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毫
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茨威格的愛情和婚姻
朱毫
茨威格深受丹納的影響,主張研究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目前的情況。而傳記學批評和他的這一主張有許多不謀而合的地方,茨威格的愛情也算是甜蜜浪漫,但是他的婚姻并不美滿,該篇文章采用傳記學批評的方法來試圖找出這背后的原因。
R先生;茨威格;陌生女人;傳記學批評
茨威格一生都視內心的自由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但是內心自由并不意味著他會把自己最隱秘的一面統(tǒng)統(tǒng)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也不是說他對表面的成就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他為他的書所取得的成就及他本人文學上的名聲而感到高興。但他不希望人們把好奇心轉移到他自己身上,因為他不希望隨之而來的繁瑣事情而使他陷入不自由的境地。他樂于通過作品來和讀者交流,但是正如他第一任妻子所說,“你的作品只是你自我的三分之一。了解這部分的本質,可以解釋其他部分,也就是另外三分之二?!保?]我們要如何才能抓住那份本質呢?當我們看到作者的短篇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后,一方面作者那細膩深沉的筆調,精妙的構思把我們深深吸引的同時,也不禁讓我們產生好奇,猜想到底是什么導致了作者有如此深沉、細膩的情感,是不是作者像文中的R先生一樣,收到過那樣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作者和R先生是不是有幾分相似。考察作者生平時,驚喜地發(fā)現(xiàn)茨威格不僅收到過陌生女人的來信,而且作風和R先生驚人地相似。本著這一點加上作者一貫在文章中表現(xiàn)的對女人的態(tài)度,筆者從傳記學角度入手來分析茨威格的愛情、婚姻。
斯臺芬·茨威格(1881—1942)出生于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作為歐洲文化名城的維也納在茨威格出生和成長的年代恰好進入它的黃金時期,歐洲各種文化的潮流都聚集于此,一時之間這里群英薈萃、人才畢集。各種類型的藝術大師們都聚集于此,相互切磋,相互競爭,共同提高。在這種文化氛圍的影響下和猶太人固有的對文化的崇拜使得茨威格早早地走進了文學殿堂,終其一生都以其為伴。在那個人才濟濟,群星閃耀的舞臺上茨威格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細膩的文筆,深沉的情感成為舞臺上一顆耀眼的明星,成績斐然,經久不衰。他雖然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他的作品是最多的被翻譯為各種語言的作家之一,世界各地都有他忠實的讀者。他那詩人般的情感和優(yōu)美的筆調寫成的小說使他聞名于世,從心理學分析角度入手而撰寫的人物傳記使他作為卓越的傳記作家載入史冊。他一生創(chuàng)作頗豐,嘗試過多種創(chuàng)作,既是詩人、小說家、傳記作家還是戲劇家。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寫于一戰(zhàn)結束后,收集在1922年出版的小說集《馬來狂人》中。作者曾說過以一種泰然自若的心態(tài)投入這個小說集的寫作,寫作中的茨威格一掃戰(zhàn)爭的陰霾,把他那深沉細膩的情感投入到他作品中的“陌生女人”身上,完全進入陌生女人的內心世界,給讀者譜寫出一曲哀婉,凄美的愛情故事。小說以著名小說家R先生(以下簡稱R)收到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為始。一個跟著媽媽生活的13歲少女一直暗戀著25歲的鄰居R,在以后的與R三年的鄰居生活中,為了能使自己配得上R,她努力學習,閱讀大量的書籍,還堅持不懈地練習鋼琴,因為她認為R都會喜歡這些。幾年鄰居的時間就對R的生活習性“了如指掌”,一直癡癡的迷戀于R,雖然R毫無察覺。然而由于母親改嫁,她不得不離開維也納。兩年后,出于對R無休止的想念,她孤身一人來到了維也納。被R誤當作賣笑女郎委身于他。未婚先孕的她不僅受到社會的歧視,而且還要面臨沉重的生活負擔,因為了解R對愛情游戲不愿負責的態(tài)度,出于自尊、自愛及對自己純潔愛情的忠誠,寧愿做別人的情婦也沒有向R暴露自己的身份,默默的撫養(yǎng)著自己愛情的結晶,把小家伙當作R一樣去愛,視其為自己生命的全部。即使后來又邂逅了R,被自己的美貌所吸引的R再一次把她當作賣笑女郎。由于那份深沉的愛,她當著自己情人的面跟著R再一次來到他的寓所,再次心甘情愿的委身于他。R自始至終都沒有認出她,完全把她給遺忘。她再一次默默地忍受著心里的那份絞痛,靜靜地離開。但之后仍然默默地、念念不忘地維護著她的這段戀情,直到她認為是她倆愛情的結晶,多年來一直由自己獨自撫養(yǎng)的兒子得病夭折,自己也因傷心欲絕而重病纏身,在即將辭世之際才寫下自己多年來這首哀婉,悲痛的心曲,一封沒有署上自己姓名,長達幾十頁的絕筆信寄給R。在她死后R才收到這封絕筆信,也只有在他死后R才知道這個有關自己的震撼人心的故事,因為只有死人才能幫她繼續(xù)保持他們的秘密,致死她都不希望讓他們的愛情蒙上一點污點。這種不圖回報、無所企求、真摯無私的愛在物欲橫流的時代顯得是那樣的超凡脫俗,凄婉動人。
看完這篇凄婉的故事,待我們?yōu)橹飨滦耐吹臏I,心情平復之后不禁會回過神來問作者,能寫出這樣的愛情悲歌,是不是曾經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中的某個人或事和作者本人是否有著莫大的聯(lián)系?一下子把我們拉到作者本人身上來。
作為西方五大文藝批評的傳記學批評雖然理論意義上的理論范式形成于19世紀,但是這種形態(tài)在中外文學批評史上卻一直為人們所用。如中國的“知人論世”、“文如其人”等無不是這種形態(tài)的表現(xiàn)。西方學者韋勒克和沃倫合著的《文學理論》中做過這樣的表述:“一部文學作品的最明顯的起因,就是他的創(chuàng)造者,即作者。因此,從作者的個性和生平方面來解釋作品,是一種古老和最有基礎的文學研究方法。”[2]傳記學批評強調從作家入手,研究當時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及作者本人的生平、性格特征、思想觀念等和作者有關的一切主客觀因素來加深對文學作品的認識和深化對作家的了解,從而掌握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準確分析和評價各種文學現(xiàn)象和作品。茨威格的創(chuàng)作深受法國文藝理論家丹納“環(huán)境論”的影響,主張研究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目前的情況?;谶@一點,我們也可以考察一下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寫這篇文章及文中又透露了他自身哪些東西。
1.茨威格的影子。
讀過小說后,總覺得作者和R間應有某些類似的地方,帶著這種好奇又翻閱了一些關于茨威格本人的評傳,意外地發(fā)現(xiàn)他們兩人確實有許多共同之處。R收到來信的時候是41歲,而茨威格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也是41歲。文中R有一個忠實的老仆人,茨威格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過一個類似的忠厚的老仆人。茨威格和第一任妻子弗里德里克(以下簡稱弗里)正式交往前,弗里也給茨威格寫過一封沒有署名、含蓄表達自己對茨威格的愛慕之情的信。文中的“陌生女人”和弗里也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她們都自尊、自愛、獨立和堅強,都愿意為心愛的男人不求回報的獻身,哪怕自己將會面臨世俗的詛咒,如文中陌生女人甘愿未婚先育被社會唾棄,弗里為茨威格而冒離婚將為人所不齒的險,她們都為了自己的愛而奮不顧身。而文中提到的其他陌生女人又何嘗不是一生艷遇不斷的茨威格的真實寫照呢。茨威格在和弗里戀愛的同時,他還有其他的女人,其中在關于茨威格的評傳中有提到的姓名就有“馬賽爾”,這位受丈夫虐待的巴黎戀人僅在認識三天之后就委身于茨威格,且愿意不求回報的為他生個小孩。茨威格把自己的巴黎之戀向弗里坦白的時候,弗里以寬容的姿態(tài)表示理解。時隔一年又與巴黎戀人馬賽爾相遇時,對方仍和從前一樣委身于他,沒有半句怨言,且為了不讓茨威格為難,對之前的事不提半句。這些不都是茨威格文中的“陌生女人”嗎?她們對他的愛不求回報,真誠無私。正如茨威格談到馬賽爾時所說:“她和弗里,是我生活中的兩個女人,我極為強烈地發(fā)現(xiàn)她們渴望著受苦。”[3]而這個特別提到的戀人馬賽爾只是茨威格眾多艷遇中的一個,她是眾多艷遇當中無數(shù)陌生女人的代表。
文中R喜歡外出旅游,而且健忘,這和茨威格難道不是驚人的相似。茨威格也時常外出旅游,不斷需要接觸陌生的東西增長見識,用新鮮的空氣來滋養(yǎng)自己創(chuàng)作的靈感,不斷提升創(chuàng)作的厚度。然而像茨威格這樣一個風度瀟灑,溫文爾雅的青年才俊來說,怎能不引起眾多女性的崇拜呢。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用專章來敘述巴黎,當然除了對戰(zhàn)爭造成破壞的怨恨以外,也有一絲酷愛自由的他對巴黎曾給予他的極度自由的氛圍遭到的破壞而表示惋惜。作者在這一章中對男人和女人間關系做過這樣的敘述:“和女人的關系,容易結上也容易脫離?!保?]同時也是在這本書中,寫到自己“臨時”的心態(tài)時說道:“因為一種臨時的感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一直神秘地籠罩著我的生活。我每做一件事總要告誡自己,這件事還不是真正算數(shù)的。比如說,我的寫作,我只是把它們當做在我真正開始創(chuàng)作前的試筆。我和女人交朋友,也不乏這種臨時的感覺?!保?]文中的小說家R對女人的感情和茨威格都給人這種“臨時感”,如小說中陌生女人最后一次委身于R,和他臨別的時候所說的話:“會回來的,不過到那時也就忘掉了?!保?]這多么凄涼和無奈的話深深地體現(xiàn)了由R的這種“臨時感”而引起的健忘!經常外出也讓他們都避免自己和某個固定的人或地方存在感情上的依依不舍。懷著泰然的心態(tài)來寫這篇文章的茨威格深層次上無意中也是對自己感情的一個剖析。
2.茨威格的愛情和婚姻。
茨威格的父親是一個深沉內斂,積極進取,淡泊名利不尚虛榮的人,茨威格從父親那里繼承了工作上進取、務實的作風,并且長大后也多次說道自己從父親這里繼承的好品質。因為這個好品質讓他把自己的主業(yè)—創(chuàng)作,當做一生最重要的事,沒有因其他外在的因素而打斷,這種好品質也讓他不斷取得驕人的成績贏得巨大的聲譽。而他的母親,一個從小被嬌慣壞了的相貌美麗、性格獨立、任性,講究排場、崇尚奢侈的富家小姐,對孩子卻是相當嚴格。她從不嬌慣孩子,兩個兒子常和父母親處于“隔離”的狀態(tài)。同時還常常給孩子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限制孩子,這勢必引起小茨威格內心的反抗,這無意中培養(yǎng)了兒子獨立的能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幼小的茨威格有了逃離家庭的渴望。小學到中學死板、呆滯的學校教育愈加增強了他對自由的向往。這也導致了他之后曾多次公開地表示視自由為生命,這種對自由的態(tài)度也終其一生。對文學的喜愛本身就是一種追求內心自由的表現(xiàn)。對一個注重內心自由的人是不需要也不愿意有太多的情感牽絆的。所以青年時代的他才會對兩性關系保有“臨時”的態(tài)度。然而他又是一個敏感重感情的人,他對弱者充滿了同情,在他的小說中會無一例外地發(fā)現(xiàn)他對處于弱者的女性總是抱著同情的姿態(tài)。在他以同情為主題的小說《心靈的焦灼》中,作者借主人公的口發(fā)表了對同情的看法,指出如果一個人的同情心因自身的軟弱而表現(xiàn)出不徹底,將造成悲劇。他自己也說:“不愿做出最后犧牲的不徹底的同情,遠比暴力更加致人死命?!保?]這篇小說雖完成于1938年,但是文中所說的同情難道不是作者感情上的一個自白嗎?徹底的同情也意味著責任的承擔,有了責任就會壓制內心的自由,責任和徹底的自由始終是矛盾的共同體。對他來說,這最后徹底的同情意味著要用內心的自由為代價,而一向視自由為生命的他,家庭的富裕及自身的成就使他慣于“索取”,而不善于付出。要讓其做交換是如何困難的事情。所以對眾多的“陌生女人”來說,因為他具有極強的同情心,他對她們有真情,又有對自由的酷愛,不愿受感情的牽絆,所以他對她們又有游戲的態(tài)度,也就是之前所說的“臨時感”。就像從小養(yǎng)成的焦躁的性格一樣,他不適于長時間地呆在某個固定的地方。性格的急躁加上深層次的感情上的“臨時感”更加讓他難以執(zhí)著于某個女人。難道他不想擁有一個自己的家嗎?他當然想,但是這朵高要求的“解語花”實在難求,一方面要把自己無私地奉獻給他,長久地毫無怨言地承擔起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以巨大的寬容來理解他經常外出和外出中的艷遇;另一方面還要有一顆極有洞見的心,能夠理解他那顆深邃的心,有使那顆焦躁不安的心平靜下來的能力,要求在生活上和精神上都能給他巨大的支持。這樣的“解語花”實在太難求,就像他的前妻弗里也算是一朵優(yōu)秀難得的“解語花”,但是任憑這朵“解語花”再怎么優(yōu)秀,如果不經常澆灌的話也會枯萎,任何的付出都需要有回報,愛情和婚姻也不例外。但茨威格“這個為命運嬌慣的人,有意識無意識地總以自我為中心,很少為別人著想?!保?]最后雖然彼此仍愛對方,但也以離婚收場。他的第二任年輕的妻子綠蒂對茨威格的愛也是無所企求,無私奉獻。她的年輕就像茨威格喜歡旅游一樣,能給他帶來新鮮的空氣,同時茨威格對綠蒂還充滿了同情,正如上面所說這樣的同情也意味著責任,而且這種同情如前所說充滿了潛在的危險,畢竟綠蒂不是一朵優(yōu)秀的“解語花”,她深入不了茨威格的內心,她可以在生活上給他以支持,但卻沒法在精神上支持他,茨威格面對年輕體弱的妻子,不管是精神上還是行動上都要考慮到妻子,他一直酷愛的自由不管是外在的還是內心的都受到了限制,他的內心再也無法平靜,他的婚姻仍是不幸的。茨威格的愛情里既有真情也有游戲,因為視內心的自由為生命,但又由于家庭的富裕及自身的榮譽讓他習慣“索取”而不善于付出,婚姻中需要的既能在生活上也能在精神上給他巨大的、長久的支持的女人,一生以他為中心的女人又幾乎不可求,他的婚姻注定了不能長久,也許他需要的不是一個妻子,而是一個心靈相通的無數(shù)的“陌生女人”。他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二戰(zhàn)后到1922年期間。這段時間里奧地利經歷了最艱難的三年通貨膨脹,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然而對于茨威格來說,他對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瑣事可以拋之腦后,因為他聰明能干善解人意的弗里能夠處理好一切,給他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繼續(xù)從事他喜歡的創(chuàng)作。當然對茨威格來說長久的呆在一個地方是不可能的,除了他本人的需要之外,她善解人意的妻子也鼓勵他外出旅游,對他外出時的“艷遇”投以巨大的寬容。茨威格寫這篇文章時除了表示對弗里的感激,表示自己的愧疚之外,還有一個就是對自己所說的要結束那種不管是創(chuàng)作還是男女間關系的“臨時感”做一個轉變,對自己的感情做一下清算。在這一清算的過程中作者也通過婉轉的方式讓我們走進了他的感情世界,觸到一顆多情而又充滿矛盾的心。
什么樣的環(huán)境造就什么樣的人。從小富裕的生活環(huán)境和周圍濃烈的藝術氛圍為他在創(chuàng)作上取得成功提供了各種客觀條件。又由慈父和嚴母的強烈反差,在他幼小的心靈上靠近父親,長大后也以父親為榜樣,為追求自己“事業(yè)”上的成功從不懈怠。從開始創(chuàng)作到成名,這一路走來可謂是順風順水,然而這也給他帶來了不好的方面,為了獲得更大的成功,他總是把創(chuàng)作放在第一位,也由于物質上的優(yōu)勢及成功帶來的優(yōu)待常會把別人為他所做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常以自我為中心,長久下去他的感情生活肯定會出現(xiàn)問題。人都有歸屬感的需要,除了深愛還不夠,還得做到平衡,彼此間保持和諧。茨威格作為靈魂的獵手者,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弱點,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作為作家他是成功的,無愧于他的名聲,而作為一個女人的丈夫,他是失敗的,他深層性格中的矛盾注定了他人生的不完滿性。也恰好是這種不完滿的性格使他更能以切身體會去觸摸女性的靈魂,造就了他捕捉女性靈魂的能力,這種能力轉化到創(chuàng)作中來就讓我們看到了世界文學走廊上一個個豐滿的令人難以忘懷的女性形象??梢哉f一定程度上正是他的“弱點”造就了他創(chuàng)作上的輝煌。
[1][7][8]張玉書.茨威格評傳:偉大心靈的回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390,379.
[2]周忠厚.文藝批評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217.
[3]張玉書.茨威格評傳:偉大心靈的回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9.
[4][5]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M].舒昌善,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4:137.
[6]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M].高中甫,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3,7:163.
Analysis of Zweig’s Love and Marriage Prescribed in the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
Zhu Hao
Zweig was influenced deeply by Dana and he argued to explore what causes the current result.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 way between the biographical criticism and Zweig's argument.He also has a sweet and romantic love.But his marriage was not happy.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behind i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biographical criticism in this paper.
Mr.R;Zweig;unknown woman;biographical criticism
I106.4
A
1672-6758(2012)04-0098-2
朱毫,碩士,四川西南民族大學2010級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四川·成都。郵政編碼:610041
Class No.:I106.4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鄭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