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亮
(安徽工業(yè)大學 建筑工程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2)
人本理念下高校生命教育體系建構探析
陳云亮
(安徽工業(yè)大學 建筑工程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2)
美國等西方國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廣泛開展生命教育,較之于西方國家,我國高校則缺乏生命教育,部分大學生對生命的漠視行為使得在高校開展生命教育成為迫切的學理性和實踐性任務。在“以人為本”理念指導下,高校應從指導機構、教學內容、師資隊伍、教育評價等環(huán)節(jié)構建生命課堂教育體系,同時搭建以生涯規(guī)劃、體驗活動、校園文化、預警干預構成的生命實踐教育平臺,建構系統(tǒng)科學的生命教育。
以人為本,生命教育;以人為本;課堂;實踐
近年來,大學生自殺以及傷害他人的事件頻頻發(fā)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對生命意義的認識有很大的偏差,進而折射出生命教育的缺失,為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2010-2020)》明確指出要“重視生命教育”。在上述語境下,鑒于學校教育具有很強的系統(tǒng)性、計劃性,有著其它組織和機構無法比擬的效率優(yōu)勢,高校應在“以人為本”的理念指導下,發(fā)揮生命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從課堂教育和實踐教育層面上建構生命教育體系。
在中西不同的文明演進之路中,始終貫穿著“以人為本”的思想,存在對生命的意義追尋與價值建構,尤其是在儒學傳統(tǒng)浸潤的中國文化中,“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等思想印證了對生命及人的終極關懷。隨著社會的轉型,關注生命及人自身的價值理性似乎有被工具理性取代的危險,高等教育也受到這種影響。因此,在高校開展生命教育,首先應樹立的就是“以人為本”的理念。
(一)“以人為本”是生命教育的題中之義
從柏拉圖到夸美紐斯,再到現(xiàn)代的杜威和陶行知,他們追求的教育理念和境界都無一不體現(xiàn)了生命的教育。教育應首先關懷人的生命,關注生命的價值和人性的完善。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jīng)說過:“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的正常發(fā)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發(fā)展的一切作為?!盵1]生命教育指的是教會學生接受和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和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與發(fā)展每個人獨特的生命,并將自己的生命溶入社會大潮中以實現(xiàn)自身的生命價值。自從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于1968年首先提出生命教育后,美國等西方國家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在中小學開始實施“生命教育”,幫助學生理解生命歷程不可抗拒的客觀規(guī)律,從而讓人生活得更充實、更美好。而我國在生命教育方面長期以來的缺失,導致學生傷害自己和傷害他人的生命的事件屢有發(fā)生。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遞生命的氣息?!苯逃非蟮氖侨说男腋?,教育應向生命致敬,在學校教育中要時刻視生命教育為重中之重。生命是教育的始點和歸宿,教育始終是“人的教育”,應具有清醒的生命意識和育人價值。關注生命是教育“以人為本”的首要要求,更是教育本質的理性回歸。
(二)“以人為本”是開展生命教育的前提
在市場經(jīng)濟競爭日趨激烈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形勢下,加之大學生就業(yè)壓力的增加,高校片面地強調專業(yè)技能知識的傳授,過于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導致高等教育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色彩濃厚,而忽視了教育最基本層面的內容——對鮮活的學生個體生命的關注。加之我國高校長期以來缺失生命教育,學生傷害自己和傷害他人的生命的事件屢有報道。但高校的職責不僅僅是單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其更為重要的是將關注學生的生存與生命的發(fā)展狀態(tài)作為教育的重點,引導學生對生命有更深層次思考,學會珍愛生命、履行生命責任、提升生命價值,實現(xiàn)幸福人生。因此,高校只有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做到“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生命教育才能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fā)展。
(一)建立生命課堂教育指導機構
指導機構是高校實施生命課堂教育的組織保障,建立生命教育指導機構可以引起所有教職員工、學生對生命教育的重視,并能夠從宏觀整體上指導生命教育在學校的順利開展。雖然現(xiàn)在大多數(shù)高校都設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詢中心”或“危機干預中心”等機構,但是這些機構僅僅承擔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危機干預等職能,雖承擔部分生命教育指導機構的職能,但在生命教育中力量和作用相對有限。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如“生命教育中心”之類的生命教育指導機構,生命教育指導機構可由學校生命教育教師、黨政干部、共青團干部和輔導員等組成,負責生命教育的組織與實施等工作。
生命教育指導機構除組織人員進行生命課堂教育外,還可以組織相應的師資力量在高校中開展生命教育的研究,以便為生命教育提供更好的理論基礎,彌補現(xiàn)階段有關生命教育理論的不足,在此過程中教師亦可增強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在生命教育指導機構的鼓勵下,相關教師申報與生命教育相關的課題、編寫生命教育教材等,營造出良好的生命教育學術氛圍,同時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師的生命教育研究中去,增強學生對生命教育的理解。在進行生命教育科研的基礎上應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借鑒國內外先進經(jīng)驗,立足本校生命教育實際,探索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內容、途徑與方法,挖掘生命教育新的載體,優(yōu)化生命教育的環(huán)境,增強生命教育的實效,促進生命教育的發(fā)展。
(二)設置合理的生命課堂教育課程
實施生命課堂教育核心就是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首先,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是最為快捷、有效地普及生命教育理念的方法之一。高??梢源吮砻鲗ι逃闹匾暢潭龋帜軓恼n時上保證生命教育的落實。但目前專門開設生命教育課程的高校還很少,這方面應重點加強。在生命教育實踐中設置專門課程時,臺灣和美國的一些有益經(jīng)驗可以為我所借鑒,應根據(jù)學生在不同階段、不同領域的需求,開設相應的生命教育課程。如:生命教育概論、生存教育、死亡教育、生命哲學教育、挫折教育等必修課,通過對生命教育知識的系統(tǒng)傳授,使得所有大學生都能對生命教育有最為基本的認識,使學生能夠通過這些基礎的生命教育課程對自身的生命、自我有一定的思考。
其次,還可開設一些旨在提高生命認識及實踐能力的選修課。一方面可以開設生命教育滲透式課程。如:宗教、倫理學、社會學,或者以《論語》、《孟子》、《弟子規(guī)》、《孝經(jīng)》等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為核心的選修課程,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會生命教育的精髓,從而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可以挖掘其他課程中生命教育的內容。思想政治理論課就蘊含著很多生命教育的元素。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理應承擔起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向學生講授有關保護自身及他人人身安全的法律知識,預防校園暴力事件的發(fā)生;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為載體促進學生運用哲學的觀點、辯證的思想理解人生;也可以以心理學相關課程為載體幫助大學生了解和掌握怎樣完善人格等?!巴ㄟ^必修和選修相結合,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相結合,不同學科相互滲透的方式,傳授給大學生有用的心理知識、倫理規(guī)范、交往技巧、應對挫折的策略等等”[2],從而使大學生能夠正確面對困境和挫折,珍惜生命,體會到生命的意義,最終提升自身的生命價值。
(三)打造生命課堂教育師資隊伍
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在我國高校中能實施生命教育的師資非常匱乏,打造一支素質優(yōu)良、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是開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務。高校應將生命關懷的精神滲透到教學管理活動的各個層面,把生命教育融入到教師的職前培訓,使得每一位教師都能掌握有關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危機干預等方面的知識。教師以自身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對生命價值的追求來影響學生的生命觀。在高校開展生命教育,沒有現(xiàn)成的專職生命教育教師,在師資選拔配備及培訓上,高校應立足于自身學科建設的優(yōu)勢和特點。主要途徑有兩條:其一從現(xiàn)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中選拔一批對生命教育有興趣的教師,因為他們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較廣博的知識面和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只要經(jīng)過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培訓,很快就可以上崗。其二從高校心理輔導教師、輔導員隊伍中選拔一部分進行生命科學和生命倫理的專業(yè)進修。由于他們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和學生管理工作的一線,熟悉學生情況,善于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樂于與學生分享生命感悟,所以在進行生命教育時,更容易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更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生命困惑給予解答、幫助。
(四)形成生命課堂教育評價機制
從教育系統(tǒng)論的角度來看,評價機制既是一種保障機制,保障學校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又是一種導向機制,為學校教育活動的進行提供方向性的指導。[3]由于生命教育強調教育要著重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性、主動性和發(fā)展的可能性,因此,生命課堂教育的評價更應該注重質性評價,評價時以定性評價為主。在實際操作中,應結合生命課堂教育的實際,把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結合起來,但無論是定性評價還是定量評價,兩者的目標必須是一致的,即促進學生的生命發(fā)展與提升。生命課堂教育評價還應注重學生的差異,這就要求在評價時不能盲目地搞一刀切,用一個標準去評價不同的學生,要設置具體的適合個體發(fā)展的標準去評價教育效果。每個生命是發(fā)展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案。因此,應讓不同的主體同時參與到評價中來,形成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
實踐層面上,生命是一種體驗,生命體驗作為人生命的基本存在方式,存在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社會的每個角落。因此,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施不僅僅是在課堂上,通過一些課程進行,高校還應該積極搭建以生涯規(guī)劃彰顯生命價值、以實踐活動強化生命體驗、以校園文化塑造生命情懷、以預警干預杜絕生命危機為主要內容的生命實踐教育平臺。
(一)以生涯規(guī)劃彰顯生命價值
人的生命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自我設計并完善的過程,人的生命與動物的生命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是否能夠進行自我規(guī)劃。人類對生命的規(guī)劃就是對生命價值的追求。高校應幫助學生進行科學的生涯認識、生涯環(huán)境分析、生涯目標管理,將所學專業(yè)、未來從事職業(yè)、生命價值與意義聯(lián)系起來,勾勒出人生的整體規(guī)劃,并以此規(guī)劃來指導人生道路,激發(fā)大學生自覺配合與主動實踐的熱情,喚醒生命意識,增強生命責任意識,形成樂觀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促使其更加珍惜和熱愛自己的生命。在此過程中升華生命感悟,思索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二)以實踐活動強化生命體驗
生命教育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它不僅是傳授知識、技能的教育,更是一種關注學生生活世界的實踐教育,需要促使大學生到實踐活動中去體驗生命活動的存在與意義,形成正確的生命態(tài)度和生命意識。在實踐中,我們可以采取活動的形式促成學生強化生命體驗,包括建立各種類型的興趣小組或是組織各類學生社團活動、進行各式各樣有關的專題活動、通過對苦難的體驗加強大學生苦難意識和耐挫品格的培養(yǎng)、組織大學生參加公益性活動、組織大學生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組織突發(fā)事件應急自救演練、組織大學生參加一些與人類終極狀態(tài)相關的教育活動等等。這些實踐活動,有助于強化學生的生命體驗,促使他們升華生命感悟,提升自身的生命價值。
(三)以校園文化塑造生命情懷
社會中的人總是實踐中的人,人們價值觀念的形成離不開環(huán)境。在其生命觀形成的過程中,大學生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尤其是校園文化環(huán)境。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將生命教育融入到每位大學生的日常校園生活之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塑造其生命情懷。校園文化可以分為自然景觀文化和人文氛圍文化。建立充滿生命情懷的校園文化首先就需要建設和諧的自然景觀文化,人首先是作為自然人存在的,在和諧的自然景觀文化當中,學生會找到最原始的歸屬感。另外,構建充滿生命情懷的校園文化重點是建設和諧的人文環(huán)境,可以開展以生命觀教育為主題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也可以利用重大節(jié)日和紀念日開展重點宣傳,強化學生的生命觀意識,營造相應氛圍;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傳媒介體現(xiàn)生命,引導學生增強珍愛生命的情感;還可開設有關生命教育的學術報告講座,內容可以涉及很多方面。從如何生存到如何生活、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和價值等,或者是各種人文講座,也可以是心理輔導講座,或者是對熱點問題的討論。在豐富的校園文化影響下,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對生命的認識都會得到提高。
(四)以預警干預杜絕生命危機
預警和干預是杜絕生命危機的實踐手段,預警和干預的過程亦是一種實踐教育。從廣義上說,生命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對較早,在高校中已初具規(guī)模。因此應充分發(fā)揮“心理咨詢中心”或“危機干預中心”等機構平臺的作用,整合現(xiàn)有的教育資源,多渠道增強生命教育關懷因素?;诜婪逗椭卫淼慕Y合的原則,危機管理應包括預警和干預內容。預警管理模式可采取宿舍、班級、學院、學校四級管理與預防相結合。其中構建危機預防體系的具體方法包括:建立校園內信息報送和反饋系統(tǒng);通過科學的手段,為每個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建立心理檔案材料;加強對心理健康信息員及班級骨干的教育,第一時間掌握易對學生產(chǎn)生危機的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和識別大學生中各種潛在或現(xiàn)實的危機因素;建立師生間的信任和溝通,尊重學生,贏得信任。同時,學??梢匀轿弧⒍鄬用孢M行危機管理教育和培訓,促使大學生樹立危機管理意識和增強危機管理技能。
綜上所述,高校在以人為本理念的指導下構建的生命課堂教育和實踐教育僅解決了大學生生命教育“主陣地”的問題,生命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形成合力,隨著全社會對生命教育的關注及高校生命教育科研與實踐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生命教育將取得更高的實效。
[1]林建榮.高效開展生命教育的原則方法探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147.
[2]喬丹,楊淑珍.當前大學生生命教育現(xiàn)狀探究與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86.
[3]馮雄.論現(xiàn)階段我國大學生的生命教育[D].長沙:中南大學,2009:40.
G444
A
2095-0683(2012)04-0123-03
2012-05-09
陳云亮(1984-),男,安徽阜陽人,安徽工業(yè)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助教,碩士。
責任編校劉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