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對“交往”概念的哲學考察及辨析

      2012-08-15 00:51:01陳水勇
      天中學刊 2012年1期
      關(guān)鍵詞:交往

      陳水勇

      (中山大學 教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

      對“交往”概念的哲學考察及辨析

      陳水勇

      (中山大學 教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

      交往是人類的一種生存境界,也是社會生成和存在的基本形式。自 20世紀以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發(fā)生了扭曲和異化,不合理和非理性的因素增加。現(xiàn)實交往困境使交往問題成為當代哲學思考的核心內(nèi)容,也使得從哲學角度去界定交往概念,以及探討交往的價值和意義成為一種緊迫的需要。

      哲學;交往;交往觀;交往概念

      交往并非一直都是人們探究的重點對象,但它是社會的常態(tài),也是人類和社會存在與發(fā)展的基本方式。它不斷突破固步自封和腐朽落后狀態(tài),強化人類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推動世界整體化進程,促進社會生機盎然,導引人類自強不息。為全面認識交往揚棄“以物為依賴”的現(xiàn)代社會弊病的價值和意義,本文簡單梳理和比較古希臘至黑格爾時期西方哲學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交往觀,對交往概念進行哲學層面的界定。

      一、兩種不同旨趣的交往概念

      交往伴隨人和人類社會的始終,近代工業(yè)革命以來,它作為一個社會性問題,備受各研究領(lǐng)域的關(guān)注,先后產(chǎn)生了各種各樣的非哲學范疇的交往界定及哲學范疇的交往反思。從詞源角度來看,交往即拉丁語的Communis,后演變產(chǎn)生英語的Communication和德語的Kommunikation,含有共同分享情感、交流思想、傳播信息、交換實物等多重涵義。語言學強調(diào)交往是在一定規(guī)范和準則指引下的語言符號交流;傳播學認為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的資源、信息等的傳遞和反饋的圖式、系統(tǒng)管理、技術(shù)手段、功能等;心理學把交往看作在心理上產(chǎn)生一定認知的心理接觸或直接溝通;社會學視交往為一種人際關(guān)系,注重整合社會條件和歷史過程中人際間的語言的、心理的、觀念的等方面的交往,強調(diào)交往對社會系統(tǒng)、社會運作機制、社會生活等的工具性意義。

      上述不同具體學科從非哲學路徑對交往進行了獨特的考察,既有聯(lián)系和重疊之處,也有相異的地方。所謂哲學范疇的交往,不同于這些特定解釋,它更加關(guān)注交往的哲學本質(zhì)、交往基礎、有意義交往的可能性,它要在理性批判和形而上學概括的基礎上,抽象出一種普遍性的涵義,從而獲得指導具體交往和現(xiàn)實生活的理想信念。雖然現(xiàn)代西方哲學研究的理論范式轉(zhuǎn)向交往問題后,哲學意義上的交往概念才日漸形成和不斷完善,但交往是人類特有的社會行為之一,在西方哲學史的發(fā)展長河中,早已有數(shù)不勝數(shù)的思想家對不同時期、不同國度的交往活動,進行了形態(tài)各異的反思、總結(jié)、假設和預期,沉淀了豐富多彩的交往理論。

      二、哲學史層面的交往觀演進

      (一) 走進世間:古希臘交往觀

      西方哲學交往觀的源頭是充滿思辨精神的古希臘交往思想,產(chǎn)生于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稱謂的“軸心文明時代”。希臘智者普羅泰戈拉把與實際社會生活無緊密聯(lián)系的世界本原探討引向世間人事,他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盵1]111這句話表述了三種交往原則:若“人”是決定萬物存在和不存在的人類,人們在與自然打交道時,采取了人類中心主義標準;若“人”是與他人相對的獨立個體,主體間的互動往來,被個人主義左右;若“人”是個人的感覺,社會生活和生產(chǎn)充斥了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不存在確定的真理標準。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反對普羅泰戈拉的個人主義和感覺相對主義的交往原則,卻同樣關(guān)注現(xiàn)實生活。他們向往城邦的善和正義,崇尚利益原則和法治精神,追求真善一體的理性道德原則和城邦共同體整體利益,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交往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柏拉圖繼承和發(fā)展了蘇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識”思想,用最高的理念——善去創(chuàng)設一個理想國,他認為交往影響政治體制變革和人的品性變化,孤立個人無法實現(xiàn)至善德性。相互幫助和合作的人依照社會分工原則聚居形成城邦,受理性支配的國家立法者和統(tǒng)治者,擁有治理國家的智慧;受意志支配的國家保衛(wèi)者和輔助者,具備保衛(wèi)國家的勇敢本性;受情欲支配的手工業(yè)者、商人和農(nóng)民,以節(jié)制進行體力勞動和商業(yè)活動;這三個社會等級都服從國家整體利益,各司其職,守法踐約,“既不要得不正義之惠,也不要吃不正義之虧”[2]46,和諧共處,實現(xiàn)國家正義。同樣,亞里士多德把人定位為需要城邦生活的社會合群動物,城邦的至善目的就是使個體公民過上有德性的幸福生活。他強調(diào):“城邦顯然是自然的產(chǎn)物,人天生是一種政治動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脫離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個鄙夫?!盵3]4每個公民天生離不開交往,只有在公共城邦政治生活中,才能最大限度實現(xiàn)自己的德性和幸福。城邦共同生活的交往,以利他美德和恪守中道實踐智慧為榮。

      (二) 凸顯人性:14—17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交往觀

      5—14世紀的中世紀,歐洲封建社會的神性交往觀念取代了古希臘的理性交往思想。神性交往觀貶低世俗交往和感性欲望,它設定人們帶有世襲的沉重原罪,只有服從上帝,才能獲得拯救,才有和諧交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資本主義關(guān)系逐漸形成,它是從中世紀走向現(xiàn)代文明的轉(zhuǎn)折點,大約處于1350年到1600年[4]372。這一時期產(chǎn)生了但丁、達·芬奇等一批人文主義者,他們復興希臘和羅馬文化,抨擊封建神學和禁欲主義,重新發(fā)現(xiàn)了“人”。早期人文主義者佩脫拉克疾呼:“我不想變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懷抱里。屬于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5]11所有人文主義者都用抽象人性論去反對宗教桎梏和封建等級對世俗生活、交往的限制,肯定現(xiàn)實交往中的感性欲望,高揚人的尊嚴、自由、平等、博愛等價值,提倡理性、知識、個性解放。

      (三) 強調(diào)經(jīng)驗:16—18世紀英國交往觀

      16—18世紀英國交往思想繼續(xù)發(fā)揚文藝復興時期關(guān)注凡人及世俗交往的人文主義精神,還開啟了探討交往問題的經(jīng)驗主義認識論路徑?;舨妓故怯^弗蘭西斯·培根后著名的唯物主義經(jīng)驗論者,他用機械唯物論去研究和解釋人的一切,把人看作自然物體,并認為人的知識和觀念來源于感覺。當外界物體作用于人時,會導致人產(chǎn)生快樂、痛苦等感情,人人都趨樂避苦,趨利避害,習慣于自我保存,無止境追求個人利益。他認為利己本性使交往處于“自然狀態(tài)”,每個人都要實現(xiàn)占有一切的“自然權(quán)利”,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不斷,人人自危。為了擺脫戰(zhàn)爭,免于死亡,結(jié)束無政府狀態(tài),更好遵守理性“自然法”,促進“文明狀態(tài)”的交往,人們相互訂立契約,轉(zhuǎn)讓除生命權(quán)外的一切權(quán)利,建立起力量巨大的“利維坦”式國家。

      洛克與霍布斯一樣,都反對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天賦觀念論,他用“白板說”來證明認識的經(jīng)驗起源和交往的重要性。在洛克看來,心靈本來是一塊白板,觀念是通過經(jīng)驗的途徑產(chǎn)生的。每個人依據(jù)各自不同的經(jīng)驗,產(chǎn)生了相異的思想觀念,而人又是社會動物[6]383,必須借助語言和文字進行相互理解和溝通,才能交往和合作。在這種意義上,歐力同指出:“洛克的理論已包含著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至少是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的雛型。”[7]127洛克認為語言、文字具有記載和傳達思想的雙重功能,兩者都是實現(xiàn)交往和理解的最佳紐帶,所以“字眼是溝通思想的必要的明顯的標記”[6]385,“各種文字(尤其是已經(jīng)確立的語言中那些文字)”“不是私人的所有,而是交易和溝通的公共尺度”[6]503。有了相互理解這一基礎,交往就不是處于霍布斯的人對人像狼一樣的戰(zhàn)爭狀態(tài),而是和平、自由、平等的美好自然狀態(tài)。由于自由占有自然事物的財產(chǎn)權(quán)沒有受到任何限制,和睦的交往也難以避免財產(chǎn)紛爭,人們須簽訂社會契約,放棄財產(chǎn)仲裁權(quán),成立國家。但“人們聯(lián)合成為國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主要的目的,是保護他們的財產(chǎn)”[8]77,人們的生命權(quán)、財產(chǎn)權(quán)和自由權(quán)是不能剝奪和侵犯的,這是人與人、人與政府交往和合作的前提條件。

      休謨承襲了經(jīng)驗主義基本原則,堅持感覺經(jīng)驗決定了人的知覺、感情、交往。他認為霍布斯的野蠻自然狀態(tài)及洛克的和平自然狀態(tài)等假設,都屬于哲學虛構(gòu),“而人類的最初狀態(tài)就應該被認為是有社會性的”[9]533,因為“人們既然憑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他們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如果自由地進行活動,會使他們完全不適合于社會,同時他們又已觀察到,社會是滿足那些情緒的必需條件;所以他們自然樂于把他們置于那些使人與人交往更安全、更方便的規(guī)則的約束之下”[9]539。這些規(guī)則有:“穩(wěn)定財物占有的法則,根據(jù)同意轉(zhuǎn)移所有物的法則,履行許諾的法則。”[9]566此三條法則,是人們建立良好交往關(guān)系的基礎,也是維系社會和平的必需條件。它們不是理性孕育出來的,而是人們情感的產(chǎn)物。人類靈魂共同擁有交感,即“心靈是相互反映的鏡子”[9]402,只要近距離接觸,任何人的情緒、情感和意見都會擴散到別人心中,并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別人做出判斷。情緒和情感在互相反射、傳達過程中,形成了人性中的兩條顯著原則。第一條是同情原則,相當于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它使人能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對他人的苦樂和公共利益產(chǎn)生同感,達成共識。第二條是比較原則,即人們習慣于把事物與其他印象、觀念進行比較,然后做出判斷。他人的快樂自然會給我們帶來一種快樂,但將他人快樂與我們的快樂相比較時,就會產(chǎn)生一種痛苦。這兩條情感原則帶有社會心理學的味道,它們接受知覺的指引,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更順利地進行交往。

      (四) 擇從功利:18世紀法國交往觀

      18世紀法國爆發(fā)了反封建的啟蒙運動,其哲學思想和交往理論,都深受文藝復興時期及16—18世紀英國的影響,并且超越了經(jīng)驗主義認識論和情感論的交往觀,通過社會物質(zhì)生活領(lǐng)域去揭示交往的存在,對交往關(guān)系進行了唯物主義解釋的嘗試。孟德斯鳩肯定人與生俱來的社會性,并用自然法分析人們的交往。他指出,在自然狀態(tài)中,人出于自保和利己的目的,自愿接受四條自然法的支配,建立了自由平等的交往關(guān)系:一是和平相處的自然法,在未建立社會前,最初的人類生活充滿無知、軟弱、膽怯,為了降低自取滅亡的風險,人們遠離攻擊、戰(zhàn)爭,自覺選擇了和平共處。二是保證生存需要的自然法,沒有生存需要的供給,生命和生活無從談起。物質(zhì)匱乏和生產(chǎn)力低下促使人們積極聯(lián)合、互幫互助,共創(chuàng)和共享生活必需品。三是相互愛慕的自然法,異性或同性在共處之中自然會產(chǎn)生快樂或依戀之情,這些積極情緒會增加相互接近和交往的需要。四是期待社會生活的自然法,和平共處、物質(zhì)需要的滿足、感情的溝通等好處使社會生活成了人們的首選。自然法確保交往從需要變成可能,當自然狀態(tài)過渡到社會狀態(tài)后,不平等和戰(zhàn)爭產(chǎn)生,為了恢復平等,人們必須以人為法(成文法)治國,捍衛(wèi)自由等權(quán)利,保障和諧交往。在孟德斯鳩看來,法支配和規(guī)約著交往,而法律和交往不但由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需要決定,而且也由自然氣候和環(huán)境決定,他說:“法律應該和國家的自然狀態(tài)有關(guān)系;和寒、熱、溫的氣候有關(guān)系;和土地的質(zhì)量、形勢與面積有關(guān)系;和農(nóng)、獵、牧各種人民的生活方式有關(guān)系。”[10]7氣候、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產(chǎn)生了千差萬別的生活方式,這些不一樣的生活方式造就了相異的法律和交往。

      孟德斯鳩把物質(zhì)生活的需要和滿足作為交往關(guān)系產(chǎn)生和維系的決定性因素,霍爾巴赫用功利主義交往觀繼續(xù)拓展這種分析角度。愛爾維修強調(diào)人的肉體感受性,視它為人的一切活動的真正原因和推動力,肉體的“快樂與痛苦永遠是支配人的行動的唯一原則”[11]497,人們專注于自身的快樂,愛自己甚于愛別人?;魻柊秃湛隙ㄈ耸亲匀坏漠a(chǎn)物,肉體是唯一的實體,靈魂或精神只是肉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人的本性是避苦求樂。無論是自愛,還是尋求自我的快樂,都遵循利益規(guī)律,交往活動也成了功利關(guān)系。愛爾維修和霍爾巴赫凸顯了利益原則對交往的直接影響,同時還高度重視在以利益為準繩的交往中如何處理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沖突。當個人利益成為交往價值的唯一鑒定者時,容易導致利令智昏,不道德行為增加。愛爾維修主張,判斷人們交往和行動的善惡標準只能是公共利益,追求個人利益的合理性來自于符合或者不違背公共利益?;魻柊秃照J為他人幸福、他人利益本來就是利己的必要手段,“愛別人,就是愛那些是我們自己幸福的手段,就是要求他們生存、他們幸福,因為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的幸福與此相聯(lián)系。這就是把我們的利益與我們所交往的人們的利益混合在一起,以便為共同的福利而工作”[11]650。

      (五) 邁向超越:19世紀德國交往觀

      英國與法國的交往理論為德國18—19世紀交往觀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材料,這時期的德國哲學家,不斷總結(jié)、批判、揚棄和超越,從兩條路徑把交往思想研究帶到了新的高度。第一條是康德和黑格爾為代表的高度綜合的理性路線;第二條是費爾巴哈為典型的人本學唯物主義路線。

      康德反對經(jīng)驗論者和啟蒙學者的感覺經(jīng)驗論或功利主義,推崇純粹理性,用理性命令來調(diào)節(jié)人際關(guān)系,構(gòu)建社會交往普遍和諧一致的目的秩序。純粹理性的意義在于可以給人帶來意志自由和自律。人作為感性存在物時,受感性經(jīng)驗和自然必然性的制約,失卻了自由;只有作為理性存在者時,才能擺脫一切經(jīng)驗因素,如自然情感、個人好惡等的約束,實現(xiàn)人的獨立和尊嚴。理性存在者在交往中執(zhí)行“絕對命令”,這一先天道德律令,是無條件的,引導人們遠離感性欲望干擾,不計較利害得失,重視動機,不問效果,為盡義務而盡義務。遵循“絕對命令”的人們,在普遍合理的人際交往關(guān)系中生活,不需做物質(zhì)、功利的奴隸,因為“在目的的秩序中,人(連同每一種有理性的存在者)就是目的本身,那就是說,沒有人(甚至于神)可以把他單單用作手段,他自己總永遠是目的”[12]127。

      黑格爾批判康德探討交往的二元論和“應當”維度,他要揭示勞動與普遍交往的辯證法。歐力同高度贊揚黑格爾的交往理論:“不論黑格爾在人與人的交往關(guān)系論述上有什么缺陷,他確確實實是在歷史上第一個把人們的交往關(guān)系置于勞動基礎之上,把人們?yōu)榱藵M足生活需要作為交往的前提,從勞動的社會性解釋個人與整體的辯證聯(lián)系。這就遠遠超出了以往一切交往理論的水平?!盵7]132黑格爾把勞動作為人們之間相互承認、相互聯(lián)系的基礎。一方面,勞動締造了現(xiàn)實的人。通過活動和勞動,人把自己的意志、能力和理想作用于外在世界,不但改變了客觀世界,滿足了物質(zhì)所需,還實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了自己。另一方面,勞動是自我與他人和社會交往的橋梁。勞動實現(xiàn)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理念與客觀世界的符合,主觀性與客觀性的一致。每個人在勞動過程中,為他人、社會作貢獻,同時認識了自己、他人和社會?!安煌税l(fā)生關(guān)系的個人不是現(xiàn)實的人,同樣,不同其他國家發(fā)生關(guān)系的國家也不是一個現(xiàn)實的個體”[13]347。但黑格爾眼中的勞動,屬于精神性勞作,是“絕對理念”的一個發(fā)展環(huán)節(jié),而建立在脫離感性物質(zhì)活動基礎上的交往,只能是絕對理念范圍內(nèi)的純粹意識活動。

      費爾巴哈不同意康德和黑格爾把人看作一個獨立于肉體的純粹精神實體以及局限在抽象理性圈子的交往關(guān)系,宣稱“人的本質(zhì)是感性,而不是虛幻的抽象、‘精神’”[14]213,人屬于自然界的產(chǎn)物,是活生生的物質(zhì)實體。人的現(xiàn)實自由不停留在理念和思維范疇內(nèi),而在感性事物身上及實際感覺到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交往中。真實的自我并非孤獨的精神主體,他只有作為人類的一分子才能生存,也只有依靠人類、實踐和人與人的感性關(guān)系或社會聯(lián)系才能認識到真理,實現(xiàn)自己的幸福。費爾巴哈強調(diào)的實踐和感性關(guān)系更多的是指感性直觀、理論活動、卑微的滿足個人生理欲望的“利己主義”活動,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還未能真正上升成革命性意義的物質(zhì)實踐活動,但已為一種更具合理性的交往思想奠定了超越的理論起點。

      三、哲學范疇的交往概念界定

      從普羅泰戈拉到費爾巴哈的交往思想,呈現(xiàn)了百花齊放的盛況。無論是源頭古希臘,還是后來集大成者——18—19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們的交往觀都始終高舉理性主義旗幟,帶有濃厚的人本主義價值取向,并且不約而同聚焦于人們在具體歷史境遇中如何進行交往。不管是否贊成人的欲望、情感的存在,這些哲學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肯定人是理性的社會動物,沒有交往,就沒有社會和人類。為了凸顯人與上帝和動物的區(qū)別,張揚人的價值,追求人的權(quán)利、自由和幸福,謀求德性高尚、個人利益或公共利益,人們必須遵守一些理性和理念原則或共同社會契約,保證個人與他人、社會的和諧交往。日后的西方思想家從不同角度吸收、創(chuàng)新這些交往理論,不但探討人們怎樣交往,更加追問交往的合理性和價值意義。其中最有典型性的是馬克思和哈貝馬斯的不同理論視角的交往思想,馬克思強調(diào)以物質(zhì)生產(chǎn)為紐帶的唯物主義交往,哈貝馬斯注重以語言溝通為基礎的交往理性,都為作為人的存在的交往注入了更具哲學范式的關(guān)懷。

      交往和生產(chǎn)演繹著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節(jié)律。當代人類實踐的最根本特征就是交往的普遍化及交往的普遍異化,需要從哲學高度去給予交往一種終極關(guān)懷,賦予現(xiàn)實交往活動和交往關(guān)系一種終極價值。人是生物性、精神性、社會性三維度合一的不斷完善的客觀存在物,這決定了交往是構(gòu)筑人的生存物質(zhì)生活資料世界、社會有序世界、精神生活世界的必須元素。筆者認為,哲學層面的交往是指:在具體歷史條件下,實踐活動主體間為了滿足解釋世界、改造世界、認識自我、實現(xiàn)自我的需要,在爭取個體自由和人的解放、人的發(fā)展的過程中,借助一定中介進行物質(zhì)生產(chǎn)交換和精神交流溝通的實踐活動。

      [1] [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M].何兆武,李約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 [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3]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顏一,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下卷[M].吳象嬰,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 北京大學西語系資料組.從文藝復興到 19世紀資產(chǎn)階級文學家藝術(shù)家有關(guān)人道主義人性言論選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1.

      [6] [英]洛克.人類理解論: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7] 歐力同.交往理論的演變:從近代到當代[J].學術(shù)季刊,1995(4).

      [8] [英]洛克.政府論:下篇[M].葉啟芳,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9] [英]休謨.人性論:下冊[M].關(guān)文運,鄭之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10]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11] 北京大學哲學系.18世紀法國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12] [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關(guān)文運,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3] [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14] [德]路德維?!べM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M].榮震華,王太慶,劉磊,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62.

      On the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CHEN Shui-yo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China)

      Communication is a kind of human survival level and a basic existence form of social. Since the 20th century,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is distorted and alienated because the increasing unreasonable and irrational factors of communication. The real communication difficulties let communication to be the core of philosophy. So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 on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communication from a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philosophy; communication; view of communication;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B821

      A

      1006-5261(2012)01-0053-04

      2011-11-02

      陳水勇(1977―),女,廣東化州人,講師,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趙賀〕

      猜你喜歡
      交往
      素養(yǎng)·設計·交往
      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徑的思考
      論高校體育教學中交往框架的構(gòu)建
      青春歲月(2016年22期)2016-12-23 09:23:41
      淺談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
      突圍與重構(gòu)——小學科學課堂中師生交往的真效性實踐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
      用異化理論分析現(xiàn)實中的人際關(guān)系
      商(2016年29期)2016-10-29 09:27:53
      蓬萊與朝鮮半島的海外交往
      親子依戀對孩子身心發(fā)展影響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期)2016-02-01 18:27:25
      自媒體場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chuàng)新研究
      高教探索(2015年11期)2015-12-02 04:43:35
      府谷县| 彝良县| 开远市| 昌平区| 长子县| 龙岩市| 缙云县| 鲁甸县| 宜宾市| 巴青县| 寻甸| 东源县| 尼玛县| 河津市| 乡宁县| 出国| 碌曲县| 大英县| 龙川县| 蛟河市| 武邑县| 宜兰县| 安宁市| 谷城县| 洪雅县| 乌拉特前旗| 洪泽县| 凤冈县| 峡江县| 娄烦县| 砀山县| 房产| 高要市| 乐安县| 怀化市| 丹阳市| 开原市| 安远县| 东乡| 新疆| 凤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