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溫州精神在鄭振鐸翻譯理念和翻譯實踐中的體現(xiàn)

      2012-08-15 00:42:55邵星宇賀曉琴
      文教資料 2012年25期
      關鍵詞:鄭振鐸溫州文學

      邵星宇 賀曉琴

      (1溫州大學 外國語學院;2溫州大學 城市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1.引言

      鄭振鐸(1898-1958)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詩人、編輯家,也是一位碩果累累的翻譯家。林煌天主編的《中國翻譯詞典》和方夢之主編的《中國譯學大辭典》都將他收錄到中國翻譯家的名目之下。胡愈之在《哭鄭振鐸》一文中寫道:鄭振鐸“是一個多面手……不論在創(chuàng)作和翻譯方面,不論是介紹世界文學名著或整理民族文化遺產(chǎn)方面,……都做出了平常一個人所很少能做到的那么多的貢獻”。鄭振鐸于1921年與沈雁冰共同組織成立了文學研究會,并主編刊物《小說月報》。他以文學研究會為依托,提倡文學翻譯,他一生翻譯成果豐碩,對我國文學和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他翻譯了大量外國優(yōu)秀文學作品,有俄國文學、印度文學、希臘、羅馬文學和美國歐·亨利的短篇小說、德國萊辛的寓言、丹麥的民歌,等等。

      鄭振鐸出生和成長在溫州,他的父親在溫州當過職員,因而可以說溫州是鄭振鐸的故鄉(xiāng)。他自己也常向人們說:“我是喝甌江的水長大的,我是甌江的兒子。”(鄭爾康,2002:22)他從出生開始一直在溫州生活學習。直到19歲考上北京鐵路管理學校,他才離開溫州到北京求學。從出生到成人的這段經(jīng)歷對他的一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甌越大地的耳聞目染也使溫州精神在他身上根深蒂固,這為他以后在翻譯、文學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2.溫州精神簡介

      溫州從來都不乏特有的精神,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溫州精神”被很多學者予以高度概括。其精神實質即“自主改革、自擔風險、自強不息、自求發(fā)展”,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四自”精神。著名經(jīng)濟學家鐘朋榮曾將“溫州人精神”即“溫州精神”概括為四句話:白手起家、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闖蕩天下、四海為家的開拓精神;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造精神。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闡述“溫州人精神”時認為:“就是不甘落后,敢為天下先,沖破舊框框,闖出新路子?!睖刂菔形瘯涘X興中在紀念葉適誕辰850周年暨永嘉學派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則把溫州精神的核心定位為“務實創(chuàng)新”。《溫州區(qū)域文化與溫州精神的塑造》一文的作者認為溫州精神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吃盡千辛萬苦”的勤勞精神、“走遍千山萬水”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走進千家萬戶”的實干精神和“想盡千方百計”的創(chuàng)新精神。(顏弘、龍玉祥,2007:36)

      接下來,筆者將重點剖析溫州精神在鄭振鐸翻譯理念和翻譯實踐中的具體體現(xiàn)。

      3.溫州精神在鄭振鐸翻譯理念與翻譯實踐中的體現(xiàn)

      3.1 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的體現(xiàn)

      溫州精神體現(xiàn)出敢為人先。敢為人先體現(xiàn)了溫州人的“大開大合”,不安于現(xiàn)狀,不滿于條條框框,敢于爭先,第一個敢“吃螃蟹”,第一個敢“破框框”,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方立明、薛恒明、奚從清,2006:123)這種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也體現(xiàn)在了鄭振鐸的翻譯理念和翻譯實踐中。

      3.1.1 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在翻譯實踐中的體現(xiàn)

      鄭振鐸所翻譯的作品主要包括俄國文學作品、印度文學作品、希臘和羅馬文學作品等。鄭振鐸往往選擇別人很少注意的國度的作品進行翻譯,這無疑帶有填補空白和開風氣的意義。

      鄭振鐸對于翻譯文本的選擇,既切合新文化運動的時代要求,又對新文學有所裨益。他與耿濟之一起于1920年夏最早翻譯了《國際歌》,鼓舞著幾代共產(chǎn)黨人為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浴血奮戰(zhàn)。他于1922年翻譯了泰戈爾的詩選《飛鳥集》,成為我國較為系統(tǒng)地譯介和研究泰戈爾的第一人。鄭振鐸是我國較早的比較系統(tǒng)地介紹希臘、羅馬文學的人之一。早在1929年,鄭振鐸就出版了《戀愛的故事》為書名的連載《希臘羅馬神話傳說中的戀愛故事》,第二年又在《小說月報》上連載了《希臘羅馬神話傳說中的英雄傳說》。

      3.1.2 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在翻譯理念中的體現(xiàn)

      鄭振鐸的很多翻譯理念和主張都開了我國相關研究的先河,可以算是中國近代史上全面探索翻譯理論的開拓者。

      3.1.2.1 首次介紹并評析了泰特勒的翻譯三原則

      在《譯文學書的三個問題》一文中,鄭振鐸首次向國內(nèi)翻譯工作者介紹了英國翻譯家泰特勒 《論翻譯的原則》一書及其中的三原則:“I.譯文必須能完全傳達原文的意思;II.譯作的風格和態(tài)度必須與原作的性質一樣;III.譯文必須包含原文所有的流利。”就泰特勒的這三個原則,鄭振鐸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他認為第一條原則即“忠實”是第一要義;其次認為應該在“忠實”的前提下,把原文的風格和態(tài)度重新表現(xiàn)在譯文里,但強調(diào)翻譯不能走“死譯”和“放縱”兩個極端。

      3.1.2.2 首次提出統(tǒng)一“文學上名詞”的問題

      1921年6月鄭振鐸在《小說月報》上發(fā)表了《審定文學上名詞的提議》。所謂“文學上名詞”指的是翻譯中“關于文學史上的,關于文學評論上的,及文學作品中所有的名詞”等。當時這類名詞的漢譯名非?;靵y。鄭振鐸認為這樣會導致讀者的誤會,也會給譯者或研究者帶來很大的不方便。因此,鄭振鐸首次鄭重提出統(tǒng)一“文學上名詞”的問題,并且在當時發(fā)行量第一的文學刊物上展開討論。這對于我國文學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是起了較大作用的。

      3.1.2.3 第一次從理論上探討重譯問題

      “重譯問題”也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翻譯界亟待從理論上說明的現(xiàn)實問題。當時由于中國懂英文的人較多,懂其他文字的人甚少,而這很少的人中從事翻譯的更少,所以不少非英語作品,如俄國文學作品被介紹到中國,就大多是從英文重譯的。為了減少重譯中的差錯,鄭振鐸提出了重譯的“慎重與精審”的原則,那就是“重譯者最好能擇譯本中最可信的譯本來做根據(jù),來重譯;如譯本有兩本以上,應該都把它們搜羅來,細細的對照一過;譯完后,應該叫通原本文字的人,來把它與原本校對一下”(陳福康,2000:225)。 鄭振鐸的這些論述是從實際出發(fā),第一次從理論上探討了重譯問題。

      3.1.2.4 最早評述中國近代翻譯史

      鄭振鐸最早對中國近代的翻譯文學史進行了評述。在《清末翻譯小說對新文學的影響》一文中他提出對于中國近代翻譯文學史的研究,應該放在十七世紀以后整個中國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進行考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從1600年到1894年是“西洋文化接觸的時期”;從1894年到1917年,則是 “政治教育改革時期”;從1918年至當時的30年代,是“倫理與文學的改革時期”。鄭振鐸還認為只有注意到這個發(fā)展路線,才能看清近代翻譯史“是怎么的跟著時代而演變,跟著時代而發(fā)展”。這些見解與當前翻譯研究的文化學派的觀點有著不少相似之處。特別是通過對近代文學翻譯史的研究,指出了清末翻譯和“五四”翻譯的本質差異,認為清末翻譯是“無意識的介紹”,而“五四”以后則是“有意識的介紹”。鄭振鐸的這些論述,為中國近代文學翻譯史定下了一個框架和基調(diào),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2 求真務實的實干精神的體現(xiàn)

      溫州區(qū)域文化的核心是永嘉學派,而永嘉學派思想注重實際,主張實事求是,要求學問要經(jīng)世致用,反對空談誤國,主張尊重客觀規(guī)律,認為學術應服務于社會生產(chǎn)實踐。這種價值觀塑造了溫州人求真務實的精神。溫州人善于從實際出發(fā),不人云亦云,能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確立發(fā)展目標。(顏弘、龍玉祥,2007:36)這種求真務實的實干精神也充分體現(xiàn)在了鄭振鐸的翻譯理念和翻譯實踐之中。

      3.2.1 譯作的選擇

      鄭振鐸認為:“在世界沒有共同的語言之前,翻譯家的使命是非常重大的。就文學的本身講,翻譯家的責任也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在哪一國的文學史上,沒有不顯出受別國文學影響的痕跡的。而負這種介紹的責任的,卻是翻譯家?!保惛??,2000:221)鄭振鐸還認為:“翻譯者一方面覺得自己工作的重要和光榮,一方面也須感得自己責任的重大,而應慎重—十分慎重的—去做介紹的工夫?!彼趯Ψg文本的選擇上體現(xiàn)了對慎重翻譯的思考。在《盲目的翻譯家》一文中,他指出在譯介外國文學時不能盲目翻譯,認為“自文學在英美職業(yè)化了以后,許多作家都以維持生活的目的來寫他們的作品,未免帶著銅臭,且也免不了有迎合讀者的心理的地方”。他呼吁道:“翻譯家呀!請先睜開眼睛看看原書,看看現(xiàn)在的中國,然后再從事于翻譯?!保惛?担?000:221)由此可見,鄭振鐸是多么強調(diào)翻譯家的社會責任感,認為翻譯作品的選擇應根據(jù)具體形勢而定。就當時而言,翻譯文學要配合當時的斗爭,從實際出發(fā),真正符合當時的國情,要能起到“足救時弊”的作用。鄭振鐸本人就是據(jù)此身體力行的。他的大多數(shù)作品都是“有所為”,都是為反映人生和改造人生而作的(陳???,2010:445)。比如他與耿濟之合譯的《國際歌》鼓舞著眾多共產(chǎn)黨人為理想而奮斗;他對俄國文學作品如《灰色馬》、《沙寧》的譯介則掀起了翻譯俄國黃金時代、白金時代文學的熱潮。在此基礎上,鄭振鐸進一步闡述了譯本選擇的明確目的性,概括起來主要有兩點:一是能改變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觀念;二是能引導中國人到現(xiàn)代人的人生問題,與現(xiàn)代的思想相接觸。

      3.2.2 對文學可譯性問題的思考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隨著外國作品大量譯介到國內(nèi),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文學作品的重要性。然而,隨著人們對文學本質的認識的提高,有些人卻對譯作能否保持原作的思想與藝術之美公開表示懷疑。他們認為文學書是不能翻譯的,至于詩歌,多數(shù)人更認為是絕對不能翻譯的。此時,鄭振鐸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實干精神。他從自身從事文學翻譯的實踐出發(fā),主張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guī)律,就人們的質疑提出了基于自身實踐的合理解釋。鄭振鐸將這些人的觀點分為兩類,一類可稱是“通俗的”,即強調(diào)文學的風格是鄉(xiāng)土的、固定的,無法翻譯的;另一類可稱是“哲理的”,即更強調(diào)作品的思想、風格與文字之不可分性。針對這些觀點,鄭振鐸明確提出:“文學書是絕對的能夠翻譯的,不惟其所含有的思想能夠完全的由原文移到譯文里面,就是原文的藝術的美也可以充分的移植于譯文中——固然因翻譯者藝術的高下而其程度大有不同——不獨理想告訴我們是如此,就是許多翻譯家的經(jīng)驗的成績,也足以表現(xiàn)出這句話是很對的?!保惛?担?000:215-216)他指出了“思想”是“完全”能譯,“藝術的美”是“充分”能譯;他同時指出不獨理論上應得出這個結論,而且實踐上也足以證明這一點。他還認為文章的“風格”只不過是“表白”的代名詞,而文學里的“表白”,其意義就是翻譯思想而為文字;由于人類的思想具有共通性,因而“風格”也是可以在各種語言中轉移的。針對哲理類文學不可譯論,鄭振鐸引用了Element of Style一書中的話表明見解:“大多數(shù)的‘表白’是可以隨人之意的,所以他與思想是分離的。就好比‘思想’是水,‘表白’是載水之器;無論載水之器的形式如何的變換,水的本質與分量總是不會減少的?!边@就說明,同一思想是可以由作者任意表現(xiàn)于任一表白或風格中,因此,同一思想也是完全可以表現(xiàn)在一種以上的文字中的,也就是說作品的思想是可譯的。至于詩歌,鄭振鐸指出:“如果譯者的藝術高,則不惟詩的本質能充分表現(xiàn),就連詩的藝術的美—除了韻律外—也是能夠重新再現(xiàn)于譯文中的?!编嵳耔I的這些精彩的論述從理論上消除了某些譯者與讀者的疑慮,有利于我國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在當時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3.3 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造精神的體現(xiàn)

      溫州人敢于冒險和富于進取的秉性鍛造了溫州善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品質。鄭振鐸在其翻譯實踐和探索翻譯理念的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了這種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造精神。鄭振鐸對于翻譯有其獨到而深刻的見解,他的翻譯理念對于“五四”時期我國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

      3.3.1 提倡語言的歐化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無論是反對文言、提倡白話,還是新詩寫作,翻譯文學都在某種意義上起到了重要的先鋒引領作用。(靳哲,2011:14)翻譯家韋努蒂認為,當民族文學“處于出于年輕期,或正在建構過程中”、“處于邊緣的,或弱小的”、“處于危機或轉型期”這三種情況下時,翻譯文學通常在文學系統(tǒng)中占主導地位,反之則會居于次要地位。(許鈞,2009:137)而“五四”時期正是我國文學的轉型時期,外國翻譯文本日益增多,歐化的翻譯方法深受翻譯界喜愛,如鄭振鐸翻譯泰格爾的詩選《飛鳥集》就采用了歐化的翻譯方法。這種歐化的翻譯方法給白話文提供了新穎的表達方式,對我國當時的“廢文言,興白話”運動起到了推動作用。

      鄭振鐸較早提倡我國語言的歐化,這體現(xiàn)了他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造精神。他明確表示,如果不對文學的“形式”或“文法”改造,再好的想象也無法充分表達出來。同時他還糾正了對于歐化的誤解,表示歐化和“引進歐洲的普通文法”不等于簡單的模仿。他還認為,對于語體的歐化,有一個程度,就是,“他雖不像中國人向來所寫的語體文,卻也非中國人所看不懂的”(鄭振鐸,1985:326)。

      3.3.2 翻譯的作用

      郭沫若在致《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主編李石岑的信中稱:“我覺得國內(nèi)人士只注重媒婆,而不注重處子;只注重翻譯,而不注重產(chǎn)生……翻譯事業(yè)于我國青黃不接的現(xiàn)代頗有急切之必要,雖身居海外,亦略能審識。不過只能作為一種附屬的事業(yè),總不宜使其凌越創(chuàng)造、研究之上,而狂振其暴威……總之,處女應當尊重,媒婆應當稍加遏制?!保惛??,2000:217)鄭振鐸認為這種將翻譯文學只是作為創(chuàng)造我國新文學的準備,翻譯文學不過是權宜之計的觀點是對翻譯功用的蔑視。鄭振鐸認同翻譯的作用有類于“媒婆”,但翻譯的功用更近似于“奶娘”。鄭振鐸在《處女與媒婆》一文中回應郭沫若:“他們都把翻譯的功用看差了。處女的確應當尊重,是毫無疑義的。不過視翻譯的東西為媒婆,卻未免把翻譯看得太輕了。翻譯的性質,固然有些像媒婆。但翻譯的大功用卻不在此……如果在現(xiàn)在沒有世界通用的文字的時候,沒有翻譯的人,那么除了原地方的人以外,這種作品的和融的光明,就不能照臨于別的地方了。所以翻譯一個文學作品,就如同創(chuàng)造了一個文學作品一樣;他們對于人們的最高精神上的作用是一樣的?!保ㄠ嵳耔I,1985:388)鄭振鐸指出:“翻譯的功用,也不僅僅為媒婆而止。就是為媒婆,多介紹也是極有益處的?!保惛??,2000:218)鄭振鐸在《翻譯與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造性地闡述了翻譯的“奶娘”地位:“翻譯者在一國的文學史變化更急驟的時代,常是一個最需要的人。雖然翻譯的事業(yè)不僅僅是做什么‘媒婆’,但是翻譯者的工作的重要卻更進一步而有類似于 ‘奶娘’……我們?nèi)绻刮覀兊膭?chuàng)作豐富而有力,絕不是閉了門去讀《西游記》、《紅樓夢》及諸家詩文集,或是一張開眼睛,看見社會的一幕,便急急的捉入紙上所能得到的;至少須于幽暗的中國文學的陋室里,開了幾扇明窗,引進戶外的日光和清氣和一切美麗的景色;這種開窗的工作便是翻譯者所努力做去的!”(陳???,2000:219)鄭振鐸對于翻譯“媒婆”作用和“奶娘”地位的論述既形象又精辟,將翻譯的作用描述得生動易懂,充分體現(xiàn)了鄭振鐸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造精神。

      3.3.3 關于“信、達、雅”的辯證關系

      對于“信、達、雅”三字理論,鄭振鐸也給出了自己創(chuàng)新性的解釋。鄭振鐸明確指出:“‘信’是第一條信條”;“能‘信’便沒有不能‘達’的”;“凡不能‘達’的譯文,對于原作的忠實程度,便也頗可懷疑”。也就是說,不“達”也無以至“信”。至于“雅”,他認為“是不必提及的”,認為這不應當是譯者首先考慮的問題。他批評“嚴氏的‘雅’往往是犧牲‘信’以得之的”,不足為訓。

      關于“直譯”與“達”、“雅”的關系,他認為:“直譯的文章,只要不是‘不通’的中文,仍然是‘達’。假如將原文割裂刪節(jié)以遷就譯文方面的流行,雖‘雅’,卻不足道矣。所以我們的譯文是以‘信’為第一義,卻也努力使其不至于看不懂?!编嵳耔I的這些論述在當時是很少見的,也十分精當??梢哉f,他的這些論述無疑是具有開拓意義的,也體現(xiàn)了他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造精神。

      通過對鄭振鐸的翻譯實踐和翻譯理念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鄭振鐸的翻譯思想和翻譯實踐中,很清晰地體現(xiàn)出溫州精神的印跡。這證明,鄭振鐸進行翻譯實踐和形成翻譯思想的過程中,溫州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正是由于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求真務實的實干精神,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造精神的驅動和激發(fā),鄭振鐸才在翻譯實踐和翻譯理念上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

      4.結語

      綜上所述,鄭振鐸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就翻譯方面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完整的論述,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如:關于文學作品的可譯性,對于泰特勒翻譯理論的介紹,關于翻譯的作用、關于“信”、“達”、“雅”的辯證關系,對于整個中國近代文學翻譯史的評述以及關于文學譯名的統(tǒng)一等問題。這些問題多半是他首先提出來的,無疑對中國翻譯理論的全面探索具有啟蒙和開拓的重要意義,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鄭振鐸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造精神。鄭振鐸的翻譯理念涉及霍姆斯1972年在《翻譯學的名與實》中所描繪的譯學建設的部分藍圖,可以說鄭振鐸的翻譯理念當時已經(jīng)構成了一個小小的翻譯學體系,不愧為中國現(xiàn)代翻譯理論研究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 “譯壇多面手”(王治國,2010:161)。

      鄭振鐸主要從事翻譯的時期,正是我國新文學翻譯事業(yè)的基建階段。他刻意選擇別人很少注意的國度的作品進行翻譯,如印度文學、希臘和羅馬文學作品等,這無疑具有填補空白和開風氣的意義,對中國新文學的發(fā)展無疑起了進步作用,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鄭振鐸在翻譯理念和翻譯實踐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溫州精神在此過程之中無疑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1] 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 陳福康.鄭振鐸論(修訂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 方立明,薛恒新,奚從清.溫州精神:內(nèi)涵、特征及其價值[J].浙江社會科學,2006(1):122-125.

      [4] 方夢之主編.中國譯學大辭典[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5] 靳哲.從譯本《飛鳥集》看鄭振鐸的翻譯理念[D].河北大學,2011.

      [6] 林煌天主編.中國翻譯詞典[Z].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7] 劉國忠.譯史探真——鄭振鐸:中國近代翻譯理論的開拓者之一[J].外語教學,2005(5):73-75.

      [8] 上海魯迅紀念館.鄭振鐸紀念集[C].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

      [9] 王治國.譯介譯作并重,譯評譯論兼通—鄭振鐸翻譯理論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10(6):158-161.

      [10] 吳建明.鄭振鐸與翻譯[J].龍巖師專學報,2001(2):81-82.

      [11] 許鈞.翻譯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12] 顏弘,龍玉祥.溫州區(qū)域文化與溫州精神的塑造[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7(6):33-37.

      [13] 葉大兵.鄭振鐸在溫州[J].杭州大學學報,1980(3):4-6.

      [14] 曾晶晶.以詩意入詩,翻譯理念的忠誠執(zhí)行者——從《飛鳥集》看鄭振鐸的翻譯理念[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7(10):190.

      [15] 鄭爾康.星隕高秋——鄭振鐸傳[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2.

      [16] 鄭振鐸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17] 中國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翻譯通訊》編輯部編.翻譯研究論文集(1894—1948)[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

      [18] 鄒德剛.淺談鄭振鐸的翻譯觀及其翻譯成果[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4):55-56.

      猜你喜歡
      鄭振鐸溫州文學
      十二點鐘
      溫州瑞奧工貿(mào)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2年3期)2022-04-20 09:17:06
      溫州瑞奧工貿(mào)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2年1期)2022-02-23 01:13:30
      溫州,詩意的黃昏
      小讀者(2021年4期)2021-11-24 10:49:03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鄭振鐸炒股
      鄭振鐸虛心接受批評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難忘九二溫州行
      中國篆刻(2017年6期)2017-07-18 11:09:55
      我與文學三十年
      小說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定结县| 城口县| 白城市| 苗栗市| 汽车| 克拉玛依市| 曲周县| 太谷县| 蓬溪县| 交口县| 福清市| 宁强县| 华安县| 壶关县| 中阳县| 中西区| 前郭尔| 新建县| 长宁县| 青龙| 固安县| 花莲市| 牟定县| 元谋县| 邮箱| 绥德县| 桓仁| 澳门| 张家港市| 侯马市| 宝应县| 宜阳县| 新干县| 凤阳县| 吉安县| 银川市| 绵竹市| 淄博市| 九寨沟县| 绥化市| 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