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作文的重點在于實踐,再多再高深的理論也只能是紙上談兵。采取多樣的教學形式,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多向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多種情感,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教學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正好為作文教學實踐提供了優(yōu)勢。
把影視和作文教學結合起來目前還沒有被系統(tǒng)地研究,目前我在做的“影視作文教學”嘗試的課題研究就是利用視覺而非只是單純的聽覺教學來引導學生的寫作。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影視形式,克服學生對于寫作的畏難情緒,并且結合生活化的場景來讓學生更好地將畫面知覺轉化為語言知覺。
眾所周知,電影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它汲取了各種藝術的營養(yǎng),特別是從文學和戲劇中獲得了自身發(fā)展的基質。它和文學雖然分屬不同的表意體系,但是在內涵上它和文學一樣都需要對現(xiàn)實生活有深入的表現(xiàn)力和對人、對世界有深刻的認識性。在表現(xiàn)方式上它也和文學一樣要通過敘述對象的事件(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人物、時間、空間(包括背景、場景、特寫、氛圍)、造型(包括色彩、光影、聲音、畫面)等元素來體現(xiàn)審美性。
前蘇聯(lián)的弗雷里赫在《銀幕的劇作》一書中就曾提到過:“電影……同文學的相近在于電影通過情節(jié)反映相似世界的一切關系?!钡拇_,一部成功的電影,往往都有令人久久難忘的鏡頭和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jié),而這些鏡頭的拍攝,聽覺視覺的處理,細節(jié)的捕捉,色彩的運用,結構的設置,情節(jié)的剪輯與寫作中的諸多技巧,都有著很大的相通之處。只要教師講解到位,運用合理,結合巧妙,就能讓學生輕松容易地理解及掌握寫作技巧。這就是影視和作文教學的結合點。
因為影片的剪輯需要大費周折,于是我在此基礎上尋找到一種更便捷的方式,就是采用短片視頻來輔助作文教學。這里所說的短片視頻主要是指那些情節(jié)劇,也就是有人物、講故事的動畫短片。
動畫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樣式而立于藝術的殿堂,它是伴隨著電影的誕生、發(fā)展而逐步成熟壯大,并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趣味和表現(xiàn)風格。自20世紀初逐步確立以來,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普遍的發(fā)展,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產生了很多具有鮮明個性風格的動畫作品和優(yōu)秀的動畫家。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迅猛發(fā)展的計算機技術在動畫領域的廣泛應用,更是極大拓展了動畫的表現(xiàn)形式和制作手段,使動畫片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和魅力得以成倍放大,并在藝術上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認為它是一種極好的多媒體作文教學輔助手段。
首先,它的優(yōu)點體現(xiàn)在:
1.文學性。短片視頻作為一種受眾面廣泛的媒介,它不僅傳達社會生活的信息,用虛構生活的方式去照亮我們的日?,F(xiàn)實,增加我們生活的深度,而且還承載了情和意的信息,如親情、友情、愛情等等,去激蕩我們的情感。這類題材的短片更容易引起觀眾對人性的關懷和共鳴,對人物性格和命運的關注,以及對作者的情懷和意趣的揣摩。
如荷蘭的動畫家米沙埃勒·丟道克·德威特的《父與女》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在目睹父親出海之后,每天每月每年甚至用她的一生來盼望父親歸來的故事。雖然情節(jié)畫面都很簡單,畫面通過自然環(huán)境四季的變化,通過女兒從小到老的成長變化,不斷重復、強調著這一簡單的情節(jié),卻表達出真切的父女之情。但凡是看過此片的人,無不被它所蘊涵的情感深深地打動。
2.技巧性。電影是最講究技巧和手段的藝術,也是技巧和手段最豐富的藝術。短片作為電影的一個分支,是一個極富有表現(xiàn)力的藝術樣式,它包含著電影藝術的一切要素和特性,也依賴著電影藝術所特有的技巧和手段。特別是在故事藝術上,短片視頻的敘事是作者經過一番的精雕細琢后才呈現(xiàn)出來的,如同短篇小說一樣,是一個故事小品,注重故事情節(jié)和戲劇沖突。如德國優(yōu)秀動畫短片《平衡》,短短七分鐘講述了一個頗有深意的故事,在空中,懸浮著一個四方形的平面,平面上站立著5個人。他們都清楚地明白自己所生活的地方充滿了不穩(wěn)定的因素,所以他們小心翼翼地維持著平衡,以免平面發(fā)生傾斜,威脅到自己的生命。然而,一個音樂盒的到來打破了這一切,他們?yōu)榱藵M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占有欲,不斷打破平衡并產生了矛盾和分歧。故事高潮是其中某一個人用手段把自己的同伴一一推向了深淵后只能站在崩潰的邊緣和音樂盒遙遙相望。故事既遵循了敘事規(guī)律又有懸念、突轉等技巧的運用,體現(xiàn)了電影藝術的表現(xiàn)手法和技巧。
3.審美性。短片為了體現(xiàn)生活的深度性,常常借助于幻想、想象和象征,運用夸張、神似變形的手法,利用精微的細節(jié)、微妙的色彩,配合主題的音樂,以達成審美的或某種意念的傳達,讓觀眾在觀看中獲得審美趣味性。
如動畫短片《鯨魚的跳躍》,它的畫面唯美,具備強烈的個性色彩,情節(jié)似乎并不連貫,卻又像音樂的悠緩旋律般自然流淌。
動畫片最動人之處就是作者腦中的奇異世界,以及從中透露出來的無窮的想象力。一群生活在“瞬間時空”的人們,在鯨魚跳躍出海面的那一刻,時間凝結了,人們站在海面上靜靜觀賞鯨魚的優(yōu)美姿態(tài)。有一位老人帶著他的黑貓在這個時間凝結的世界中,走在如同冰原般遼闊的海面上。他像個漁夫般采摘凝結在空中的飛魚,這是他的晚餐。在不遠處,一位畫家正在作畫,畫布上是鯨魚正在跳躍的瞬間。而周圍的人,有的睡在海面上凝結的微波上面,有的表演著有趣的馬戲節(jié)目。老人看著這美妙的瞬間,陷入了回憶……
這部動畫片出人意料地把人和時間的關系、生活的意義融入一個如詩似畫般優(yōu)美的動畫短片中。影片的整體格調猶如水晶般透明光滑,流暢的敘事線條,簡潔的畫面,靜靜蕩漾的情感。
4.簡短性 優(yōu)秀短片視頻是濃縮的藝術精品。導演一般控制在30分鐘以內,以10~15分鐘長度的居多,短的只有幾分鐘甚至1分鐘左右。很適合在課堂上演示說明。
其次,這些優(yōu)點對作文教學的輔助作用體現(xiàn)在:
1.可以直觀地呈現(xiàn)技巧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
前面說過對學生進行寫作技巧的訓練是要動一番心思的。從初中生的學習接受心理來看,他們很難接受單純的技巧理論灌輸。大部分教師的做法會選擇結合作文實例進行講解,似乎是行得通的。但如果總是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授課,學生又難免會倦怠,而且有一大部分本來就對文字不敏感的學生更是吸收接受不了。如果運用視頻來直接感知,效果會更好一點。因為對大部分人來說,在認知上,視聽語言思維比文字描述思維來得快,印象也會更深刻些。如我指導學生學寫懸念式的敘事文時,用了一部動畫短片《KIWI》導入,提了兩個問題,問題一:大家看得明白這部短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嗎?問題二:大家看得出來短片在敘事上用了什么手法嗎?學生感受并討論之后,我才告訴他們,這個短片講述了一只沒有翅膀的鳥實現(xiàn)了通往天堂的飛翔,在敘事上作者采用了一種手法,那就是懸念!在講述中設置層層的懸念,引發(fā)觀眾的思考,并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最終才能明白故事的意義,讓人饒有興趣!通過這個短片,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過來,并且明白了懸念的意思。隨后我再拋出懸念的概念,他們就接受得很快了。
2.可以對學生進行寫作前的思維和情感激蕩
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參與作文活動的最佳情感態(tài)度應是樂于寫作,興趣濃厚,能夠輕松自然地進入到作文活動中去。李白堅先生說:寫作教學應著力于文章生成前的思維激發(fā)和情感激蕩。說到底就是要積極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正如胡適說的,沒有趣味所以沒有成效。為了輔導學生練習人物的神態(tài)描寫,我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視頻《棋逢對手》,要求他們把格里老頭的神態(tài)變化描繪下來,學生果然興致勃勃地投入寫作。所以在寫作教學中我備課量最大就是尋找既能體現(xiàn)技巧又富于趣味的視頻來激蕩他們的情感,以至于我常常要用一整個星期的時間才搜索到一個比較適合的視頻,甚至有時候花了大力氣也找不到。
3.可以為感受力薄弱的學生提供寫作內容
任何一本寫作書都會告訴我們,作文要源自生活,寫作是對生活的表達,要選擇那些能進入作品的生活現(xiàn)象加以記敘、描寫。問題是,對一些學生來說,他們對生活本身缺乏感受力,也不愿意留心生活。讓現(xiàn)在的學生留心生活包括對間接生活的獲取和感知(如閱讀)也許是老師們的一廂情愿,所以這必然影響到他們獲得表達的愿望和動機,自然產生作文心理障礙。為了緩解這部分學生的寫作心理壓力,我嘗試用視頻給他們提供寫作素材,這也體現(xiàn)了寫作的分層教學要求。如我在講授平實版的敘事模式時,讓學生觀看《平衡》后,要求用基本的敘事模式把它的內容描述下來。我發(fā)現(xiàn)即使最不愿意寫作的學生也開始動筆寫了。有人可能覺得這種訓練太過死板,但是我認為,只要他們愿意動筆,一切皆有可能。而對于寫作較好的學生我另有訓練要求。
我所探索的這種作文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的寫作處于一種理性的狀態(tài)之中,少走彎路。通過實踐慢慢領悟,潛移默化,從而內化為寫作能力。至于它能不能“立竿見影”、“吹糠見米”,還是要因人而異,最終取決于每個人的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