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跨文化傳播的學科建構與研究路徑——兼評單波教授的《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

      2012-08-15 00:52:37江凌
      新聞與傳播評論(輯刊) 2012年0期
      關鍵詞:傳播學跨文化理論

      □江凌

      目前,在跨文化傳播學的研究領域中,除去翻譯和英文原版著作,以及從事語言、文學、歷史文化學研究的學術著述外,來自新聞與傳播學界一般性的綜述成果較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見。近獲單波教授所著《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可謂當前國內跨文化傳播學研究領域不可多見的一部力作。有幸受該書啟迪,擬不拙淺陋,從傳播學的跨文化轉向、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視域與基本議題、跨文化傳播的全球場域與本土化、跨文化傳播的多學科建構、跨文化傳播學的研究方法等五個方面,芻議跨文化傳播的學科建構與研究路徑、學術趨向。

      一、從“文化轉向”到傳播學的跨文化轉向

      自19世紀六七十年代,尤其是“二戰(zhàn)”以來,在西方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出現(xiàn)了文化研究的熱潮,傳播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語言(翻譯)學、文學、地理學等多種社會學科,均將“文化”置于研究的焦點,在有關制度、儀式、風俗、思維習慣、社會正義、歸屬、認同、價值等問題的研究中,創(chuàng)出一派學術新局面。這種由人文和社會科學界廣泛卷入文化研究而引發(fā)的學術動態(tài),被稱為“文化轉向”。其實質是將各種社會“事實”視為一種文化產品,而對于“事實”,不同階級、種族、性別、民族、政治信仰會有不同的解讀方式;而社會中的“權力”則對于社會中的“其余”者,在對“事實”的解讀上具有左右力量。“文化轉向”被認為發(fā)現(xiàn)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動力本質,該動力源于思想(價值、情感等)產生的文化動力,即文化改變世界、文化營造空間、文化構筑傳播力。

      順應這種轉向,愛德華·霍爾1946年做博士后研究時,在社會學和心理學、精神分析學說的基礎上研究文化與性格,觀照潛意識、非語言傳播(如手勢、表情、時間、空間)等議題,傳授跨文化溝通的知識和技藝。1959年,他在其《無聲的語言》中首次使用“跨文化傳播”的概念;20世紀60年代的民族志傳播學,試圖解釋某一文化或群體所采用的傳播方式,把傳播實踐而非語言形式當作研究中心,形成了跨文化傳播的研究形態(tài);20世紀70年代,世界進入后殖民時代,文化差異與文化多樣性統(tǒng)一成為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的基本研究命題,亦成為跨文化傳播研究領域的普遍話語,并上升為人們的社會交往理性。跨文化傳播作為傳播學中的一門獨立學科亦逐步形成。

      單波教授基于跨文化交往與主體互動的視角認為,文化多樣性統(tǒng)一的可能性在于文化適應過程中,作為文化代碼的語言存在著在差異中求共性的過程,在于人類的跨文化能力——個體能根據具體語境、性格、目標及期望創(chuàng)造交互式文化認同。特別是人有移情能力,即站在他人的立場去思考、去體驗、去表達情感的能力④。事實上,文化差異、互動與多樣性確是跨文化傳播研究的邏輯起點,但跨文化溝通與交流存在著不確定性的冒險,奢談文化的統(tǒng)一性,似乎可能性不大。

      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跨文化傳播學日益受到傳播學界、外語與教學研究界的關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后現(xiàn)代思想家德里達、??乱约笆芷溆绊懙乃_義德、斯皮瓦克等學者在“后(反)現(xiàn)代思潮”的背景下開始關注文化、語言和傳播觀念等諸多議題,使傳播學的跨文化轉向呈現(xiàn)出近20多年來不斷強大起來的學術趨勢。其中,美籍華裔學者J.Z.愛門森編譯的《國際跨文化傳播精華文選》一書,選取了一批美國跨文化傳播領域權威學者、東亞跨文化傳播教育者和實踐者、華人學者的著述或采訪實錄,在東西方學術對話中建構跨文化學科的批評理念,豐富了傳播學的跨文化轉向內涵,展現(xiàn)了自由、開放、多元的跨文化傳播學術氣象。單波所著《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把傳播學的跨文化轉向趨勢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單氏在梳理西方跨文化思想源流與跨文化轉向的基礎上,著力于全球化的跨文化思維、跨文化傳播的基礎與障礙、跨文化心理、文化差異與文化適應、文化焦慮及其消解、語言與跨文化理解、語言與文化身份建構、語言與權力關系、跨文化傳播的文化倫理與現(xiàn)代性困境,以及跨文化傳播的政治基礎與和諧理念等方面,在傳播學的跨文化轉向之研究中作出了全方位思考。

      然而,在實踐領域,跨文化轉向之路方興未艾,中西方媒體之間、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先進與后發(fā)展國家之間,由于思維方式、文化理念、政治價值觀、文化語境或背景的不同,在議程設置、文化態(tài)度、報道立場和偏向等方面,依然存在諸多理解、交流和溝通障礙?!坝绕涫菍I(yè)壁壘下的新聞專業(yè)主義偏見,常常通過市場化、商業(yè)化的運作機制生產流行化、時尚化意義,制造文化共享與統(tǒng)一的幻覺;通過差異化、標簽化的表征夸大文化差異,消弭文化的交叉、互動與融合,或通過文化偏好和趣味塑造指向性的媒介文化”⑤。比如,“西方媒體常常把中國的人權問題狹義地理解為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并將其限定在西方持不同政見者的自由表達上,壓倒性地采納西方媒體帶有文化偏見色彩的信息來源,以自我的需要想象、美化或丑化他者文化,以優(yōu)勢心態(tài)負面報道后發(fā)展國家或他者文化。這種報道傾向,無法為公眾構筑客觀真實的他者文化圖景⑥”。為此,21世紀以來,一些學者從媒介倫理、新聞專業(yè)主義、跨文化心理學、跨文化社會學、跨文化政治學、跨文化美學等角度探討跨文化傳播學的新命題。比如,單波、石義彬等主編的《新聞傳播學的跨文化轉向》⑦,匯集了20余位中外跨文化傳播學研究者的力作,集中探討了跨文化對話的媒介困境、跨文化語境下的新聞專業(yè)主義、跨文化對話的媒介倫理,以及跨文化傳播觀念的反思與建構等議題。再如,孫英春的《跨文化傳播導論》⑧一書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跨文化傳播的社會權力關系與社會交往形態(tài),試圖建構跨文化傳播學的基本框架和理論基礎。

      需要正視的問題是,當代傳播知識譜系與面貌,極大地受到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文化的影響。因此,一些學者從傳統(tǒng)經典文本和現(xiàn)當代文化中提取文化傳播要素,甚至從各種儀式和表演形式(如戲劇、舞蹈、民謠、禮儀慶典等)、日常傳播行為中尋求跨文化傳播的意義。比如,來自東亞的學者 Hui-Ching,Guo-Ming Chen,Mary M.Garrett,Satoshi Ishii,William G.Kirkwood,Yoshitaka Miike,June Ock Yum等,在基于文化傳播行為與傳播哲學考察跨文化傳播動態(tài)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進展,并付諸學術行動,證明其在傳播學上的重要性及其當代價值等。這其中的內容充滿張力和活力,蘊含了文化背景、文化價值、文化邏輯、文化認知等內涵,于豐富以文化研究為導向的現(xiàn)代傳播學理論頗有裨益。

      二、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視域與基本議題

      從某種意義上說,問題意識是學科建構、學術發(fā)展的內在驅動力。跨文化傳播學的建構、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需要具備基本的問題意識,以問題、議題或命題為核心推動學科進步,凸顯學科優(yōu)勢。如孫英春教授所言,置身于全球化、民族化、區(qū)域化、本土化的語境中,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問題視域”涉及不同文化之間、文化內部的各種相互關系與交往的復雜現(xiàn)實,以及不同文化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精神理念、價值觀念、社會規(guī)范等方面的調適與變遷。這一“視域”也意味著,研究者要從文化、社會、心理、觀念、技術等多個視角篩選和探討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涉及的有關社會關系與社會交往事實的變量,對其進行確認、分析和分類,從現(xiàn)實的變動中追尋跨文化傳播的主要方式、形態(tài)與普遍本質⑨。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傳播國際化、全球化、本土化趨勢的蔓延,不同文化之間在實踐層面上進行著廣泛的交流與分享,跨文化傳播的議題或命題也在延伸與擴展。據單波教授統(tǒng)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的跨文化傳播研究議題主要集中于以下十方面:翻譯中的跨文化、商業(yè)中的跨文化、跨文化交際、文學作品中的跨文化、旅游與體育中的跨文化、教育中的跨文化、跨文化心理、不同文化間的比較、跨文化傳播、藝術中的跨文化傳播[10]。相對而言,這些議題主要集中于文化、教育、交際為主的范疇內,以揭示或描述跨文化傳播表層現(xiàn)象、提出對策性建議為主要論述模式,理論詮釋方面乏善可陳。

      21世紀以來,不同國家、地區(qū)和民族文化之間、同一國家或民族的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對話、交流、滲透、融合甚或抵觸、沖突日益頻繁,跨文化傳播的學術旨趣、研究對象越來越廣泛,除了觀照不同國家、地區(qū)、族群之間文化傳播系統(tǒng)的差異和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理解、交流、包容、共存的可能與機制外,還與國際傳播、傳播與政治價值觀、傳播與經濟發(fā)展、傳播與文化發(fā)展、傳播與社會發(fā)展等密切相關。其基本議題應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個人、群體、組織、國家之間交往的特點及其基本規(guī)律,不同地區(qū)文化之間的血緣關系、親疏度及其差異性,不同文化之間的意義闡釋及其理解和溝通,不同文化的起源、演變、創(chuàng)新、分野、滲透、交融的進程及其規(guī)律,不同國家、民族、群體的文化傳統(tǒng)與現(xiàn)當代的延續(xù)、勾連、整合,文化精神與民族、族群的文化價值觀,跨文化交往與政治價值觀的聯(lián)系,文化政策與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的基本倫理與制度范式,文化軟實力與跨文化傳播,文化與民族心理、思維方式的差異,跨文化語用研究,文化的沖突與解決路徑,跨文化傳播的控制與管理,民族文化自覺、自信與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往與社會的發(fā)展,跨文化傳播中的社會權力關系,跨文化傳播的和諧理念,等等。這些議題還可以擴展和延伸到更廣泛、更細微的層面,凸顯跨文化傳播學的科學性、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追求。僅就跨文化傳播學的應用層面而言,就包括話語生產、話語控制、話語傳播、話語能力等眾多領域。

      與此同時,面對全球化浪潮曲折變動的事實,跨文化傳播的議題還應包括城鄉(xiāng)跨文化傳播問題、電影電視的文化交流、信息主權研究、大眾媒介與他人的文化形象建構、東西方媒體跨文化傳播障礙分析、跨文化傳播中的“誤讀”現(xiàn)象[11],甚至需要考慮到技術、人口和經濟意義上的文化范疇在跨文化傳播研究中的應用。跨文化傳播學者拉里·薩摩瓦(Larry Samovar)就提醒研究者:要注意三個方面使跨文化傳播愈加廣泛和頻繁的因素:新技術與信息系統(tǒng),世界人口的變化,全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趨勢[12]。法國跨文化傳播學者于格·歐梯也在其《報道他者文化: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一文中指出,“就記者本體而言,在基于新聞媒介的跨文化傳播中,可能會遇到三個基本障礙:他的個體文化所可能導致的主觀性風險,他的專業(yè)實踐及所屬的社區(qū)文化的影響,理解其他文化所存在的難度?!盵13]因此,他認為,報道和傳播他人文化、達到跨文化交流與溝通的預期效果是不可能的。單波教授以寬廣的問題視域和文化視域,從“跨文化傳播如何可能”這一哲學本源性命題入手,引發(fā)了“我能夠交流嗎?”“我、我們與他們的關系如何走向自由、和諧?”“文化的多樣性統(tǒng)一如何可能?”(似乎比較難)“如何面對媒介作為‘橋’與‘溝’的雙重文化角色?”等基本命題[14],在文化、傳播、語言、社會、陌生人、文化認同、文化多元化、文化適應等議題中尋求該學科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并就人的交往理性、跨文化傳播思維方式、心理路徑、倫理基礎、政治基礎、社會權力關系、交往意義、媒介技術、和諧理念、多元文化主義—文化間性,以及文化與傳播的同構、人與傳播關系等議題深入開掘[15],開創(chuàng)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新局面,在目前國內跨文化傳播研究領域達到了較高水平。

      跨文化傳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與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時代文化環(huán)境和社會實踐密切相關。事實上,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前沿進展一直捕捉著時代變遷的敏感問題,觀照時代和現(xiàn)實,正是其學術生命得以延續(xù)并向縱深發(fā)展的推進力。所謂“學術‘活’在當下”、“學術研究的關鍵在于時代和當下需要”、“學術落腳點在當下”是也[16]。因此,研究者需要克服空頭的理論說教,跳出學術冷落現(xiàn)實或刻意與現(xiàn)實保持距離的誤區(qū),立足時代和現(xiàn)實關懷,理論聯(lián)系實際,力圖呈現(xiàn)全球社會文化交往的多維圖景。值得慶幸的是,世界不同國家、地區(qū)、民族、群體的文化傳播與對外文化交往的當代實踐,尤其是在各個國家、民族紛紛強調文化軟實力的當下,跨文化交往的政策、理論與實踐日益受到重視,為跨文化傳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問題場域與實踐藍本。

      今天的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在“和平發(fā)展”、“和平崛起”的民族復興征程中闊步前進,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跨文化傳播實踐日益頻繁和深入,中國文化軟實力日益彰顯,為跨文化傳播學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同時,全球化浪潮泥沙俱下,跨文化傳播在前進中曲折發(fā)展,帶來了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全球性、現(xiàn)實性問題,諸如文化霸權、文化話語權爭奪、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保護、東西文化沖突,以及文化帝國主義、文化原教旨主義、文化東方主義等等。面對當代文化變遷、交往和社會現(xiàn)實的復雜性,跨文化傳播學需要秉承開放的學術思維,尤其需要帶著“問題意識”進入跨文化交往實踐,在與現(xiàn)實問題的對話與溝通、交融中發(fā)現(xiàn)并揭示或闡釋新的文化意義,在學術理念、研究方法、理論范式等方面開拓創(chuàng)新,逐步建構與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和時代特征相適應的跨文化傳播理論和學科體系。

      三、跨文化傳播的全球場域與本土化

      全球化是指一種發(fā)展過程,即世界上各種社會、文化、機構及個人之間的復雜關系快速發(fā)展變化的過程[17]。這一過程不僅大大壓縮了各種時間和空間,而且也大大擴展了各種社會關系和文化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全球化促進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的世界化,并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密切相關。在全球化時代,文化全球化已成為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現(xiàn)象。所謂文化全球化,是指不同民族的價值觀念、思想意識、風俗習慣和倫理道德等不斷地突破文化地域或文化模式的局限,在全球范圍內交流、碰撞和融合,不斷地形成“全球意識”或“全球共識”的歷史過程。它預示了一種相互溝通、相互依賴的世界文化圖景。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一方面文化與經濟日益“一體化”,另一方面文化的功能日益膨脹,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生產消費方式和思維習慣、社會心理等層面形成多重沖擊。總之,全球化已經打破了時間、空間、文化假設、文化交往以及人類社會的范圍、結構和功能的種種局限,它不僅要求新的思維方式、組織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而且提出“在知與行、理論與現(xiàn)實、結構和程序之間探求有力的聯(lián)系是亟待解決的新問題。”[18]這些新問題需要一種有別于傳統(tǒng)的傳播方式,以促進跨文化傳播和交際活動,這使得跨文化傳播研究有了前所沒有的社會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長期以來,歐美學者在進行跨文化傳播研究時,傾向于將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社會內部的跨文化、跨種族、跨民族沖突上。他們所進行的跨文化比較研究,常常帶有傳統(tǒng)的東方主義色彩。鑒于中西方跨文化傳播事件中的沖突和障礙,歐美跨文化傳播研究需要通過更為廣泛和系統(tǒng)的研究,結合歷時與共時的研究視角,從而使思路更為全球化。所幸的是,隨著中國和東亞的崛起,傳統(tǒng)的以西方為主導的視角有所改變。在全球場域下,跨文化傳播的議題在社會文化交往實踐活動中各個領域擴展或延伸,這為跨文化傳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和價值取向。在全球文化場域中,跨文化傳播的實踐與研究通常采用己方的(或者自己熟悉的)文化視角去審視異域文化,并且在理解他者文化的基礎上反觀自身的文化?!芭c異域文化的接觸過程,是以面向世界的胸懷陶冶自我的過程,是認識己方文化和異域(他者)文化的相互依賴性以及了解異域(他者)文化在文化發(fā)展中的作用。”[19]單波所著的《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一書,不僅以“自我”文化為基本立場,而且注重從他者出發(fā),站在“他者”文化的角度,即以真正的全球化跨文化思維和研究路徑,追尋西方跨文化研究之思想光芒,反思文化全球化,提出、分析和解答跨文化傳播中的基本議題,建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多維視野。尤其是該書第三章中“文化與傳播的同構”、“人是傳播關系的總和”、“他者是主體建構自我意義的必備要素”等論述,頗為精妙[20]。

      文化的全球化傾向,不僅沒有消除各國文化的多樣化,反而使文化的地方和民族特色變得更有價值。各國、各民族文化呈現(xiàn)出一元化與多元化共存、普遍性與特殊性兼容的發(fā)展格局。文化的本土性與全球性呈現(xiàn)出一種動態(tài)的內在統(tǒng)一關系,在民族性文化與全球性文化的交流與互動中促進文化的生長?!拔幕就粱c文化全球化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不同方面,它是對文化全球化的一種自然反應。兩者相輔相成,構成全球化條件下文化發(fā)展的一個‘合理的悖論’。”[21]也就是說,本土意識、本土身份與全球文化多樣性之間,或者說全球性的世界文化與異質性的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之間的辯證沖突如何協(xié)調?這是一個“全球性悖論”。全球化既要求在全球范圍內對文化差異進行整合,同時又反映了人們發(fā)展鮮明的自我或文化身份、文化交往的需要,因而,它須以本土性、民族性為基礎。對于民族國家而言,文化本土化的實質就是凸現(xiàn)民族特色的文化發(fā)展過程。文化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邏輯關系不僅為跨文化傳播研究提供了全球視域,也為它開辟了本土空間。

      人類如何通過傳播活動,協(xié)調不同的文化身份和利益,建立一個合理、有序的全球文化網絡和公民團體,這將決定人類未來社會的安全與和諧??缥幕瘋鞑サ谋就粱芯?,須立足于全球化語境或全球場域中人類文化系統(tǒng)和社會系統(tǒng)的圖景,結合民族、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內在規(guī)律、社會需求,來闡釋和評估人類跨文化傳播活動的邏輯和問題類型,進而從本土視角審視、評估、驗證其內涵、價值、功能和意義。美國知名跨文化學者威廉·B.古迪孔斯特在其《美國跨文化傳播理論綜述》中展望了跨文化傳播理論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其中,本土化是重要的趨勢之一?!皞鞑W研究的本土化方法應植根于具體的文化中”,“理論一旦建立,就應該將之置于其本土文化中檢驗,采用與本土文化相應的方法[22]?!?/p>

      威廉·B.古迪孔斯特認為,目前美國以外的跨文化傳播理論比較缺乏,“由美國以外地區(qū)的學者發(fā)展本土化理論是當務之急[23]。”有些國家、地區(qū)的學者試圖修改或轉變美國的跨文化傳播學理論,使之適用于本土跨文化交往過程(理論本地化)。還有些國家、地區(qū)的學者想從最基本的理論假設做起,發(fā)展本土化理論(理論本土化)。兩種方法都有利于跨文化傳播的本土理論發(fā)展,區(qū)別在于,后者更具有創(chuàng)造性。目前,中國的跨文化傳播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主要表現(xiàn)在:“缺乏科學的、富有成效的本土化研究,照搬西方跨文化傳播理論而忽視其本土適用性的現(xiàn)象大量存在,理論范式模糊且缺乏實踐指向,既無法建立有影響力的學術自治地位,也無法為中國日益豐富的對外傳播與交往實踐提供有價值的支撐?!盵24]中國本土跨文化傳播研究學者如何有所作為?當前,首先需要立足于中國歷史、社會、文化和現(xiàn)實交往語境,闡釋和評析西方跨文化傳播理論,從本土文化體系中尋求相應的理論和思想,通過系統(tǒng)性的理論梳理、闡釋、調整與補充,以期為開拓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視野注入新鮮的理論血液,提升中國學術的自主性,形成“中國氣派”(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在全球場域中爭取中國和平崛起的文化空間和話語權。國內學者姜飛在其《跨文化傳播的后殖民語境》一文中曾提出:“跨文化傳播學合適的發(fā)展方向,就是首先要對由殖民主義時期以來的奠基于西方人類學基礎上的思維方式進行批判,在全面檢索跨文化傳播學到目前為止的西方中心主義和殖民主義機制的前提下,把跨文化傳播引導到良性的、客觀的發(fā)展軌道上來,使人類文化的發(fā)展重新回歸到自我積淀機制和跨文化傳播雙重作用、協(xié)調互動的軌道上來[25]?!泵兰A裔學者J.Z.愛門森在其《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工而自然”的人文境界和人文理想》[26]一文中,立足于中華文化的本土視角,追本溯源,廓定了“工而自然”的概念范疇和歷史生成,論證了“工而自然”的人文理想在跨文化傳播中的現(xiàn)實意義,可謂本土化跨文化傳播研究的一種新探索。單波教授在這方面做了更進一步的有益嘗試。比如,其專著《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中所倡行的跨文化倫理建構與跨文化傳播的和諧理念,不僅具有全球性意義,更具有本土化理論色彩。他在中國的面子形象與中國媒體的面子協(xié)商問題研究中的本土化視角也比較明顯。

      四、跨文化傳播的多學科建構

      跨文化傳播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其核心在于多學科交叉和融合。這門學科的建立,需要回答一個基本問題:該學科與已有相關學科的關聯(lián)何在?其實,在新聞學、傳播學、哲學、歷史學、文化學、美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各學科領域,都涉及跨文化傳播的議題和內容。僅以跨文化語言行為研究為例,對于一個跨文化傳播領域的語言研究者、教師或實踐者來說,就需要一個對為數眾多的不同學科的概念和經驗數據整體上的理解。

      傳播被視為社會的血液,在人類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從社會學視角入手進行跨文化傳播研究至關重要。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跨文化傳播研究奠基人米爾斯呼吁回歸“社會學的想象力”?!八难芯客ㄟ^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個體經驗與固化為社會結構的社會集體利害之間關系,重建了文化和權力、從屬關系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聯(lián)系。”[27]這為今天跨文化傳播研究中的社會權力關系(包括語言、媒介、話語權等)與社會交往開辟了研究路徑??缥幕瘋鞑W真的有必要存在嗎?答案是肯定的。雖然在研究對象上,它與其他學科有某種程度上的重合性。但對于跨文化傳播學來說,不僅在于能否爭得學科目錄或學院體制下的建制地位,更在于不同學科背景研究者的積極參與和有效對話。其學科基本支撐點在于:以傳播學、文化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的理論與研究范式為基調,強調問題意識、基本議題、世界眼光、本土意識、綜合思維、多學科視域下的整體觀念。

      在多學科交叉的研究背景下,跨文化傳播學的核心學科是什么?從西方跨文化傳播學研究歷史來看,這門學科是由文化人類學、心理學、語言學、社會學、傳播學等不同學科的學者共同開拓的?!斑@些學科不僅構成了跨文化傳播學最直接的理論來源,也對跨文化傳播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都具有獨特的貢獻?!盵28]美國學者認為,跨文化傳播學與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社會語言學的關系最為密切。其學科研究方法主要有三:一是心理學的社會科學方法,二是文化人類學和社會語言學的描述性方法,三是運用其他學科的評論性方法。因此,跨文化傳播學者自身可以處在一兩個具體學科之內,但其閱讀視野、知識儲備和問題意識應該是寬泛的,至少要有與傳播學、語言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關聯(lián)互動意識。美國知名跨文化傳播學者古迪孔斯特認為,“跨文化傳播研究是一個跨學科的領域,不僅需要從已有的跨文化傳播的論著中尋找資料,還要從文化人類學、比較社會學、跨文化心理學、跨文化培訓、群體關系(心理學和社會學)、國際事務、國際關系、語言學、宗教研究、社會心理學等領域獲得幫助[29]?!边@不僅意味著研究范圍的學科越界,更意味著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學科之間自覺對話的形成,如此才能促成跨文化傳播學真正意義上的生成和發(fā)展壯大。

      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曾說:“當一門學科正在產生的時候,要想取得進步,必須借鑒所有現(xiàn)成的學科,將這些學科中的寶貝經驗棄之不用,顯然是很不明智的?!盵30]因而,建構中國的跨文化傳播學,至少需要采用人類文化學和傳播學、社會學相結合的方法,以促進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為己任?!爸袊缥幕瘋鞑ダ碚摲妒降淖罱K形成,就是要把相關學科領域的不同觀念、知識和理論綜合起來,把一個個零散的‘飛地’匯聚成一個相對連貫的、交融的‘科學共同體’”,“以多元、多維的學術話語匯聚諸多學科的知識,歸納、闡釋相關社會科學及各個學派有關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成果?!盵31]這一“知識整合”運動,需要學科開放思維和融合心態(tài)。

      目前,中國學者的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學科背景和知識結構不足、學科對話欠缺,制約了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本土理論構建和縱深發(fā)展。中國跨文化傳播學研究的先行者、北京大學教授關世杰在其《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十年回顧》(1995-2004)中指出,在參與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學者中,“學語言學背景的最多,學傳播學的其次,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背景的很少?!薄拔覈缥幕瘋鞑パ芯空呖鐚W科研究不夠,限制了研究的深入?!盵32]這一方面說明,中國的跨文化傳播研究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合度不足,跨學科建構不足;另一方面對西方跨文化傳播理論前沿跟蹤和研究不夠,借鑒和內化為本土理論的程度不足,在理論框架、研究目標和實踐途徑等各個方面尚在探索之中??上驳氖?,近年來,一些國內學者開始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比如,孫英春的《跨文化傳播學導論》,從語言學、符號學與文化的互動關系,以及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科學技術等方面比較,試圖構建跨文化傳播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命題。在單波等主編的《新聞傳播學的跨文化轉向》中,不同的作者從新聞學、傳播學、倫理學、社會學、美學等實踐層面進行跨文化傳播學的跨學科對話,進一步擴展了這門學科的研究視野,特別是新聞學、美學和倫理學等學科視角,是之前的中外跨文化傳播學者研究所欠缺的。

      在目前國內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前行者中,單波教授在這門學科的跨文化建構和學科融合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理論高度。學哲學、新聞與傳播學出身的單波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已較早涉足這一學科領域研究,經過十幾年的學科知識積累和沉淀,其研究日趨哲學思辨和充滿理性。他在分析、批判西方跨文化傳播理論的基礎上,力圖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跨文化傳播的多學科融合。其十余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從文化學、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語言學、倫理學、政治學等多學科角度內在式批判西方跨文化傳播理論,融入自己獨到的學術思考,使跨文化傳播學的一些基本命題有了本土化的色彩,尤其是其倫理學和政治學層面的思考最為精彩。比如,他對跨文化傳播的倫理性和倫理危機的解析,對其倫理融合的認識,頗具創(chuàng)見。他的跨文化傳播的倫理建構和倫理融合豐富了這門學科的基本理論,在國內外獨樹一幟[33]。再如,他從政治學的角度解讀跨文化傳播亦別具新意。在其《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的“余論”中,他辨析了多元文化主義的政治內涵,傾向于以“文化間性”取代片面的“文化多元主義”,并得出結論“文化間性通向自由的、和諧的多元文化主義,從而形成跨文化傳播的政治基礎。”[34]在各個學科從不同角度正面解讀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的基礎上,單波教授從跨文化傳播學的角度批判“軟實力”(單氏譯之為“軟權力”),揭示其政治強權邏輯,提倡以“平等權力”替代“軟權力”的觀點。最后,單氏提出的“跨文化傳播的和諧理念”,與當今中國構建的“科學發(fā)展”、“和平崛起”、“和諧世界”的政治理念相統(tǒng)一。

      五、跨文化傳播學的研究方法趨向

      目前,國外學者在跨文化傳播研究領域的定量研究較為成熟。美國的跨文化傳播研究方法走過了從定性研究為主到定量研究為主、再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發(fā)展軌跡。即從愛德華·霍爾的《無聲的語言》為代表的定性研究方法占主流地位,到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古迪孔斯特為代表的定量研究方法占主導地位,演變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并依據個體思考的議題或課題的屬性有所偏重。以定量分析為例,20世紀70年代,美國第一本全面介紹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專著《跨文化傳播導論》[35]就利用了香農的信息理論和信息模型,運用信息處理技術和經驗數據分析跨文化傳播中語言的問題,以通訊理論的數學化推動跨文化傳播學模型的轉型。20世紀70年代,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史密斯教授援用生物學的分類精神,建構文化的向量矩陣,欲建構一個有效預測跨文化傳播效果的向量-矩陣模式,不失為跨文化傳播理論建構的量化維度的有益嘗試[36]。

      目前國內學者的研究方法以定性和思辨為主,相對比較單一。關世杰教授在其《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十年回顧與反思》一文中曾指出,在1995-2004年的十年中,國內跨文化傳播研究“運用思辨式研究方法的多,基于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分析的實證性的論述少。其基本研究范式是:閱讀一些中外相關論著,提出某個觀點或理論+一些論據+結論”。[37]一些論著主觀臆斷多于客觀分析,文獻研究多于調查取證,跨文化傳播的學理內涵探討較少。自21世紀以來,隨著網絡技術和新媒體的異軍突起,一些跨文化傳播的議題(比如以新媒體為背景的有關跨文化傳播、管理與營銷,以及新媒體跨文化傳播個案分析與典型例證分析)逐漸開始運用調查分析和實證研究方法,取得了一些新成果。比如,郭鎮(zhèn)之的《網絡輿論與中國形象:對〈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及其網絡評論的個案分析》一文對《紐約時報》一篇報道《奧運光彩之后:中國面臨什么》的文本解讀和讀者評論、網絡輿情的實證分析便比較典型[38]。在單波、石義彬等主編的《新聞傳播學的跨文化轉向》一書中,亦有部分學者通過定量和實證分析解讀跨文化對話的媒介困境、跨文化語境下的新聞專業(yè)主義,甚至以定量和實證的研究方法,力圖建構跨文化對話中的新媒介倫理[39]。

      在跨文化傳播的基本理論建構方面,美籍華人學者丁允珠的“面子協(xié)商”理論獨樹一幟。近年來,她和她的團隊通過調查實證分析,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這一理論。比如,她與其他學者合著的《沖突中的面子和面子功夫——中國、德國、日本和美國的跨文化比較研究》一文,通過調查分析四國912位大學生受訪者樣本分析,對面子、面子功夫和面子-協(xié)商理論進行了有理有據的分析,得出了令人信服的假設性結論,堪稱上乘佳作[40]。在研究方法上,單波的《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最大的特色在于以哲學思辨為主,理論思辨和實證研究相結合。比如,在論述“話語偏見與面子協(xié)商”問題時,作者運用思辨的方法修正和擴展、豐富“面子協(xié)商理論”的同時,抽取了美、英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四份報紙《紐約時報》、《芝加哥論壇報》、《泰晤士報》、《衛(wèi)報》對中國汶川地震的報道進行實證分析,呈現(xiàn)其基本意義和話語框架、中國面子(形象)被貶抑的話語邏輯,以及中國主流媒體選擇性解碼背后的面子協(xié)商問題,結論令人信服。當然,從總體上看,單氏《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似乎思辨有余而實證和定量分析不足。

      作為一門學科,理論、歷史和實務是其三個基本板塊。運用歷史學的視角和歷史學的研究方法進行跨文化傳播研究,亦是跨文化傳播學科構建的重要路徑之一。西方學者在這方面走在前列。比如,美國學者古迪孔斯特的《美國跨文化傳播理論綜述》系統(tǒng)梳理了美國跨文化傳播理論的歷史演變,考察了跨文化傳播理論發(fā)展過程中的基本問題,創(chuàng)見迭出,可謂傳播學理論史的集大成之作[41]。美籍華裔學者J.Z.愛門森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工而自然”的人文境界和人文理想》一文從中西哲學比較的視角追溯“工而自然”的歷史生成,論述了不同歷史時期儒釋道三家對其結構成分的不同貢獻,系從歷史學角度研究跨文化傳播的有益探索[42]。但總體上而言,當代以歐美為中心的跨文化傳播研究主要使用共時態(tài)的方法,而忽視了歷時態(tài)研究,或者說沒有從歷史的視角和歷史學方法來看待跨文化傳播實踐。中國乃至東亞、東南亞地區(qū)擁有深遠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并且歷史對文化有著強大的導向作用,在學術研究尤其是跨文化傳播史研究中越來越重要。近年來,跨文化傳播領域突破了原有的援用新聞與傳播學的理論觀照中華傳統(tǒng)文化儀式、文化現(xiàn)象及其意義生成的模式,注重跨文化傳播史料的梳理分析,借鑒歷史學的研究方法進行學科建構。比如,跨文化傳播研究學者姜飛的《美國跨文化傳播研究形成發(fā)展的理論脈絡》[43]、《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30年》等文章對中外傳播學史作綱要性的梳理,為跨文化傳播學科建構提供了理論脈絡和歷史經驗;單波的《跨文化傳播的問題和可能性》一書也對西方跨文化傳播理論和思想進行了簡要梳理分析,并融入自己的創(chuàng)見。比如,該書第二章“跨文化傳播的思想之旅”,與美國學者古迪孔斯特的《美國跨文化傳播理論綜述》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以歷史的視角和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構建跨文化傳播學術思想史,以及跨文化傳播史方面的集大成之作或專門性的開拓力作,目前國內外尚不多見,有待國內學者深入開拓。

      馬克思曾說:“一門學科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著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盵44]根據孫英春教授的理解,這個術語的革命可以理解為學術原創(chuàng)性的深刻表達或學術自主性的自覺意識[45]。在過去數十年中,當代跨文化傳播研究一直被籠罩在歐美中心范式之下,一些非西方學者亦把其作為通約性的、泛文化的、普遍性的特征而單向地、不加批判地“拿來”。面對全球場域和本土化視域的研究趨勢,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者亟待學術自主性的覺醒,在全球場域中,在開放和融合的心態(tài)下,譯介、探求、推進中國和西方跨文化傳播學術自覺,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把研究議題與中國乃至與之文化背景相似的東亞、東南亞地區(qū)的文化、社會語景和現(xiàn)實需要密切結合,構筑中國乃至東亞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本土理念和本土特色、東亞視角或亞洲方法,提升中國乃至東亞地區(qū)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學術自主性、科學性,促進學科建設。

      近年來,日本和中國香港地區(qū)跨文化傳播研究學者(包括教育者和實踐者)的學術自主意識開始覺醒。日本學者石井敏在其《用東亞社會文化的視角與實踐完善當代跨文化傳播研究》一文中,在批判性質疑和回顧西方當代跨文化傳播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東亞視角與實踐——以“關系”為中心的視角與實踐、歷史的視角與實踐、國內的和國際的視角與實踐、宗教的視角與實踐、語言的視角與實踐[46];日本學者三池賢孝在其《建立亞洲背景的文化與傳播理論:一個假設性基礎》中,提出了有別于從西方視角研究亞洲跨文化傳播模式的歐美中心跨文化傳播學術,或者說,使用非西方的方式來研究具有東方人文化特質的傳播編碼、傳播情景和傳播實踐的“亞洲中心傳播學術研究”。他將“亞洲中心傳播學術研究”定義為:一種理論體系或傳播學派,其理念、基本原理和資源根植并來源于多樣的亞洲文化傳統(tǒng)所凝聚的智慧[47]。在該文中,他提出了亞洲中心范式的“三個假設”。即:理論假設,鑒于東亞文化的互惠性、他人導向性與和諧性,提出了跨文化傳播研究的三個核心命題:關系,循環(huán),和諧;哲學假設,基于關系、循環(huán)、和諧意義上的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三個層面的假設;傳播假設,一是傳播發(fā)生在跨時空的多種關系的情景下,二是在許多情景下,傳播者在認知和行為方面既主動又被動,三是互相適應在和諧傳播過程中具備核心重要性[48]。香港大學教授維莫爾·迪薩納亞克在其《人類傳播的亞洲方法:回顧與展望》一文對亞洲傳播學研究方法進行了回顧與展望,認為構建亞洲傳播學理論體系在于:一是對經典文本尤其是具有哲學價值的經典文化文本加以研究,二是從傳統(tǒng)經典和現(xiàn)代文化中提取精華,三是從各種文化儀式和表演形式中尋求文化線索,四是觀照日常傳播行為,特別是其如何被有序地納入傳統(tǒng)文化的框架之中[49]。

      基于亞洲(東方或中國)中心的跨文化傳播學術研究,中國學者一方面可以用亞洲(東方、中國)語言研究跨時空的跨文化傳播關系,書寫本土文獻;另一方面,轉向亞洲(東方、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構建基于集體主義、“權力”、“關系”、“情景”、“融合”、“和諧”等命題為核心的跨文化傳播理論體系,挖掘更多的本土文化資源和本土理論。國內學者單波在其《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一書中,以集體主義、“權力”、“關系”、“和諧”等具有中國或東方文化特色的命題為主線貫穿全書,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跨文化傳播理論。比如,他的“人是傳播關系的總和”的理論、“語言與權力關系”、“跨文化傳播的倫理融合”、“權力關系體系與跨文化新聞傳播”,以及“集體主義與面子協(xié)商理論”、“文化間性”、“軟權力與平等權力”、“跨文化傳播的和諧理念”等等,在質疑和批判西方跨文化傳播理論的基礎之上,融入中國文化特色和個人創(chuàng)見,明顯具有理論建構的傾向。當然,單氏如果在這些命題上更深入地挖掘,并賦予更多的定量和實證分析(文化可以定量研究和實證分析嗎?答案是肯定的),有望建構出更為鮮明的本土跨文化傳播理論體系。

      注釋:

      ① 參見Bybee.Carl.Can Democracy Survive in the Post-Factual Age?A Return to the Lippmann-Dewey Debate about the Politics of News,Journalism &Mass Communication monograph,Vol.1,No.1,Spring 1999.

      ② 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3.

      ③ Dallmayr.F.Beyond Orientalism.Essays on Crass-Cultural Encounter.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6.另參見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40.

      ④ 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20.

      ⑤ 單波、石義彬等主編:新聞傳播學的跨文化轉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8.

      ⑥ 參見單波、石義彬等主編:新聞傳播學的跨文化轉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8-9.

      ⑦ 單波、石義彬等主編:新聞傳播學的跨文化轉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⑧ 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⑨ 孫英春,孫春霞: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全球場域與本土追問[J].浙江學刊,2010(4):38-39.

      [10][11] 單波:跨文化傳播國際學術會議綜述[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5):638.

      [12] Larry Samovar,Richard Por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Belmont,CA:Wadsworth,2004.pp.5.

      [13] 〔法〕于格·歐梯也:報道他者文化:一個不可能的任務[A].載單波、石義彬等主編:新聞傳播學的跨文化轉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19.

      [14] 參見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M].導言:跨文化傳播如何可能,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1-24.

      [15] 參見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基本理論命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103-113.

      [16] 俞吾金:馮友蘭的“抽象繼承法”與中國哲學遺產的繼承問題[Z].上海:上海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年會演講報告,2012-10.

      [17] 參見〔英〕約翰·湯林森:文化全球化與文化帝國主義[A].載陸揚,王毅選編:大眾文化研究[M].周越美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1.

      [18] Kofman E.&Youngs G.Globalization: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 Pinter,1996,pp.1.

      [19] 梁鏞,劉德章:跨文化的外語教學與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25.

      [20] 參見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87-114.

      [21] 俞可平: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雙重變奏下的中國文化發(fā)展邏輯[J].學術月刊,2006(5):20.

      [22] 〔美〕威廉·B.古迪孔斯特:美國跨文化傳播理論綜述(二)[A],載J.Z.愛門森編譯:國際跨文化傳播精華文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85,86.

      [23] 〔美〕威廉·B.古迪孔斯特:美國跨文化傳播理論綜述(二)[A],載J.Z.愛門森編譯:國際跨文化傳播精華文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85.

      [24] 孫英春,孫春霞: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全球場域與本土追問[J].浙江學刊,2010(4):39-40.

      [25] 姜飛:跨文化傳播的后殖民語境[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4(1).

      [26] 〔美〕J.Z.愛門森: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工而自然”的人文境界和人文理想[A].載J.Z.愛門森編譯:國際跨文化傳播精華文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58-173.

      [27] 〔法〕阿芒·馬特拉,米歇爾·馬特拉:傳播學簡史[M].孫五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31.

      [28] 孫英春:跨文化傳播研究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J].攀登,2010(2):26.

      [29] 參見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67.

      [30] 〔法〕埃米爾·迪爾凱姆:社會學研究方法論[M].胡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118.

      [31] 孫英春,孫春霞: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全球場域與本土追問[J].浙江學刊,2010(4):42.

      [32] 關世杰: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十年回顧[J].對外大傳播,2006(12):33.

      [33] 參見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M].第七章,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192-243.

      [34] 參見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M].第八章,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250.

      [35] John.C.Condon and Fathi S.Yousef.An Introduction to Tntercultural Commucation,Bobbs-Merrill Educational Publishing Indianapolis.1974.

      [36] Alfred G.Smith.Taxonomies for Plann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nual.Publisher.Falls Church,Va(etc.):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Vol.5.pp1-10.

      [37] 關世杰: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十年回顧[J].對外大傳播,2006(12):33.

      [38] 參見郭鎮(zhèn)之:網絡輿論與中國形象:對《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及其網絡評論的個案分析[A].載單波、石義彬等主編:新聞傳播學的跨文化轉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45-69.

      [39] 參見單波、石義彬等主編:新聞傳播學的跨文化轉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40] John Oetzel,Stella Ting-roomey等:沖突中的面子和面子功夫——中國、德國、日本和美國的跨文化比較研究[J].Communication Monographs,Vol.68,No.3,Sep,2001.

      [41] 〔美〕威廉·B.古迪孔斯特:美國跨文化傳播理論綜述(一)(二)[A].J.Z.愛門森編譯:國際跨文化傳播精華文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35-97.

      [42] 〔美〕J.Z.愛門森: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工而自然”的人文境界和人文理想[A].載J.Z.愛門森編譯:國際跨文化傳播精華文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58-174.

      [43] 姜飛:美國跨文化傳播研究形成發(fā)展的理論脈絡[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3):17-27.

      [44] 〔德〕馬克思:資本論[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4.

      [45] 孫英春,孫春霞: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全球場域與本土追問[J].浙江學刊,2010(4):43.

      [46] 參見〔日〕石井敏:用東亞社會文化的視角與實踐完善當代跨文化傳播研究[A].載J.Z.愛門森編譯:國際跨文化傳播精華文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98-106.

      [47] 〔日〕三池賢孝:建立亞洲背景的文化與傳播理論:一個假設性基礎[A].載J.Z.愛門森編譯:國際跨文化傳播精華文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38.

      [48] 參見〔日〕三池賢孝:建立亞洲背景的文化與傳播理論:一個假設性基礎[A].載J.Z.愛門森編譯:國際跨文化傳播精華文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41-147.

      [49] 參見莫爾·迪薩納亞克:人類傳播的亞洲方法:回顧與展望[A].載J.Z.愛門森編譯:國際跨文化傳播精華文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16-117.

      猜你喜歡
      傳播學跨文化理論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超越文明沖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藝術評論(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2016央視春晚“咻一咻”的傳播學解析
      新聞傳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4:47
      傳播學視閾下新一代“四有”革命軍人的培養(yǎng)研究
      新聞傳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5
      相遇中的“傳播”:傳播學研究反思
      新聞傳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大數據的傳播學解讀
      新聞傳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6
      耒阳市| 长子县| 武夷山市| 托克逊县| 松潘县| 南溪县| 隆安县| 凤台县| 蒙阴县| 安平县| 双柏县| 武安市| 渝北区| 个旧市| 奎屯市| 调兵山市| 尤溪县| 疏附县| 铁岭市| 武邑县| 修文县| 清镇市| 老河口市| 莱芜市| 特克斯县| 航空| 康马县| 福泉市| 延长县| 罗山县| 信宜市| 盐山县| 阿瓦提县| 滦南县| 郴州市| 松原市| 永兴县| 浦城县| 镇原县| 海城市| 凌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