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宏偉 常 瀅
眾所周知,農村中學生相對于城市里的學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新鮮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無法與城市學生比。眼界的狹小,可供閱讀的書籍的匱乏,使學生的知識保有量也相應地小得多。于是他們的作文就出現(xiàn)了內容虛假化,意義拔高化的現(xiàn)象。比如為了考試,許多學生就不得不編造,于是出現(xiàn)了大量的“貧困生”、“殘疾人”,甚至是“單親家庭”、“孤兒”。 不是親身經歷是不能體會“貧困生”等人的辛苦與艱難的。所以,他們的作文是不能打動人的。
那么農村中學生怎樣才能走出言之無物,內容空洞,感情虛假的作文困境呢?筆者認為不妨做到以下幾點:
學生把做家務、干農活的過程寫下來,把觀察到的有意義的場面記錄下來。例如種稻谷,指導學生觀察什么時間播種,什么時間鋤草,施肥,收獲,并且把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在勞動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討論之后指導學生寫出文章,這樣既學到農技知識,又擴大了寫作范圍。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不僅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農村更是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yè)的現(xiàn)代化,農村的城鎮(zhèn)化,這些都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很大的寫作空間。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比如在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一些新興的事物也給農村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如化學、農藥對農村環(huán)境的污染。在教學中我們可指導學生對此現(xiàn)象進行調查、研究、訪問,從中指導學生作文,擴展學生寫作題材,學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環(huán)保的重要性。
學生生活在農村,對農村的一切耳聞目睹,都十分地感興趣,很多同學都喜歡養(yǎng)花種樹或養(yǎng)一些小動物,語文教師可因勢利導,指導學生寫一些觀察日記,把他們養(yǎng)花種樹,和小動物交往中的點點滴滴用自己手中的筆記錄下來。這樣,一篇篇富有生活氣息、富有童趣的日記便躍然紙上。
“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棗”,這是農村一年四季農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諺語。又如“鋤頭下面一層水”,講的是天旱,地里莊稼無草也要鋤,因為切斷了土壤中的農作物的毛細管,可以防止水分蒸發(fā)的科學道理。學生通過于收集、交流這些豐富的農村語言,既提高了農事作文的科技含量,又積累了寫作素材,可謂一舉兩得。
農村學生在家鄉(xiāng)也別有一片天地,上樹摘果、下河摸魚、爬樹粘知了,這些趣事會給孩子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拔草喂兔、人牧牛羊、鋤草間苗、插秧施肥等這些勞動實踐給學生帶來深切的感受。讓學生以日記或作文的方式記錄這些豐富多彩的生活感受,這就為學生的習作積累了豐厚的素材。農村中學生在節(jié)假日常要幫家長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農活,這都是他們體驗農村生活,積累寫作素材的大好機會。注意積累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
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觀察、積累、思索是作文時有話可說的關鍵。廣泛閱讀也是獲取材料的重要途徑。只有盡可能多地占有材料,提筆時才能左右逢源。我們提倡寫自己所歷、所見、所聞、所感的材料,把有意義的東西記下來,有意識地抓住大千世界與自我內心世界的融會貫通之處,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內涵和感受平凡生命的價值。這些材料最有個性色彩,也最易觸動情感,而且不易撞車。
1.從生活中挖掘。有些同學可能會抱怨,我們的生活經歷少,生活內容單調,沒多少可寫的材料。但只要用心觀察和感悟,還是能從比較“少”和“單調”的生活中發(fā)掘出豐富的素材的:家庭親情、親戚街坊、師生情誼、同學朋友甚至素不相識的人,旅游購物、文化娛樂,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無不可入文。單以高中生活為例,三年時間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生活應該算得上豐富了。可有的同學卻守著寶庫當乞丐,文章內容單薄貧乏,怎能得高分呢?
2.從課本中挖掘材料。課本(包括歷史、政治等)、讀本乃至練習冊上的閱讀材料是作文的素材寶庫。就語文來說,高中3年教材、讀本就有12冊,上千萬字。其中的名家名篇,凡人美文不下數(shù)百篇,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深刻的哲理和獨到的見解。合理、恰當?shù)厥褂眠@些材料,無疑是最便捷的路徑。比如,關于身殘志堅的材料,就有海倫·凱勒、斯蒂芬·霍金、史鐵生等,用這些材料遠比用保爾·柯察金、張海迪要新鮮得多。再如關于人的精神家園的材料,就有孔子和孟子、莊子、陶潛、辛棄疾、李樂薇、金開誠等,把這些材料進行合理的加工組合,不就做到“內容充實”了么?
3.從報刊中挖掘材料。中學階段,尤其臨近高考,各門功課的學習任務很重,要閱讀大量文學名著顯然是不可能的。 但像 《讀者》、《雜文報》、《青年文摘》、《報刊文摘》等經典刊物,我們還是要擠出時間品讀,因為這些報刊上的文章均短小精悍,或語言雋永,或見解深刻,或情感充沛,或結構精巧,閱讀時要靜下心來,細細品賞,琢磨一番,思考一下文章的感人之處、巧妙之處,腦子里有了個深刻的印象,寫作文時,自然就會用上了。
電視作為一種宣傳工具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農村現(xiàn)在生活好了,看電視應該不是什么奢望,所以我們還應該重視指導學生怎樣從電視中吸取有益的營養(yǎng)。新聞、電視散文、東方時空,百家講壇等節(jié)目既有濃濃的文化氛圍,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
古人說得好:“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迸囵B(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是提高寫作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那么怎樣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呢?
學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經過他們冥思苦想而獲得的成果,來之不易,應該受到老師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師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首要的任務就是要發(fā)現(xiàn)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哪怕就一個精當?shù)脑~,一個優(yōu)美的句子,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應及時地給予鼓勵,在文后給予中肯的評價。
學生交上作文,有的是為了完成任務,有的則當作是自己一次精心創(chuàng)作的嘗試,渴望很快得到結果,老師就應及時批閱及時發(fā)放,讓學生盡快品味到寫作成功后的喜悅。這樣就可以滿足學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趁熱打鐵,讓學生了解到自己寫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進步,嘗到成功的甜美。
作文批改要解決具體問題,使學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不僅要在字、詞、句、修辭等問題上指出不足、進行修改,更要在文章的布局謀篇、材料選擇、詳略安排等較抽象的問題進行具體、細致的修改,使學生能夠從總體上進行把握,提到確實的提高;并通過和以前批改的比較,讓學生明確其進步,從而使其作文興趣有所提高。
模仿是人類學習、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點在于針對性強,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對于初學寫作的學生來講,我們應積極提倡模仿和借鑒范文,培養(yǎng)好文風。即使剛模仿時比較機械,也應加以肯定。吳增祺說:“文章之體,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則仿而為之,雖通人不以為病?!边@是指文章體式上要加以模仿學習。歷史上許多文學家也曾模仿古人寫作,成為一代風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從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脫化來的。再如左丘明的《左傳》善于用對話敘事寫人,司馬遷的《史記》善用語言、動作表現(xiàn)人物性格,這些手法都為后世的散文家、小說家、戲劇家所模仿。模仿是創(chuàng)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開始求“與古人合”,其后必須“與古人離”,所以我們必須強調模仿時還要加以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好文風。
總之,廣大農村中學生也應自覺地擴大知識面,豐富閱歷,拓寬寫作題材,勤于練筆,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那么,農村中學作文教學必將闖出一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