吉德學校最晚于 1899年建立的。但是有一點一定要清楚,喀什噶爾扎吉德學校的創(chuàng)辦是維吾爾族在教育上具備一定社會基礎后的事。它的成功為南疆其他維吾爾聚居區(qū)扎吉德教育改革運動樹立了榜樣,同時為民國初期維吾爾族扎吉德教育運動高潮的到來奠基。
國外有一些資料可作為清末新疆維吾爾族扎吉德教育改革運動的補充文獻。根據(jù) 1901-1902年間譯文報的報道:“……喀什噶爾和伊寧有九所扎吉德學校正常運作……伊寧現(xiàn)存的扎吉德學校里有 500多名學生,考試在群眾面前安排……維吾爾族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讀寫,并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盵61]根據(jù) 1909-1910年間時間報的報道:“阿圖什的玉山巴依設立慈善機構,宣稱創(chuàng)辦學校和圖書館,資助出國留學……穆薩巴耶家族資助的 27名學生參加考試,薩拉老師講授各種技藝、算術、地理和古蘭經(jīng)等課程……富商試辦福利院,給孩子教算術、地理等課程?!盵62]
這段外文系列報道給我們提供那時新疆以伊犁與喀什噶爾為中心的扎吉德學校數(shù)量、學生人數(shù)、考試制度、教學內容與方法等相關信息?;颈砻髑迥┬陆S吾爾族扎吉德教育的萌芽。扎吉德教育既是近代維吾爾族的教育運動,同時,也傳播了民族主義,特別是近代一些民族分裂主義分子的思想多源于此。部分外國人趁機打著扎吉德教育的幌子傳播泛突厥主義思想,例如,從土耳其來的阿合買提·卡瑪爾曾在阿圖什、喀什的新式學校任教時,反復教導學生要以奧斯曼蘇丹為領袖,學唱土耳其進行曲,帶有泛突厥主義色彩。部分維吾爾族留學生在國外受到民族主義思想,歸鄉(xiāng)后積極傳播雙泛思想,例如受泛突厥主義思想影響的麥斯武德·莎布里在伊犁辦學校傳播泛突厥主義思想。因此,我們探討扎吉德教育對維吾爾族社會的影響時,要對其負面影響給予批判。
綜上所述,一批開明的商業(yè)資本家在國內外經(jīng)商過程中受到扎吉德教育改革思想的影響。他們從改革經(jīng)文學校著手,19世紀80年代末,在新疆初步開辦一些扎吉德學校,表明維吾爾扎吉德教育改革運動的開始。扎吉德學校首先在北疆的伊犁和塔城地區(qū)產(chǎn)生,進而發(fā)展到南疆的喀什噶爾,導致扎吉德教育在新疆維吾爾族中的萌芽。扎吉德教育是針對傳統(tǒng)經(jīng)文教育的改革運動,給維吾爾傳統(tǒng)教育體系的變化以深入影響,使維吾爾族教育航向近代化道路。但是,我們不能忽視扎吉德教育對維吾爾族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回顧清末維吾爾族教育改革運動,由于條件的原因將歷時半個世紀的改革運動可分為經(jīng)文教育改革運動和扎吉德教育改革運動兩個發(fā)展階段,但是,從各階段教育改革家的活動來看,啟蒙是他們關注的核心問題。將兩個階段綜合考慮,其有如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一)從改革的目的來看,改革派要達到的目標,就是改革傳統(tǒng)經(jīng)文教育,興辦用歐洲式教育施教的新式學校教育。因為,與歐洲式教育相比,伊斯蘭教神職人員操辦的經(jīng)文教育在教學制度、內容與方法上顯得落后,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而且這種教育不給女人受教育的機會,學生學習幾年也很難掌握讀寫,沒能夠培養(yǎng)適應社會進步所需的新式人才。改革家認為,經(jīng)文教育的存在是社會經(jīng)濟與人民思想觀念落后的根源,只有改變現(xiàn)存教育體系,才能推動社會的全面發(fā)展。
(二)從教育的倡導者來看,維吾爾族早期的工商資本家和開明人士既是教育的倡導者又是參與者。他們大多數(shù)出身比較富裕家庭,有一定的經(jīng)濟實力和受教育背景,出國經(jīng)商與學習的機會多,與同時代人相比更多的接觸先進教育思想。由于人民不懂科學與迷信,保守勢力的阻礙與反對,辦新學很難得到群眾的支持,所以在起初的辦學中需要多靠自力。如學校的創(chuàng)辦、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采用,教材的引進,教師的聘請和培養(yǎng)等諸多事由他們操心。
(三)從學習的內容來看,全疆沒有標準的課程,學習內容由各學校和各任課教師確定。然而,當時的教育有一個總特點,就是重視宗教內容和科學內容的并舉。如根據(jù) 1907年伊寧扎吉德學校使用的課程表,一周有 26學時,其中 13學時為語文、算術、地理、書法、衛(wèi)生保健等科學內容,剩余13學時為宗教內容。[63]可見,新式學校沒有完全脫離宗教的束縛,宗教在教育中占有相當高的地位。但是,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科學內容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超過乃至大于宗教內容。如根據(jù) 1914年伊寧扎吉德學校使用的課程表,一周有30學時,其中宗教內容為10學時,其余是科學內容。[64]就本人在于 2010年初調研中所發(fā)現(xiàn)的情況來看,清末民初,新疆的扎吉德學校普遍使用從喀山引進的課本,如《算術》、《教育學》、《動物學》、《衛(wèi)生學》、《植物學》、《突厥語字母表》、《邏輯學》、《阿拉伯字母表》、《道德學》和《語音學》等。當時每個學校的科目不同,但是讀寫、算術、歷史、地理和自然等科目成為在很多學校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是,當時的教育特別重視對母語的教學,同時也講授阿拉伯語和波斯語。
(四)從經(jīng)濟來源來看,學校的經(jīng)費(教師酬金、衛(wèi)生費用、辦公費用、特困生補助費等)主要來源有:1.由承擔學校管理責任的人提供全部費用;2.捐款、“吾守爾”和“扎尕提”、“瓦合甫”。學校管理委員會通過宗教人士的同意,接管當?shù)氐妮^大麻扎、邁德力斯和清真寺的部分“瓦合甫”土地,將其租金用來辦學。收下人們的“吾守爾”和“扎尕提”交給學校使用。還組織人們以自愿捐款等方式,解決學校的經(jīng)濟問題。
縱觀清末維吾爾族教育改革運動,在國內外先進教育思想的激勵下,一批早期的新疆維吾爾族知識分子和商人致力于發(fā)展家鄉(xiāng)教育。在穆薩巴耶等人的倡導下,19世紀 70年代,在新疆尤其在喀什和伊寧等地開始出現(xiàn)附帶文化課的經(jīng)文學校,表明了維吾爾社會已開始了經(jīng)文教育改革運動。19世紀 80年代,韃靼扎吉德教育改革的成功為維吾爾社會樹立了榜樣。維吾爾開明人士開始效仿他們的做法。于是,19世紀 80年代末,先在伊犁和塔城,然后在喀什噶爾等維吾爾族聚居區(qū)出現(xiàn)了一批以扎吉德教育為名的世俗學校。學校里開設語文、算術、史地、文體諸課,大力加強文化知識的教育。這些新式學校的出現(xiàn),使得宗教色彩濃厚的經(jīng)文教育體制相形見絀,促使經(jīng)文學校自身進行改革,歷來由伊斯蘭教機構主持擁有的教育領域發(fā)生了變化,從而使新疆舊式宗教教育逐漸過渡到了新式世俗教育。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扎吉德教育運動既是近代維吾爾的教育運動,同時,也傳播了民族主義,特別是近代一些民族分裂主義分子的思想多源于此。同時,我們也要理性地看到這次教育運動的負面性,即國外的雙泛思想也開始趁機在新疆傳播。
[37]魏長洪.近代新疆民族工業(yè)的代表——伊犁玉山巴依制革廠[J].新疆大學學報,1993(4).
[38][40][42][59]伊布拉音·阿力甫·特肯.侯賽尼亞精神與塔克拉瑪干蘇醒(維吾爾文)[C].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P8、215、218.
[39]依布拉音·阿尤甫.阿圖什教育者(維吾爾文)[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P33.
[41]艾孜佐夫·阿布杜拉.穆薩巴耶夫企業(yè)簡況[J].新疆文史資料選輯(維吾爾文),第28輯,P194.
[43]謝日甫·胡希塔爾.維吾爾現(xiàn)代教育與穆薩巴耶[J].民族團結(維吾爾文),1992(2).
[44]李國強.穆薩巴耶夫家族與伊犁的近代工業(yè)及教育[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03(2).
[45]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海努克鄉(xiāng)中心小學編.源泉[M].烏魯木齊光彩印刷廠,2006,P15-16.
[46]Sean R.Roberts(Georgetown University):Imagining Uyghurstan:The Taranchis of the Ili Valley,the Bolshevik Revolution,and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Uyghur Nation [C].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Uyghur Society,Culture,and Ethnic Identity in Xinjiang and Central Asia”,November 25-26,2006 Tokyo.
[47]依布拉音·阿尤甫.阿圖什教育者(維吾爾文)[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P16;李國強.穆薩巴耶夫家族與伊犁的近代工業(yè)及教育[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03(2).
[48]買買提江·卡馬力.伊犁教育事業(yè)——烏蘇爾·伊·卡吉米與烏蘇爾·伊·扎吉德[J].伊犁文史資料(1-5),P50-51.
[49]依敏·伊布拉音.簡述伊犁近代科學教育[J].伊犁河(維吾爾文),1985(4).
[50]Миркасыйм Госманов, Ябылмаган Китап[M].Каэан Татарстан Китап Н?шрияты,1996,P65.
[51][58][61](俄)米爾哈斯木·奧斯曼諾夫.伊斯瑪儀·加斯普林斯基與維吾爾新教育運動[J].載(土)哈坎·克日米里.為伊斯瑪儀·加斯普林斯基[M].安卡拉,2004,P669.
[52][63][64]伊寧市第二中學編.希望之星(維吾爾文)[M].工人時報印刷廠,2001,P2、226、233.
[53][54]姆合塔拜爾.新疆近代教育發(fā)展[J].新疆社會科學(維吾爾文),1988(3).
[55]伊力亞斯·塔伊爾.迪爾木克山腳下的知識源泉[M].新疆教育出版社,2003,P4-8.
[56]庫爾班阿里·哈里迪.東方五史[M].喀山榜樣出版社,1910,P751.
[57](俄)伊斯瑪儀:《巴赫其薩萊致喀什噶爾的信》,俄國巴赫其薩萊:《譯文報》1913-07-13,第 123期.1913-07-14,第124期.
[60]木合塔爾·馬木提·穆罕穆地.偉大學者胡賽因罕太杰力的生活[J].美拉斯,2009(1).
[62](日)大石真一郎,烏買爾江·努爾譯.喀什維新運動—穆薩巴耶家族和新式教育[J].新疆地方志,2000(2).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新疆項目規(guī)劃基金項目“新疆維吾爾族扎吉德教育研究”(項目批準號:11XJJA77000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高校科研計劃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新疆維吾爾族扎吉德教育研究”(項目批準號:XJEDU2009I45)的階段性成果
熱合木吐拉·艾山(1969-),男,新疆洛浦縣人,和田師范??茖W校政史系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新疆與中亞民族史,西北少數(shù)民族文化史。
201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