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平 柏 艷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得到了足夠的重視。課堂再也不是教師個人的舞臺,課堂成為了老師和學生的共同舞臺;成為了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成為了師生互相溝通的橋梁。課堂需要一個民主和諧的氛圍。
蘇聯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象,使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都能夠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營造這樣良好的教學氣氛,那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fā)揮作用?!痹谡n堂上營造一種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更能激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在課堂上有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新型的師生關系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尊師重教。學生應當尊重老師,老師也應當熱愛關心學生,這種關系是以情感為基礎的。我認為,尊師是愛生的結果,愛生是尊師的前提。作為教師,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生應該是老師的責任。只有愛生,才能深入了解學生,才能全面關懷學生,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我們愛護關心學生其實并不難,微笑就是向學生表達愛意最簡單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溫和的笑容應始終伴隨著教學的全過程。學生的學習本來就是一個繁重的腦力勞動,學習任務重,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因此,要想課堂充滿生機,教師就應當帶著微笑走進課堂,讓自己的笑臉去感染每一個學生,給學生一個好的心里暗示。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回答問題時,答案不管是否理想,老師一定要給予學生微笑,此時的微笑,既是對答得較好學生的鼓勵,也是對答得不太理想學生的安慰。
課堂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活動。教師站于講臺,與學生有一段距離,但不要讓講臺成為教師和學生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首先,老師在沒有違背原則的情況下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教學本來就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在這個學習中實現互補。既然是互相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作為一個引導者,就應該首先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建立正常平等的師生關心,成為良師益友。
有了民主和諧的氛圍,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才能讓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感;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使他們處于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和老師之間如果失去了這種民主和諧的關系,學生就會覺得有壓抑感,也就不會主動、快樂地參與到老師的教學中來。
在教學實踐中會發(fā)現,因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大多數學生(特別是來自鄉(xiāng)村的學生)怕老師,在任何場合面對老師都有一種膽怯的心理。在課堂上,學生不敢大膽發(fā)言,即使無奈被老師叫起回答問題時也是面紅耳赤,結結巴巴。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太少,缺乏心靈上的交流。偶爾老師和學生交談,老師也是擺出師者或家長的架子,一味地訓斥學生,沒有學生說話的機會。在教學中,要消除學生對老師這種膽怯的心理,老師就必須放下師者的架子,用親切的言語和學生交流,讓學生從心里感受到老師的和藹可親。
我認為,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師生(或人與人)之間在心靈上的情感交流。試想,如果每堂課學生的都在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那么教學質量就可想而知!心理學表明,一個人只有在寬松和和諧的氛圍中,才能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從而以最快的速度獲取信息,并能較長時間保留記憶。所以,構成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是至關重要的。
總之,教師的教育應以愛為核心,建立在平等、民主、友善、和諧的基礎上,用循循善誘的方法,促進學生健康的成長。老師絕不能認為學生是孩子,而以“大人”、“長者”自居,不能用簡單的態(tài)度和壓制的方法對待學生,從而造成師生關系的緊張,影響了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