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亞萍 彭素娥
(江西省宜豐縣人民醫(yī)院 宜豐336300)
苓桂術甘湯出自《傷寒論》,由茯苓、桂枝、白術、甘草四味藥物組成,具有溫化痰飲、健脾利濕之效,主要用于治療痰飲病。筆者根據(jù)中醫(yī)學辨證論治的理論,異病同治,將本方擴大應用于臨床,收到滿意療效?,F(xiàn)介紹如下:
1.1 病例資料 田某,27歲,2010年5月12日就診。脘腹急痛反復發(fā)作已5年,5個月前因飲食失宜而疼痛加劇,其后脘腹疼痛時作,輕則須臾自止,重則脘腹脹痛須吐出酸腐食物方可緩解,伴有心下水聲汩汩,食少神疲,尿少便溏,面色黧黑,氣息稍弱,苔白膩,脈沉滑,關脈小弱。兩個月前經某醫(yī)院胃腸造影檢查,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并幽門梗阻,辨證為痰飲留胃,治以溫胃化飲,降逆止嘔。處方:茯苓 18 g,桂枝 9 g,白術 12 g,甘草 6 g,半夏 10 g,生姜10 g,赭石20 g(先煎)。二診:服前方2劑,嘔吐稍減,精神好轉,余證如故。方雖對證,但水飲內盛,宜加利水之品,原方去赭石加防己12 g,椒目10 g,葶藶10 g,煎服2劑后,尿量增多,腹脹減輕,4劑諸癥全消。
1.2 討論 按《金匱要略·痰飲篇》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今患者食少神疲,氣息虛弱,關脈小弱,此為脾虛氣虧;心下水聲汩汩,脘腹脹痛,嘔吐食少便溏,又屬脾陽虛寒,失于運化,停飲上逆。治當溫陽補脾,化飲降逆。故醫(yī)者首用苓桂術甘湯合小半夏湯、代赭石治療,治法雖切病機,然長于健脾止嘔,而祛飲之力甚微,因之藥后“嘔吐稍減,精神好轉”而“余證如故”,后仿己椒藶黃丸方義,于前方中加防己、椒目、葶藶子以增強利水逐飲之力,故能服藥2劑而尿增脹減,4劑諸癥全消,其病乃愈。
2.1 病例資料 王某,男,60歲,患高血壓18年,頭暈反復發(fā)作4年,胸悶,心悸,雙膝以下浮腫月余。2010年10月3日入院,診為高血壓并高心病,經服降壓利尿等藥治療月余無效。刻診:頭暈乏力,胸悶心悸,雙膝以下浮腫,面色淡白虛浮,舌質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緩,BP:200/100 mmHg。胸片報告:主動脈弓舒展,左室向左下稍延長。心電圖報告:心電軸顯著左偏。證屬心脾陽虛,水濕內停,治予溫通心脾。苓桂術甘湯加味:茯苓30 g,肉桂 5 g,白術 15 g,甘草 10 g,遠志 10 g,附片 15 g。服藥月余,頭暈、胸悶、心悸消失,雙膝以下浮腫消退,血壓穩(wěn)定在140/80 mmHg。隨訪年余未再復發(fā)。
2.2 討論 高血壓病臨床以眩暈、頭痛為主癥,故屬中醫(yī)“眩暈、頭痛”范圍。本案證屬陽虛水停,脾陽不足,故見面色淡白,舌質淡,邊有齒痕;水飲上逆,上凌于心則心悸,阻塞清竅則頭目眩暈;水飲外溢,又見下膝浮腫。治宜溫助脾陽,化氣利水,兼以寧心安神,故予苓桂術甘湯加附子、遠志,脾陽復飲蠲,痰濕得除,而諸癥乃愈。
3.1 病例資料 劉某,女,15歲,2012年3月就診。患眼疾,白睛暗紅,眼胞浮腫,羞明流淚,視物昏蒙,胸悶舌潤,脈沉細。在本院五官科及外院眼科診治,診斷為病毒性結膜炎,服清熱疏風藥無效而昏蒙更甚,細審本證,非一般風火眼病,乃屬水阻而致血滯,清竅不利證,故眼雖紅卻暗,且淚冷無眵,清涼藥不能行水,反致郁血,故不能取效。此所謂“服寒僅熱,治其旺氣也。”當用利水通竅法治之。處方:茯苓 24 g,桂枝 8 g,白術 12 g,甘草 6 g,細辛 5 g,車前子10 g,3劑而瘥。
3.2 討論 對于病毒性結膜炎的治療,多以風火、腎虛論治,屬風火者,治宜疏風清熱;屬肝腎虧虛者,自當滋補肝腎。前醫(yī)沿用俗套,予清熱疏風藥而無效者,審證未詳故也。本證病屬脾陽不足,停飲上逆,其辨證關鍵為胸悶舌潤,眼胞浮腫,淚冷無眵,脈沉而細。脾陽不足,飲停于胃,則胸悶舌潤,脈沉而細;水飲上泛,則眼胞浮腫,羞明流淚,淚冷無眵,故以苓桂術甘湯加細辛、車前子溫陽化飲,利水通竅,病乃告罄。
苓桂術甘湯系張仲景治療痰飲病的著名方劑,其方旨在治療中陽不足、飲停心下、水氣上逆所致心下逆滿、氣上沖胸、頭眩短氣、身為振振搖等癥。仲景認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筆者在臨床實踐中運用本方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并幽門梗阻、高血壓、病毒性結膜炎等病證,均收到滿意療效。方中以茯苓為君,健脾利濕,祛痰化飲;桂枝為臣,既可溫陽化飲,又能化氣利水,且可平沖降逆;桂枝與茯苓相伍,溫陽利水,對于水飲滯留而偏寒者,實有溫化滲利之妙用。濕源于脾,脾虛則生濕,故佐以白術健脾燥濕,助脾運化,脾陽健旺,則水濕自除,更以甘草為使,益氣和中,四藥合用,共奏溫化痰飲、健脾利濕之功。方中四藥,配伍嚴謹,溫而不熱,利而不峻,藥少力專,正邪兼顧,筆者運用此方所治病證雖不同,但病機相切,故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