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劉友倫
缺血性腸病是一組由于小腸、結腸血液等供應不足而導致的不同程度的腸壁局部組織壞死并引發(fā)的一系列異質性臨床表現的疾病。通過包括急性腸系膜缺血、慢性腸系膜缺血和缺血性結腸炎[1]。隨著我國人口老占齡化的進一步加劇,由動脈硬化所引發(fā)的疾病的發(fā)病率也逐年上升[2]。由于缺血性腸病的臨床癥狀沒有明顯的特異性,與其他消化道疾病的臨床癥狀有著交叉及重疊現象,因此在臨床上極易導致誤診,由于該病病性發(fā)作快,如果不及時發(fā)現采取積極措施治療,患者的病死率極高。因此臨床早期的診斷對于治療該病至關重要[3]。
1.1 一般資料 56例患者均為由我院經結腸鏡、影像學、病理或手術確診的缺血性腸病患者。其中男28例,女28例,平均年齡56.2歲。其中缺血性小腸炎27例,缺血性結腸炎29例;既往有高血壓病20例、冠心病19例、伴房顫9例、糖尿病8例、腦梗死2例、無特殊病史12例、外傷史4例。
1.2 臨床癥狀 27例缺血性小腸炎患者:均伴有腹痛,排鮮血便4例、黑便8例,入院時查體腹部體征輕,與主訴劇烈疼痛癥狀不一致;
29例缺血性結腸炎患者臨床表現:患者均為突發(fā)左下腹痙攣痛,入院時查體均有局限性輕壓痛。
1.3 輔助檢查 外周血白細胞升高24例、血淀粉酶升高9例、腹穿抽出血性腹水8例、血清CPK、CK-MB、LDH升高17例。經電子結腸鏡及病理學檢查得出56例患者中有49例進行了電子結腸鏡檢查;其中52例進行了內鏡病理學檢查6例術后病理學檢查確診為缺血性腸病。電子結腸鏡內鏡下表現:49例病變多位于左半結腸,呈節(jié)段性分布,邊緣與正常黏膜界限清楚,部分黏膜瘀點性出血、水腫、壞死,血管網消失,形成縱向潰瘍,病變以腸系膜側的腸壁表現最為明顯。3例電子結腸鏡顯示大腸表現大致正常(慢性腸系膜缺血型)。必須注意:①內鏡檢查對于CMI診斷意義不大。②由于黏膜下出血較快被吸收,故48 h內進行內鏡檢查非常重要。③如出現腹膜刺激征,持續(xù)腹痛、便血及休克等為腸鏡檢查禁忌證。④充氣壓力過高(超過30 mm Hg)可加重結腸缺血。
26例患者出現誤診,其中11例為急性胰腺炎、5例為急性菌痢、4例為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穿孔、2例為藥物相關性腸炎、4例為腸梗阻,總誤診率為46.42%,誤診時間1~4 d不等;2例患者在行部分小腸切除術治療后痊愈出院,其余患者經靜脈輸液、針對性原發(fā)病治療及抗凝、改善微循環(huán)等內科保守治療后均有好轉。
缺血性腸病其臨床無明顯特異性,但經臨床經驗總結得出:①患者臨床表現有如下特點,患者突發(fā)劇烈腹痛,明顯的腹痛和很輕的腹部體征不相符,患者會出現血便,隨后會出現腹膜刺激征和腸麻痹現象。②臨床中老年患者,尤其是患者中有心臟瓣膜病變、心肌梗死、糖尿病、高血壓、結締組織性疾病或相關疾病的患者,醫(yī)護人員要高度警惕其發(fā)生缺血性腸病的可能性。對有以上特征的患者要及時對其采取結腸鏡、B超、CT或血管造影檢查,以確診減少患者死亡率。急性腸系膜缺血是一種致死性疾病,其在臨床上極易誤診或漏診。AMI病情兇險,進展迅速,病死率高,常需手術治療,預后取決于早期診斷和血運重建的時間。其手術方式主要包括血管成形術血管再通手術主動脈-C腸系膜動脈旁路手術等,但同時注意的是其死亡率也極高。總而言之,無論是采用手術治療還是保守治療對早期診斷缺血性腸病、降低患者死亡率都起到了關鍵作用。
[1]林三仁.消化內科學高級教程.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306-307.
[2]舒敏,劉春英.缺血性腸病2 6例臨床分析.中國廠礦醫(yī)學,2005,18(1):25.
[3]王云.缺血性腸病的診斷與治療.內科,2006,1(2):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