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云
(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編輯部,安徽淮北 235000)
常州詞派之張惠言的清詞評成就述略
張彩云
(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編輯部,安徽淮北 235000)
清代常州詞派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詞學理論上,張惠言是常州詞派的創(chuàng)始人。其《詞選序》集中體現了張氏詞評的理論主張,其意內言外謂之詞說立足于儒家的正統觀念,開了常州詞派詞評的先河,扭轉了當時詞壇的風氣,對清代詞壇影響深遠。從張惠言及其后繼者們對常州派詞論的不斷完善過程中可以看出常州派詞論的發(fā)展及理論思維演進的軌跡。
常州詞派;張惠言;清詞評;成就
嘉道時期,浙西派末流以醇雅掩飾其饾饤之狀,詞壇蹈虛空泛、意旨枯寂的詞風現狀愈下,再加上常州詞人那備受挫折的心態(tài)及其向詩教尋求精神歸宿的情緒等因素影響。張惠言鑒于浙西詞派追求“清空”之境、專注詞語精工而陷于饾饤瑣屑的弊病,而針對當時詞壇提出了詞應以立意為本的主張,開了常州派詞論的先河。
(一)張惠言的詞論
作為常州詞派的盟主,張惠言關于詞的理論所及清人清詞首先是針對浙西詞派的:一方面,他汲取了浙西派針砭時弊推崇雅正的理論及推尊詞體的主張,另一方面,他也批判了浙西派末流的瑣屑和空疏。如:嘉慶二年張氏弟子金應珪所作的《詞選后序》中說:“《詞選》二卷,吾師張皋文、翰風兩先生之所錄也。夫楚謠漢賦,齊歌唐律,亦乖蘇李?!保?]1618接著還說張氏論詞要求都是為反對浙西詞派等派末流的淫詞、鄙詞、游詞而發(fā)的,并詳細述說了淫詞、鄙詞、游詞之詞壇弊病的具體情況(金應珪《詞選后序》曰:近世為詞,厥有三蔽。義非宋玉而獨賦蓬發(fā),諫謝淳于而唯陳履舄?!侵^淫詞。其蔽一也。猛起奮末,分言析字,詼嘲則俳憂之末流,叫嘯則市儈之盛氣,此猶巴人振喉以和陽春,……是謂鄙詞,其蔽二也。規(guī)模物類,依托歌舞,哀樂不衰其性,慮嘆無與乎情,連章累篇,……。雖既雅而不艷,斯有句而無章,是謂游詞。[1]1618-1619)。張氏針對其當代詞壇上出現的淫詞、鄙詞、游詞的弊病,為救此詞壇三弊而在其《詞選序》里提出“意內言外謂之詞”。“意”即“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是一種情意;“言”是指“微言”,即“極命風謠里巷男女哀樂”之呈現。而“微言”要通于大義,即要求詞合乎變風和楚騷之比興義,指一種形式上精致細微而意境上富于深隱幽微之意蘊的語言特質。而張氏的《水調歌頭》五首則恰在創(chuàng)作的實踐方面把其儒學修養(yǎng)與對詞之美感的體悟相結合。此處可看出,張氏主張詞也像詩一樣具有美刺社會現實、對社會民生發(fā)表自己意見的現實主義傳統。他依據這個界定來觀察詞史,打著復古主義的旗幟,以唐人詞為準的,奉溫庭筠為圭臬。在此觀念指導下,編寫出了一部詞旨鮮明的詞選本《詞選》,意在以《風》《騷》為旨趣,扭轉當時詞壇風氣,革新詞壇風貌,樹立復古尊古旗幟,而這些依賴他提出的比興寄托理論。
其次,張氏所提出的詞論也是針對云間派、陽羨派等的。如:他在批判云間派的同時,汲取了云間派注重詞的風騷之旨和詞之自然渾厚的特色。張氏認同云間派學習南唐北宋詞的主張,認同陽羨派提出的詞之尊體地位,陽羨派認為詞之能存經存史的功能對常派的周濟影響很大。
張氏在《詞選序》里闡明的詞學主張成為常州詞派的理論綱領,對常州詞派的理論建構具有建設性意義。他以儒家“詩教”轉而論詞,作為自己詞學立論的基礎。他論詞要求是要推尊詞體(即承認詞這種文學體裁在文學史上的平等地位,旨在提高詞的地位,擴大詞的門徑。[2]38)、推崇比興(以比興寄托手法來實現尊詞體的主張,而意內言外是比興寄托的特征)、區(qū)分正變(對詞史上重要詞人作出評價,區(qū)分詞之正變與變調,并以雅正為區(qū)分標準,推崇溫庭筠“深美閎約”的風格)。而張氏弟子金應珪在《詞選后序》里肯定了張惠言的詞論主張,進一步推揚了《詞選》的作用,也使常州詞派的比興寄托理論進一步豐富了。
張惠言所謂的“詩之比興,變風之義,騷人之歌”的比附所指正是與“感士不遇”和“忠愛之忱”的情感內容相關。此說也從側面說明了張惠言對詞之內蘊的強調來源于《詩》《騷》的美刺傳統,同時也傳達出了這種情感內容的表達方法。
(二)張惠言的詞論所及清人清詞及影響
首先,張惠言的詞學思想主要見于其《詞選序》《詞選》中對唐宋詞人作品的評介以及其本人的具體創(chuàng)作中,具有現實的針對性。其詞論影響所及清人有張琦、董士錫、潘祖蔭、周濟、陳廷焯、譚獻、金應珪、錢季重、王鵬運、朱祖謀等。
陳廷焯曾評價《詞選》云:“張氏(惠言)《詞選》,可稱精當,識見之超,有過于竹垞十倍者,古今選本,以此為最。但唐五代兩宋詞,僅取百十六首,未免太隘?!保?]5可見他對張惠言《詞選》的評價很高,認為它是古今詞選中最好的一部詞選,但同時指出此《詞選》的選詞范圍太窄,數量太少。
《詞選》的出現及影響對當時詞壇具有實踐指導意義。后來宗法《詞選》的,有周濟的《宋四家詞選》、馮煦的《宋六十一家詞選》、陳廷焯的《詞則》等,他們都從不同方面發(fā)展了常州派詞學,這些詞選(詞學)著作是張惠言詞學思想的延伸,對常州派詞學的發(fā)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對清代詞學的發(fā)展產生了較大影響。
如,“周濟撰定《詞辨》《宋四家詞筏》(即《宋四家詞選》),推明張氏之旨,而廣大之,此道遂與于著作之林,與詩賦文筆同其正變。止庵自為詞,精密純正,與茗柯把臂入林?!保?]4010同時,周濟在張氏等前人詞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詞史”的價值理論,進一步推尊詞體,開拓詞境。常派后繼者陳廷焯、況周頤等在實踐中逐步擺脫了常州派正變觀的束縛,使常州派理論進一步走向成熟。
周濟在其《詞辨自序》里贊張氏的《詞選序》:“其敘文旨深詞約。淵乎登古作者之堂,而進退之矣?!保?]1637
在《詞辨自序》里,周濟寫出他師從張氏外甥董晉卿及與晉卿學詞的情形。寫了他初不喜清真而后遂篤好清真的變化;初喜竹山,后薄竹山;終不好少游,因少游詞多庸格。……又云:“夫人感物而動,與之所讬,未必咸本莊雅。要在諷誦纟由繹,歸諸中正,辭不害意,人不廢言。”[5]1637可見常州派詞人前輩對周濟的影響之深。
董士錫在《同門祭張先生文》中曾贊曰:“先生之教,不專于文,曰行曰德,維本是惇?!?/p>
潘祖蔭刊《周濟宋四家詞選序》中云:“近世論詞,張氏詞選稱極善。止庵《詞辨》,亦懲時俗倡狂雕琢之習。與董晉卿輩同期復古,意仍張氏,言不茍同。……止庵負經濟偉略,復寄情于藝事,進退古人,妙具心得,忠愛之作,尤深流連?!保?]1658此處可見張氏詞學思想對常州派詞人的詞作、詞選的影響。
譚獻在其《復堂詞話》中云:“常州詞派,不善學之,入于平鈍廓落,當求其用意深雋處”。[4]4009他認識到了清詞在嘉慶后走上比較健康的發(fā)展之路。
其次,張氏的詞論對其追隨者的影響及其追隨者對張氏詞論的呼應。
如葉恭綽在《廣篋中詞》(卷二)中概括譚獻詞風時論及其詞之淵源時曰:“仲修先生承常州派之緒,力尊詞體,上溯風、騷,詞之門庭,緣是益廓,遂開近三十年之風尚,論清詞者,當在不祧之列?!保?]146
又如:張氏關注身邊詞人,其詞論對自己身邊人的影響從他們的詞作里可見,如張氏外甥董士錫詞《金縷曲·偕黃古游虞山飲中賦贈》:“耐人生、半作東流水。況又是,斜陽里?!庇郑垮a詞《浪淘沙慢·江樓晚望》:“又城樓、鼓角迢遙,侵客枕,三更白發(fā)星星長。”此中可見董詞里在意境上富于意蘊,也充滿了對人生的感慨。
張氏的影響更多可從常州派后繼者的詞論、詞作中見。如對于譚獻《蝶戀花》六章,陳廷焯評其曰“美人香草,寓意甚遠”。如《蝶戀花》首章云:“樓外啼鶯依碧樹。一片天風,吹折柔條去。玉枕醒來追夢語。中門便是長亭路。”陳氏評:“凄警特絕”。下云:“慘綠衣裳年幾許。爭禁風日爭禁雨?!标愂显u曰“幽愁憂思,極哀怨之致”。
譚獻《青門引》云:“人去闌干靜。楊柳晚風初定。芳春此后莫重來,一分春少,減卻一分病?!蓖高^一層說,更深,即相見爭如不見意。下云:“離亭薄酒終須醒。落日羅衣冷。繞樓幾曲流水,不曾留得桃花影?!标愂显u曰“此詞凄婉而深厚,純乎騷雅”。
莊棫《蝶戀花》四章,首章云:“城上斜陽依綠樹。門外斑騅,過了偏相顧。玉勒珠鞭何處住。回頭不覺天將暮?!标愂显u曰:“所謂托志帷房,睠懷身世者?!仡^七字,感慨無限。”
莊棫《鳳凰臺上憶吹簫》云:“瓜渚煙消,蕪城月冷,何年重與清游?!夯匾?,怎能教人,忘了閑愁。”陳氏評曰“純是變化風騷”,等等。
周濟詞《摸魚兒》:“恁般哽咽。是暗里流光,雨催風送,含淚共君說?!?/p>
周濟詞《長亭怨慢》:“待說與東皇、年華愁問。”等詞也含有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以上所選張氏詞論所及清詞中的一些詞(詞人或詞評)均可見受張氏詞論之影響。
首先,張惠言論詞的理論表現出對其當代詞的關注、扶持。他在《詞選序》中所提出的詞論觀點一方面是汲取了浙派推崇雅正的理論及推尊詞體的主張,一方面是批浙派洗明代淫曼之陋,而流為江湖,[8]3999為反對浙西派等詞派末流的淫詞、游詞、鄙詞而發(fā),他針對浙派末流的詞壇現狀、針對當代詞壇上出現的淫詞、鄙詞、游詞的弊病,力挽朱、厲、吳、郭佻染饾饤之失,而在其《詞選序》里提出“意內言外謂之詞”。
其次,張氏的詞論具有開山作用。其《詞選序》(《詞選》)被認為是常州詞派詞學思想的開山之作。如《復堂詞話》中評曰:“翰風與哲兄同撰《宛鄰詞選》,雖町畦未辟,而奧窔始開。其所自為,大雅遒逸,振北宋名家之緒。其子仲遠序同聲集有云‘嘉慶以來,名家均從此出?!欧翘撜Z。周止齋益窮正變,潘四農又持異論。要之倚聲之學,由二張而始尊耳?!保?]4009常州派詞學思想發(fā)軔于張惠言,他以一種新的眼光對詞體特征進行觀察、思考,對常州詞派具有建設性貢獻。這為其后繼者們提供了基本理論框架,為其后繼者對詞學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礎。張氏的“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的審美主張及詞的“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以“意內言外”、比興寄托說詞的對詞之內蘊地追求等都是常州派詞學的特色,起到了提高了詞的地位的作用。他將詞人的細致精微的感受和儒家修養(yǎng)微妙地結合起來,開拓了詞的創(chuàng)作意境。他的后繼者沿此詞之美感特質方向繼續(xù)探討。
[1]金應珪.詞選后序[G]//唐圭璋,等.詞話叢編: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1618.
[2]張彩云.常州派理論鋪展的邏輯建構[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10(6):38.
[3]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M].杜維沫,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5.
[4]譚 獻.復堂詞話:篋中詞[G]//唐圭璋,等.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
[5]周 濟.詞辨自序[G]//唐圭璋,等.詞話叢編: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1637.
[6]潘祖蔭.周濟宋四家詞選序[G]//唐圭璋,等.詞話叢編: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1658.
[7]龍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詞選[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46.
[8]譚 獻.復堂詞話:復堂日記[G]//唐圭璋,等.詞話叢編: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3999.
I222
A
1673-1794(2012)01-0048-02
張彩云(1975-),女,安徽淮北人,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學報編輯,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詞學文獻,編輯學。
201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