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蘇村中學 艾建國
隨著我國經(jīng)濟建設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英語日益成為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重要工具。而我國農(nóng)村中學英語教學發(fā)展一直不平衡,特別是2005年秋使用外研版新編初中英語教材以來,這種不平衡越來越明顯。
新教材要求配備一定的電教設備,例如錄音機、錄音磁帶、幻燈機及其他聲像輔助資料及教學圖片等,由于經(jīng)濟的限制,在英語學習上不能保證和提供必要的投入,不少初中英語教師上課用的錄音機和教學磁帶都沒有得到保證,教學掛圖很少見過。
根據(jù)外研版英語教材要求教師必備一定的聽、說、讀、寫、演、唱、畫的能力。當外研版新英語教材一出來以后,仍采用自己已有的教學經(jīng)驗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教學任務,結(jié)果是少部分學生會說不會寫,大部分學生不會說也不會寫。
“打工”、“做生意”之類的話題,有些學生誤認為書不用讀多高,別說ABC,同樣也可賺大錢。這些價值觀念對學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缺乏人生遠大的理想、學習被動和厭煩。而今社會不良文化,如電子游戲室、錄像廳、歌舞廳等也對學生產(chǎn)生很大的負面效應。
認為通過生動的課堂教學可以使學生的興趣常在,在教學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達到這一目的:
2.1.1 借助實物
教師可以通過實物呈現(xiàn)某些新的語言項目的真實形象,也不必用母語做過多的解釋,就能使詞語的音、形、義直接在學生大腦里建立完整的聯(lián)系。例如:教pencil-box時,教師可利用學生手中的鉛筆盒,告訴學生拼寫方式,并利用粉筆和鉛筆盒來向?qū)W生說明這兩個單詞放在一起變成了新的東西。
2.2.2 借助手勢、動作和表情
人體語言是最直觀的教具,學生易于理解,并很感興趣,每個學生都能加入到教學活動中去,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教“Sit down”和“Stand up”時,利用手勢,先雙手手心向上,叫學生“Stand up”,后手心向下,叫學生“Sit down”,學生根據(jù)我的手勢、動作和表情,便自然而然一下知道他們的意思了。
2.2.3 借助簡筆畫
簡筆畫易學易畫,風趣幽默,也省時省力省材料,能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教師講解直觀,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國際音標,利用簡筆畫來畫出口腔圖,使學生自覺地對照體會發(fā)音是否正確,對于糾正發(fā)音錯誤,形成正確的語感和表象有很大的幫助。
2.2.4 借助游戲和唱歌
學生對游戲和唱歌有著特殊的愛好,教師如能利用教材中的游戲和唱歌吸引學生,學生希望能及早地學會,自己上臺表演,就達到了教學目的。例如:教The crow and the fox,叫五個同學扮演 crow、 lion、tiger、bear and fox,并且每位在表演過程中唱一首兒歌,在這樣和諧寬松的語言環(huán)境中,來達到維護學習興趣的目的。
教師作為精神文明的開拓者,要想在教學中實施素質(zhì)教育,發(fā)揮主導作用,使學生的能力得以發(fā)展與提高,教師本身就必須具備較高的素養(yǎng)。本人認為以下兩點可供廣大同行參考:
2.2.1 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zhì)
教師的道德品質(zhì)應當是優(yōu)秀的,特別是教師對自己的教課,一定要認真負責,精益求精,決不能馬馬虎虎。教師還要做到既教書又育人,除了教好自己的課外,還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品德,對學生應嚴格要求,而且要自始至終。如果要求學生按時起床,我們自己就得早起床,堅持早讀上堂巡視和輔導,要求學生書寫認真,自己在板書和批改作業(yè)時就不能馬虎潦草。要求學生養(yǎng)成文明習慣,自己就應該對人有禮貌、儀表端莊、衣著整潔。要學會“稱贊”,經(jīng)常對學生講“Trust yourself!”“Never give up!”等激勵性的話語。
2.2.2 努力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質(zhì)
教師應具有扎實的英語專業(yè)基本功,這是勝任教學工作的基礎,這是教好英語的先決條件之一。他們必須具備良好的發(fā)音、語調(diào)、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和必要的語法知識,還必須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和有關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等。要爭取一切可能的學習、進修機會,參加各種上崗培訓。要有好的學習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實際上也可提高教師教的效率。
農(nóng)村中學英語教學是任重道遠,提高教學質(zhì)量在平時,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學以致用,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作為教師本身,要認識到身教重于言教,嚴謹治學,不斷吸收新知識、接受新事物,從思想、專業(yè)兩方面入手,提高自身素質(zhì),才能夠收到實際效果,更好地投入到農(nóng)村中學英語教學中,大面積地提高英語教學質(zhì)量。
[1]杭保桐.中學英語教學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6).