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存有
(華僑大學廈門校區(qū),福建 廈門361021)
俞孔堅教授在《理想景觀探源》一書中提到人們心目中理想的居住模式——昆侖山模式,陶淵明模式,這些模式把人們心目中的期待的模式加以概括,既然是心目中的,就包含了很多預期,很有理想的成分,甚至在現(xiàn)實中很難以實現(xiàn),這就好像一種藝術(shù)形式的探討,需要人們永遠去追尋,去實現(xiàn),在這過程中,達到主觀和客觀的最佳協(xié)調(diào)。然而,永定客家土樓建筑,和俞教授描述的模式極為相似,這種巧合讓我們感到了理想和現(xiàn)實的巧妙結(jié)合,令人嘆為觀止,堪稱人間仙境。下面我們把客家土樓的某些村落和俞教授描述的模式先作一比較。
“昆侖山模式:‘古神話中,還是在道教傳說中,昆侖山都被中國人作為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山仙境加以描繪,并不斷加工提煉,終于使它成為一個能滿足人的一切欲望,甚至可以使人不死的理想境域。海內(nèi)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虛方八百里,高萬仞’(山海經(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昆侖山模式的幾大特征:
①空間隔離:高萬仞,為洪濤萬丈所租,非羽仙不可至。
②圍護與屏蔽:增城九重,帝宮仙闕均在閶闔之中,四水浸繞其間,四周奇木匝護。
③門戶與豁口:城為重門所護,門又有神獸守衛(wèi),北門開以納不周之風。
④資源特征:有不死之水,不死之樹,不死之藥和各種珍禽異獸”。
我們來對照一下初溪土樓群的分布模式:
該村位于縣內(nèi)南部的下洋鎮(zhèn),距縣城47公里。初溪土樓群位于海拔400米——500米的山坡上,根據(jù)地勢情況,土樓形式有很多不同的面貌,方圓、高矮、大小的土樓在這里盡顯神態(tài),各土樓的朝向雖有所不同,但整體朝向還是坐北朝南,土樓背靠海拔1200米的高山,高山之后還是高山,該村東西向長約500米,南北向長約300米。兩條山澗分別自東向西、自北而北南流入村內(nèi),匯合后注入小溪。匯入的小溪位于谷底,溪中遍布河卵石,且水草豐茂,水流或急或緩,據(jù)測水面與土樓前面的地面落差達20多米。該村北面山勢陡峭,南面山勢較為平緩。群山環(huán)抱,云蒸霞蔚,山上古樹參天,土樓群整體坐南朝北,土樓群后邊兩邊山上皆為梯田,有千畝之多,一直延伸到山頂。這梯田在梯田與未開發(fā)的深林間形成很美的分界線,從早晨或傍晚,小村落在云霧之中若隱若現(xiàn),更顯得神秘而充滿魅力。
這是典型的“仙境”?!坝捎谥袊鴤鹘y(tǒng)文化受神仙道家思想影響,在下屆的人類自然就把神所居住的環(huán)境作為人類的向往之所,于是像‘蓬萊、方丈、瀛洲’和‘昆侖瑤池’等傳說中的仙境自然就成為人們模擬的對象,這也形成中國風景園林的一大造園要素,和西方園林中‘伊甸園’的理想模式是不謀而合的?!鄙鲜隼瞿J郊巴翗蔷幼∧J胶艽蟪潭壬鲜沁@種思想催生的結(jié)果
想起陶淵明,就想起了世外桃源。在世外桃源中,不同的山水、不同的植物、甚至不同石頭都具有不同的品質(zhì),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萬物有靈”的思想。世外桃源是很多讀書人向往的,又何止是讀書人呢?誰不愿有個無拘無束,山清水秀的地方?那么,陶淵明式世外桃源又是怎樣的呢?俞孔堅教授作了如下的描述:
“緣溪行,夾岸桃花,水盡出山,其中一洞穴仿佛若有光,入洞蛇行,先窄后寬,豁然開朗,其中阡陌縱橫,別一世界,等再回訪時,卻再也無處可行了,這是一個高度理想化的山間盆地景觀模式。一條長長的溪口長廊,一個僅容一人蛇形的豁口和一個豁然開朗的洞天,這一“走廊+豁口+盆地”的世外桃源為歷代文人墨客所尋訪、所追求,獲得最廣泛的共鳴。
我們來對照一下洪坑土樓群與南溪土樓群的風貌。從洪坑旅游文化村門口進去,是一條近似長廊的既傍山又依谷底小河的水泥路,路不大,約可同時過兩部車,從村口進兩百米左右即為天后宮,天后宮里供奉的是天后圣母,保佑著一村村民。其實,在中國很多村落,村口處均有廟宇,甚至土地廟,反應中國老百姓祈福消災的思想。過天后宮眼前頓時一片開闊、平緩。整個地形東、西、北三面群山如屏,這里是土樓密集之地,方圓土樓密密麻麻地分布于洪坑溪兩岸。洪坑村在選址布局方面的用心良苦,不但反映在建筑物本身,還反映在建筑之外的景觀上,在振成樓的左邊是百年老樹,樹旁一條小溪若隱若現(xiàn)地流淌著,右邊為一池塘,里面凈水上有荷葉水草,門坪從左到右的地帶上,茂林修竹掩映著土樓,與青山綠水、村道小橋完美結(jié)合,再如奎聚樓,后依堅實大山,門前開闊之地上種植油菜、包谷等農(nóng)作物,越過開闊地,則為洪坑溪,這是典型的鄉(xiāng)村美景,油菜花開時,從遠處望去,奎聚樓就像美婦人,風姿綽約、楚楚動人。從這里繼續(xù)往前,開闊、平緩之地逐漸變少,地形變得狹小,整個地形狀況有點象葫蘆。俞孔堅教授曾以“葫蘆中的無限天地”為題,指出中國園林的基本結(jié)構(gòu)乃是葫蘆。反映出中國人對理想居住形式的追求。
從上面的對照,我們知道:客家土樓的地理格局與村落選址建造首先考慮了自然的因素。中國哲學的兩個流派儒家和道家都把怎樣使自己的生命和宇宙融為一體作為最重要的問題加以研究。道家從靜入,認為凡物皆有其自然本性,“順其自然”就達到了極樂世界;儒家從動入,強調(diào)自然界和人的生命融為一體,孔子所說“生生之謂易”即強調(diào)生活就是宇宙,宇宙就是生活,領(lǐng)略了大自然的妙處,也領(lǐng)略了生命的意義。從審美的角度,與自然相結(jié)合的思想創(chuàng)造了優(yōu)美的文學傳統(tǒng),也塑造了文人的生活方式,在居住形態(tài)上,表現(xiàn)為住宅與庭院的結(jié)合,在屋宇選址時,多喜歡與山水木林接近,所謂“居山澗者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
自古君子選擇一個安靜悠閑、云蒸霞蔚之福地來寄托情感,希望建造“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環(huán)境,即使身居高院,也希望通過看書,看畫來達到“不下堂筵而坐窮丘壑”的渴慕山泉的心理,很顯然,昆侖山模式和陶淵明模式能夠喚起君子無盡的思考和向往,他是士大夫發(fā)現(xiàn)的共同心理模式。從客家人的不斷遷徙歷史我們知道,這些受過中華文化的浸染,以“仕族衣冠之人”為主體的客家移民在尋找新的生存的地方,建設(shè)家園的時候留下了極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印記。從中原到山居,居住地改變了,但心中對理想的追求沒有改變,我想起杜甫的一句詩“卷簾唯白水,隱幾亦青山”,用在永定土樓同樣恰切,同樣能夠客家人網(wǎng)絡(luò)天地,飲吸山川的空間意識和胸懷。
其次,以生存經(jīng)驗依托,選擇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的居住環(huán)境也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因為地形會影響氣候及生態(tài)環(huán)境,不管是昆侖山模式,還是陶淵明模式的土樓,其地理環(huán)境的大環(huán)境其實就是“穴”居環(huán)境,(三面及四周山巒環(huán)繞,地勢北高南低,形成的內(nèi)斂盆地或臺地,甚至人工經(jīng)營的地形,被稱為“穴”的典型模式),王其亨先生在《風水理論研究》一書中這樣寫道:“這種地形可以“‘藏風聚氣’,利于生態(tài)的最佳風水格局,論謂:‘內(nèi)氣萌生,外氣成形內(nèi)外相成,風水自成’;注云:‘內(nèi)氣萌生,言穴暖而生萬物也,外氣成形,言山川融結(jié)而成形象也,生氣萌于內(nèi),形象成于外,實相乘也’實際闡明地形,小氣候、生態(tài)和自然景觀的依從關(guān)系”。從局部看土樓多建于依山面水的地方,河流往往是文明的搖籃,山上的深林又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而四面環(huán)山的穴”居環(huán)境,容易設(shè)險防御。在中國封建社會,民族矛盾、地主階級和農(nóng)民間的矛盾,統(tǒng)治階級與一般貧民的矛盾、有錢人與窮人的矛盾等等,錯綜復雜,有時無法解決,只能通過軍事力量才可以解決,因此,由于戰(zhàn)亂頻繁,在中國各地的很多山上都建有山寨城、山城,鄉(xiāng)村中建設(shè)村寨、鄉(xiāng)村土圍子,因此有人說中國的建筑工程就是軍事防御工程,而三面及四周山巒環(huán)繞的“穴”居環(huán)境,在防御上顯示出優(yōu)勢,作為移民的客家人,受到的磨難和艱辛肯定比原住民多得多,因此,安全合理的選址解決了現(xiàn)實和心理的問題。
通過上述論述,我們可以知道,客家人理想居住模式是有理論根據(jù)的,那就是崇尚自然和適宜生存。
[1]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
[2]俞孔堅.理想景觀探討[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2.
[3]趙良.景觀設(shè)計[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4]梁思成,林徽音.平郊建筑雜錄[J].中國營造學社匯刊,19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