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耀新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貫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尤其是在高中語文日益被邊緣化的今天,因此如何提高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就成了一個有著重大現(xiàn)實意義的實踐課題。而其途徑主要有二,即一為技術性二為藝術性,依筆者之管見,后者更難把握和操作,本文即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兩個小方面入手探討一下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和導入藝術,以下詳述之。
你會提問嗎?如果用這個問題去問任何一個語文老師,都很可能招來諸多不屑:當語文老師的怎么不會提問!但事實并非如此,看似簡單的平常的幾乎每節(jié)課都會有的課堂提問其實大有講究,大有學問,大有藝術。故筆者有此一問,以下以《短歌行》課堂教學實錄為例敘之。
一、封閉型提問盡量不要連用。提問可以分為“封閉型提問”和“開放型提問”。封閉型的提問,對方只要用類似“是”或“不是”這樣的詞就可以回答。開放型提問則無法用一個詞來加以回答。譬如課堂實錄中有一處提問是這樣的。同學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師:此時明明只有作者一個,他卻說是“三人”之眾。這正是表達了作者此時心情的孤單。剛才的文章里說“醉了的人經(jīng)常說自己沒醉”,咱們也可以說“孤獨的人往往說自己不孤單”。師:還有沒有?(此篇課堂實錄中諸如此類的提問還有好幾處),這就是封閉型提問,因為只要用“有”或“沒有”就能回答了。假如問:“有什么?”那就是開放型提問,因為在回答的時候,往往可以說上好幾句話。在語文課堂教學的時候,通常的規(guī)則是,剛剛開始交談的時候,可以先問一些封閉型的問題,然后逐漸過渡到用開放型的問題。這樣有助于形成比較自然的交談氣氛。當然,封閉型的提問不能接連著用得太多,尤其當交談的開始階段已經(jīng)過去時。假如封閉型提問接連用了三四次,很容易導致學生形成一種對話格式:就等著我們語文老師提問,然后他(她)來回答,而且這種回答是不展開的,只是用一個詞來應答,這很不利于語文課堂教學要求讓學生“打開自己”的追求目標。而且,過多的封閉型提問還容易導致學生產(chǎn)生責任轉(zhuǎn)移的心理,他(她)總是被動地等著我們語文老師提問,等著我們語文老師來幫助解決問題。這非常不利于教學效果,事實上也往往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阻抗情緒。
二、開放型提問盡量不要用“為什么”。課堂實錄中該執(zhí)教老師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作品的風格突然在這兒轉(zhuǎn)向了。大家剛才聽我朗讀,注意到我這里語氣的變化沒有?生:注意到了。師:為什么呢?大家可以參照注釋,這首詩原來是情詩,作者把情詩化用過來,用男女之情表示求賢若渴。問“為什么”是典型的開放型提問。但是,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對著學生問“為什么”,特別容易形成一種暗示,似乎我們語文老師在責備學生的行為、想法和情緒,這很容易導致逆反心理。并且,許多學生來語文學習,本來就想弄清一些為什么,我們語文老師還要對著他(她)問“為什么”,這就很容易導致學生煩躁。那么,應該怎樣問才比較合適呢?有兩種方法可以代替問“為什么”。一種方法是問原因。譬如課堂教學時,我們語文老師這樣問:“既然大家注意到了,可以說說原因嗎?”另外還有一種方法等于問了“為什么”(確實,問“為什么”,學生回復的可能性最無限制),但又可以避免問“為什么”的一些負面效果,那就是將學生的話重復一遍,結尾語音用升調(diào):“注意到了”,而且如果我們語文老師重復學生的話,而且用升調(diào)結尾,可以表示我們語文老師是在關注他(她),傾聽他(她),同感他(她),也體現(xiàn)了我們語文老師的一種素養(yǎng)。相比較而言,用這樣的方式來代替問 “為什么”,產(chǎn)生積極效果的可能性最高。
三、課堂教學提問要善于“留白”和“布點”。提問“留白”即語文教師在面向全體同學提出問題后,不要急于要求某個學生來回答,而是可以適當?shù)某聊?,此時學生的思維緊張而集中,思考能集中而深入。而一旦有學生站起來后,總有不少學生會長出一口氣,放松下來了。因此,有經(jīng)驗的語文老師就像有經(jīng)驗的畫家一樣,在課堂提問時善于留白,不怕沉默。而課堂提問的“布點”也很重要,即提問的學生要發(fā)布在東西南北中都有,以便形成心理學中的“氣場”,從而形成一種嚴肅而活潑的課堂學習氛圍。不至于在課堂中顧此失彼,甚至讓學生感到受了冷落而降低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固然重要,但其導入藝術亦不可忽視。有一種評課的說法雖然有些絕對卻很有道理:一堂語文課的成功與否取決于課堂的前五分鐘。我是贊同這種說法的: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一堂課的前五分鐘,學生的期望值最大,注意力最集中,如果引導得當,該堂課的氛圍就能很好地創(chuàng)設完成,要不俗話怎說“良好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一堂語文課的導入是否有效精彩有沒有大致的標準呢?我認為是有的,那就是短而有致,引而不發(fā),質(zhì)而不答。
短而有致。顯然一堂課的導入不能太長,它必須是精短的,一節(jié)課也就四十分鐘,導入太長了那就是本末倒置,喧賓奪主了,一般說來應該在三分鐘左右,因為導入畢竟不是課堂教學主體,它只是一個鋪墊一個引子而已,但是導入雖短,卻應短而有致。其設計可是需要執(zhí)教者反復推敲的,它也是最能看出執(zhí)教者對學生對課堂對教材的把握能力的。以此為標準,來看一下此篇《短歌行》課堂教學實錄中的導入,其導入明顯過長,耗時至少十分鐘,而且話題不集中,跑題傾向嚴重,導入效率低下,只看前面很難知道是在上《短歌行》,甚至會讓人誤以為是作文評講課,過于隨意。
引而不發(fā)。設境激趣是語文課堂導入的慣用手法。試想如果學生的主體性被激活了,課堂教學的學習動力問題就解決啦,當然,過猶不及,度的把握也很重要,所以有經(jīng)驗的語文老師總是能很好地把握好火候,讓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堂教學中慢慢釋放,以確保課堂教學主體內(nèi)容的傳授效果。以此為標準,來看一下此篇《短歌行》課堂教學實錄中的導入。其導入既無激趣又無設境,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如何激活,而且以酒為切入點,也無新意可言。
質(zhì)而不答。帶著問題去學習已被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高效學習方法,同樣,在課堂導入藝術中,我們也可以很好地運用它,它其實就是課時學習目標的一種展示方式,眾所周知,課時學習目標的確定是非常重要的,它高不成低不就,非得是學生學科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行,它要求執(zhí)教者在備課時就要了解學情,在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的基礎上通盤考慮,甚至在用詞上也要字斟句酌,因為這可關系到課堂教學的主體評判。以此為標準,來看一下此篇《短歌行》課堂教學實錄中的導入。其導入問題雖有卻大都是無多大思考價值的無效提問,很難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貫穿整個課堂教學。
綜上,以我的看法為標準,此篇《短歌行》課堂教學實錄中的提問藝術是不錯的,但縱觀課堂實錄,其導入藝術是有一定缺陷的,一家之言,敬請大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