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勝
高?!案耪摗闭n教學中若干問題的思考
胡國勝
(華南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概論”課是幫助學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目標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課程。因而,高校“概論”課的教學問題關系重大。當前,應系統(tǒng)總結“概論”課教學實踐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借助教材體系,豐富教學內(nèi)容;借助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借助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以及借助社會生活,激發(fā)學生興趣等,從而不斷地提升“概論”課的教學水平,增強“概論”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概論”課;教學;問題
“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以下簡稱“概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設置的四門必修課之一,它是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tài)為主題,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重點,以幫助學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目標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課程。因而,如何提高“概論”課教學中學生的到課率、抬頭率和點頭率,增強教學的實效性,成為高?!案耪摗闭n廣大教師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實際問題。根據(jù)“概論”課的教學實踐,就課程教學中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以及學生學習興趣等方面存在的相關問題提出自己的思考。
目前,“概論”課教材在內(nèi)容設置上主要缺乏豐富的案例事例,從字面上難以找尋鮮活、具體、典型的史實情節(jié),沒有吸引力。同時,許多內(nèi)容與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內(nèi)容重合,特別是許多學生非常想知道的書本上卻找不到,如在論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候就應該列舉很多有關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實例,如蘇聯(lián)化、朝鮮化、越南化的馬克思主義,美國、法國、德國、英國等國的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情況等。讓學生通過對比來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整個意思。本書里面描述最多的是黨在不同時期路線方針政策,敘述時也是以黨的文件、領導人的經(jīng)典論斷來佐證,儼然是一種文件式的語言,居高臨下,形式單一,學生在學習的時候看不到任何具有吸引力的地方。更談不上喜歡上這門課了。如課本第三章新民主主義理論,整個章節(jié)就是在介紹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介紹農(nóng)村包圍城市,缺少歷史事實和生動鮮活的人物事跡。其實,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涌現(xiàn)過大量生動鮮活的先進事跡、典型案例、英雄人物故事等都是很好的教學素材,也是吸引和引導學生的重要范例。而本書主要介紹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動力、性質、前途等理論性問題,并無鮮活實例的描述,讓人感覺這些理論似乎憑空產(chǎn)生,毫無歷史依據(jù)。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借助教材的理論框架進行材料填充,使之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大量實例,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
與此同時,《概論》課教學應與時事政治緊密結合,通過對時事的分析,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對書本理論的理解和運用。同時,可借助時事政治拓展學生知識面,讓《概論》課成為學生獲取各類知識的渠道。如關于利比亞戰(zhàn)事,教師就可通過我國對外政策理論來分析我國對利比亞的態(tài)度和立場,西方國家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以及我國維護和平的決心和加快發(fā)展的重要現(xiàn)實意義。同時,借助利比亞戰(zhàn)事來解說非洲、利比亞以及西方世界與其恩恩怨怨的相關背景知識,使得學生有個全面的了解,在相關國際政治事件上有自己的判斷和主張。正如有學者認為的那樣,應根據(jù)情況的變化,及時增加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內(nèi)容,及時刪除已經(jīng)失去時效的內(nèi)容,使“概論”課教材的內(nèi)容更好地體現(xiàn)與時俱進的特征。[1]
此外,“概論”課教師的社會實踐是豐富教學內(nèi)容的一種重要形式。如去江蘇省的華西村、河南的南街村、劉莊可以親身感受到廣大農(nóng)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深圳、珠海等地參觀,可親身感受改革開放的重要成就,去重走長征路,可親身體驗紅軍的艱辛和革命成果的來之不易等。廣大教師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能在課堂上更為生動地去描述和講解更多書本中找不到的細節(jié)。通過身臨其境的解說和渲染,不斷提升“概論”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如今,“概論”課的各種教學方式探索都已悄然展開,部分高校甚至已經(jīng)全面推廣專題式教學、案例教學、社會實踐教學以及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等新的教學形式。
專題式教學,不同教師結合學生和教材實際講解自己熟悉和擅長的研究領域問題,打破了由一名教師全程負責一個班級教學的舊模式。無論是理論深度、現(xiàn)實關注度,以及學生喜愛度都能得到體現(xiàn)。且不同教師的風格,也會給學生帶來視覺上、聽覺上、感覺上的“耳目一新”。專題式教學能克服學生內(nèi)在學習動力不足的矛盾,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專業(yè)所長,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2]但專題教學卻改變了以往常規(guī)教學中按章節(jié)講授的傳統(tǒng),課程安排難以符合整個教學秩序,因而也沒有得到廣泛推廣。在專題教學上,有學者認為,以教材為基礎,以實現(xiàn)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為中心,以探尋科學性和藝術性相統(tǒng)一的教學形式為途徑,以提高教學實效性為目的,是構建“概論”課專題教學體系應遵循的原則。[3]最為重要的是專題式教學非常適合目前“概論”課中的大班制教學模式。因而,專題式教學方式已被普遍看作是“概論”課教學的一個未來。
案例教學是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重要教學方式?!案耪摗庇捎诶碚摲治龆?,實際描述的少,缺乏大量鮮活案例,因而,廣大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從現(xiàn)實中尋找各類教學案例,通過案例講解,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和更直接的認識,化抽象為具體,化具體為一般,從感性到理性,由歸納到演繹,讓學生更為深入地進行理論把握。關于案例內(nèi)容,有學者認為,“概論”課案例是指能夠說明、證明這門課程所涉及到的理論、原理、觀點以及制度、方針、政策科學性和理性,增進學生對這門課程內(nèi)容的認可、接受和理解的例子,特別是能啟發(fā)學生獲得直接運用于其他同類事例的理解、分析和思考能力的訓練的例子。[4]因此,在選擇案例過程中一定要選那些具有典型示范意義、能夠溝通理論與實際的案例,這樣就能發(fā)揮“概論”課的生動性和吸引力。
社會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概論”課教學的一個要求。目前,社會實踐課已經(jīng)從“概論”課中分離出去,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一個獨立課程,主要教學形式還是讓學生去參加各類社會實踐,寫一篇社會實踐報告,作為課程考察標準。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精力有限,加上學生人數(shù)龐大,教學經(jīng)費嚴重不足等制約,目前,社會實踐課還只是形式層面,還未到其發(fā)揮實質功能的層次。有學者認為,“概論”課的社會實踐教學,應該構建以把握特點是前提、學生自主是重點、教師主導是關鍵、結合實際是原則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模式。[5]因而,需要不斷在社會實踐教學中總結經(jīng)驗教訓,完善社會實踐課的教學形式。
各類現(xiàn)代多媒體網(wǎng)絡技術的日益推廣,已經(jīng)給“概論”課教學方式帶來變革。傳統(tǒng)的班級教學、以書為本的模式已難以適應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目前,高?!案耪摗闭n教學雖說大都基本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但在現(xiàn)實教學中主要還是集中在課件的制作、網(wǎng)絡視頻播放、教師微博等上,課件很多時候就是課本中的章節(jié)目,遠遠沒有達到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的要求,這樣并未給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帶來實質性變化。這主要跟現(xiàn)在教師沒有學會多媒體技術有關,如課件制作、圖片編輯、視頻的拍攝編輯、flash制作、網(wǎng)頁制作、網(wǎng)站管理等,都是“概論”課教師必須要掌握好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如能熟練掌握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技術,一定能給“概論”課教學形式帶來多樣化的變革,讓課堂更有沖擊力。
關于如何提高教學效果方面,業(yè)界更多地從“概論”課教學目的、形式和內(nèi)容上尋求解決的答案。有學者認為,“概論”課教學中要突出問題意識,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對比分析中把握教學重點,以多媒體課件來豐富教學手段,使“概論”課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一門課程。[6]這種做法無疑都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具體措施。然則,在“概論”課教學中一些傳統(tǒng)的做法卻難以引起關注,如大班制教學、考試考察、課堂討論等,如何改變大班制教學和考試考察的弊端、發(fā)揮考試和課堂考察等優(yōu)點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當前,由于師資不足,以及學校重視不夠,高?!陡耪摗氛n教學普遍存在著大班制教學,學生的課堂學習跟聽學術報告無異。由于《概論》課的小班制教學難以貫徹,師生難以形成互動,課堂氣氛難以調(diào)動,加上考試形式古板,教學效果難以測定,對此,學生和教師意見很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課在某種程度上形同虛設,導致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從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際來看,短時間改變目前的大班制教學形式是不現(xiàn)實的,因而,提高“概論”課大班制的教學效果是目前應該關注和解決的關鍵所在。
考試目前是“概論”課教學效果測定的主要手段。一般來說,高校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采取開卷考試、閉卷考試以及撰寫論文等形式作為期末考察的形式來衡量學生學習的效果測定。開卷和閉卷考試一般采用結構化試題,其中開卷試題的開放度較高,學生自由發(fā)揮多,而閉卷則注重知識點的考察。撰寫論文的形式則更為自由,對于學生的學習程度教師難以把握。在現(xiàn)實中撰寫論文似乎寬松了點,不建議使用。對于是開卷和閉卷,主要根據(jù)授課教師來把握,開卷側重知識的運用,閉卷側重知識的識記。從實際操作效果來看,開卷就是抄書、閉卷就是死背,這似乎與教學目標相背離,難以達到實際效果。因此,無論是開卷考試,還是閉卷考試,對于試題設計應嚴謹科學對待,在試題中注重學生對材料的把握,和對案例的解析,很多題目,哪怕是選擇題,都應結合各種材料和各類案例來進行題目設計,讓學生學會運用課本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也是開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初衷。
當然,期末考試雖然是“概論”課教學效果的主要測定手段,但絕不是唯一的手段。課余作業(yè)、課堂討論等也是教學效果測定的重要手段。課堂討論是“概論”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也是教師引導的重要前提?!案耪摗闭n教師應根據(jù)時事新聞和歷史上的今天等形式,結合教學內(nèi)容引導學生在關注熱點焦點新聞中進行課本知識的消化。課堂討論中學生的積極發(fā)言也是記錄平時成績的重要方式,為期末綜合測評提供依據(jù)。然而,課堂討論絕非幾個學生的發(fā)言,須精心準備安排,做到主題鮮明,現(xiàn)場活躍,秩序井然,效果顯著,達到教育引導之目的。
在許多學生的眼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yè)課無關,學習就是為了拿學分。因而,也使得很多學生從心理上排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久而久之,似乎成了共識。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許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直接降低了自己的工作成就感。因而,要想提高學生的抬頭率,關鍵是靠引導、結合和融入。
“引導”就是引導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但絕不僅僅引導他們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其實就是做學生的學習伙伴,而非高高在上,夸夸其談,你講你的課,他做他的事。例如,布置作業(yè),寫一篇與概論課相關的論文。通過寫論文與學生談論讀書期間如何寫作、如何投稿、如何獲得稿酬等,讓他們?nèi)L試寫作、嘗試發(fā)表文章、嘗試申報課外課題、嘗試寫調(diào)查報告等。當然,引導并不僅僅指寫作。有很多很多東西都可以作為引導學生的素材,如影視劇,即尋找電影中的“中國共產(chǎn)黨”、影視中的“毛澤東”、影視中的“中國歷史”;圖像,即圖像中的歷史、圖像下的中國、圖像中的領袖像;歌曲,即革命歌謠、時代曲;文學,即紅色文學、文學作品中的革命、文學作品下的中國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引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素材。
“結合”是在引導學生的前提下結合學生實際,把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學生結合起來。給不同專業(yè)學生上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苦惱,覺得難以駕輕就熟,難以有的放矢。例如,針對美術學院的學生,可以結合一些旗幟、郵票、徽章、貨幣、手跡等藝術演變,從圖片入手講黨的發(fā)展歷史及不同時期的黨的政策演變,引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得“概論”課成為一門非?!昂猛妗薄ⅰ昂寐牎鼻摇昂每础钡恼n。因而,備課就是“備學生”,主要依據(jù)他們的專業(yè)背景來設計自己的課堂。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側重從不同時代的紅色歌謠中領悟黨的歷史;經(jīng)濟學專業(yè)則從不同時期黨發(fā)行的貨幣、糧票、有價證券等經(jīng)濟符號來解讀黨的歷史;文學專業(yè)則從革命領袖革命英雄的文學作品及不同時代紅色文學入手解讀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都會在每個學科發(fā)展史上留下濃濃的一筆,從這些學科符號的歷史中需找不同專業(yè)學生認同的標記,即需找“概論”課與不同學科發(fā)展契合之處,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融入”就是結合不同學生實際,使得“概論”課教學內(nèi)容貼近學生,融入其學習生活之中。概論課很多內(nèi)容都是關系社會現(xiàn)實的重大理論問題。如講改革開放,可以從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服飾、生活用品、語言、時尚、影視、明星、婚姻、校園生活甚至是我們閑暇時吃的零食等實際生活入手讓學生感受到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生活切切實實的變化。軍隊建設內(nèi)容,可以從現(xiàn)今世界軍事力量的對比來看當前我國軍隊建設,主要從如今流行的一些先進武器入手,如無人機“捕食者”、“全球鷹”,戰(zhàn)斗機 F -22、蘇 30、幻影、運輸機“大力神”、各國航母軍艦、各種洲際導彈等新型武器入手,解答學生實際生活中最關心最想知道的常識話題。臺灣問題,主要是從臺灣的領土、人口、民族、風俗習慣、地理環(huán)境、行政區(qū)劃、語言、學校、高考等實際生活中學生普遍模糊的常識入手,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去除腦海中的“政治臺灣”,還原一個鮮活的臺灣。再而談論“藍營”、“綠營”、“桔營”等政治版圖,然后解讀黨的臺灣政策,最后讓學生自己來談論解決臺灣問題的路徑。因而,在概論課教學中,要關注從學生的社會生活中去尋找課堂教學素材,挖掘每個空洞的符號式理論背后鮮活豐滿的教育資源,來引發(fā)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思考。
總之,“概論”課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用心備課,結合學生實際,正確引導,使得“概論”課教學內(nèi)容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就能徹底擺脫反復的政治說教,提升“概論”課的教學水平,贏得學生。
[1]顧鈺民.關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材建設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0(19):47-49.
[2]阮曉鶯.專題式教學在“概論”課教學中的運用及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2):64-67.
[3]齊曉安.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專題教學體系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2):79-82.
[4]姚洪越.關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案例定義的爭論與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64-66.
[5]冷舜安.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模式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7):70-72.
[6]盧少求.提高“概論”課教學效果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0):69-72.
G642.41
A
2095-0683(2012)03-0165-04
2011-12-06
2010年度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2010ZY014)
胡國勝(1978-),男,安徽肥西人,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講師,博士。
責任編校劉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