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華
(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 社科部,浙江 金華 321007)
近幾年來,高等教育經常面臨著這樣的尷尬:教育者語重心長,苦口婆心樹立起來的價值體系,往往在不經意間被傳播媒體中的一個鏡頭、一段描述所摧毀。所以常常聽到這樣的感慨:現在的學生,該懂的還沒懂,不該懂的倒全懂了。這就意味著非主流意識文化已經對校園構成了沖擊。本文從分析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入手,談談非主流意識文化的負影響及矯正。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初期。在這時期,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已初步形成,卻尚未定型,可以說,正處于形成的關鍵時期。這期間體現出兩個特點:①對人生意義有著初步的理解,但不穩(wěn)定;②對人生和世界的評價有著明顯的個性色彩,表現出他們對現實的不同態(tài)度、不同的興趣和愛好等個性傾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將影響著學生的精神面貌和個性向不同的方向發(fā)展。
青年初期“四觀”的形成是復雜的,它一方面受到年齡上心理發(fā)展水平的制約,更主要的是受到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影響。因此,處于此關鍵期的學生們更需要擁有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這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職責。但在現實社會中,我們都共同面臨著非主流意識文化所帶來的沖擊。
這幾年來,隨著開放環(huán)境下經濟建設的深入,作為快餐式的非主流意識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快節(jié)奏生活中人們的某些需要。它通過電視、電影、磁帶、碟片、報刊、廣告牌和互聯(lián)網絡等現代傳媒,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作為社會一部分的校園,不可避免地,非主流意識文化也已廣泛地進入。
這就意味著,目前校園中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已發(fā)生了不同以往的深刻變化。同時意味著學校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體系與非主流意識文化所傳播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之間形成了對立。由此造成了校園內部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分離。這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和管理帶來新的挑戰(zhàn),也給學校培養(yǎng) “四有”人才的目標任務帶來了挑戰(zhàn)。這種負影響可以從四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1.對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造成了沖擊。在非主流意識文化中,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正義與邪惡都被以各種非現實的方式加以表現。各種皇宮秘史不斷被“戲說”,各種富商白領周旋于高檔賓館、娛樂場所的鏡頭充斥銀屏,而真實的社會矛盾卻被掩蓋了,用夢境代替了對社會現實、民族憂患和人類歷史的理性認識,使學生產生認知偏差。江澤民指出:“如果輕視思想政治教育、歷史知識教育和人格培養(yǎng),那就會產生很大的片面性,而這種片面性往往會影響人的一生軌跡?!保ń瓭擅瘢骸兜谌稳珖逃ぷ鲿h上的講話》,《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78頁)但是,傳統(tǒng)教育由于其主題的嚴肅和形式的相對呆板,更談不上娛樂性,使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難以主動參與。而非主流意識文化向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回歸,使現代人一反那種過分沉重的政治中心和倫理本位的生存狀態(tài),并由自在自發(fā)的或異化被動的生存方式向自由自覺的創(chuàng)造性方式提升(李西建:《重塑人性:大眾審美中的人性嬗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2頁)。所以青年學生更愿意追求輕松閑適的流行文化而摒棄和排斥抽象、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這將對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產生消極影響。
2.對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造成沖擊。非主流意識文化宣揚的是人生如夢,游戲人生,號召及時行樂,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過把癮就死”。這種享樂主義強調的滿足僅僅是生理和心理的低級需要,而青年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等高級需要卻受到抑制,這與培育“四有新人”的我國教育目標形成了尖銳的沖突。流行文化本質上是一種消費文化,其文化產品實質上就是商品。為了促進文化商品的消費,非主流意識文化總是通過各種繽紛的形象和華麗的包裝,竭力刺激人們的欲望需要,不斷向人們推銷消費至上的理念和享樂主義的價值觀。欲望的解放就是感官的解放和軀體的解放,快樂原則和市場化在欲望心理學方面的結合,把新的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當做正當的選擇廣泛傳播開來 (周憲:《中國當代審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02頁)。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極為容易地吞食著青年的心靈。青年學生沉湎于平庸的娛樂和無聊的消遣之中,以暫時逃避日常生活的責任及單調乏味的學習、工作。一些研究表明,消費意識在新一代青少年的意識結構中,正在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他們的購買行為已經再清楚不過地體現了其消費舉動背后所暗含著的意念,即“快樂無罪,花錢有理;好好時尚,天天向上”。(田方萌、楊長征:《近5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現象的特點》,《中國青年研究》2003年第2期)學校德育所推崇的核心思想——崇高精神、艱苦奮斗、榜樣的力量,幾乎被消解殆盡。
3.對學生形成正確道德觀造成沖擊。非主流意識文化中所描繪的一個個血腥的場面,無非體現一個原理:暴力出英雄,演繹出一個庸俗的社會法則:弱肉強食,以暴易暴;或者著力渲染個人的隨心所欲,很少考慮其應承擔的責任和使命;把愛情演繹成三角戀、婚外情;把娛樂置于非道德基礎之上,排斥和消融著某些崇高的道德信念和理想,使青年學生在毫無抵抗狀態(tài)下,不知不覺中接受它所倡導的觀點,從而淡化了人們的道德意識。雖然在非主流意識文化中并不缺少道德觀念,但因為道德教化并不是其終極目標,所以道德觀念和道德理想經常只是作為流行文化的裝飾。相反,對暴力、色情、虛無感、幻滅感的表現在非主流意識文化作品中大量存在,并且神秘主義傾向和封建迷信思潮泛濫,明顯不利于青年學生的道德完善。同時,非主流意識文化反規(guī)范的傾向,沖擊傳統(tǒng)德育一再堅守的道德規(guī)范,使青少年學生的道德認同變得困難,道義約束趨于松弛;人們追求從非主流意識文化中帶來的刺激,從而導致面對現實的道德冷漠。
4.對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造成沖擊。無產階級價值觀的基礎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奉獻,其基本特征是集體主義。而非主流意識文化以各種方式,暗示、誘導和宣揚的是利己主義、個人主義,把娛樂、享受與道德、理性相對立。如把施暴者混同英雄,把個人欲望混同于人類普遍的理想,把感官刺激混同于精神享受,這些都會使學生產生價值判斷混亂。非主流意識文化以一種強烈的同質化力量單面塑造青少年的價值觀。在大眾文化的流水線上,模仿是絕對的,而個性化的努力最終被模仿的努力所取代。游走于大眾文化之途的流行文化也概莫能外。一旦有人捏造一種流行的東西并且加以大肆宣揚,那么它就會被大規(guī)模地復制和傳播,致使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受到排斥,導致文化發(fā)展中經常生產無創(chuàng)造性的同樣產品,人們處在一種共時性之中??梢哉f非主流意識文化正是通過為大眾提供共享的文化而成功地在一個范圍內塑造了一股潮流、一種時尚、一種環(huán)境、一個氛圍,成功地塑造著大眾同一種興趣、喜好和口味。這種齊一化已成為非主流意識文化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的重要模式。因此,文化失去了其應有的無限豐富性和多樣性。大眾的需求、思想和行為被齊一化了,模式化以千篇一律、了無新意抹殺了文化的創(chuàng)新精神,抑制了人們的想象力,使文化成為維持現狀、甘于平庸生活的保守力量,成功地把青年學生塑造成一群依賴的、被動的價值認知和取向單一的文化接受者。文化本來是想象的天地,這一領域一旦被流行文化的非理性所占據,不僅文化的生產者,而且文化的傳播者和享用者都成為了工具。齊一化的非主流意識文化消滅了文化作品本應具有的思想的豐富性和價值的多樣性,它力圖通過對個性的扼殺消除一切否定性、批判性和對立性等,造就青少年思想和行為的單面特征。在視聽文化與商業(yè)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新生代青少年,對非主流意識文化、感性生活和物質利益具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心理。他們對非主流意識文化大膽追求的同時,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缺乏繼承的力量。對物質利益的片面追求也使一代青少年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價值觀的侵蝕。毫無疑問,在這種劇烈的社會文化轉型時期,舊的價值觀念和規(guī)范受到普遍懷疑而失去權威性,遭到了遺棄,而新的觀念和規(guī)范尚未建立。外來的一些價值觀引起了一些人的傾慕,而傳統(tǒng)的、主流的價值觀念與之發(fā)生一定的沖突又引起人們的反感;市場經濟喚醒了人們的物欲和貪念,許多腐朽的東西又死灰復燃;以往人們所尊崇的一些精神價值和信念受到了沖擊,理想在現實面前失去了力量顯得蒼白無力。這種價值觀念的斷裂是任何社會轉型期都會遇到的。它所帶來的混亂和無序狀態(tài)使任何有社會責任感的人都會感到焦慮,甚至痛心疾首。非主流意識文化對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和校園文明建設構成嚴峻的挑戰(zhàn)。
面對挑戰(zhàn),我們無法回避。面對非主流意識文化無孔不入的滲透,教育者應積極地思考對策。德育教育具有全面性、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德育工作的開展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三位一體,全方位、多層次地進行。這里,僅從學校德育教育這一角度,針對非主流意識文化的沖擊,談談可以采取的對策。
首先,要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切實深入開展素質教育,使學校能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培養(yǎng)出身心協(xié)調,個性和社會性統(tǒng)一,具有較高文化素養(yǎng)和技能的新時期人才。而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體制下,為了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往往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高尚志趣情操的培養(yǎng)。在這種“重分輕道”的教育模式中培養(yǎng)出的學生往往缺乏應有的“免疫力”。
素質教育應分心理素質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心理素質指人在精神、意識上的特征和品質。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保證學生在與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互動過程中有良好的適應性。人文素質是指構成人們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個性品質的基本文化修養(yǎng),是人的社會文化素質中的最基本的部分。毛澤東說過:一個有高尚情操的人,就是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就是一個純粹的人。素質教育抓上去了,就培養(yǎng)了學生的欣賞和鑒別能力,就可以本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原則,分清是非,學為我用。
其次,深化德育工作。在深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在方法和觀念上,把德育從傳統(tǒng)的說教中解脫出來,形式多樣化,方法豐富化,變說教為寓教于樂,最終達到以樂施教。第二方面,在任務和內容上,要摒棄各學科各自為政之局面,把德育滲透于各學科中,立體式開展。特別注意把德育和美育、藝術教育相結合。非主流意識文化主要是通過感性層面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發(fā)生影響,特別是對知覺、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潛移默化”的作用更深,而美育作為一種感性、情感的教育,正是通過以審美活動為主的教學過程,促進學生的知覺、想象、情感和直覺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并形成較高水平的審美能力和審美觀。第三方面,還應建立適應發(fā)展的管理體制,轉變管理觀念。在管理、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不應只把學生僅僅看做是單一的教育對象。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客體要通過主體起作用。要牢固樹立起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建設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高校校園文化??茖W精神包括求實精神、批判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獨立自由精神、寬容精神、超功利精神等;人文精神包括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心理素養(yǎng)、人生態(tài)度、道德修養(yǎng)、愛國情懷、價值觀、人生觀等。我國高等學校要造就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應該是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素質的和諧型人才。高等學校在培養(yǎng)大學生求真、務實、嚴謹的科學精神的同時,必須重視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為大學生才能和智力的發(fā)揮提供長久的動力支持。要將培養(yǎng)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要求納入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以通識教育課程為基礎構建與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有關的人文和科學教育課程體系,切實提升教師的人文與科學素養(yǎng),開設人文方面的課程和講座,通過這些途徑和方式,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tǒng)一,真正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最后,應該加強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科學有效地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校園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在校園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要注意有效性和科學性。要廣泛開展主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將科學知識的學習和人文知識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開展新穎的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根據大學生的自身綜合素質發(fā)展的需要,有計劃、分類別地開展主題學術報告,邀請學校內部有名的教師或專家,以及校外著名的專家和學者,通過學術報告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學識,開闊他們的視野;最為重要的是啟迪他們的人生,學會做人做事??傊鶕W校特點,采用豐富的形式,加強課外文化的建設,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形成一個健康、向上的育人環(huán)境。
不可否認,非主流意識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自有它存在的價值,但是人們不應該拋棄歷經百年滄桑的文化而盲目地跟風。我們要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因為只有那些厚重的經典才能提高我們的修養(yǎng);只有經過歷史篩選的經典,才能把歷史上一切早已消逝的高貴靈魂的訊號傳遞給他們。生活在物質財富不斷增長的年代,我們只有根據新的形勢、新的情況、新的具體問題,對傳統(tǒng)價值觀念加以改造,使之與時代精神相融合,才能形成具有強大吸引力、凝聚力和時代精神的價值觀念。總之,無論是對傳統(tǒng)文化還是對非主流意識文化,我們都因本著揚棄的原則,既克服又保留。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