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力
(沈陽音樂學院 大連分院,遼寧 大連 116600)
論中國古典舞的構成模式
孫 力
(沈陽音樂學院 大連分院,遼寧 大連 116600)
中國古典舞在當代的建構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與其他藝術門類一樣,中國古典舞也經(jīng)歷了艱難的歷程和各種坎坷的發(fā)展道路,回顧其發(fā)展之路,中國古典舞經(jīng)歷了融入戲曲、引進"芭蕾"訓練方法、融會貫通三個階段.文章通過對中國古典舞發(fā)展歷程的梳理,剖析了中國古典舞的構成模式,認為其實質是"取吾精髓、師夷之技、融會貫通"的構成模式.
中國古典舞;歷程回顧;構成;模式
中國古典舞自上個世紀50年代濫觴發(fā)展以來,如今已走過了近70年的歲月,然而,誰也不能否認其在中國舞蹈發(fā)展歷程中已經(jīng)形成了被學界公認的、明晰的概念.但直到今天為止,人們在對于中國古典舞領域相關論題的討論之前,還要進行一番必要的界定,正因如此,筆者在本文中所指的中國古典舞是指肇始于建國前后的,具有古樸典雅風格的、新興的舞蹈學科.
中國古典舞在當代的建構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作為新興的舞蹈種類,它幾乎與祖國前進的腳步保持同步.與其他藝術門類一樣,中國古典舞也經(jīng)歷了艱難的歷程和各種坎坷的發(fā)展道路,回顧其發(fā)展之路,可以認為有三個階段:一、融入戲曲階段;二、引進"芭蕾"訓練方法階段;三、融會貫通階段.
在論及中國古典舞來源時,學界達成的共識是在"戲曲"上,應該認為,中國古典舞是以中國戲曲為本源孕育發(fā)展而來的,其主要是以京劇、昆曲中為表現(xiàn)故事情節(jié)的"做"、"打"等藝術手段為載體變化而來的.然而,戲曲中的"做"、"打"等藝術手段其本質是為劇情發(fā)展服務的[1],應該看到,"做"、"打"只是"戲劇化的舞蹈動作、舞蹈化的生活形態(tài)"[2]這樣的界定就決定"戲曲"和"舞蹈"有本質的區(qū)別.但是,中國古典舞的創(chuàng)建必定是以中國的傳統(tǒng)戲曲為基礎而建立的,其與戲曲之間的淵源關系自然不言而喻,在中國古典舞創(chuàng)建之初其實質就是一個吸收戲曲身段、戲曲舞蹈的過程.在中國古典舞創(chuàng)建過程中有許多先驅如歐陽予倩、崔承喜、葉寧、張強、李正一、唐滿城等,無論是崔承喜所主張的"創(chuàng)建以戲曲舞蹈為基礎的中國舞蹈藝術"、還是王萍所主張的"對戲曲訓練方式的再挖掘",先賢們在中國古典舞創(chuàng)立之初以戲曲舞蹈為基礎創(chuàng)立中國古典舞的理念是一致的.
理念的一致很快在行動上付出實踐,一個個設立中國古典舞課程的舞蹈訓練機構如雨后春筍般的建立.1949年末,由戴愛蓮先生任團長的中國戲劇學院舞蹈團正式成立,這也是新中國第一個專業(yè)舞蹈團體,在1951年先后有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干部訓練班和崔承喜的舞蹈研究班成立,1953年,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古典舞研究小組成立,由葉寧任組長.這個研究組一方面向京、昆戲曲界老藝人學習戲曲基本功和舞蹈性較強的戲曲片段,另一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通過調查訪問等手段并以調查報告形式形成文字、文章,這些都對中國古典舞的發(fā)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在50年代上述不同舞蹈訓練機構都設立了中國古典舞課程,同樣他們都是以戲曲教法為主要的訓練方法,聘請一些著名的戲曲表演藝術家教習戲曲舞蹈為起點的.
毋庸置疑,"融入戲曲階段"在中國古典舞濫觴階段起著"定性、定型"的作用,歷史也證明以戲曲為基礎創(chuàng)建中國古典舞的思想是正確的.但是,由于當時的經(jīng)驗不足和認識水平上的局限,這種"吸收戲曲"的方式在訓練方法上出現(xiàn)了新問題,戲曲傳統(tǒng)的訓練方法不完全適合中國古典舞這一新興"舞種"的訓練,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古典舞進入了第二個發(fā)展階段--引進"芭蕾"訓練方法階段.
50年代初,中國準備籌備建立一所專業(yè)舞蹈學校,聘請?zhí)K聯(lián)專家伊麗娜來到中國幫助籌備相關工作,當時面臨的問題是:一,解決師資問題,她通過舉辦"舞蹈教員訓練班"的方式給學員講解芭蕾的訓練方法,培養(yǎng)古典舞教員;二、解決教材問題,經(jīng)過伊麗娜和教研組其他成員的討論最后決定:借鑒芭蕾訓練方法整理中國古典舞教材,這樣中國古典舞就有了第一套教材.師資和教材的解決使古典舞的"學院化"教學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是,隨著教學的深入,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借鑒芭蕾訓練方法進行古典舞教學和整理的中國古典舞教材,雖然在科學與系統(tǒng)性方面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是,芭蕾訓練方法太強調"共性"而忽視了中國古典舞"民族"的個性,面對這樣的問題,伊麗娜決定聯(lián)合戲曲、舞蹈、醫(yī)學等學界召開研討會,經(jīng)過大小28次會議的討論,最后大家得出訓練方法的七項結果.這樣較好的"調和"了中國古典舞訓練中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問題.
應該認為,蘇聯(lián)專家伊麗娜的到來,對中國古典舞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首先,她把"芭蕾"這種較科學、系統(tǒng)的訓練方法引進中國古典舞,使中國古典舞學科迅速成長;其次,"芭蕾"訓練方法的引進也使中國古典舞在處理訓練方法的所謂"技"的"共性"與"民族"的"個性"問題上引起了學界的關注.
從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古典舞創(chuàng)建伊始經(jīng)歷了艱難的歷程和坎坷的發(fā)展道路,歸根到底是由于當時的經(jīng)驗不足和認識水平的局限所決定的,那個時期中國古典舞出現(xiàn)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在繼承方面,以"民族性"為主要構建體的意識太強烈,沒有認識到戲曲科班的訓練方法不完全適合中國古典舞這一新興"舞種"的訓練,"舞"和"戲"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二、在借鑒方面,片面強調"共性",以"共性"取代了"個性",完全按照芭蕾的訓練體系,忽略了中國古典舞自身所應有的審美、韻味之"個性".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國古典舞經(jīng)過了50年代的全盤吸收戲曲和其后的引進"芭蕾"訓練方法階段之后,中國的舞蹈理論界開始進行了理性的反思.中國古典舞開始從技術訓練的淺層次轉移到文化的深層次來進一步發(fā)掘、延展中國古典舞的生命.從"身段"到"身韻"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卻帶來了對中國古典舞生命本質的理性認識.
"身段"一詞應是"戲曲"論域范疇的術語,在50年代中國古典舞全盤吸收戲曲階段中,身段對于古典舞的影響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身段"必定是對戲曲的外在的形體借鑒.而"韻"才是真正表現(xiàn)了中國古典舞最本質的特征.唐滿城先生認為,"形、神、勁、律"應該是中國古典舞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這四個字的提出,揭示了中國古典舞的基本審美質的環(huán)節(jié),在美學意義上區(qū)別了中國古典舞和戲曲舞蹈的審美傾向.
應該認為,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古典舞的一個重要的發(fā)展階段,它是一個融會貫通,自我認識、自我批評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中國古典舞界認真總結分析從建國后的全盤融入戲曲和其后的引進"芭蕾"訓練方法階段,中國古典舞從初始構建到健康發(fā)展再到關注自身的不足,是一個融會貫通繼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中國古典舞作品中不僅出現(xiàn)了《黃河》、《扇舞丹青》等經(jīng)典作品,還出現(xiàn)了《踏歌》、《楚腰》等漢唐作品以及《絲路花雨》等敦煌作品.從這一個個令人振奮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中國古典舞在已開始自覺地發(fā)掘自身的藝術審美的同時,向多維度伸展生命的脈絡,汲取成長的養(yǎng)分,并已開放出美麗的花朵.
縱觀中國古典舞發(fā)展近70年的歷程,作為一門從無到有的新興學科,走過了吸收戲曲、引進"芭蕾"訓練方法、融會貫通的發(fā)展階段,分析其構成模式,實質是"取吾精髓、師夷之技、融會貫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取吾精粹:中國古典舞是在吸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中逐步成長的,如,戲曲中的戲曲表演部分的表情、身段,符合中國人審美心理的"手、眼、身、法、步"等傳統(tǒng)戲曲元素.另外,對武術精髓的提取也是中國古典舞特征的標識,武術是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武術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和健身,武術的本質決定其有較大的格斗痕跡,但是武術也有其特有的造型與美感,中國古典舞要圓滑武術的格斗痕跡,放大其在造型上的美感,吸收武術、戲曲等符合中國人審美的"精髓",筆者以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應是中國古典舞的"基因".
師夷之技:如前文所述,中國古典舞在濫觴時期的50年代全盤吸收戲曲階段中,戲曲科班的訓練方法不完全適合中國古典舞這一新興"舞種"的訓練,但是來自異域的"芭蕾"有著較為科學和系統(tǒng)的舞蹈訓練方法,這種訓練方法"嫁接"至中國古典舞的土壤中,對中國古典舞從"戲"到"舞"在訓練方法上的嬗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融會貫通:當中國古典舞發(fā)展到一定時期,學界發(fā)現(xiàn),以"民族性"為主要構建體的意識太強烈,沒有認識到戲曲科班的訓練方法不完全適合中國古典舞這一新興"舞種"的訓練,必定"舞"和"戲"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在借鑒方面,片面強調"共性",以"共性"取代了"個性",生搬硬套芭蕾訓練體系,忽略了古典舞所應有的審美、韻味之"個性".
中國古典舞從實踐到理論展開了前所未有的探索,汲取豐富養(yǎng)料、壯大自己,文化意識逐漸加強,自覺地追求審美,漢唐舞和敦煌舞從舞蹈人對中國古典文化的挖掘整理中中孕育而生,中國古典舞進入了蓬勃發(fā)展的新時期.
中國古典舞的建構始于20世紀50年代,其發(fā)展歷程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即融入戲曲階段、引進"芭蕾"訓練方法階段和融會貫通階段,三個發(fā)展階段對中國古典舞的"定型、定性和發(fā)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決定性作用,然而,在每個發(fā)展階段中都出現(xiàn)了諸如"個性"、"共性"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的的出現(xiàn)及解決都是中國古典舞不斷發(fā)展成熟必要經(jīng)歷的過程.觀照其近70年的發(fā)展歷程,筆者認為其構成模式的實質應是"取吾精髓、師夷之技、融會貫通".
[1]王克芬,劉恩伯,徐爾充.中國舞蹈詞典[M].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所,1994:469.
[2]唐滿城.《唐滿城舞蹈文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3:44.
On Constructed Pattern of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SUN Li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Dalian Campus,Dalian 116650,China)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was initiated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like other arts,it went through the rocky road to success and development.While tracing it back,we may f i 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experienced three phases,namely,the addition of traditional opera,the introduction of ballet training methods and the master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Dance,analyzes its constructed pattern and concludes that the essence of its constructed pattern is"taking in the quintessence,learning from the merits and mastering through comprehensive study".
Chinese Classical Dance;Phase Review;Construction;Pattern
book=4,ebook=110
J709
A
1008-2395(2012)04-0068-03
2012-05-04
孫力(1957-)男,沈陽音樂學院大連分院副院長,副教授,主要從事藝術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