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膚之痛”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親身受到的痛苦。比喻感受極為深切。這個成語,是有科學道理的。
同學們一定有這樣的體驗:當人體受到外界的刺激,首先在皮膚上有所反應。例如,有的人一接觸到某種花木,就會皮膚過敏,頓時凸起紅色腫塊,癢不可耐;有的人一接觸生漆,就會引起接觸性皮炎。正是利用皮膚這一特點,在人們注射青、鏈霉素之前,需要做皮內(nèi)試驗,觀察皮膚上有什么反應,以確定能否注射。
原來,人體皮膚的表面分布著好幾百萬個神奇的“哨兵”——神經(jīng)末梢感受器。它們按照分工,終日辛勤地負責接受外界對人體的刺激,有了冷、熱、痛、癢、壓、觸等感覺,就及時報告給司令部——大腦,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人的皮膚每平方厘米面積上,約有12~13個管冷覺的冷點,1~2個管熱覺的熱點,25個管觸覺的觸點,100~200個管痛覺的痛點。整個人體皮膚表面有300萬~400萬個痛點??梢哉f,就是依靠這些密密麻麻的高度警惕而又敏感的“哨兵”,皮膚才能及時、準確地感到不適,從而作出反應。你看,人體的痛點有那么多,所以就會常常感到“切膚之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