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風嶺
(菏澤學院中文系,山東菏澤274015)
《說文解字》增字足義釋義方法研究*
張風嶺
(菏澤學院中文系,山東菏澤274015)
文章對《說文解字》增字足義的釋義方法進行研究,總結(jié)其類別、特點等,發(fā)現(xiàn)增字訓釋的價值與規(guī)律,由此可以更全面理解此種釋義方法。
《說文解字》;增字足義;釋義方法
《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tǒng)完備的說解字義、字形、字音的字典,在收字立目、創(chuàng)立部首等方面均有開創(chuàng)之功,可稱得上是辭書史上的奠基之作,對后世辭書編纂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同時也是訓詁學上極有價值的寶貴資料。這與其釋義的獨特、準確和釋義的豐富多變密切相關(guān)。布龍菲爾德在《語言論》中曾說:“在語言研究中,對意義的說明是一個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這種情況一直要持續(xù)到人類的知識遠遠超過目前的狀況為止?!币虼?,研究《說文》釋義及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加強和推進這種研究工作。
增字足義,即訓釋詞語時,把被訓釋詞放在訓釋語的地位,另外添加一些相應(yīng)的字詞,以使其義蘊明確,更加完整地確定和補足它的意義?!墩f文》中的“增字足義”的釋例,根據(jù)重復出現(xiàn)在訓釋語中的被訓釋詞是否參與釋義,可以分為兩大類:
被訓釋詞雖然重復出現(xiàn)在訓釋語中,但是此詞并沒有參與釋義,也就是說,刪除被訓釋詞后,此訓釋仍然成立。如:
(1)《寸部》導,導,引也。
(2)《尸部》屏,屏,蔽也。
(3)《心部》悔,悔,恨也。
這些釋例下,段玉裁注(以下簡稱段注)均標以“此復舉字之未刪者”或“此復舉字之未刪僅存者”。段氏認為,許氏原本在每篆下均復舉本篆作注,后經(jīng)淺人刪之,刪之不盡,故有復舉本字殘存。此說雖無古本為證,但據(jù)分析可知,刪除復舉之字后,該訓釋仍然成立,這說明被訓釋詞重復出現(xiàn)沒有參與釋義,完全可以視作衍文。這樣,上述諸訓釋可以理解為“導,引也”、“屏,蔽也”、“悔,恨也”等。因此這一類重復出現(xiàn)的被訓釋詞完全可以刪除,沒有必要出現(xiàn),刪除之后行文反而更加簡潔。
在這一類訓釋中,訓釋語中出現(xiàn)的被訓釋詞參與了釋義,如“墨,書墨也”。刪除“墨”之后,“墨,書也”釋義不成立。重復出現(xiàn)的被訓釋詞與所增添的字詞有的形成了一個固定詞語,有的沒有形成固定詞語,但同樣都是訓釋語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一)重復出現(xiàn)的被訓釋詞與所增添的字詞形成了一個固定詞語。
1.從詞匯角度看,有的形成了許多動植物的專名,也有的形成了少量當時漢人特有的詞語。如:
(1)《草部》萯,王萯也。
(2)《鳥部》鵽,鵽鳩也。
(3)《革部》鞠,踏鞠也。
(4)《蟲部》蝓,搋蝓也。
(5)《鼠部》鼩,精鼩鼠也。
(6)《鳥部》鷺,白鷺也。
(7)《草部》薟,白薟也。
(8)《手部》搈,動搈也。
這些釋例中,(1)(2)(3)(4)(5)(6)(7)七例都形成了動植物的專名,這些專名為當時的人所熟悉,不用詳加解釋,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事物的* 收稿日期:2011-09-15
2.從語義角度看,有的是因為《說文》以字形釋本義,所以在解釋被訓釋詞時要添加與字形有關(guān)的一些字詞,還有的形成了固定的同義詞、反義詞。如:
(1)《言部》誽,言相誽司也。
(2)《言部》讓,相責讓也。
(3)《手部》指,手指也。
(4)《氣部》氣,云氣也。
(5)《肉部》肉,肌肉也。
(6)《人部》伸,屈伸。
這些釋例中,(1)(2)(3)(4)的訓釋語中所增添字詞“言”、“責”、“手”、“云”都指出了被訓釋詞的限定范圍,且都與字形有關(guān)。王力先生也認為,“《說文》這樣,猶有可說,因為許氏著重解釋形的方面”[5](P48),即上面所舉的四個例子,主意在說明“誽”、“讓”為什么從“言”,“指”為什么從“手”等。(5)(6)兩例形成了固定的同義詞“肌肉”和反義詞“屈伸”。
3.從語法角度看,有的增添字詞可以顯示被訓釋詞的詞性。如:
(1)《攴部》鼓,擊鼓也。
(2)《心部》憀,憀然也。
(3)《足部》躩,躩如也。
(1)例中的“擊”說明“鼓”為動詞,(2)例中的“然”說明“憀”為形容詞,(3)例中的“如”說明“躩”為形容詞。
4.從語音角度看,有的固定詞語在語音上存在雙聲、疊韻的關(guān)系。如:
(1)《辵部》遱,連遱也。段注:“連遱雙聲?!?/p>
(2)《菐部》菐,讀菐也。段注:“疊韻字。”
(3)《木部》栙,栙雙也。段注:“三字句。疊韻字?!?/p>
荀子說:“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以喻則兼?!保?](P418)指明“兼”有補足“單”之“不足以喻”的表義功能??梢姟墩f文》的“增字足義”法還是有一定價值的,所添字詞與被訓釋詞構(gòu)成了一個固定詞語。從詞匯的角度看,有的形成了很多動植物的專名,有的成為漢代特有的詞語,如1;從所添字詞與被訓釋詞的語義關(guān)系看,有的揭示本義,有的形成了同義、反義關(guān)系,如2;從語法作用看,所添字詞可以揭示被訓釋詞的詞性,如3;從所添字詞與被訓釋詞的語音關(guān)系看,新形成的詞語兩字之間有雙聲、疊韻
1.新增字詞與被訓釋詞存在語義關(guān)系,如:
(1)《木部》杵,舂杵也。
(2)《竹部》箴,綴衣箴也。
(3)《竹部》奩,鏡奩也。
(4)《革部》韇,弓矢韇也。
(6)《糸部》絇,纑繩絇也。
(7)《竹部》簾,堂簾也。
(8)《丶部》主,燈中火主也。
(9)《足部》跔,天寒足跔也。
(10)《木部》樞,戶樞也。
(11)《日部》時,四時也。
(12)《肉部》腸,大小腸也。
這些釋例中,(1)(2)例的新增字詞表用途,(3)(4)例的新增字詞表被盛放物,(5)(6)例的新增字詞表主體,(7)(8)例的新增字詞表位置,(9)例的新增字詞表主體、原因,(10)例的新增字詞表領(lǐng)屬,(11)例的新增字詞表數(shù)量,(12)例的新增字詞表大小。
2.新增字詞點明被訓釋字的字形構(gòu)成,如:
(1)《冊部》嗣,諸侯嗣國也。
(2)《亡部》望,出亡在外,望其還也。
依段注分析,(1)例中的“嗣”字形當從囗,音圍。囗者,國象也。故曰“諸侯嗣國”。(2)例中的“望”字形從“亡”,所以如此釋義。這兩個例句都是為了解釋從形符“囗”與“亡”得出的本義,符合《說文》重在揭示字形與字義之間的關(guān)系,以形說義,追溯形源的特點。當然,今天看來這些解釋多不合古文字的形義,這也是不能苛求古人的。
王力先生曾對《說文》中的“增字足義”作過評價:“字典對于一個字,總該假定是讀者所不認識的。若注解中有被注的字,就等于把讀者所不認識的字作注,雖注等于不注?!保?](P48)他認為《說文》中“注解中出現(xiàn)被注的字”,如“墨,書墨也”之類的釋義方法不理想,“畢竟不足為訓”。
綜合上文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訓釋語中重復出現(xiàn)被訓釋詞,有無價值不能一概而論。如果被訓釋詞不參與釋義,那么這種重復就無意義,完全可以刪除這的關(guān)系,如4。這些新的固定詞語大部分為后世所沿用,如“責讓”、“手指”、“云氣”、“屈伸”、“擊鼓”等。
(二)重復出現(xiàn)的被訓釋詞與所增添的字詞沒有形成一個固定詞語,但也同樣在訓釋語中不可或缺。種重復出現(xiàn)的被訓釋詞。但如果被訓釋詞參與釋義,那么這種重復就有意義。如果刪除這種重復出現(xiàn)的被訓釋詞,其釋義就會不完整或不準確?!墩f文》這部字書,主要訓釋單音詞,而單音詞往往一詞多義,增字訓釋可以把被訓釋詞的意義固定、明確下來。有的新增字詞與被訓釋詞存在語音、語義、語法等關(guān)系;而有的新增字詞與被訓釋字的字形有關(guān),這是由《說文》以形釋義的特點決定的。
[1]許慎.說文解字(大徐本)[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王寧.訓詁學原理[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7.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吳慶峰.音韻訓詁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2.
[5]王力.王力文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
[6]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7]劉曉南.論《說文》釋義部分之本字復出現(xiàn)象[J].長沙:古漢語研究,1993,(3).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pretation Method of Increasing to Supplement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in Shuo Wen Jie Zi
ZHANG Feng-ling
(Chinese Department of Heze University,Heze Shandong 274015,China)
The essay takes the interpretation method of increasing to supplement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inShuo Wen Jie Zias an object of study,summarizes their categories,characteristics,etc;points out the value and principle of this method.So we can acquire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is interpretation method.
Shuo Wen Jie Zi;increasing to supplement the meaning of the word;interpretation method
H 161
A
1673-2103(2012)01-0104-03
張風嶺(1981-),女,山東肥城人,菏澤學院中文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漢語史。分類比較細致。依據(jù)段注“蓋漢人語也”,(8)例形成了當時漢人特有的詞語。
(責任編輯:譚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